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考研备考笔记三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美诺网 
文件作者  
更新时间 2005-5-7 16:41:15 
添加编辑 viewsnake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选择更多免费考研资料:
阅读正文内容
 

2.种群大小的调节(population regulation)
种群大小的调节是指种群大小的控制或者是指种群大小所表现的作用限度。
调节种群大小的因素
非密度相关——外界(物理)因素,如降水、温度、土壤状况等。
密度相关(密度依赖)——内部的生物因素。
自疏(self thinning)与-3/2定律:
自疏——指同种植物因种群密度而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的过程。
–3/2定律——植物种群自疏过程中,其个体平均重量与种群密度成-3/2直 线斜率的变化。
           W=Cd-3/2       logw=logc-3/2logd
  W~平均单株重量      C~为常数      d~种群密度
     (植物个体重量与密度说:密度降低,重量增大)

3. 人类种群的增长与调节
(1)世界及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见图)
(2)我国人口的调节
   我国目前人口增长的特点:
面临建国以来的第三次出生高峰;
人口老化趋势出现;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我国人口的调节:
总方针——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
目标——2000前力争把中国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5‰内,期望下世纪中叶稳定在15~16亿;
措施——坚持优生优育,计划生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三、种群生活史
(一) 种群在其生活史中表现的特征

(二)繁殖格局(reproduction patterns)

(三)繁殖策略(reproduction stratagem)

(四)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
三、种群生活史
(一) 种群在其生活史中表现的特征
1.生活史的定义——一个生物从出生到生物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史(life history)或生活周期(life cycle)。
2.表现的主要特征
个体大小:是生物的遗传特征,与生活周期长短有很好相关性。
生长与发育速度:呈“S”形生长曲线,包括停滞期、指数期、静止期。

2.表现的主要特征
繁殖:指有机体生产出与自己相似后代的现象,是生物形成新个体的所有方式的总称。包括:
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是指通过两性细胞核的结合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无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
孢子生殖(spore reproduction)是指生殖细胞即孢子不经过有性过程而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营养繁殖(vegetative reproduction)
   繁殖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密切,它是生活史中的核心问题。

2.表现的主要特征
扩散:指生物个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中。
   ① 植物的扩散(繁殖体的传播):
        扩散形式——水力、动物(包括人)、风力。各自有特殊的适应性。
   ② 动物扩散(主动扩散)扩散形式——迁出、迁入、迁移
迁出(emigration)——分离出去而不再归来的单方向移动。
迁入(immigration)——进入的单方向移动。
迁移(migration)——周期性的离开和返回。(回游、迁徙)
   ③ 动植物扩散的生物学与生态学意义
可以使种群内和种群间的个体得以交换,防止长期近亲繁殖而产生不良的后果;
可以补充或维持在正常分布区以外的暂时性分布区域的种群数量;
扩大种群分布区。
(二)繁殖格局(reproduction patterns)
1、一次繁殖和多次繁殖
    在生活史中,只繁殖一次即死亡的生物称为一次繁殖生物(semelparity)。一生中能够繁殖多次的生物称为多次繁殖生物(iteroparity)。
2、生活年限与繁殖
植物可划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三种类型的生活年限;动物也分别划分为短命型、中等寿命型和长寿型三种类型的生活年限。
有机体的生活年限(life-span)或寿命(lifetime)既具遗传性,也具有较大的生态可塑性,通常前者为生理寿命,后者为实际寿命或生态寿命。
短命型可视为提前繁殖,长寿型视为延迟繁殖。
繁殖格局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主要视生境条件决定的。

(三)繁殖策略(reproduction seratagem)
繁殖策略是表示生物对它所处生存条件的不同适应方式。
MacArthur(1962)提出的r-K选择的生活史策略。
1.r-选择——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选择。r-选择的物种称为r-策略者(r-strategistis)。
   r-策略者是新生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突然的爆发和猛烈的破产”
2.k-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k-选择的物种称为k-策略者(K-strategistis)。
    k-策略者是稳定环境的维护者,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保守主义者,当生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就可能趋向灭绝。
3.r-选择和k-选择的相关特征(见表)
在动物中,大分类动物间比较时,昆虫可视为r-选择,脊椎动物为k-选择;在分类单位之内比较时,体形大,生育力低,对幼小个体有良好保护的为典型的k-选择,体形小,生育力高,对幼小个体怃育时间短的,为典型的r-选择。
在植物中,一年生植物如农田杂草,原生和次生裸地的先锋草种属于r-选择,大多数森林树种属于k-选择。
生物种群的繁殖策略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四)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
1.植物的选择受精
选择受精(selective fertilization)是指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优先受精的现象。
选择受精主要表现为生理生化和遗传上的特征,包括自交不亲和性、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多个花粉精核间的竞争等现象。
植物的选择受精的生物学意义:
(1)可保证最适应的两性细胞的高度融合,从而增强后代的存活能力;
(2)限制异种之间的自由交配,使种间生殖隔离,从而保证各个种的相对稳定性。
(四)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
2.动物的性选择
(1)动物性选择形式:动物的性选择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以异性的外表和行为作为选择的依据。通常表现为修饰(ornamentation)、色泽(coloration)、求偶行为等方面,形成明显的雌雄二形(sexual dimorphism)现象。
     在动物中,绝大多数物种是由雄性作出求偶行为,往往表现在颜色修饰和声音上有许多差异(特别是鸟类),有的做出各种各样动作,显示自己的魅力。
(2)雌性动物的婚配选择:精心选择那些携带最好基因型的雄性个体交配,来获得高质量的后代,提高其繁殖成效。为此,雌性动物往往对雄性个体有敏锐的洞察力,特别对色彩和声音有较高的鉴别力。此外,对雄性的体态、行为特征(如争斗、给饵等)等也有一定的鉴别力,从中择优选择,才能保证后代健康。


第四章  生 物 群 落 (1)
一.生物群落的特征
二.生态位
三.生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
四.生物群落的演替
五.生物群落的分类
六.生物群落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一.生物群落的特征
1、定义: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是指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里各生物种群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所构成的组合结构单元。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 phytocoenosium, phytocommunity)是指由一些植物在一定生境条件下所构成的一个相互影响、互为关联的总体。
植被( Vegetation)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活的植物覆盖。

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 群落中的所有物种在生态上有相关性
植物群落中的种类成分组成——调查方法:标准样地法(确定最小面积)、点—四分法(中点象限法)(见另图)。
各物种的相关:竞争、共生、附生、腐生、他感等。
    (2) 群落与环境不可分割性
    (3) 群落中各物种的重要性有各异性
植物群落中物种的数量特征:
单一数量特征
综合(数量)特征


▲ 单一数量特征:
*密度(Density)——D=N/S
*多度(Abundance)——指种类的丰富程度
M=F/A×100%     F—样地内该种的个体数
  A—所有个体数
*频度(Frequency)——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百分比
F=∑S/N×100%    “F”也称频度系数
Raunkier植物频度定律:共分5级
A(1~20%)、B(21~40%)、C(41~50%)、D(51~80%)、E(81~100%)
A>B>C<=>D<E(这一定律并非符合所有群落类型)


▲综合(数量)特征:
*存在度(presence):指一种植物在一个群落中出现的程度
P=n/N   n——某种植物出现的群落数
             N——同一类型群落总数
*恒有度(Constance):在一定面积内物种的存在度
*确限度(fidelity):一种植物在一个群丛中的集中程度:
具体分5个确限度等级:奇偶种 、随偶种 、适宜种 、偏宜种 、专有种或确限种 。
*优势度(dominance):表示某种植物在群落中所占的优势程度。由多度、频度、显著度和立木级比例综合评定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考研经验>考研笔记>生命医学笔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