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心理学专业听课笔记之西方心理学史简编(3)
(四)18世纪的英国巴克莱是近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的鼻祖,蓍《视觉新论》。名言是:存在就是被感知。巴克莱在他写的《视觉新论》中提出空间知觉的问题,人的视网膜如何感知对象的距离,他也是运用联想的原理来说明的。总起来说,巴克莱用联想主义的分析方法分析空间知觉,没有太大的错误。
休谟是十八世纪英国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继承了巴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外在世界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他把世界的一切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否认心理活动的客观来源和生理基础,提出不可知论。联想主义的心理学是指休谟用联想主义的分析方法处理心理现象,他的联想主义来自洛克,但表现出唯心主义的特点。休谟认为联想的条件包括:⑴相似;⑵时地接近;⑶因果关系。
哈德烈强调心理对生理的依存性,被称为生理心理学的创始人。《对人,其结构,其义务及其期望的观察》简称《对人的观察》。哈德烈提出振动说。他认为振动是神经的一种活动,神经不是空管而是实体组织,神经能传导是因为它能振动。他认为微振是指神经的振动是由外物引起的,引起之后在脑中要保持一段时间,这时的振动就叫微振。微振与振动基本一样,二者没有性质的区别而只有量上和程度上的不同。哈德烈反对洛克的反省说,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源泉。他还是一个平行论的二元身心论者。他受洛克影响,对联想心理学加以系统化,是系统化的联想主义。用联想来解释一切复杂心理现象,他认为联想的条件只是时间接近,联想包括同时联想和相继联想。认为三大联想规律可以归结为一个规律即接近规律。哈德烈用神经振动解释联想的生理基础,提出联想的三条次级律:
⑴复杂观念的性质不是简单观念性质的算术总和;而是具有新的性质;
⑵原来有意识的活动,由于多次重复,最后可能变成无意识的活动,他称之为"次起的自动化活动"。
⑶有些观念的强度和生动性会由于联想传染到与它相联的其他观念。他认为人的同情心、怜悯心就是这样由联想发展起来的。
十八世纪中到十九世纪初,苏格兰大学的教授为维护宗教信条就出来反对休谟的不可知论,这些人就是所谓的苏格兰学派,又因为他们自称根据常识立论,又叫做常识学派。苏格兰学派强调许多问题的认识可以凭常识。他们反对联想心理学,认为联想心理学已经排斥掉了心的作用。他强调心的主动性,认为习惯、经验都是外加的原因,是被动的。黎德是苏格兰学派中比较重要的人物,他的《论人的理智材能》《论人的活动材能》这二部书列举许多活动材能和理智材能,所以他的心理学是材能心理学。司徒亚特的理论大致与黎德相同。苏格兰学派的基本观念为反对联想主义,强调心有主动性,相信材能心理学。
近代西方心理学(五)18世纪的法国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出版《论法的精神》,他认为社会生活服从自然规律,而不是服从什么天命。孟德斯鸠是近代"地理学派"的首倡者,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体和法律受本国土壤和气候决定。拉美特利认为思想是脑的机械作用,著有《人是机器》就是宣传这种机械唯物主义。
狄德罗提出意识是人脑的属性,人脑是思维的器官。
爱尔维修提出教育万能论。《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论精神》。爱尔维修受洛克和孔狄亚克的影响,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爱尔维修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性格形成的决定作用。他反对先天素质决定论,认为人生下来时根本没有任何倾向。他认为人们的机体构造相同,所以人们受教育的能力相等,提出教育万能论。
卢梭主张进行自然教育,主张培养孩子走向自然。《爱弥儿》假想的一个男孩的教育成长过程,包含了许多儿童心理学思想。
孔狄亚克著《人类知识起源论》《感觉论》,心理学思想的特点为感觉主义心理学。他承认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他认为心理过程是感觉的变相。感觉主义的认识论和感觉主义的心理学的区别:感觉主义的认识论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感觉主义的心理学认为一切心理过程都只是感觉的变相。孔狄亚克认为一切高级的心理作用只是感觉的变相,忽视感觉以外还有高级综合作用,这是不对的。
感官分工说是由波纳提出的,就是主张不同的感官适应不同的物质刺激,而每一感官又有不同的分工。卡巴尼斯认为人的一切心理都是神经的机能。他的心理学是唯物主义的心理学。笛卡儿说的我思故我在,我是指灵魂,卡巴尼斯认为我是指脑,是指神经系统。神经阶层说是由卡巴尼斯提出的,他认为神经分为高层和低层,神经系统的高层是脑,低层是脊髓。高层具有意识,低层没有意识。高层和低层之间还有一层,即中层,也就是说,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有半意识。卡巴尼斯提出内感觉,内部感觉不是指洛克所说的反省的内感官,是在人的全部意识之中代表内脏、肌肉和膜等的状态的感觉,即后来说的机体感觉和本受感觉。决定人的整个心理状态,人意识不到它们。内感觉属于神经低级阶层的作用,这种作用和机能不被意识到。
(六)18世纪的德国
伏尔夫是第一个用心理学这个名词写书的人。著作:1732《经验的心理学》、1734《理论的心理学》。在《理论的心理学》中他讲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身心关系问题。伏尔夫的世界观是二元论的目的论的世界观。主张二元论的身心平行论。他是材能心理学的创始者。他把人的材能分为认识材能和动求材能两大类。材能心理学并不特别受人欢迎,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并没有对心理现象做深入的分析,更没有找出心理活动的原因,而只是给某个心理现象标一个名称,就象贴标签一样,标上"某某材能",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只是极表面地回答了问题。
提顿斯1777年《对于人性及其发展的哲学研究》。对内省法的系统阐述是从提顿斯开始的。贡献如下:⑴提顿斯认为心理学应该用内省的方法。他所说的内省法是指人对于自己的主观经验及其变化的观察,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观察经验的变化,也要在同一情境中重复观察心理经验;内省不是指在心理现象发生的此时此刻进行观察,而是指对心理现象所遗留的"最初记忆"的观察,所以这样的内省过程不会妨碍心理现象的进行。提顿斯把心理过程分为理解、感情和意志三个部分。
康德的认识论为不可知论。康德的空间超验论引起了心理学中空间知觉的天生说,认为空间知觉是生来就有的,不是从对外物的经验发展而来。康德的看法相当片面,而且给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极不好的影响:
⑴康德认为研究人的意识很困难。他对心理学的这种评价使一些研究心理学的人看不到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心理学不能用数学。使另一些研究心理学的人为了使用数学方法而使用数学方法,而不是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学科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来考虑,勉强用数学方法解决不适合于数学处理或者还不能用数学处理的问题及研究结果,以至陷入玄虚。使心理三分法流行的人是康德,他提出心理三分的理由是:认识、感情和意志三者之中任何一种都不是由其他任何一种派生的。康德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未完待续)
(四)18世纪的英国巴克莱是近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的鼻祖,蓍《视觉新论》。名言是:存在就是被感知。巴克莱在他写的《视觉新论》中提出空间知觉的问题,人的视网膜如何感知对象的距离,他也是运用联想的原理来说明的。总起来说,巴克莱用联想主义的分析方法分析空间知觉,没有太大的错误。
休谟是十八世纪英国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继承了巴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外在世界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他把世界的一切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否认心理活动的客观来源和生理基础,提出不可知论。联想主义的心理学是指休谟用联想主义的分析方法处理心理现象,他的联想主义来自洛克,但表现出唯心主义的特点。休谟认为联想的条件包括:⑴相似;⑵时地接近;⑶因果关系。
哈德烈强调心理对生理的依存性,被称为生理心理学的创始人。《对人,其结构,其义务及其期望的观察》简称《对人的观察》。哈德烈提出振动说。他认为振动是神经的一种活动,神经不是空管而是实体组织,神经能传导是因为它能振动。他认为微振是指神经的振动是由外物引起的,引起之后在脑中要保持一段时间,这时的振动就叫微振。微振与振动基本一样,二者没有性质的区别而只有量上和程度上的不同。哈德烈反对洛克的反省说,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源泉。他还是一个平行论的二元身心论者。他受洛克影响,对联想心理学加以系统化,是系统化的联想主义。用联想来解释一切复杂心理现象,他认为联想的条件只是时间接近,联想包括同时联想和相继联想。认为三大联想规律可以归结为一个规律即接近规律。哈德烈用神经振动解释联想的生理基础,提出联想的三条次级律:
⑴复杂观念的性质不是简单观念性质的算术总和;而是具有新的性质;
⑵原来有意识的活动,由于多次重复,最后可能变成无意识的活动,他称之为"次起的自动化活动"。
⑶有些观念的强度和生动性会由于联想传染到与它相联的其他观念。他认为人的同情心、怜悯心就是这样由联想发展起来的。
十八世纪中到十九世纪初,苏格兰大学的教授为维护宗教信条就出来反对休谟的不可知论,这些人就是所谓的苏格兰学派,又因为他们自称根据常识立论,又叫做常识学派。苏格兰学派强调许多问题的认识可以凭常识。他们反对联想心理学,认为联想心理学已经排斥掉了心的作用。他强调心的主动性,认为习惯、经验都是外加的原因,是被动的。黎德是苏格兰学派中比较重要的人物,他的《论人的理智材能》《论人的活动材能》这二部书列举许多活动材能和理智材能,所以他的心理学是材能心理学。司徒亚特的理论大致与黎德相同。苏格兰学派的基本观念为反对联想主义,强调心有主动性,相信材能心理学。
近代西方心理学(五)18世纪的法国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出版《论法的精神》,他认为社会生活服从自然规律,而不是服从什么天命。孟德斯鸠是近代"地理学派"的首倡者,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体和法律受本国土壤和气候决定。拉美特利认为思想是脑的机械作用,著有《人是机器》就是宣传这种机械唯物主义。
狄德罗提出意识是人脑的属性,人脑是思维的器官。
爱尔维修提出教育万能论。《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论精神》。爱尔维修受洛克和孔狄亚克的影响,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爱尔维修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性格形成的决定作用。他反对先天素质决定论,认为人生下来时根本没有任何倾向。他认为人们的机体构造相同,所以人们受教育的能力相等,提出教育万能论。
卢梭主张进行自然教育,主张培养孩子走向自然。《爱弥儿》假想的一个男孩的教育成长过程,包含了许多儿童心理学思想。
孔狄亚克著《人类知识起源论》《感觉论》,心理学思想的特点为感觉主义心理学。他承认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他认为心理过程是感觉的变相。感觉主义的认识论和感觉主义的心理学的区别:感觉主义的认识论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感觉主义的心理学认为一切心理过程都只是感觉的变相。孔狄亚克认为一切高级的心理作用只是感觉的变相,忽视感觉以外还有高级综合作用,这是不对的。
感官分工说是由波纳提出的,就是主张不同的感官适应不同的物质刺激,而每一感官又有不同的分工。卡巴尼斯认为人的一切心理都是神经的机能。他的心理学是唯物主义的心理学。笛卡儿说的我思故我在,我是指灵魂,卡巴尼斯认为我是指脑,是指神经系统。神经阶层说是由卡巴尼斯提出的,他认为神经分为高层和低层,神经系统的高层是脑,低层是脊髓。高层具有意识,低层没有意识。高层和低层之间还有一层,即中层,也就是说,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有半意识。卡巴尼斯提出内感觉,内部感觉不是指洛克所说的反省的内感官,是在人的全部意识之中代表内脏、肌肉和膜等的状态的感觉,即后来说的机体感觉和本受感觉。决定人的整个心理状态,人意识不到它们。内感觉属于神经低级阶层的作用,这种作用和机能不被意识到。
(六)18世纪的德国
伏尔夫是第一个用心理学这个名词写书的人。著作:1732《经验的心理学》、1734《理论的心理学》。在《理论的心理学》中他讲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身心关系问题。伏尔夫的世界观是二元论的目的论的世界观。主张二元论的身心平行论。他是材能心理学的创始者。他把人的材能分为认识材能和动求材能两大类。材能心理学并不特别受人欢迎,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并没有对心理现象做深入的分析,更没有找出心理活动的原因,而只是给某个心理现象标一个名称,就象贴标签一样,标上"某某材能",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只是极表面地回答了问题。
提顿斯1777年《对于人性及其发展的哲学研究》。对内省法的系统阐述是从提顿斯开始的。贡献如下:⑴提顿斯认为心理学应该用内省的方法。他所说的内省法是指人对于自己的主观经验及其变化的观察,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观察经验的变化,也要在同一情境中重复观察心理经验;内省不是指在心理现象发生的此时此刻进行观察,而是指对心理现象所遗留的"最初记忆"的观察,所以这样的内省过程不会妨碍心理现象的进行。提顿斯把心理过程分为理解、感情和意志三个部分。
康德的认识论为不可知论。康德的空间超验论引起了心理学中空间知觉的天生说,认为空间知觉是生来就有的,不是从对外物的经验发展而来。康德的看法相当片面,而且给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极不好的影响:
⑴康德认为研究人的意识很困难。他对心理学的这种评价使一些研究心理学的人看不到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心理学不能用数学。使另一些研究心理学的人为了使用数学方法而使用数学方法,而不是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学科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来考虑,勉强用数学方法解决不适合于数学处理或者还不能用数学处理的问题及研究结果,以至陷入玄虚。使心理三分法流行的人是康德,他提出心理三分的理由是:认识、感情和意志三者之中任何一种都不是由其他任何一种派生的。康德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