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
绪论
第一节 新闻学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的内容:新闻理论——总结、阐述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
新闻史——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新闻业务的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
第二节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的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保护新闻自由,为新闻媒介的采访、发布新闻提供种种方便。(核心)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的第四种权力。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让人们群众、各党派都利用报刊充分的自由得表达各自的意见。而充分的表达的前提是给予人们有关各种事物的充分自由。
4.对事实的信念: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的反映事实,让人们对外部的世界形成有独立的见解,该理论崇尚并提倡客观性报道。
二、社会责任论
1.“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他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
(1)新闻必须真实、全面; (2)新闻必须理智; (3)新闻要作出合乎真实的解释
2.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要求报刊担负起社会成员之间交流思想观点的责任。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
4.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
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对新闻时间性的要求,保证每个公民能平等地共同分享信息。
三、发展新闻学(发展传播学)
核心:国家的发展尤其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实经济发展。
新闻媒介的功能:守望——传播国内外重大的信息,冲破闭目塞听的落后观念,尤其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国家发展项目,使传统社会的人民把眼光放到将来以及现在地生活形态。
整合——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育——强调教育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的技术。
四、党报理论:核心——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的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第一章 新闻活动
一、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二、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人类的新闻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
(1)新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2)新闻活动的内容大大丰富、复杂了。(3)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了。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善,人类社会的交往密切程度提高了,整个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增加了。需求的增加迫使人们不得不扩大新闻活动的规模,扩大新闻的内容,增加新闻传递的手段。而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又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人类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 的变动也越剧烈;社会变动越剧烈,所产生的新闻越多;人类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也越大。所以,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第二章 新闻
一、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
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经历了:口头新闻,书信新闻,新闻书,新闻周刊,日报,电台,电视台的演变过程。
二、两种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三、新闻本源: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新闻来源: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为新闻出处。一般有三条途径:记者采访他人,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
四、新闻要素:构成新闻的必须材料,即5W。有助于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迅速及时的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有助于记者迅速及时的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
最早的新闻导语,将5W浓缩在一个段落里,称为“小结论式导语”,好处是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明白一个新闻事实的全貌,缺点是主次不分,把读者最感兴趣的或最有意义的部分淹没在冗长的陈述之中。
五、新闻类别
1.以新闻内容来分: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
2.以新闻发生地来分: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
3.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突出性新闻(对出乎人们意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延缓性新闻(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
4.以新闻于读者关系来分:硬新闻,软新闻。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一节 新闻与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新闻学里指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信息的特点:基本特点——新情况、新知识、新内容。
1.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这是与物质的显著区别。
2.扩缩性:在传播的过程中,信息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
3.组合性: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来。由此,新闻界逐渐认识到,新闻背后的新闻比新闻本身还要重要。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5.相对性:人们常常只注意到一部分的信息,所关注的的信息又和受者的内在需求有关。
三、信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明确: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是提供信息,新闻必须要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1.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事前有预测,事后又动态报道、追踪报道和反馈报道”。
2.加强深度报道:依据信息扩缩性,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抓住社会现象,穷根溯源。
3.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信息的组合性特点的运用,由各方面的综合,显示出事情的社会影响和发展趋势。
4.加强全方位的报道:“全息”报道,既从微观、宏观的角度分析,又纵向、横向比较,既从积极方面、消极方面看,又立足于当前,放眼于未来。
第二节 新闻与宣传
一、宣传和新闻
新闻 宣传
基本的区别 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 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出发点 受众的需要。受众追逐信息。 宣传者自身的需要。宣传追逐受众。
归宿点 发布新闻的目的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发布者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定。 传播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理解、接受、支持其宣传的观念。
传播的方式 一次性的。 重复传播。
传播的要求 “定量”,即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和准确。 “定性”,即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正确,鲜明,材料要真实、典型,能够恰到好处的说明观点的正确。
当人们把新闻与宣传结合在一起或者利用新闻进行宣传时,一定要尊重新闻传播信息的基本要求,不能把新闻当作宣传品,只有宣传味,没有新闻味。
二、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1.宣传者:某个人或一个团体、宣讲机构,是宣传信息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宣传者自身的形象,即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
2.宣传对象:既是宣传效果的承担者,又是宣传效果的最后鉴定者。
3.宣传内容:起最后的决定性作用。真理还是谬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有利于人民还是损害人民利益的?
4.宣传场合:封闭环境和开放环境之分。前者信息渠道单一,外界的干扰小,没有竞争性的或敌对的信息,宣传容易取得预期的效果。后者信息渠道多样,竞争性或敌对性的信息较多,受众思想比较复杂,宣传要取得预期的效果比较难。
5.宣传的时机:局势相对平稳和局势相对动荡的时期。前者政治透明度高,人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强化宣传最易被人接受。后者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发展趋势捉摸不定,人们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急于寻求答案,宣传对受众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三节 新闻与舆论
一、舆论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是在特定的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以公众的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
2.特点:公开性——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公共性——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即利益上对公众而言的切近性、涉及公共利益。
急迫性——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现实功利性。
广泛性——舆论存在地范围和影响的范围的广泛性。原因在于舆论主体公众聚合的随机和多元舆论,以及意见指向的涵盖范围的广阔。
评价性——带有明显得主观倾向。
二、舆论的社会功能
舆论的目的是让公共事务最大限度的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它的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的共同意志,符合公众的共同利益。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这种控制体现在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决策施行结果和相关决策执行人物的监督这三个方面。公益是舆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标。
2.对于公众行为的鼓舞或制约。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职业道德的行为。舆论还常常在社会改革和革命中担当思想启蒙、争取群众的先导作用,为改革和革命赢得人心,获取正确的社会评价铺平道路,这时他又成为先行者和启蒙者。
舆论的作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的,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的结果等。
三、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
1.反映并代表舆论: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
新闻媒介在现代社会,鉴于其最直接、最经常、最普遍地反映公众意见的舆论表达作用,逐步从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的代言人,民意代表的地位,作为“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即“拟态公众”。新闻媒介已在舆论领域扮演着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双重角色,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的主体。
2.引发舆论:新闻界不能经常成功的告诉人们持什么观点,但它能极为成功的告诉读者应该考虑什么观点。由“议题设置”理论,我们对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定也主要是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3.引导舆论:(1)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信息是意见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判定的依据。
(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的意见。新闻媒介通过直接的评论或报道中隐含的意见倾向,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
第四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
第五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第一节 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新闻体制:新闻事业所有制性质(核心,决定媒介管理的方式、与政府的关系以及媒介的运转方式)、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等。
一、从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来看:私营媒介,公营媒介,国营媒介。
二、从国家的制度上来看: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新闻媒介,资本主义制度国家的新闻媒介,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
第二节 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信息需求日益迫切,从而刺激新闻事业的发展;整个社会的教育面扩大,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读者群越来越大;广告越来越多,新闻事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中获利丰厚的企业,刺激了投资和扩大再生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新事业提供了发展所必需物质技术手段。
第三节 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第四节 读者的需要促使报纸的多样化
一、以办报方针分:政治性报纸,商业性报纸,政治性的企业报
二、以报纸的内容分:综合性报纸,专业性报纸;严肃的高级报纸,大众化的报纸
三、以阶级属性分:无产阶级报纸,资产阶级报纸
四、以发行范围分:全球性报纸,全国性报纸,地方性报纸
五、以出版时间分:日报,晚报,周报,
第五节 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在新闻事业的过程中,新闻的体裁和新闻的写作方法也同样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一、报纸的新闻文体:新闻、言论、广告、副刊。
二、广播的新闻文体:新闻报道、文艺节目、服务性节目、教育性节目和广告。
三、电视的新闻文体:新闻报道、综艺节目、社教节目、电视剧和广告。
第六节 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和发展
第六章 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都是上层建筑,都是真实、及时的反映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
特性:所有制不同(私营、公营、国营),与政府或执政党关系不同(独立、官方、半官方),阶级性不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办报(台)方针不同(商业性、政治性、政企合一型),媒介的内容不同(严肃、大众化)。
个性:在内容选择方面、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第二节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不仅是一支强大的精神上、道义上的社会力量,还是一致强大的经济力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我国当前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
第三节 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第四节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一、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报纸、广播电视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和观点,他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二、阶级行的表现:选择事实、编写新闻、安排版面、写作言论。
第七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一、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进行宣传,整合社会;实施舆论监督;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二、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把整个世界呈现爱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的无限欲望;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却污染了社会的空气。
三、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由新闻媒介的实际主持人的主观决定。
信息+宣传+赢利型的新闻媒介;信息+赢利型的新闻媒介;消闲+服务+赢利型的新闻媒介;知识+赢利型的新闻媒介;纯宣传型的新闻媒介。
四、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1.三个阶段:强效果(40年代前)——新闻媒介具有横扫一切的、难以抵挡得传播威力,受众处于被动的、不堪一击的地位。
弱效果(40-60年代)——新闻媒介受个人差异、社会类型的影响,所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甚至是微弱的。
适度效果(70年代起)——大众传播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或文化都产生影响。
2.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的理论:魔弹论,选择性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
3.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的理论:二级传播理论——“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关键是舆论领袖。
含义论——把行为当作是内心理解的产物,即个人行为是个人对文化具有的共同解释的符号、形象或事件的意义理解的产物,认为有三种“世界真实”,客观世界真实,媒介通过连续不断地报道而呈现的世界真实,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
模式示范论——大众传播能够描述模式化的行为,对受众的新闻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
4.从社会心理学提出的理论:议题设置理论——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
创新扩散理论——知晓à劝服à决策à证实
第五节 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
第八章 大众传播和社会
一、媒介生态环境:媒介不是孤立的存在,与其他社会的子系统(政治、经济等)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即是媒介的生态环境。
二、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的意义:决定媒介制度,发展的水平,媒介的行业规范、职业理念和运作方式。
三、媒介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开发和利用社会信息资源:收集信息à制作信息à发布信息,充分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实现社会系统的总目标:维护既有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实现个人的社会化:理解(理解自我,理解社会),导向(行动导向,互动导向),娱乐(单独娱乐,社交娱乐)。
促进社会整合:提供全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协调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以求平衡。
四、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
第九章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一、新闻自由的含义
二、争取新闻自由的历史
三、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司法控制(国家以法律来控制新闻媒介),行政控制(行政部门以各种规定、税收来控制新闻媒介),资本控制(大公司垄断媒介市场,使新来者难以进入),媒体的自律。对新闻媒介最具威慑的社会控制来自公众。
新闻法规所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保护新闻自由,同时必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在确保国家和公众的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介满足公众需要,促进国家发展。
第十章 新闻媒介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机制,是“双重属性”定义下的操作模式,与美国式的完全商业化相比,有以下的不同:
1.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只能部分而不能完全按市场需求来执行,媒体首先必须完成党和政府的宣传任务
2.各家媒体之间有着激烈的竞争,也有“优胜劣败”的现象,但至今还未出现“优胜劣汰”的现象,因为有国家政府的财政支持
3.各媒体很看重收视率、发行量等,因为这和广告收入密切相关,但强调“社会效应第一,经济效益第二”
第十一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一、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决定性影响:决定新闻媒介的内容,风格定位,变革的方向
二、受众的特点:广泛性、混杂性、隐蔽性
三、受众的细分:按接触媒介的类别分,报纸受众,电视受众,广播受众;
按人口统计学原理,分为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等层次不同的受众;
按接触新闻媒介的频率,分为稳定受众、不稳定受众;
按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分为一般受众(对信息内容抱有一致的共同需求)、特殊受众(对某几类信息有相应需求);
按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分为现实受众(已接触媒介、使用媒介的受众)、潜在受众(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
按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分为核心受众(各媒体针对某些固定、明确对象所制作的特定风格和内容的节目或栏目)、边缘受众。
四、受众定位时,关键的步骤是在正确定位的原则指导下,确定核心受众。总体的定位原则是“宽窄适度,范围适中”。
五、受众的权利:知情权、表达权、批评建议和监督权。
第十二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第一节 新闻真实性
一、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和要求
1.含义: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1)新闻真实和事物中的相互联系:要求记者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中抽取事实,要对每日的事件给予全面的、真实的合理智的报道,并将他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
(2)单个真实和整体真实:即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要求报道从整个现实出发,审时度势,决不漏报、瞒报重大的新闻事件,力图做到新闻报道的平衡。
(3)新闻真实和本质真实:本质真实不能成为新闻真实性的标准,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即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性。
二、坚持新闻报道的极端重要性
1.有助于党和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2.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们才会跟着党走。
3.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的加强党和人们的联系,才能使人们和党心连心。
4.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三、为维护新闻真实性不懈地努力
1.新闻失实的表现: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添枝加叶,层层拔高;要件残缺,隐瞒事实;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因果不符。
2.新闻失实就其性质来分,有:非故意性失实和故意性失实。
炒新闻: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其背后必有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驱使。制止炒新闻,不仅仅是职业道德的问题,还必须从新闻媒介内部的管理上下功夫。
四、坚持唯物论,维护真实性
“合理想象”: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的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
第二节 新闻的指导性
一、指导性: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
二、新闻指导性的表现:鼓舞,示范,论证,启发,解释,预测,警戒。
三、新闻指导性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指导性新闻的基础在于信息,指导性要寓于信息传播之中。
1.指导性新闻要具有新闻本身的特点,真实,有一定的信息量,能够引起大众的共同关心。
2.体现在新闻中的观点和新闻中事实必须统一,事实能无可辩驳的说明观点,令人信服。
3.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取得最大的宣传效益。
四、不同历史时期,新闻指导性有不同的要求
五、纠正新闻指导性的不恰当地做法:纠正图解政策的作法,图解政策即根据意图找材料,先有观点后有事实;改变公报式、命令式的做法; 防止片面化、简单化
第三节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一、在内容上,新闻事业要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
二、在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1.各级党委要重视党报工作,紧紧的把党报抓在自己的手里,加强对党报的领导。
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党的新闻事业,明确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性,把党的新闻工作看作党委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纳入党委的议事日程。
2.党的各种新闻机构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党的领导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办好党的新闻事业的关键,从而自觉主动的接受当地领导。
3.组织广大的党员和非党员群众位当地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
4.倾听群众的意见,并依据群众的意见改进报纸的工作。
三、在形式上,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第四节 新闻事业的战斗性
新闻事业的战斗性:为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而无所畏惧的斗争,为传播真理而不倦的探讨。在我国,就是新闻媒介的揭露、批评报道,实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
一、我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性质和特点
1.性质: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维护国家和人民地利益。舆论监督的战斗锋芒除了针对极少数的敌对分子和不法之徒之外,绝大多数是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新的团结。
2.特点:权威性——新闻事业是各级党委组织领导的,有崇高的威望,往往代表党的声音。
典型性——有代表性可引起党和人民的注意,有普遍地教育意义可引起人民的警觉。
紧迫性——揭露和批评的问题都应该与当前的工作、生产等有密切的关系,非下决心解决不可。
重视社会效果——有利于矛盾的转化与解决,着眼于提高人民的认识与觉悟。
二、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实事求是是保证揭露批评成功的基础;适时、适量、适宜,这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的效果的重要一环;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益,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述权利;既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又要自觉的接受党委领导,积极的争取各级党委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三、舆论监督的范围:监督法律条文的制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符合法定的程序;监督国家发令和政府纲领的执行、实施;监督国家所有公务员遵纪守法、勤政廉政;监督市场运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监督社会的正常秩序,扶正祛邪,惩恶扬善。
第五节 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一、坚持党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是使党的新闻事业永不变质的保证,使我们党的新闻事业保持坚定不移地政治方向和立场,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的积极作用,划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界限,推动、指导我国的各项改革沿着健康的方向前进
二、党性原则的集中体现
1.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共产党的党性原则表现在:政治上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组织上必须无条件的遵守党纪党纲,服从党的一切决议,遵守党的纪律。
2.贯彻党性原则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坚持鲜明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的统一,坚持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的统一,坚持宣传党的 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坚持严肃的态度和生动活泼的文风的统一。
三、坚持党性原则和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是一致的
第十三章 新闻选择
一、定义:对现实的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报道的事实。新闻选择仅仅是对事实的选择。
二、采访、写作、编辑是新闻业务的三个主要的方面,都与新闻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
1.新闻采访过程师不断地挑选事实的过程
2.新闻写作的过程是重新挑选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是组织事实,描述事实
3.新闻编辑过程是再一次挑选事实的过程,要看事实“有没有分量”,即新闻稿件中的事实重要,可以放在显要的位置上发表,同时也看写作的技巧。
第二节 新闻选择的标准
一、新闻定义:选择的事实要真实和新鲜。
二、新闻价值: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三、宣传价值:即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1.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一致。
2.针对性:针对社会上的各种猜测、怀疑、歪曲,选择事实进行有的放矢地宣传。
3.普遍性:事实中所包含的思想观点对广大的受众具有普遍地教育意义、指导作用。
4.典型性:所用的事实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使人心服口服。
5.时宜性:选择适当地时机发表,才能收到更大的宣传效果,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思想混乱。
四、新闻法规: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对新闻事业有强制性,目的在于约束新闻报道,以免危及国家的利益和统治阶级的利益。
第三节 新闻选择的具体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馈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新闻来源——》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新闻写作——》版面组织——》受众——》社会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馈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四章 新闻工作者的修养和职业道德
一、新职业道德包括:
1.职业理念,涉及新闻工作的宗旨,“为什么”“为谁”从事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也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根本宗旨。”
2.职业态度,严肃、认真、严谨、踏实。
3.职业纪律,用公平的方法获得新闻,照片和资料,对秘密获得的新闻来源,将保守职业秘密。
4.职业责任,竭尽一切努力,以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