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选项的字母涂黑。每题2分,共36分)
1.在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法的要素的是()。
A.法律原则B.法律概念
C.法律效力D.法律规范
2.在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绝对法律关系的是()。
A.婚姻关系B.所有权关系
C.债权关系D.诉讼关系
3.中国公民出国旅游时,他(她)应当遵守的法律是()。
A.所在国的法律B.中国的法律
C.国际法D.中国法律以及所在国的法律
4.以下各项中属于私法的有()。
A.宪法B.民法
C.国际法D.刑事诉讼法
5.国内某著名法学家对法律的解释属于()。
A.立法解释B.有权解释
C.无权解释D.司法解释
6.近代宪法的发源地是()。
A.英国B.法国
C.美国D.德国
7.()是我国设立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指导方针。
A.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B.邓小平理论
C.“一国两制”
D.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8.()是我国1982年宪法第一次规定的内容。
A.公民的人身自由
B.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C.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D.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9.西周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分为()。
A.非眚与眚B.非终与惟终
C.误与故D.不端与端为
10.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的成文法是春秋时期()。
A.邓析的竹刑B.郑国的刑书C.晋国的刑鼎D.楚国的刑器
11.中国古代确立以身高为标准承担刑事责任的这一刑罚原
则的朝代是()。
A.西周B.隋代C.秦代D.汉代
12.“十恶”首次规定于()。
A.《晋律》B.《开皇律》C.《唐律》D.《北齐律》
13.宋代作为中央在地方各路的司法派出机关称为()。
A.提点刑狱司B.提刑按察司C.理刑司D.肃政廉访司
14.形成以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为法典结构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法典是()。
A.《永徽律》B.《大明律》C.《大清律》D.《大元通制》
15.清末预备立宪中仿照西方国家议会制度设立的地方咨询机关是()。
A.咨议局B.资政院C.宣政院D.平政院
16.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民法典分为()。
A.四编B.五编C.六编D.九编
17.民国南京国民政府的司法审级是()。
A.四级三审制B.四级二审制C.三级三审制D.三级二审制
18.《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于()。
A.1927年B.1937年C.1946年D.1947年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各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或少选不得分。每题2分,共16分)
19.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色有()。
A.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B.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D.爱国统一战线
20.我国选举法规定,代表候选人由()。
A.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单独推荐
B.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推荐
C.选民或者代表3人以上联名推荐
D.选民或者代表10人以上联名推荐
21.现代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
A.单一制B.联邦制C.邦联D.君合国
2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
A.人民代表大会B.人民政府C.人民法院D.人民检察院
23.与前三部宪法相比,我国1982年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有以下发展变化:()。
A.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
B.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后
C.增加了条文,内容也更加充实
D.强调了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24.以下()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A.修改宪法B.监督宪法的实施C.解释宪法D。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
25.以下()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A.解释宪法B.修改宪法C.解释法律D。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是()。
A。中央人民政府
B.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C.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D.中共中央的最高执行机关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论断的正误,正确的将答题卡上的字母A涂黑,错误的将答题卡上的字母B涂黑。每题1分,共23分)
27。法律体系的定义是:根据若干国家和地区基于历史传统原因,在法律实践和法律意识等方面所具有的共性而进行的法律的一种分类。()
28.法的溯及力是指新的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情形。如果适用则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则不具有溯及力。()
29.法律规范体现在法律条文中,但法律条文本身并不等于法律规范。()
30.民法相对于婚姻法属于一般的法;反之,婚姻法相对于民法属于特殊法。()
31.凡是违法的行为都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凡是承担法律责任的人,都应当受到法律制裁。()
32.“三权分立”是指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并分别由国家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行使。()
33.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和监督地位,不受任何其他国家机关牵制。()
34.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宪法在第二章中对公民的财产权作了专门规定。()
35.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大事都由人民直接决定。()
36.民族乡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一种形式。()
37.宪法的稳定性是相对稳定性。()
38.古代“宪法”与近代“宪法”不仅字面上相同,而且意义也一样。()
39.中央军事委员会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副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40.西周时期“六礼”是结婚的必备程序。()
41.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可知秦代司法提倡不用刑讯而获得真实口供。()
42.在汉代文景时期的刑罚改革中废除了宫刑。()
43.“春秋决狱”盛行于汉武帝以前。()
44.《晋律》将《曹魏律》中的“刑名”分为“刑名”“法例”两篇。()
45.洪武年间颁布的《明大诰》共有四编。()
46.《大清现行刑律》是在《大清新刑律》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47.《中华民国约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告废除封建帝制,确立总统制共和政体。()
48.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最高审判机关不再称大理院而改称最高法院。()
49.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在民商法编纂体例上实行“民商合一”的原则。()
四、简答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每题10分,共20分)。
50.简述法律原则的分类
51.简论宪法的权力制约原则。
五、分析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每题10分,共30分)
52.某基层人民法院在所辖区域内走访各重点企业,经过调查研究,选择其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俱佳的企业为该法院“重点保护单位”,并加挂牌匾。请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说明该法院的做法是否合适及其理由。
53.阅读下列宪法条文,分析它们的含义和区别。
第六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十一)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第六十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54.《唐律疏议.名例》中说:“诸八议者,犯死罪者,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诸犯私罪者,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若犯公罪者,各加一年当”。
请根据该段文字分析说明《唐律》在刑罚适用原则方面的特点。
六、论述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5分)
55.试论法治的特点。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B 5.C 6.A 7.C 8.B 9.A 10.B
11.C 12.B 13.A 14.B 15.A 16.B 17.C 18.D
二、多项选择题
19.CD 20.ABD 21.AB 22.AB 23.ACD 24.ABD 25.ACD 26.ABC
三、判断题。
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
四、简答题
50.(1)基本原则与具体原则;(4分)
(2)公理性原则与政策性原则;(3分)
(3)实体性原则与程序性原则;(3分)
51.①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②权力制约原则之所以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决定于宪法的逻辑起点和宪法的基本内容;③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④权力制约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
五、分析题
52.该法院的做法是不合适的(2分)。人民法院是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1分)。国家的司法权不同于行政权,后者以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为实现条件,而前者则具有被动性(2分)。司法权的被动性与司法权的独立性、中立性特征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反映了司法权的性质。法律是公正的,法院的中立性是公正性的前提(2分)。该法院的做法实际上是公开表示对某些所谓重点企业的“重点保护”,必然导致对某些法律关系主体的偏袒,从而可能丧失其公正性,背离法律必须公正的基本法治原则,同时也将自己与其他国家机关相混同,从而背离了国家机关分工负责、互相监督的法治精神(3分)。
53.(1)指出“不适当的”与“同宪法、法律相抵触”之区别。前者不仅包括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情况,而且包括不合理的问题(3分)。(2)“改变”表明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间的领导或隶属关系;“撤销”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国务院间的监督和被监督关系(2分)。(3)进而言之,全国人大与其常务委员会之间既存在领导关系,又存在监督关系;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与国务院之间只有监督关系(2分)。(4)总之,上述条文表明国家权力存在分工或分权的实质。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撤销其决定;立法权和行政权是不同属性的权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只能对国务院进行监督,撤销其制定的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3分)。
54.(1)解释“八议”“官当”的概念。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其一,封建贵族官僚中的八种人犯罪后,对他们应减免刑罚;其二,允许以官爵折抵徒刑(4分)。
(2)“八议”“官当”的刑罚原则源于儒家“礼有差等”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传统法律中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法律将传统伦理道德与法律相融合,实现礼与法的统一,“礼法合一”(3分);
表明中国传统法律具有的身份法与伦理法的特征,对官僚贵族的特殊法律保护集中体现了法律中的等级身份性质(3分)。
六、论述题
答题基本思路: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概念,其特点也就表现在法治与人治的区别之中。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是一种依法办事的原则,是一种良好的法律秩序,它还是具有价值规定的社会生活方式。法治的特点因而也是多方面的。(5分)
首先,法治是与人治对立的治国方略,当法律与当权者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法律高于个人意志。在所有的社会规范之中,对人的外部行为而言,法律具有最终的强制性,即一旦各种社会规范在评价、强制人的外部行为时与法律相冲突,必须服从法律。而人治则意味着个人的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为了实际的社会需要或者个人的主观偏好,可以任意否定法律,以个人意志取代法律(5分)。
其次,法治作为办事原则,不仅要求普通社会成员依法办事,就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也不能例外。法治强调官吏依法办事,对官吏公权力的控制。法治状态下,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性,所有的主体,无论其身份、出身、种族、性别、财产状况存在何种差异,都必须依法办事。相反,人治并不强调官吏依法办事,更谈不上对官吏公权力的控制(5分)。
再次,法治具有秩序的特点,它表现为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已经制度化,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每个法律主体都忠实地履行法定义务,积极而正确地行使法定权利。相反,人治重视人的作用,不重视制度,因而社会关系及其权利义务的内容是随着个人的意志的变化而变化(5分)。
最后,法治代表了人民性、权利本位、平等、正当性等价值取向。法治要求运用法律所体现的正当性原则确立社会关系的正当标准,即人的行为正当与否由法律加以评价,而法律本身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加以制定和实施。人治的法不具有这些价值取向(5分)。
(答出以上内容且说理充分、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文字精练、语言流畅者,可得25分;少于800字者扣3分一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