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最具影响力学术论文排行榜揭晓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4-07-27

 2014中国大学百篇最具影响力论文排行榜

名次

学校名称

所在地区

最具影响力百篇学术论文

2014综合排名

办学类型、等级和层次

合计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办学类型

星级排名

办学层次

1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62

117

45

-

中国研究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2

北京大学

北京

49

32

17

1

中国研究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3

清华大学

北京

40

30

10

2

中国研究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4

浙江大学

浙江

30

19

11

6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5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4

15

9

3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5

复旦大学

上海

24

16

8

4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7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

23

5

18

31

行业特色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8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14

6

8

26

行业特色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9

南京大学

江苏

13

9

4

8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10

山东大学

山东

12

6

6

16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学术论文指标是体现大学学术水平与影响的重要标志

自2007年起,为促进我国高影响高质量科技论文的发表,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研发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引导我国的论文发展模式由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方向转变,国家科技部直属的国家级公益性科技信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按年度连续发布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和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内优秀学术论文等论文统计结果。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学术论文”越来越得到中国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能否入选及入选学术论文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衡量出一所大学或一个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活动频次特别是基础研究水平的高低。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全部产生自各年度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均线的论文,从SCI收录的我国第一作者论文中选取,其中,论文学术影响的主要文献计量指标为论文创新性、发表论文的期刊水平、是否处于研究前沿和是否属于研究热点、合著论文中我国作者的主导性、论文的文献类型、论文的参考文献情况和论文的国际知名度。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专家、厦门大学冯用军博士指出,这些遴选指标保证了遴选出来的学术论文的前沿先导性和相对优势。“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是从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的论文中选取,在选取范围上既照顾学科的覆盖面,又突出优势学科和重点领域,在选取方法上综合考虑论文的创新性、论文发表的期刊水平以及研究热点等因素。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和“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已逐渐成为高影响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代名词,已成为显示作者、研究机构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此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依据中信所公布的2008-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和“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等发布最新2014中国大学最具影响力学术论文排行榜,旨在引导中国大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水平和国际学术影响力。按照中国科学院大学官方的介绍,将中科院各院所的获奖成果等统一按“中国科学院大学”进行统计。

2014百篇最具影响力学术论文榜,中国科学院大学雄居榜首

报告显示,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入选2008-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和“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数量最多,有162篇,雄居中国校友会网2014中国大学最具影响力学术论文排行榜榜首,不愧“中国首席科学智库”美誉。北京大学有49篇,高居第二;清华大学有40篇,名列第三;浙江大学有30篇,居第四;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各有24篇,并列第五;北京协和医学院有23篇,居第七;中国农业大学有14篇,名列第八;南京大学有13篇,居第九;山东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各有12项,并列第十。

位居中国校友会网2014中国大学最具影响力学术论文排行榜前二十的其他大学依次是中南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武汉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和“中国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数量均在8篇以上。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专家、厦门大学冯用军博士指出,入选最具影响百篇学术论文数量居前的高校均是中国研究型大学和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充分显示这些高校拥有比较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和不俗的科技创新能力,理应努力成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

来源 中国校友会网


相关话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