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概论的部分内容总结笔记三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文件作者  
更新时间 2005-5-8 9:41:33 
添加编辑 viewsnake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选择更多免费考研资料:
阅读正文内容
 

(2) 媒介传递的信息必须真实、客观、公正
(3)媒介必须在法律和制度内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传播宗教、歧视
(4) 受众有权力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
c、民主参与理论(牵制作用、非统治地位)
理论主张:要求大众传媒像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
产生背景:(1)信息化发展加快,信息及其传播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作用加深
(2)垄断性加强,民众自主使用媒介意识提高,但现实缺乏可利用传播资源。
主要内容:(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使用权、接受服务的权力。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存在,而不是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
(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当有自己的媒介
(4)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的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互动的媒介更加合乎社会理想。
4、   资本主义媒介理论变化的过程揭示了什么?
由极权主义到早期产生的自由主义媒介规范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它的出现,打破了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支配观念,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力思想起了巨大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创办工人报刊,从事工人工人运动,也是充分利用了这种言论和出版自由的环境。但是资本主义的一切,终究是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以及资本密不可分的,一切和金钱挂钩,人民群众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尽管随后产生的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在某些方面有所改良和进步,但是这些也只能够缓解矛盾进一步激化。人们群众利用媒介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媒体的垄断却又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自身性质所决定的,这个矛盾的运动促成了资本主义媒介理论的发展。

C、社会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1、   我国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包括那些方面?
(1)   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2)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3)   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4)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5)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A、   新闻传播事业通过沟通生产、流通和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服B、   务作用
C、   新闻传播事业本身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社会主义传播制度还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我们要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播制度和规范体系。(注意: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也面临着媒体企业化经营的经济利益与商业主义、营利主义的出现)
2、   发展中国家媒介规范理论包括哪些方面?(生存与发展是最大课题)
(1)   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2)   推动国家发展。(政治的生存发展)
(3)   媒介的自由活动伴随相应责任,(4)   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进行。(经济的生存发展)
(5)   传播内容上,(6)   优先本国文化,(7)   本族预言。(文化的生存发展)
(8)   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9)   优先发展与本国地理,(10)   政治文化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文化的生存发展)
(11)   在有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关系上,(12)   国家有权对媒体进行检查,(13)   干预或管制。(政治的生存发展)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   具体来看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效果分为几种?
(1)   大众传播对人们环境认知的影响(议程设置功能)
(2)   大众传播对舆论形成的影响(沉默的螺旋)
2、   简要分析“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
(1)理论解释: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对于一系列公共事务重要性的判断,以及对其解决得优先顺序的认识。即有一个无形的议事日程表。
(2)、理论主旨:媒介给于某一项事情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强。
(3)、议程设置功能产生的原因:人类活动及视野的有限性,不得不依靠大众媒介,大众媒介是重要的信息源、影响源。
(4)理论特点(与以往的效果研究相比较而言):
a、   传播效果分为:
认知层——确定思考对象
态度层——确定思考方式
行动层——采取实际行动
b、   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媒介的、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非短期、非独家)
c、   该理论实际上暗示了“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的机构(反映的非客观、拟态环境)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后续研究包括哪些?
(1)、简单分析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
知觉模式(0/1效果)——媒体的报道与否,直接影响公众对其的感知
显著性模式(0/1/2效果)——媒体对少数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优先顺序模式(0/1/2/3…../N效果)——媒介对一系列议题不同顺序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重要性的判断。
(2)、简单分析不同议题的不同重视效果
公众的议题在本质上也是受传媒议题的影响的,但公众的话题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个人议题——个人认为重要的问题。
谈话议题——在与别人交谈时受到重要重视的问题。
公共议题——在自己感觉中认为社会上都重视的问题。
(3)简单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报纸——适合长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形成议程的基本框架、主要影响个人话题。
电视——热点化效果突出、主要影响谈话话题。
4、   程设置功能的意义是什么?
意义:从考察大众传播再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该理论的产生,揭露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因为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媒介的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
理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我国的大众传媒是社会主义媒介,旗帜鲜明的把引导舆论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且舆论导向的范围更广泛,包含对社会的认知、价值、态度和行动的全面引导。

缺陷:仅仅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议题,无反映社会议题。
   它的效果不能绝对化。
5、   简要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
理论解释:人们在受到“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或“意见气候”“多数意见”所带来的压力时,可能会改变已经持有的看法或观点。
理论主旨: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理论命题:(1)、个人的意见表明是一个心理过程。(人们在思考决策时,会考虑社会的影响)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强者更强,弱着越弱)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非理性讨论结果)
注:意见环境由社会群体和大众传播构成。
  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
1)、多数媒体报道的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共鸣效果)——内容角度
2)、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实践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积累效果)——时间角度
3)、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遍在效果)——空间角度
沉默的螺旋所具有的传播观(大众传媒是强有力的):
(1)   舆论的行程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里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   经过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一件具有公开行和广泛性,容易被看成是多数或优势意见。
(3)   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引起劣势沉默意见和优势意见的螺旋运动,并导致舆论产生。
6、   沉默的螺旋的理论特点是什么?(具有两方面特点)
(1)   舆论观


舆论政治学观点——舆论是公共体的最高意志,民主政治的基础。(卢梭)
社会学观点——非个人意见集合,而是整体社会互动的结果(库利)
行为科学观点——个人意见简单相加,其中的多数为舆论。
社会心理学观点——是一种社会控制机制,未必事实上的多数,仅表面

(2)   效果观
强调了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且影响渗透入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
沉默的螺旋其中最重要的观点在于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的如实反映,而成员在多元无知的情况下,人们会把媒介提示和强调的少数意见当成是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导致螺旋运动。(大众传播的力量是强大)
7、   如何评价沉默的螺旋理论?
(1)如何看到沉默的螺旋理论中的前提,即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于这种恐惧带来的对多数和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
1)   社会孤立的恐惧,不是一个绝对的量,而是一个收到条件制约的变量
(有无来自他人的支持、个人的自信程度)
2)面对不同类型和性质的问题,多数意见的压力作用程度不同
3)多数意见的社会压力强弱收到社会传统、文化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2)   理论强调了多数对少数的压力,而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及“少数派”的作用。(中坚力量)。
重要意义:(1)它把对舆论的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2)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的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5、   简要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
理论解释:人们在受到“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或“意见气候”“多数意见”所带来的压力时,可能会改变已经持有的看法或观点。
理论主旨: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理论命题:(1)、个人的意见表明是一个心理过程。(人们在思考决策时,会考虑社会的影响)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强者更强,弱着越弱)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非理性讨论结果)
注:意见环境由社会群体和大众传播构成。
  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
1)、多数媒体报道的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共鸣效果)——内容角度
2)、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实践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积累效果)——时间角度
3)、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遍在效果)——空间角度
沉默的螺旋所具有的传播观(大众传媒是强有力的):
(1)   舆论的行程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里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   经过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一件具有公开行和广泛性,容易被看成是多数或优势意见。
(3)   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引起劣势沉默意见和优势意见的螺旋运动,并导致舆论产生。
6、   沉默的螺旋的理论特点是什么?(具有两方面特点)
(1)   舆论观


舆论政治学观点——舆论是公共体的最高意志,民主政治的基础。(卢梭)
社会学观点——非个人意见集合,而是整体社会互动的结果(库利)
行为科学观点——个人意见简单相加,其中的多数为舆论。
社会心理学观点——是一种社会控制机制,未必事实上的多数,仅表面

 


(2)   效果观
强调了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且影响渗透入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
沉默的螺旋其中最重要的观点在于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的如实反映,而成员在多元无知的情况下,人们会把媒介提示和强调的少数意见当成是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导致螺旋运动。(大众传播的力量是强大)
7、   如何评价沉默的螺旋理论?
(1)如何看到沉默的螺旋理论中的前提,即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于这种恐惧带来的对多数和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
1)   社会孤立的恐惧,不是一个绝对的量,而是一个收到条件制约的变量
(有无来自他人的支持、个人的自信程度)
2)面对不同类型和性质的问题,多数意见的压力作用程度不同
3)多数意见的社会压力强弱收到社会传统、文化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2)   理论强调了多数对少数的压力,而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及“少数派”的作用。(中坚力量)。
重要意义:(1)它把对舆论的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2)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的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8、   简单分析“培养”理论(注意:培养分析仅仅是文化指标研究的一部分,非独立)


与人类行为发生密切关系的三种“现实”
客观现实—实际存在的现实
象征性现实—传播媒介活动形成的拟态环境(培养工具)
主观现实—人们自己头脑中对外界的认识

 

理论解释:大众传媒揭示的象征性现实影响人们对客观现实的理解,大众传媒带有的倾向性使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偏离,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理论基本观点:社会是作为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成员之间具有共识,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人们的行为才实现协调。
(共识达成的途径变迁:宗教与教育        大众传播)


理论意义:(1)正面:肯定了共识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强调了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2)负面:大众传播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异,以及传媒带有的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暴力、色情  不过这些东西我都很喜欢啊!嘿嘿)
电视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1)   受众广,接触时间长
(2)   听觉视觉的结合,具有冲击力
(3)   不需要特殊的接触媒介的能力
(4)   电视人难以分辨客观现实和象征性现实
(5)   电视渗透入社会不同阶层。
电视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强大威力:虚构变事实,小事变大事,大事变皆知。

文化指标研究(培养分析仅仅是其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制度分析——分析大众传播信息的生产、传达、消费中的各种制度性压力和制约因素,揭示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定倾向形成的原因。(国家立法、媒介内外因素、同业压力)
讯息分析系统——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整体倾向性的形成原因(讯息根据一定的观点和意识形态进行加工整理后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结构的系统,)
培养分析——分析大众传播的倾向性造成的社会结果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考研经验>考研笔记>传播与艺术笔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