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医学专业必修课笔记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其他考研论坛 
文件作者  
更新时间 2005-5-7 12:30:14 
添加编辑 viewsnake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选择更多免费考研资料:
阅读正文内容
 

课程名称       名称(英文)

高级生物化学       Advanced Biochemistry

细胞分子生物学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分子遗传学    Molecular Genetics

生物工程与技术原理    Principles of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现代微生物学       Current Microbiology

分子免疫学    Molecular Immunology

神经科学原理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发育生物学    Developmental Biology

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cs

生态学    Ecology

基因工程原理

现代发育生物学进展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工作介绍       Introduction of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and Medicine

 

课程编号;S071000J01 高级生物化学Advanced Biochemistry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80/4预修课程: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生物学科各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 同时也可作为其它学科对生物学感兴趣的研究生选修课。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的基础,它是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生命物质的组成结构及运动规律;是现代生物科学领域内各学科共同需要的基础知识,本课程将尽量结合最新进展,涵盖动态与前沿知识。

内容提要:  第一章 蛋白质化学  蛋白质的组成;蛋白质的自我剪接;蛋白质的降解与消亡。

第二章 蛋白质的结构 蛋白质的折叠;蛋白质的构象;蛋白质结构基本组件;蛋白质结构的层次体系;蛋白质结构分类;蛋白质结构的运动;蛋白质结构的测定。

 第三章 蛋白质的功能  生物催化剂--酶;基本概念与动力学;别构调节;蛋白质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分子开关;蛋白质的运动性--分子引擎与肌肉收缩;结构蛋白;分子伴侣;朊病毒。

第四章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DNA分子的复制;原核和真核生物基团结构特征;RNA的转录和RNA的加工;逆转录和逆转录酶;翻译--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的调控。    第五章 基因工程的四大要素及实施要点    基因工程操作中常用的工具酶;基因的分离;基因工程载体;受体细胞与重组基因的导入。

第六章 基因相关技术  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高效表达;基因的融合及表达;分子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与PCR相关技术;基因突变及转基因;几种有开发前景的技术。

 第七章 生物膜   生物膜的组成及动态特征;膜脂与膜蛋白及其相互作用;生物膜的结构模型与功能;生物膜的拆离与重建;生物膜的研究方法。

 第八章 生物膜与信号转导   离子通道;ATP酶与离子泵;膜蛋白与受体;G蛋白与信号转导;Anchor蛋白与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信号肽、引导肽与蛋白质的跨膜运转。

 第九章 糖缀合物的结构及生物合成   糖蛋白;糖脂;蛋白聚糖;GPI锚定蛋白的结构与合成途径。    第十章 糖链结构分析方法     糖链的释放;糖链的分离与测定。

 第十一章 糖缀合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近年来糖研究的发展概况;糖链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的进展。

教材:    Lubert Styer. Biochemistry,Fourth Edition. W. H. Freeman and Company,New York.,1995.教学方式: 课堂讲述考核方式: 闭卷撰写人;王大成等(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课程编号:S071000J02   细胞分子生物学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 54/3 预修课程: 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选修课。细胞分子生物学是当今生物学的核心及最活跃的前沿所在。本课程将在细胞世界内的物质流、信息流及能量流的基本框架内,尽可能介绍相关的分子事件及前沿动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当今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梗概内容及相关生物学发展的前沿与动态。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细胞导论 细胞世界;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史;细胞的进化;细胞的活动。

第二章 细胞的物质流--(一)细胞的化学   碳与水的重要性;构成细胞的四种小分子及四种大分子;细胞内的蛋白质(蛋白质的自我剪接;蛋白质的运输定位;蛋白质的生与死)。

第三章 细胞的物质流--(二)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细胞骨架;微管与纤丝;细胞内膜与细胞器;核糖体与内质网;细胞核。 第四章 细胞的信息流   生命信息分子;染色体;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与后基因组时代;细胞活动的信号指令与调控;视觉的分子基础。

第五章 细胞内的能量流 ATP分子与高能量运输;糖原化学能分解与光合作用。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 细胞的增殖、生长与分裂;细胞周期的分子事件及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奖工作;细胞周期基因与周期蛋白与基因表达调控。

第七章 细胞的生与死 细胞分化;干细胞;细胞核的分化全能性;核移植与生物克隆;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细胞的衰老与死亡。第八章 细胞社会 细胞联络;细胞粘连;细胞外间质。

第九章 细胞的发展与演化   从分子到细胞;从原核到真核;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第十章 细胞生物学的外延 细胞与肿瘤;细胞与病毒(类病毒、朊病毒与艾滋病);细胞与免疫。

主要参考书:(1)B. Alberts.,J. D.Watson et al,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Third editi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New York & London,1994.(2)Becker, Reece, Poenie. The World of The cell. Third edition,The Benjamin /Commings Publishing Company,Menlo Park, California U.S.A,1996.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撰写人:姚启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 学时/学分:60/3 预修课程:普通遗传学、生物化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医学和农学等相关专业的选修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基因的结构、复制和转录,基因的转录和转录后调控,细胞周期的分子调控,细胞程序化死亡,分子发育生物学以及癌症的分子遗传学。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掌握现代分子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了解目前生命科学的主要热点和发展趋势,为独立地阅读分析原始文献和从事专业研究打下基础。

内容提要:第一章 绪论 经典遗传学;基因的结构;基因复制;基因转录。

第二章 染色质的构建和再构建 染色质再构建因子;组蛋白的乙酰化和去乙酰化;基因活性调控。 第三章 启动子分析 基础启动子的结构;发育和组织特异性顺式元件;反式转录因子;转录抑制子及其顺 式元件。 第四章 hnRNA的加工和mRNA的调控 Splicesome;RNA结合蛋白;突变校检。 第五章 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和生物学活性调控 磷酸化;糖基化;调节因子的结合和释放;三维构象的变化。第六章 Epigenetics 遗传信息与DNA的非共线性和共线性;DNA的甲基化;RNA干涉和基因沉默。 第七章 癌症的分子遗传学

细胞的分化和转化;Myc基因; Fos 和Jun基因;p53和Bcl2。

第八章 ABC模型和花的形态发生 花形态的homeotic突变;ABC模型及其扩展;leafy、ap1、agamous和superman; clavata突变。第九章 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基因结构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组学。

教材:李振刚编著,《分子遗传学》,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0。主要参考书:主要生命科学期刊所发表的论文和综述文章。撰写人:左建儒(中国科学院遗传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生物工程与技术原理Principles of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80/4 预修课程: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选修课。21世纪将是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世纪,生物学专业的创新人才中将有相当部分的人会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工作。本课程比较详细地介绍生物工程和技术领域的最新方法、技术和发展趋势,除包括基因工程技术外,同时也详细介绍细胞工程、核移植技术及微生物工程方面的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基本掌握现代生物技术与工程的基础与动态。

内容提要:第一章 外源基因在原核系统的表达 原核表达特点及其重要性;原核表达基本条件及考虑要点;外源基因表达方式及其特点;高表达策略;原核基因工程的步骤、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及前景展望。 第二章 外源基因在真核系统中的表达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的特点及重要性;真核基因表达调控机理;高表达策略;真核基因工程的步骤、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及前景展望。第三章 PCR技术及其应用 原理及反应特点;影响PCR反应的主要因素;提高反应特异性的策略;常用PCR方法简介;应用。 第四章 基因文库及肽库 基因文库概念及发展史;构建文库常用载体;基因文库种类及其特点;噬菌体显示文库及组合化学文库。 第五章 新型基因工程重组药物的研制 新型药物研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新药研制的途径和方法;新型功能基因分离策略和常用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第六章 常用技术简介DNA、RNA和寡核苷酸放射性探针的制备;DNA及RNA杂交技术(Dot, southern, Northern blot及原位杂交等);DNA突变体制备技术;DnaseI Footprint技术;凝胶滞留实验技术;酵母双杂交技术;噬菌体呈现技术;反义核酸技术。

第七章 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

第八章 转基因动物(一):转基因动物的原理、技术与应用 转基因动物的原理和基本概念;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史;转基因动物的研制;转基因动物的检测;转基因动物的应用。

第九章 转基因动物(二):基因打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基因打靶技术发展史;基因打靶的策略及载体设计;中靶胚胎干细胞的筛选;由中靶细胞获得突变体动物的方法;基因打靶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第十章 体外受精及其机理 受精概述及研究简史;体外受精的方法学;精子体外获能;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和机理分析。

第十一章 显微受精及其应用 显微受精的研究历史;显微受精的方法学;生精细胞显微受精;细胞重建技术;男性不育症治疗及其有效性与安全性。 第十二章 动物克隆(细胞核移植)

细胞核移植的研究历史;哺乳动物细胞核移植(克隆)的操作方法;影响动物克隆的因素;动物克隆的意义及前景。 第十三章 胚胎干细胞与治疗性克隆 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历史;胚胎干细胞的特征;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胚胎干细胞如何变成动物个体;治疗性克隆。

第十四章 微生物工程发展史 第十五章 菌种来源 生物物质产生菌的来源与筛选;微生物选择性分离原理与方案。 第十六章 菌种选育 自然选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基因工程;菌种保藏。 第十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代谢调节的生物化学基础;微生物代谢调节方式;初级代谢的调节;次生代 谢的调节;酶的合成代谢调节;代谢工程。

第十八章 微生物培养基 微生物培养基成分与来源;培养基的选择与类型。

第十九章 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培养方式;微生物培养过程参数及检测;温度的影响与控制;溶氧的 影响与控制;pH的影响与控制;二氧化碳与呼吸;基质与营养物的影响与控制;泡沫的影响与控制;培养与产物分离耦联;高密度培养;固定化细胞技术与应用;培养过程的优化与控制。

主要参考书:(1)Joseph Sambrook,David W. Russell,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 (3rd edtion),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New York, 2001. 2) Robert F. Weaver, 分子生物学, Molecular Biology(影印版),科学出版社,北京,200 3)陈大元等,《受精生物学-受精机制与生殖工程》,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 (4)冯怀亮,《哺乳动物胚胎工程》,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长春,1994。(5) 谢厚祥译(日本NAME学会编),《哺乳动物的发育工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长沙,1986。(6) 顾方舟,卢圣栋等,《生物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北京,1990。 (7)F. J. Longo,Fertilization,Chpman & Hall,USA, New York, First edition, 1987;Second edition,1997. (8)Arnold L.Denain, Julian E. Davies, Manual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Second edition, ASM Press, Washigton, D.C., 1999. (9)Elmer Gaden. et al.,Encyclopedia of Bioprocess Technology: Fermentation,Biocatalysis, Bioseparation, Vol. 1,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1999.

撰写人:俞炜源(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陈大元(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孙万儒(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现代微生物学Current Microbiology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 60/3

预修课程: 生物化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为生物学学科各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选修课。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已使得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大大扩展。根据不同研究领域提出的问题,将微生物分成细菌、原核生物、藻类、真菌和病毒等类群,对它们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便构成了微生物学中的一些相应独立学科。甚至一些不仅仅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如研究人体对微生物反应的免疫学也成了独立的分支学科。随着对极端环境微生物-古菌(Archaea)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微生物学家认为微生物不仅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而且也可能是地球以外生物存在的生命形式,从而人类以研究和寻找从月球、火星以及其它星球采回的岩石样品中的微生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地球以外生命的外空生物学(Exobiology)也应运而生。从而不难看出,当今微生物学各个研究领域之间的延伸和相互交叉,微生物学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是构成现代微生物学的显著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研究生了解现代微生物学领域中的最新理论知识和技术成果,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学中的广泛应用所引起的许多领域的突破、新的生长点的形成,可为进一步学习和实践微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奠定现代理论和技术基础。

内容提要:第一章、概论现代微生物学的意义;涵盖的内容;未来微生物学发展的前景。

第二章、原核生物 将从细胞结构和基因组结构上论述这类包括细菌、放线菌及被称为第三生命形式的古细菌的微生物的系统进化和分类地位。并以16S rRNA分子序列进化分析结果,对除了古细菌 (第三章) 外的每个进化分枝中的代表种群的生物学特性、栖息生境、多相分类方法,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前景等进行详细的介绍。

第三章、极端微生物和古细菌 许多以前被人们认为是极端(高温、高压、强酸、强碱、低温等)甚至是致死的环境, 现在已发现生活着各种类型的微生物,我们称之为极端微生物(Extemophlies)。过去二十年人们对这些微生物的生态、生理、分类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唤起人们重新认识微生物的进化概念。古细菌作为生物进化的一个独立分枝对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除对极端微生物和古细菌的一些基本概念加以介绍外,将论述极端微生物的生存机理和一些潜在的应用可能性。

第四章、真菌 介绍真菌的基本特征,对真菌的不同类群的代表种进行分类学特征、生态分布和生态功能进行描述,并结合最新分子系统学研究成果探讨其间的进化关系。

第五章 病毒学 除介绍病毒学的基本知识,病毒的性质、分子结构及形态,病毒的复制周期,病毒的转录和翻译外,还详细介绍DNA和RNA病毒的分子结构及形形色色的复制机理。对于病毒的致病原理,如爱滋病病毒(HIV)、肠道病毒、致癌病毒、腺病毒和肝炎病毒,以及类病毒和近年发现引起疯牛病的朊病毒(prion)也作了介绍。

第六章、微生物生态学 着重介绍现代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特别是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与二十一世纪面临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四大问题的关系,以及微生物生态学在解决上述问题中的作用。还介绍了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尤其是分子生态学方法等。

第七章、微生物生理学 本章从生理生化角度论述了微生物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以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讨论了微生物不同营养类型,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和机理。还讨论了环境因子对微生物个体和群体生长的影响。本章还以细菌和酵母为例,说明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对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分化的作用。

第八章、生化代谢 本章以丰富的内容论述了微生物生命活动中生物化学过程, 包括细胞的能量代谢、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酸代谢等。微生物代谢是在严格的分子调控下有序进行的,因此还介绍了代谢过程中的分子表达与调控机理和方式、代谢网络的概念,以及次生代谢和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问题。

第九章、微生物遗传学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主要是转录水平的调节,转座因子的结构、功能,组成型转座和保守型转座机理及逆转座子,噬菌体的双链DNA、单链DNA和RNA噬菌体为代表,讨论转录和翻译机制,质粒的滚环式复制、希它式复制,反义RNA对复制调节和分配及稳定性机制,以酵母为代表讨论三种RNA聚合酶转录基因的方式及调节机理,对mRNA前体内含子加工方式、机理和翻译后加工。

第十章、免疫学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结构与功能;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过程;抗原的分子结构及淋巴细胞对抗原识别的分子机理;噬菌体抗体文库和基因工程的研究应用;抗感染免疫学和抗肿瘤免疫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教材: 刘志恒,《现代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2。主要参考文献:(1)Lansing M. Prescott, John P. Harley and Donald A. Klein: Microbiology. 4th edition, McGraw-Hill Co. Singarpore, 1999. (2)Thomas d. Brock,et al.,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7th edition, Prentice-Jall, Inc. New Jersey, 1994.撰写人:刘志恒(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分子免疫学 Molecular Immunology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60/3

预修课程: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选修课。近二十多年来,免疫学的理论和实践有重大的进展。本课程从分子免疫学的角度介绍机体对抗原的识别和递呈;与引起机体免疫反应有关的分化抗原,黏附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作用;与信号传导有关的细胞因子及相关受体;免疫反应的调控;免疫网络及分子免疫学的细胞学基础等等内容。 要求学生在课程的讲授和讨论中,掌握分子免疫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最新进展,为深入地研究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打下扎实的基础。

内容提要: 第一章 机体的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的基本结构;免疫成分;免疫反应。 第二章 抗原分子 抗原;抗原表位;肽库。 第三章 MHC分子和抗原递呈抗原递呈细胞;抗原的处理和递呈。第四章 黏附分子 黏附分子的分类;作用机理;生物学效应。 第五章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细胞因子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 第六章 细胞分化抗原;分子免疫的细胞学基础

分化抗原的概念;主要分化抗原的功能;免疫细胞的个体发育和细胞亚群。

第七章 免疫反应中的信号传导途径和免疫反应的调控 信号传导;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的诱导及相关因子。第八章 补体分子及其生物效应 第九章 免疫网络和神经-免疫-内分泌轴 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影响免疫反应的因素。第十章 凋亡在免疫中的作用 与凋亡有关的分子;免疫耐受;免疫逃逸和免疫增强。

主要参考书: (1) Abbas A.K., Litchman A.H. and Pober J.S.: 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 W. B. Saunders Company, Philadelphia, 1994. (2) Meyers R.A., Molecular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VCH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1995. (3) Mak, W and Simard J.J.L., Handbook of Immune Response Gene, Plenum Press, New York, 1998.(4) Celis J.E., Cell Biology, Academic Press, Londen, 1998. 撰写人:许佐良(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

 

神经科学原理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54/3

预修课程:生物学、生理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生物学科各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其它学科研究生选修课。神经科学原理主要介绍神经科学发展的重大事件,行为的神经生物学,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概述,神经元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突触传递与递质、受体,及研究技术,重点介绍热点领域进展,包括认知的神经基础,感知(视觉,听觉等),运动,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基因调控,语言、思想、情绪及学习与记忆。通过本课程学习,希望学生初步了解神经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技术与有关领域的进展。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神经科学发展的重大事件;神经科学内容、目标及意义;行为的神经生物学。 第二章 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与受体;神经形态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 神经细胞活动及其记录技术 生物电的产生及其记录技术;突触传递;膜离子通道;信号跨膜转导;脑神经 细胞活动的光学记录技术;脑细胞活动磁记录。

第四章 视觉 视网膜对视觉信息的加工;中枢视觉信息的传递与加工;颜色视觉。

第五章 听觉 听觉系统的结构;听觉的基本特征;耳蜗的结构与功能;听觉信息的中枢加工。

第六章 运动 运动系统的通路;脑的运动系统;大脑皮层的运动功能。

第七章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第八章 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基因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早期发育的模式;发育与再生的基因调控。第九章 脑的高级功能 学习与记忆;语言与语言障碍;大脑联合皮层与认知。

教材:徐科,《神经生物学纲要》,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主要参考书:(1) Kandel, E. R., et al.,《神经科学原理》,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2) Shepherd, G.. M., Neurobi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考撰写人:沈钧贤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发育生物学 Developmental Biology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60/3

预修课程:细胞生物学、遗传学

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为生物学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选修课。发育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和生物工程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已发展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本课程主要介绍动植物生长发育的遗传和分子机理,包括发育的基本概念、细胞命运的决定、形态建成等以及最新的发育生物学研究进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有关专业的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发育生物学的基础内容,并较为深入地掌握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特征\发育的遗传及分子的控制机理,为今后从事该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发育生物学间史和基本概念。 第二章 动物的个体发生 受精-有机体发育的启动。 第二章 从早期胚胎发育到三胚层的建立 早期胚胎命运决定、诱导和胚层。

第三章 器官发生和形态建成 形态建成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机理。第四章 植物生殖发育

配子体形成;传粉受精;生殖障碍;自交不亲和性分子遗传。第五章 植物胚胎发育

胚和胚乳发育;种子发育。第六章 器官形成:花、叶和根 ABC模型;形态建成和细胞命运决定。 第七章 分生组织特性 茎端和根端分生组织维系的分子机制。 第八章 发育生物学研究进展 发育生物学领域研究主要研究进展介绍。

主要参考书: 1. 许智宏等,《植物发育分子机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8。

2. Stephen H. Howell, Molecular Genetics of Plant Develop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8. 3. Gilbert,S.F.et al., Development Biology, Fourth Edition, Sinaur Associates, Inc. 1998. 4. Lodish, H, Bcrk, A, Zipursky, S.C. et al., Molecular Cell Biology, Fourth Edition, W.II.Freeman and Company, 2000.撰写人:薛勇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cs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54 / 3

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选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信息学这门新的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要求研究生了解国内外生物信息学的进展及主要研究内容,掌握进行生物信息学研究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术与方法。

内容提要:第一章 绪论 介绍人类基因组及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 第二章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历史 第三章 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与工具概述 数据库以及若干数据库工具;测序需要的软件及电子网络等远程通讯工具;理论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方法、模式识别方法、隐马尔科夫过程方法、分维方法、 神经网络方法、复杂性分析方法、密码学方法、多序列比较方法等);基因组信息分析的新方法、新技术。

第四章 基因组信息学的研究内容 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中的信息分析;新基因和新SNPs的发现与鉴定;完整基因组的比较研 究;功能基因组相关信息分析;非编码区信息结构分析;遗传密码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研究;基因组信息的应用与发展的研究;生物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与提供。

第五章 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模拟和药物设计生物大分子结构模拟的研究进展;蛋白质空间结构模拟和分子设计的主要方法;生物大分子的电子结构计算;基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药物设计。撰写人:陈润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生态学 Ecology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54/3

预修课程:普通生物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普通地理学、普通化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各学科研究生的选修课。 本课程旨在使研究生了解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包括基本概念体系、基本研究方法、基本理论框架、经典研究范例,同时介绍生态学原理的多种重要应用。 内容提要:第一章 绪论 生态学定义和研究内容;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生态学简史和发展趋势。第二章 生物的环境 条件(conditions);资源;环境异质性。

第三章 生物个体 生活史格局;适应;生态位。

第四章 生物种群 物种群的结构与增长;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生物种群的动态与调节。

第五章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结构与动态;生物群落的地理分布。

第六章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格局;生态系统的过程;生态系统的演化。

第七章 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生态安全;病虫害控制与污染治理;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书: 1. Mackenzie A.,Ball A.S. & Virdee S.R., Instant Notes in Ecology,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imited, 1999.2. Begon T, Harper J.L. & Townsend C.R.,Ecology: Individuals, Populations and Communities,Blackwell Science Lid., 1996. 3. E.P. Odum, 生态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撰写人:董鸣(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戈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基因工程原理Principles of Genetic Engineering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54/3

预修课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基因工程学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诞生以来,在短短的30年间已经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当代生命科学研究诸领域中最具生命力、最引人关注的前沿学科之一,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学的核心内容。本课程充分地考虑到我院生物口研究生的来源及其知识结构的特点,着重加强了有关基因工程原理部分的讲授,并竭力将基因工程学同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以及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在内容安排上,强调基础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努力反映国内外有关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本课程为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有关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同时也是植物学、动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等专业研究生的重点选修课。我们期望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修完本课程之后,能够较为系统、全面地掌握基因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最新进展,并能跟上该专业学科的发展进程。

内容提要:第一章 基因的现代概念第二章 基因工程主要技术及其原理

第三章 基因工程的酶学基础第四章 质粒载体与噬菌体载体

第五章 单链噬菌体载体及噬菌粒载体第六章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分离

第七章 新基因的功能鉴定第八章 克隆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第九章 基因工程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十章 基因工程与医学研究

主要参考书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第二版,上册下册)),科学出版社,1998

 

现代发育生物学进展 Current Advances in Development Biology课程编号:S071000J08 课程性质:学科综合课 学时/学分:30/2 预修课程:细胞生物学,遗传学

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为生物学学科各专业研究生的学科综合课,同时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选修课。发育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和生物工程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已发展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本课程主要通过讲座形式介绍动植物生长发育的遗传和分子机理,包括发育的基本概念、细胞命运的决定、形态建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有关专业的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发育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并较为深入地掌握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特征、发育的遗传及分子的控制机理,为今后从事该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内容提要:第一章: 动物的个体发生 受精--有机体发育的启动。

第二章 从早期胚胎发育到三胚层的建立。早期胚胎命运决定、诱导和胚层

第三章 器官发生和形态建成 动植物形态建成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机理

第四章 植物生殖发育配子体形成:传粉受精;生殖障碍;自交不亲和性分子遗传

第五章 植物胚胎发育 胚和胚乳发育;种子发育

第六章 器官的形成:花、叶和根 ABC模型;形态建成和细胞命运决定

第七章 分生组织特性茎端和根端分生组织维系的分子机理

主要参考书: 1. 许智宏等编,《植物发育分子机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8。

2. Stephen H. Howell, Molecular Genetics of Plant Development, Camberidge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8. 3. Gilbert,S.F.et al; Development Biology, Fourth Edition, Sinaur Associates, Inc. 1998. 4. Lodish, H, Bcrk, A, Zipursky, S.C. et al., Molecular Cell Biology, Fourth Edition, W.II.Freeman and Company,2000. 5. Cell, Nature, Science 等相关杂志。

撰写人:薛勇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奖工作介绍 Introduction of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and Medicine

课程属性:学科综合课 预修课程: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为生物学科各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科综合课,同时也可作为其它学科的研究生选修课。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已有172位科学家获此殊荣。这其中绝大部分的获奖工作都在生物科学上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科学研究工作的成功范例。我们将按着时间顺序选择有典型意义的获奖工作详细介绍其选题、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及其外延意义,让同学们跟踪生物学发展轨迹的同时,学习与体味一个成功的科学研究者应有的精神与方法。

内容提要: 第一讲 1923,Frederic Grant Banting (1891-1941) 胰岛素的发现。

第二讲 1933,Thomas Hunt Morgan (1866-1945) 染色体遗传理论的建立。

第三讲 1945,Alexander Fleming (1881-1955) 发现青霉素。

第四讲 1962,James Dewly Watson (1928- ),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1916- )

提出 DNA双股螺旋模型。

第五讲 1965,Francosis Jacob (1920- ),Jacques L Monod (1910-1926)

发现信使核糖核酸,并提出操纵子理论。

第六讲 1975,David Baltimore (1938- ),反转录酶及肿瘤病毒。

第七讲 1983,Barbara McClintock (1902-1992),基因转座子的发现。

第八讲 1994,Altred G. Gilman (1941- ),Martin Rodbell (1925- ), G蛋白与信号转导。

第九讲 诺贝尔奖中的女科学家们。第十讲 诺贝尔奖相关知识及相关机构;网站介绍。

主要参考书: Nils Ringertz,Nobel Lectures Physiology of Medicine,1971-1980,1981- 1990,1991-1995,World Scientific,Singapore,New Jersey,London, Hongkong, 1991, 1993, 1997.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写综述 撰写人:姚启智、吴晓东(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撰写日期:2001年10月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考研经验>考研笔记>生命医学笔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