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微生物讲义八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美诺网 
文件作者  
更新时间 2005-5-7 16:39:33 
添加编辑 viewsnake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选择更多免费考研资料:
阅读正文内容
 

二、RNA作为进化的指征

三、rRNA和系统发育树

   1.rRNA的顺序和进化
   2.特征序列或序列印记
   3.系统发育树

 

第二节 细菌分类

一、分类单元及其等级

二、微生物的命名

 

第三节、细菌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一、形态学特征

二、生理生化特征

三、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

   1. DNA的碱基组成(G+Cmol%)
   2. 核酸的分子杂交
   3.电子杂交

四、其它



第四节 伯杰氏手册

 

思考题

1、为什么能用生物大分子作为衡量生物进化的标尺?有哪些选用原则?建立16 S r RNA系统发育树的意义何在?
2、为什么在现代微生物分类中,任何能稳定地反映微生物种类特征的资料,都有分类学意义,都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你知道有哪些项目已被用于细菌学分类和鉴定?
 

11章 微生物的生态
 

第一节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

一、 空气中的微生物

二、 水体中的微生物

    1. 江河水
    2. 海水
    3. 水体的富营养化作用和"水花"、"赤潮"

三、土壤中的微生物

四、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

    1.微生物引起的工业产品的霉腐
    2.食品、农副产品上的微生物

五、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1、 嗜热微生物
    2、 嗜冷微生物
    3、 嗜酸微生物
    4、 嗜碱微生物
    5、 嗜盐微生物
    6、嗜压微生物

六、不可培养的微生物

 

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一、 互生

(一) 微生物间的互生关系
(二) 人体肠道正常菌群

二、共生

(一) 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
(一) 微生物和植物间的共生关系
(三) 微生物与动物的共生关系
    1. 与昆虫的共生关系
    2. 与反刍动物的共生关系

三、 寄生

(一) 微生物间的寄生
(二) 微生物与动植物

四、 拮抗

五、 竞争

六、 捕食

 

第三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一、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思考题:

1、试从微生物的特点分析其分布比动植物更广泛的原因,为什么无菌操作技术是一切微生物学工作的基础?
2、试论微生物与水体富营养化作用,你认为对此类污染该如何进行防治?
3、试用一些典型例子说明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4、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怎样?
12章 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感染的一般概念
一、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1. 感染的途径
   2. 感染的部位及方式

二、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的致病性:
     1)侵袭力
     2)毒素(toxin)
   2.病毒的致病性
   3.真菌的致病性:

三、传染的类型

   1. 隐性传染
   2. 带菌状态
   3. 显性传染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免疫

一、生理屏障

   1. 皮肤与粘膜:
   2.生理上的屏障结构

二、细胞因素

   1. 吞噬细胞(phagocytes)的种类:
   2.吞噬过程:
   3.自然杀伤细胞

三、体液因素

   1.补体系统
   2.干扰素
   3.溶菌酶

四、炎症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一、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

   1.特异性免疫的类型:
   2.免疫系统
     1)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3)免疫分子:

二、抗原和抗体

   1.抗原(Antigen,Ag)
   2.抗体

三、免疫应答

(一)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感应阶段
    2.反应阶段
    3.效应阶段

(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1.抗体的免疫作用
    2.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三)、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1.细胞免疫效应的机理
    2.细胞免疫的特点

(四) 联合抗感染免疫

(五)克隆选择和免疫耐受性

 

思考题

1.对细菌内毒素和细菌外毒素的免疫应答有何不同?
2.吞噬细胞的功能可因哪些体液因子的作用而增强?
3.补体激活后可能产生对机体有利的免疫也可能造成自身损伤,试举例说明。
4.试举例说明天然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之间并无截然界限。

考试方法说明及各章课外思考题
 

一、课程的学习与考试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强调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实验原理及微生物基本实验操作的掌握与运用,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积极参与和平时学习的积累,不鼓励期末突击复习、考试的投机学习行为。为此,特制定期末总成绩的评定标准。

 

一)理论课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75%,其余25%为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

 

1、课后思考题(0~4分),每章均会根据教学内容布置思考题,要求按时上交,教师每次将随机抽查20%~30%的作业本进行评分,在学期末考试结束后,作业本全部上交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依据。

 

 

2、学习笔记(0~4分),要求并鼓励课堂记录或课后整理学习内容,所有学习笔记在期末考试结束后上交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依据。

 

3、参与教学活动(0~17分),主要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学习能力,在课堂、网站论坛或与教师平时就学习问题的探讨将作为此项成绩评定的依据。为了配合这项工作,论坛中的同步教学论坛只有在经过认证后方可发言,是对同学参与教学活动项目评定的主要依据。

 

二)实验课

 

     考核方法采取知识考察与实验工作能力考核并重的方式,以书面考试,实际操作、标样测定、实验报告和实验研究论文等形式进行,着重考察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具体评分原则:平时成绩50分(操作和结果40分,提问5分,纪律5分,包括迟到早、旷课、环境整洁等),实验报告20分,期末考试30分(包括操作考试和口试)。

 

二、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1. 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我们的朋友?
 
2. 为什么微生物能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
 
3. 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第二章

1、为什么说Koch等建立的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建立与发展的基石?一般可用哪些方法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

 

2、微生物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个体微小,通常只能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试列举在显微观察中(光镜和电镜)通过改变 样品的反差以改善观察效果的技术及方法。

 

3、试利用表格形式对各类显微镜在原理、样品制备和观察方 面的异、同进行概括、比较。

 

4、 试找到一篇使用微生物照片的文献,分析该文为什么要使 用微生物照片,采用的是何种显微观察技术?依你之见,该文作者的这张照片还可以用哪些技术获得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考研经验>考研笔记>生命医学笔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