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培养”?本科的时候,对于这个词,我全然不知。直到我误打误撞成为了一名联合培养的学生之后,才开始大彻大悟。不需要长时间的准备过程和复杂的申请程序,联合培养不仅可以让研究生享受两所大学的教学资源,开阔视野,而且也能为你提供一个更高、更好、更优质的科研平台。我就是这么一个幸运地享受到优越政策并乐在其中的人。
我的“非一般”保研经历
从本科到研究生,我“非一般”的保研经历让我的心情就如同一个开水沸腾的全过程,毫不夸张的可以用一条曲线描绘为:平静—沸腾—冰点—再次沸腾—趋于平静。
我是幸运的,也是努力的。在大四的上学期,我凭借自己综合排名的绝对优势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机会。当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激动的,过后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短暂的平静后突然接到一个值得兴奋的消息,我们学校收到了中国科学院某所的硕士推免接收函,凭借在几个保送生候选人中的各项排名,我顺利获得了这个宝贵的名额。当时的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了,因为在非“211”院校的普通师范院校,保送外校几乎是一种很奢侈的想法,更别提中国科学院发来的接收函。经过几天的表格收集、填写、审核、盖章。一切准备就绪,就随着学院的安排安安心心的去外地教育实习了。没想到,在教育实习期间竟然接到学院负责人的电话,顿时犹如晴天霹雳――我被告知,由于学院没有及时把推免材料寄过去,最终导致我们错过了对方推免的面试时间!当时由于对外校推免方面了解得不够,最终就决定保留保送本校的名额。其实,现在回头想想,我是可以自己再去其他还没完成推免面试的学校去努力的。
本想着就这样继续在本科就读的学校继续我的研究生生活,可是有一天,突然被我现在的导师叫到办公室,由于他当时已经在中国科学院某所任某博物馆的副馆长,和那边的导师关系不错,而且也正想与其中的一位导师进行项目上的合作。恰好就想到了我,让我以“联合培养”的名义,到那边实验室完成我的课题。得知这个消息,真的把我乐坏了,兜兜转转,我怎么感觉我已经经历了一个轮回呢?虽然没能很好的抓住保送外校的机会,可是这么看来,能作为联合培养的学生到中科院度过我的研究生生活,似乎也让我的生活增色了不少。这是个十分难得的机会,尽管在研究所的压力会比在一般的高校的压力大,可是能在中国一流的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能在国内一流的导师指导下进行工作,能与这个领域的精英们一起商讨实验,何乐而不为呢?直到今天,我都特别珍惜我导师给予我的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也在为这个难得的机会时刻努力着。
在这里要提别提醒学弟学妹们,作为联合培养的学生也是需要到相关联合培养的院校下载表格,并认真填写表格、经由双方学院学校签字审批后一式三份,分别在联合培养院校、本校、以及本人手上各存一份。这份表格务必认真对待,它有可能让你享受到联合培养单位的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公寓的入住安排会比非联合培养的学生优先,老板给的补贴也会相对只是短时间客座的学生高一些,在所里的身份也相对正式一些。切勿一味的沉浸于兴奋中而忽略了这些关键的细节,否则再次错过就很可惜了。
高校与研究所的不同风景
作为联合培养的学生,你不仅仅代表的是自己,更代表的是你的学校。高校和研究所也各有各的风景。
自从去年7月,我来到了北京,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联合培养的生活。从小到大第一次离开家到这么远的地方学习,而且离开家的时间这么长,又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多少给我带来了些许的不安。但同时我也怀揣着兴奋和憧憬,能来到中科院系统下的研究所学习,是多么好的机会,这也是老师们多年努力的结果,感谢老师们能给我这次机会,在这里进修。以前的向往突然变为现实,研究所里整洁、有序的办公室,宽敞、明亮的实验室,舒适、安逸的宿舍,一切都是那么适合进行研究工作,一栋庞大的建筑已经能满足我们所有的日常需要,完善的后勤系统也值得羡慕。在这里,我开始学习、开始科研,没有了那么多琐事,我有充足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老师、师兄、师姐和同学们都很热情,一切都是那么完美,让初来乍到的我心里燃起了丝丝暖意。
可是,毕竟还是有份孤独的感受,一个陌生的环境下会有它自己的生活方式,研究所的环境与大学是截然不同的,少了喧嚣的校园、少了许多陌生的面孔,也少了师大许多独有的校园文化,有时候也觉得自己很奇怪,为何会有如此的不适?两次回到师大,离开时都会有不舍的感觉,在那里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做饭、打篮球、游泳、逛街,每次回去感觉自己好像年轻了很多,似乎也轻松了很多,毕竟是生活五年的地方,也算是我的故乡啊。在的时候不觉得,离开时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变了很多,多多少少都有些师大人的气息了,想好好的享受生活。
在研究所里,大家通常是没有过多话语的,相对较沉,也许是与压力成正比的原因吧。在科研院所做研究,一定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工作时间里,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我也在看论文,为毕业做准备,休息的时间也多是在看美剧、电影、动画片,有时也会游游泳、乒乓球、逛逛街。只有在运动时心情才是放松的,其他的休息时间好像是为了休息而休息,一种很城市的氛围,但我更喜欢自然,哪怕是心境的自然。回到两个人的寝室,有时候也很想自言自语,但是还是能够控制自己,背背单词也就睡着了。这是非常有规律的一天,起床、看论文或学习、中饭、午休、学习、晚饭、休息、学习、睡觉……在这紧凑的时间里,我的学习效率确实高出许多,也许不是效率高吧,只是一天的时间大部分都花在学习上,进步当然会很大,再加上身边都是优秀的同学还有专于科研的老师,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弥补了以前的很多漏洞,也发现了很多新的研究方向,这种收获可能会让我一生受益,也是难忘的经历。我个人认为,那种性格比较内向的研究生在一些研究所读研,可能会变得更加内向,或者说更成熟稳重。因为交际圈小,平时都忙于埋头自己实验的缘故,平时交流不多,不利于提高其交际能力,在高校这一点要比研究所好一些。另外,对于那些致力于在今后从事科研生涯的人而言,去研究所做联合培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对于那些想利用读研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然后找一份好工作的人来讲,似乎在在高校里读研更适合。
高校里的研究生生活相对自由,活动比较多,自主性比较大的。比如舞会,在有空的周末,可以和几个朋友到学校的舞厅里去转转,既可以放松自己,换一个环境,还可以学习一点新知识。也可以参加学校里组织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认识更多的人,结识更多朋友,晚上的时间也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在研究所里读研,生活相对单一。由于动物所的学生公寓分布在不同的两个位置,我被安置在离所大概6公里外的青年公寓,每天早上8∶00都有所内班车把我们从公寓接到所里,晚上9∶00再把我们送回公寓,如果错过了班车时间就只能自己做半小时以上的公交去所里了。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着,我们的生活也以这样固定的模式进行着。在实验室里,来来回回就是那些再熟悉不过的面孔了;每天除了实验,就是看文献,分析数据,写论文;上班时间相对固定,一般是朝八晚六,一周六天班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倘若晚上你想出去走走逛逛,第二天你准会觉得自己比别人落下了不少。在研究所里,大家都会很拼命,因为他们都是一群热爱科研的人,都想把自己最新的成果第一时间公之于众,所以他们会迫不及待的抓紧每一分一秒,以求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收益。
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理学全国第一,工学第二,每年全国发的高档次文章一半是中科院的。科研条件普遍比较好,尤其是东部的研究所。而且每个导师都会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配置了国内各类先进的、大型小型微型仪器设备。他们拥有充足的科研经费,热点的项目课题,成熟的技术方法。这里的硬件资源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共同享有的。假设你需要用到其他实验室的仪器,只要你有一张礼貌的嘴,随时都可以使用。研究所的经费比较充足,科研条件比较好,而相比之下普通高校的经费不那么充足,科研条件也有所欠缺,实验设备简陋、落后,甚至仪器设备不齐全。毕竟一般的高校不像这些专门的科研机构,主攻的方向不同,办学的理念也存在不同的侧重,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自然相差悬殊。且在研究所有更多“牛”导师,可以让你学到更多、更新的科研理念,这对于想在最短时间获得成果的你,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于硕士研究生,大多导师会给你指定一个可行性的研究方向,凭借着其硬件和软件的优势,要想发一篇国外的核心期刊还是指日可待的,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说不定你还能发一篇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这对你日后考博、就业都将会带来不少加分。
研究所的学术氛围是相当浓厚的。再加上动物所在首都北京这个得天独厚的城市背景下,会有很多国内国际大大小小的学术会议,想要参加这些会议的机会很多。不仅如此,所里每年都会举办系列讲座、论坛,邀请国际国内一些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来给大家作报告,我们可以享受到第一手的最新资讯,还能和这些大家来个“亲密接触”,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每年研究生除在科研中获得学术知识外,彼此之间的传、帮、带为各自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所牛人多,学习的对象多,只要认真学习就会有收获,而且多体验一下不同机构的研究气氛还是很有益的。
研究所和高校都是利弊并存的,没有哪个是完美的结合体,它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景,就看你对哪个风景情有独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