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民族问题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民族学也由此开始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然而,民族学专业一直以来不为人了解,民族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学科?是否如大家所认为的是专门研究少数民族的学科?民族专业考研的竞争形势如何?就业方向有哪些?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专访了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吕俊彪副教授。
记者:吕老师,您好。很多同学对民族学专业不了解,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民族学专业?
吕老师:其实你这个问题很多人问我,包括我认识的朋友和家人的亲戚都问我学这个民族学到底是什么东西。讲起这个,还有一个很遗憾的故事。我有一个师妹,刚考上民族学专业研究生时很高兴,可她父亲听别人说民族学就是跑到深山老林里挖人家的祖坟,挖出棺材看人家的骨头,以至于她父亲很郁闷,很长时间都不敢跟人说自己女儿学的是这个专业。事实上这是对民族学的一个误解。
民族学,在英语世界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被称为“人类学”。在欧洲地区特别是德国等国家称民族学,在英国称社会人类学,在美国叫文化人类学。我们国家由于受到前苏联的影响,很多学者称民族学。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一些欧洲学者收集了有关世界各地风俗习惯的资料并对其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从而促成了民族学这个学科的形成。民族学,或者叫人类学,在“人类学之父”看来,是一门研究人及其文化的科学,研究的内容可以说是相当广泛的。一般认为,人类学可以分为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四个分支。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大学都成立有民族学、人类学教学科研部门,并开设有相关的专业课程。
记者:很多人认为民族学就是研究少数民族的学科,是不是这样呢?
确实,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国内民族学界的很多研究,是以少数民族的文化现象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的。而在西方民族学、人类学发展的早期,学者们的研究,也侧重于研究欠发达的、非西方的民族。由此,也就在人们的想象中形成了“民族学只研究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但是,随着这个学科的不断发展,如今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少数民族——尽管我们的一些研究,似乎依然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情有独钟。现在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已经很“现代”,个别学者的研究甚至已经深入到高能物理学家们生活的社区。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民族学、人类学对于现代社会的研究会越来越多。或者可以这样说,民族学、人类学其实是一个非常现代的学科。
记者:民族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就业去向一般有哪些?
民族学的就业面很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学研究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十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一些过去不为人关注的社会问题逐渐显现,我国社会对于民族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家机关的一些重要职能部门、教学科研部门、媒体机构以及跨国公司等,他们工作的开展或者业务的拓展,都需要有一些了解当地风俗习惯、能够较好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才。
我们学校民族学的毕业生,很多人都去了教学科研单位、媒体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总体来说,我们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比较强的,近几年的就业率也比较高。这是因为经过民族学、人类学专业训练的学生,他们的综合素质都比较好,看问题的视角比较独特、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也比较妥当。
记者:广西民族大学的招生情况如何?
广西民族大学属于C类地区院校,所以相对于A类地区的分数线要略低一些。比如,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的初试分数线是295分,公共课单科成绩40分,专业课成绩60分。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的考生分数线还可以低一点,即总分240分,公共课是31分,专业课是47分。
我们学校民族学专业录取的分数线要比国家线高一些,2009年招生录取考生的最低分数是300分左右,最高分是370多分。民族学专业总共招了四十多名学生。
记者:考生在报考广西民族大学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为广西乃至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近几年来,广西民族大学发展很快,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生源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希望广大考生在加强、巩固公共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认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积极拓宽知识面,努力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确保以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考试。对于民族学专业而言,我们希望招到一些对文化研究比较感兴趣,并愿意为增进人类知识而努力学习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专业上有一定的基础固然更好,但我们也很欢迎一些跨专业的考生加入到民族、人类学的学习和研究中来,特别社会学、历史学、中文、哲学等专业的学生。而如果对我们这个专业有所爱好,即使是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科专业的考生,我们也很欢迎。你知道,很多著名的民族学、人类学家,早先都是学理工科出身的。事实上,我们最看重的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他们的学术热情和发展潜力。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点特色与优势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目前设有“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有“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另外,有“社会学”、“专门史”两个硕士点。
长期以来,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的学科建设,坚持“民族性、地方性、国际性”的发展方向,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凝炼出“壮学、瑶学研究”、“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跨国民族”、“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发展”等特色研究方向,并积极拓展“族群与区域文化”等研究领域。目前,该院壮学、瑶学研究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在国内民族学界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跨国民族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业已成为我国跨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该院的民族学学科,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学术队伍。在这支学术队伍中,有教授23人,副教授1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0人,有硕士学位者7人;有博士生导师5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2人,“八桂学者”1人。民族学学科带头人周建新教授,是中国与东南亚跨国民族问题研究的知名专家,先后被评为民族学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八桂学者”,其研究成果在国内民族学界有较大影响。李富强、玉时阶、龚永辉、秦红增等学者,分别是“壮学”、“瑶学”、“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发展”和“族群与区域文化”等研究方向的带头人,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亦有颇多建树。2007年9月,该院“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创新团队”,获得广西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项目立项。2008年,该院“民族学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创新教学团队。
2004年以来,该院民族学专业的科研人员承担了“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基层社会与经济发展典型调研(广西)”等19项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西部省份经济与社会发展监测研究—广西项目”等14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等17个厅局级科研项目,48个校级项目以及14个横向合作项目的研究任务,获得科研经费近800万元;发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再讨论》等论文545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8篇;出版学术专著31部、译著2部,出版民族学专业教材6部;获省部级奖29项。一些研究成果,如《壮傣传统文化比较研究》、《瑶族通史》等,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普遍赞誉。
该院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最大的特点之一是,非常重视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各专业研究生必须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工作,必须完成不少于6个月的田野调查或社会实践工作。1999年至2009年十年间,该院研究生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已经从广西拓展到了云南、福建、贵州、吉林、宁夏等多个省区,甚至延伸到越南、老挝和泰国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