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考研基本告一段落,本次考研最突出之处就是复试的地位提高了。复试已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考研的成败。但相对于初试时百万大军同上考场,能够经历复试的仅是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因此,大家对复试不甚了解,也不知如何准备,这可能导致考生无法准确定位、报考及有效复习。故将近年复试情况以及本人06年北大法律硕士复试的体会进行简单介绍,希望能有益于以后的考生。
一、近年复试整体特点
1、 变化大
从03年教育部规定考研开始实行差额复试以来,已经过了三年。今年教育部更明确规定了复试的比重要占总成绩的30%到50%.但从整体上来看,复试的规则、制度仍然处于探索之中。每年都会有较大的变化。例如,北大法律硕士复试06年以前都要进行面试、口语测试,06年取消了这两项。其他许多学校每年也都进行调整。
2、 差别大
学校之间、专业之间都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复试的具体方法上,也体现在录取率及复试比重等上。这在决定考研学校、专业时就应该详细了解,找到自己的定位。
3、 权重大
今年教育部明确规定复试的比重占总成绩的30%到50%,一些名牌大学相对较高,清华大学今年有的专业更高达55%.这样大的权重已经足以使初试排名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而且,复试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复试不及格者将直接被淘汰。今年北大被淘汰者都是初试成绩很高,但复试笔试不合格。甚至有一位初试395分排名第10的考生因为复试不及格而被淘汰。而许多排名靠后的考生借复试上升了上百名次。这种变动在往年不仅可以决定是否考上北大,而且会影响到是在本部读书还是去深圳读书。
差额复试和权重的增大使得进入复试的考生面临更大的压力,但比起之前等额复试或复试微不足道的情况,这显然让考生有了更多成功的机会。毕竟风险分摊比一锤子买卖更多些机会。因此必须加大对复试的重视程度,做足准备。
二、北大06年复试情况
1、 时间安排
(1) 3月5日,公布初试成绩;
(2) 3月10日,公布复试分数线及复试规则;
(3) 3月25日前,资格审查,上交大学成绩单、个人陈述、论文等;
(4) 3月26日复试。上午听力30分钟;下午笔试2小时;
(5) 4月4日,公布复试结果;
此安排在近几年都没有大的变动,基本上相差不到两天。依此安排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焦虑,而静心准备。其他学校如果不属于34所自主定线的高校,就要依照国家复试线。一般在3月底4月初公布国家分数线,此时北大等校都已经或者马上完成复试了,不会耽误考生再调剂其他学校。待北大等复试结果公布后,一些院校才会正式开始调剂工作。
2、 考试内容
(1) 听力
30道选择题,题型和难度与六级相似。时间30分钟。基本上是听对话做四选一和听文章做四选一。
建议应该有的放矢进行六级听力的练习,不要漫无目的地泛听,毕竟时间有限。当然如果准备的早,可以进行一定量的泛听练习,但是精听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提升听力水平的途径。总体来说,这部分不算太难。
(2) 笔试
06年北大笔试分两部分:
[1]逻辑题一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8个同学见分早中晚三段时间见老师,下面有几个条件,大概是赵和钱不能同时见老师、吴只能和孙一起见之类的。后面有几个选择题,问如果李早上见老师,有8个人几种见面的可能之类的问题。时间只有20分钟。
本题难度其实不大,难在时间紧迫、心情紧张,要迅速静下心来分析题目。网络上一些网友建议可以参阅公务员考试中的逻辑题目,我认为适当准备即可,更重要的是考场上要保持冷静。
[2]论述题,这是比较重要的题。06年考的是关于馒头血案的分析,给了一篇材料详细介绍本案的始末和各方的意见,后面还附了相关的宪法、著作权法等法条若干。命了三个题目,叫任选其一写一篇不超过3000字的文章。三个题目是(1)言论自由、民事权利和娱乐精神;(2)无极、无聊、无耻;(3)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发的侵权案。时间1.5小时。
3、 笔试论述题的准备对策
论述题是整个复试最重要的部分,因此重点谈一下该题的准备工作。
首先,应知道论述题的考察目的不在于是否分析的结论正确,而在于分析得有无道理。况且,馒头案尚无定论,讨论十分激烈。从法律考试的角度看,就是要用“法言法语”,有逻辑的分析问题。甚至可以不用法律语言,之前听上届师兄介绍还可以从社会学等方面分析。关键在于符合复试规则提出的“通过对社会生活中一些热点话题或典型案例的分析理解,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推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
而且,要注意避免在分析时加入个人很情绪化的语言,不要抒情感慨。要冷静、理性地论述观点、分析问题。
(1) 对该项的准备应从选题开始。
05年有许多有关法律的热点问题,但是,并非都可以出题或适合出题。现举例如下。
去年,物权法修订是一件重大事件,但在修订关键时刻,由于北大法学院巩献田教授的一封公开信——《一部违背宪法和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物权法草案》引起了法律界的激烈讨论。许多民法学专家纷纷反对巩教授的观点,许多网民也加入了讨论。此事确实是一个热点问题,物权法制订本身就是一件大事,引起的争论更是影响重大,但是作为一道题并不容易考。因为,这是个非常重大的问题――物权法关系到人们很基本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宪法是根本大法,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制度。该事件是这些根本问题的冲突。况且研读了民法学专家的讨论可以发现那些议论都非常深入、专业,作为法律初学者根本说不出来,也更难以独立分析。因此,像这样的话题虽然热,但很难考。
再比如,像去年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全国人大举行了首次立法听证会,也应属热点问题,但是讨论的余地较小,没有太多分析的必要。因此也不会考。
而像去年杜宝良105次违章引发的有关暗中执法的讨论,我认为就可以出题。针对执法的特点,以及立法中执法一词是否包含暗中含义,就可以进行一番分析。而且,针对暗中执法各地交警部门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地方命令禁止,有的地方明确赞同。这种题目也可避免考生观点的过于一致。
百度网络下载侵权案也属热点,并有一定讨论的价值。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就关系到许多方面的利益,比如著作权人、网站以及网民等,对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发明创造,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但保护代价太高又会阻碍发明创造。此中的利益权衡很有讨论余地。而且,该题与今年北大考的馒头还有一点相似之处,都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新问题。
馒头案被选中就在于它既是热点――几乎无人不知,又没有关系国家大政方针――只是陈胡二人之间的矛盾,而且讨论空间很大――许多专家的意见都不统一。因此,此题并不出乎意料。
对这些热点进行分析之后就可以缩小范围,更准确的准备。对于一些不太可能出题的热点,了解即可。对其中可能性较大的事件有必要动手写一写,以整理思路,找到分析问题的感觉。
(2)下面再谈谈分析问题的思路。
前面已经谈到分析重点不在观点的对错,而在于其中体现出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等。因此,考生不必拘泥结论,可以大胆分析。比如,我认为馒头案中胡戈没有侵犯《无极》著作权,而是侵犯了陈凯歌名誉权。我从著作权的几个基本权利出发,认为《馒头》是一个独立的作品,完全脱离了《无极》的剧情和人物关系,仅仅是摘取了其中的影象素材而已。人们可以非常轻易的区分二者,根本不会产生混淆。因此,没有所谓篡改和歪曲。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整个论证过程也还算是严密。
再如,05年北大复试时考了一个与名人重名的案件:一个与知名作家王朔重名的年轻人也出了本书,出版商打出标语――王朔又出新书了.类似的还有,有个与女作家池莉重名的年轻女子开了家花店,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池莉花店.
这两个与名人重名的案件看似相同,似乎都是借自己与名人重名而意图取得了一定利益,好象都侵犯了名人的姓名权等利益。但是,细分析可以发现不同。人们熟知王朔是一个作家,他的名字对他的作品有一定的品牌作用。其姓名直接关系到书的销量。而在同一出版领域另一个也叫王朔的人在没有明确表明区别的情况下出书,显然有误倒迷惑公众的可能,并有可能损害知名作家的利益。而以池莉开花店,并不会损害出版界的作家池莉的利益,也不会造成公众的混淆。
04年复试时考的是对刘涌案的专家意见书的看法和姚明肖像权案件。
这些案例都是当时比较热的话题,考生可以从网上搜集到相关事件介绍和评论。
在此还要再次声明:以上有关案例的论述,只是本人从考研角度进行的粗略分析;关键不在于分析的对与错,而在于分析过程是否体现出了逻辑性、推理是否合理严密。
在练笔的同时还应该研读一些法学专家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评论、分析,读一些他们的随笔之类文章,可以将之作为范文进行学习。比如贺卫方教授就写过写关于禁放的随笔。看看专家的文章,可以开阔分析问题的思路,避免误入歧途。
以上谈了许多北大复试的情况,当然我认为这些准备工作对于其他学校的复试,尤其是一些非常灵活的面试,甚至初试中综合课考试的论述题也有一定的帮助。希望今后的考生能够充分重视复试,有的放矢地早作准备,最终顺利通过考研最后一关,金榜提名!
相关许多内容和思路来自前几届学长的介绍以及网上许多考生的启发,在此难以一一标注,谨一并感谢!
作者简介:张松,2006年参加了法律硕士联考,报考学校为北京大学。初试成绩357分(政治64,英语59,专业课129,综合课105),初试排名271,经复试后总成绩排名101(笔试85分,听力1.9)。现已录取。
作者现为考研教育网兼职编辑,在考研教育网论坛法律硕士版块中(http://bbs.cnedu.cn/forum30.asp)任斑竹,网名“墨一非”。欢迎各位考生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