2.2.4 相关著作
w 梅奥
– 《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w 罗特利斯伯格
– 《管理和工人》
– 《管理和士气》
w 马斯洛(Maslow)
– 《人类动机理论》(1943)
– 《动机和人》(1954)
w 赫次伯格(Herzberg)与斯奈德曼(Snyderman)
– 《工作的激励因素》
– 《工作与人》(1966)
w 弗鲁姆(Vroom)
– 《工作和激励》(1964)
w 麦格雷戈(McGregor)
– 《企业的人性面》(1957)
w 阿吉里斯(Argyris)
– 《个性和组织:系统和个体之间的冲突》(1964)
2.3 现代管理学派
w 理论背景和现实基础
w 主要的现代管理学派
– 社会系统学派
– 决策理论学派
– 系统管理学派
– 经验主义学派
– 权变理论学派
– 管理科学学派
w 现代管理学派的评价
w 相关著作
2.3.1 理论背景和现实基础
w 现代管理学派精彩纷呈,百家争鸣,美国管理学家孔茨称之为“管理的理论丛林”。
w 任何管理理论的出台都有其必然性,也就是有其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
w 现实背景:
– 二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产销遍及全球;(2)生产技术日趋复杂;(3)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4)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靠智力和工作积极性;(5)生产日益社会化使得生产写作更加复杂了;(6)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大
– 这些变化表明,环境已经越来越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在新的环境下,企业如何更好的开展经营活动,以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成为管理学家和管理实践者关注的焦点,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和流派。
(续)
w 理论基础
– 现代管理学派也不是无本之木,也是根源于已有的管理学理论和实践。
– 由于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先前的管理理论由于其内在的局限性(或者偏重于工程技术,或者专注于人事研究)已经不能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现有的环境下的经营活动,所以现代管理学派是在对古典管理学派和行为科学学派进行批判性的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 比如经验管理学派的目标管理理论。该理论的产生就是源于经验管理学家对泰勒“科学管理”的批判,他们认为“科学管理”有其内在缺陷,如工作的可分性与否;计划与执行的分开。
2.3.2 现代管理学派
2.3.2.1 社会系统学派
w 社会管理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管理,把企业组织及其成员的相互关系看成是一种协作的社会系统。创始人是巴纳德(美)。
w 巴纳德的研究主要有三个部分
– 组织系统的特征
– 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
– 经理人员的任务和作用。
(续)
w 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协调活动和效力的系统”。要整体看待这个系统,因为其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以一定的方式同其它部分联系。组织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进行协作活动。
在对组织成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意识到:
(1)职工既是一个完整的人(其行为的个性、直觉和主观方面),又是在特定组织中扮演有限角色的组织成员
(2)管理人员的权限取决于指挥下属的命令是否为下属所接受。
(3)个人具有自由意志,但他的行为有受到遗传、社会和环境中各种力量的影响。所以要力图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提供恰当的刺激手段来影响和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
(续)
w 协作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
(1)协作的意愿
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组织成员愿意提供协作条件下的劳动和服务是组织存续所必不可少的。组织为了获得和提高成员的合作意愿,一方面要提供必要的金钱、威望、权力和各种客观刺激,另一方面要通过说服来影响成员的主观态度,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号召他们忠于组织、相信组织目标等。
(2)共同目标
共同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管理人员非常重要的指责就是帮助组织成员深刻认识到实现了组织目标有助于实现他的个人目标,并努力避免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真实的或理解上的背离。
(3)信息沟通
组织的共同目标和不同成员的协作意愿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相互联系,形成动态的过程。
(续)
w 经理人员的职能
– 巴纳德认为,经理人员在组织中的作用就是在信息沟通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并通过信息的沟通来协调组织成员的资额增活动,以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 具体有三项:
(1)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沟通系统;
(2)从不同的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服务
(3)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
(续——相关著作)
w (美)巴纳德;代表作:《经理人员的职能》,1938年出版
2.3.3.2 决策理论学派
w 决策理论是以社会系统论为基础,吸收行为科学和系统论的观点,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统筹学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
w 代表人物美) 西蒙
w 决策理论学派主要观点
(续)
w 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串于整个管理过程。
w 决策过程
该过程包括4个阶段的工作:
(1)情报活动;
(2)设计活动;
(3)抉择活动;
(4)审查活动。
w 决策准则(最优或绝对的理性)
w 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续——相关著作)
w 西蒙(Herbert A.Simon)
– 《管理行为》(1945)
– 《公共管理》(1950与史密斯伯格等合作)
– 《人的模型》(1957)
– 《组织》(1958与马奇合写)
– 《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中的决策理论》(1959)
– 《管理决策的新科学》(1960)
w 詹姆士.马奇
– 《公司行为的一种理论》(1963与赛尔特合写)
2.3.2.3 系统管理学派
w 系统管理学派是把系统论的观点运用于研究和组织企业的管理活动。
w 主要代表人物:卡斯特(F.E.Kast)和罗森韦克(J.E.Rosenzweig)
w 主要内容
– 企业管理必须有整体观念;
– 企业管理必须具有层次观点;
– 管理工作必须有开发观点
(续——相关著作)
w 克劳德.香农(Claude E.Shangnon)与沃伦.韦弗(Warren.Weaver)
– 《信息联系的数学理论》
2.3.2.4 经验主义学派
w 经验主义学派以西方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和科学方法为目标。他们认为:管理科学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概括和理论化,以便于向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传授
w 主要代表:杜拉克(P.F.Druecker)和戴尔(E.dale)。
(续)
w 主要内容
– 杜拉克指出,管理企业的经理有两项别人无法替代的任务:
• 经理必须创造一个“生产的统一性”。
• 经理在制定每个决策或采取每个行动时,都必须统筹考虑企业的长期利益和目前利益。
– 经理的基本的、共同的职能:
• 树立目标并决定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要做些什么,然后把它传达与目标的实现有关的人员;
• 进行组织工作;
• 进行鼓励和沟通工作;
• 确定标准,对企业成果进行分析,对所有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
• 使职工得到成长和发展。
(续——相关著作)
w 杜拉克
– 《管理的实践》(1954)
– 《有效的管理》(1966)
– 《管理:任务、责任、实践》(1974)
– 《动荡年代的管理》(1980)。
2.3.2.5 权变理论学派
w 权变理论认为,企业管理要根据内外条件(管理因变数——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环境自变数——内外环境)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技术和方法。
(续——相关著作)
w 莫尔斯(Jhon Morse)和洛什(Jay w.Lorsch)
– 《超Y理论》
w 大内(W.G.Ouchi)
– 《Z理论》
w 卡曼
–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2.3.2.6 管理科学学派
w 管理科学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通过对企业生产、采购、人事、财务、库存等职能间相互联系的分析,然后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友解答,以达到企业的目标。
(续)
w 管理科学在研究组织管理活动的假设前提为:
(1)组织的成员使“经济人”,或“组织人”、“理性人”;
(2)组织是一个追求经济利益的系统;
(3)组织是由作为操作者的人同物质技术设备所组成的人-机系统;
(4)组织是一个决策网络。
(续)
w 解决管理问题的程序:
(1)观测和分析,以敏锐地发现组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透过问题的表面现象,确定问题的实质,了解影响问题的诸种因素;
(3)根据对问题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
(4)从模型得出解决方案,通过不断试算,找出最有解;
(5)对模型和得出的结果进行验证。
(6)建立对解决方案的控制;
(7)把解决方案付诸实施。
以上7个步骤的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续——相关论著)
2.3.3 现代管理学派的评价
1.科学技术的引入与应用。
依靠正规数学模型,依靠计算机运算,使管理的定量化成分提高,科学性增强。
2.决策理论构造。
以决策为主要着眼点,给定各种决策分析模型,减少艺术成分尔增加科学成分。
3.管理信息系统。
应用该系统处理大量的有关信息,提高决策质量,为组织的计划、控制和作业的职能服务。
2.4管理理论的最新思潮
w 公司再造
– 传统分工的局限性
– 流程重组
– 流程管理
– 整合
w 学习型组织
– 《第五项修炼》
– 系统思考的再认识
3、参考文献
w 小詹姆斯.H.唐纳利、詹姆斯.L.吉布森、约翰.M.伊凡赛维奇:《管理学基础——职能、行为、模型》,中国人民大学1981年版
w 周三多、蒋俊、陈传明:《管理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w 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w 孙耀君:《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
w 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
麦格雷戈认为:管理的根本问题在于管理者对人性的认识。它是一切管理策略和方法依以建立的基础。
人 性 假 设 的 分 类
Ø 受雇人
Ø 经济人
Ø 组织人
Ø 社会人
Ø 自我实现的人
“受 雇 人” 假 设
又叫机械人、工具人假设。每个人都是被某一组织雇用的机器或者工具,他的职能只是接受组织的管理完成组织交与的任务,工作是他迫不得已的生活手段。人是典型的被动行为者、天生的偷懒者,离开了管理就会逃避工作。
典 型 理 论
X理论:
Ø 一般人生性懒惰,尽可能地少做工作
Ø 他们缺乏雄心壮志,不愿承担责任,宁愿被人领导
Ø 他们天生就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需要漠不关心
Ø 他们的本性就反对变革
Ø 他们轻信而不明智,易于被骗子和野心家所蒙蔽
“经 济 人” 假 设
人的一切行为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工作的动机是获得经济报酬。人是主动追求金钱的典型动物。
典 型 理 论
泰罗认为员工是自私的、懒惰的、好逸恶劳的,多数人需要被控制,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激励他们工作。一般人都没有雄心壮志,喜欢听命而为,只有少数人才能担当管理的职责。
“组 织 人” 假 设
组织成员的关系和行为应当是“理性”的,都必须服从组织的需要,为组织目标服务。
代 表 人 物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是这一假设的经典理论。其代表人物有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等
典 型 理 论
Ø 强调组织内部上下等级系统的严密性,下级必须接受上级的命令、控制与监督
Ø 要求组织中任何成员都要受组织的规章制度控制
Ø 组织成员间的关系是一种理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