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一)学科简介
“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以信息传输和交换研究为主体,研究各类信息与通信网络及系统的组成原理、体系架构、功能关联、系统协议、性能评估、增值应用等内容的学科,是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下的二级学科。
北京交通大学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方面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改革开放之前就有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首批批准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首批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
学科拥有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组部“千人计划”杰出人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为骨干,由30多位博士生导师、近百位教师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科拥有“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光网与现代通信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电磁兼容”国家级认证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承担了多项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荣获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国家教学成果奖等奖励。
(二)研究方向
北京交通大学的“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围绕国家信息产业和行业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形成了光通信、无线与移动通信、互联网、信息与网络安全等优势研究方向以及轨道交通专用通信特色。各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基于光路交换的信息安全的全光网
本研究方向面向超大容量、超高速全光通信网络的学科前沿和发展需求,开展基于光路交换的信息安全全光网络研究。硕士生培养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信息安全的全光网结构、全光网络信令系统、全光网络的关键器件和新型光路交换技术等。
2.新型特种光纤、光电器件及其应用
本研究方向面向全光网络的学科前沿和发展需求,从材料和器件基础及应用层面开展研究工作。硕士生培养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型特种光纤理论及关键技术、新型激光器件理论与技术、光通信器件理论与关键技术、全光逻辑器件及信号处理技术、高速光传输技术和微波光子技术等。
3.光纤传感
本研究方向面向物联网的学科前沿和发展需求,展开光纤传感网络及其功能器件的研究工作。硕士生培养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光纤传感技术在轨道交通控制的应用、高精度光纤陀螺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重点目标光纤预警系统、重大公共基础设施的安全及其健康监测、新型光纤传感技术在国家电网信息化中的应用等。
4.信息网络理论及关键技术
本研究方向面向信息网络的学科前沿和发展需求,开展信息网络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工作。硕士生培养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型信息网络体系架构与理论、路由交换理论与技术、传感器网络理论与技术、移动互联网理论与技术、信息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和信息网络服务理论。
5.无线通信与专用移动通信
本研究方向面向轨道交通中移动通信的学科前沿和发展需求,开展适应高速轨道交通的无线通信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硕士生培养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陆地高速移动无线信道建模、干扰与无线资源管理、宽带无线通信接入网关键技术、频谱融合与共享技术、LTE-R通信系统及性能和宽带专用移动通信技术等。
6.宽带移动通信及关键技术
本研究方向面向公众移动通信的学科前沿和发展需求,开展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硕士生培养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无线信道建模与物理层关键技术、无线资源管理及动态频谱共享技术、中继与协作通信技术、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技术、无线自组网关键技术、无线接入和短距离无线数据通信等。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工学硕士学位获得者
1.应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2.应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奉献、追求真理、大胆探索、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遵纪守法、诚朴厚重、大爱无言的做人品德;
3.应在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领域掌握相关数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网体系与协议、网络信息论、交换理论与技术等坚实的基础理论,在光通信、无线通信、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等某个方向上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
4.应具有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及与之相适应的获取新知识与归纳科学问题的能力、学术发现与鉴别的能力、理论分析与技术综合以及工程实现的能力等;
5.应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学科外文资料,能够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和撰写科研论文;
6.应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培养方式
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
2.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在此基础上实行2至3年的弹性学习年限,分为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两个阶段。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为了使学术学位硕士生达到“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要求,学术型硕士生除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我学习和在科研实践中进行学习以外,还应学习必要的课程。
1.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论文环节。
2.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课程进行学习,在申请答辩之前应修满所要求的学分。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公共课5学分、基础课4学分、专业课和选修课20学分、论文环节3学分。课程学习一般应在1学年内完成。
3.学术型硕士生在读期间,应参加8次以上学术讲座或学术交流会,累计参加8次可记2学分。
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见下页。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通过科研项目、实习、硕士论文和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等主要教学及科研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全过程,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开展工程训练,结合实际操作、现场教学、模拟演示等方式,使研究生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想、现代化工程意识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
六、学位论文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科学研究能力和学位论文水平是综合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工作从第二学期的后半学期开始。论文内容应有基本理论和较高的科技含量,学生应独立完成导师指定的论文研究内容,并通过论文工作,显著提高科研水平及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要求应有较高科技含量,要能反映本学科理论与技术最新发展动向,并力争结合现场或市场的应用需求,做出有创新性的论文成果。
2.论文开题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通过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对选题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后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至少包含三大部分内容:选题背景和意义;前人已做过的工作和已取得的成果,本人学位论文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及预期研究成果;研究进度安排。
开题报告考核通常在第三学期初进行,由3位本学科高级技术职称人员组成专家组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给出考核意见,提出优化建议。
3.论文答辩
符合学校有关规定,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各个环节且成绩合格者,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鼓励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应由2位(及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内外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由经学院学位委员会认定的3名(及以上)具有同行业高级技术职称专家组成。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2.课程设置附表
课程性质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时间 | 考核方式 | 备注 | |
秋 | 春 | |||||||
公共课 | 21012001 | 综合英语 | 32 | 1.0 | √ | | 考试 | 5.0 |
21012002 | 学术英语 | 32 | 1.0 | | √ | 考试 | ||
2100930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0 | √ | √ | 考试 | ||
21009307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0 | √ | √ | 考试 | ||
基础课 | 21008300 | 随机过程I | 32 | 2.0 | √ | | 考试 | ≥4.0 |
21008302 | 数值分析I | 32 | 2.0 | √ | | 考试 | ||
21008303 | 矩阵分析I | 32 | 2.0 | √ | | 考试 | ||
21008306 | 统计方法与计算 | 32 | 2.0 | | √ | 考试 | ||
25008303 | 数理方程 | 32 | 2.0 | | √ | 考试 | ||
21008305 | 最优化方法I | 32 | 2.0 | √ | | 考试 | ||
专业课 | 12001317 | 现代天线理论与技术 | 32 | 2.0 | | √ | 考试 | ≥20.0 |
22001309 | 电波传播原理与应用 | 32 | 2.0 | √ | | 考试 | ||
22001398 | 电磁场数值计算 | 32 | 2.0 | | √ | 考试 | ||
22001311 | 电磁场理论 | 32 | 2.0 | √ | | 考试 | ||
22001317 | 光波导理论 | 32 | 2.0 | √ | | 考试 | ||
22001325 | 计算机网络体系与协议 | 32 | 2.0 | √ | | 考试 | ||
22001333 | 通信网理论基础 | 32 | 2.0 | √ | | 考试 | ||
22001334 | 统计信号处理 | 32 | 2.0 | | √ | 考试 | ||
22001356 | 高等路由原理与技术 | 32 | 2.0 | √ | | 考试 | ||
22001360 | 光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 | 32 | 2.0 | | √ | 考试 | ||
22001368 | 数字通信理论 | 32 | 2.0 | √ | | 考试 | ||
22001369 | 通信网安全理论与技术 | 32 | 2.0 | √ | | 考试 | ||
22001370 | 通信信号处理 | 32 | 2.0 | | √ | 考试 | ||
22001372 | 无线通信新技术 | 32 | 2.0 | √ | | 考试 | ||
22001375 | 现代光通信系统 | 32 | 2.0 | | √ | 考试 | ||
22001388 | 电磁兼容测量技术 | 32 | 2.0 | √ | | 考试 | ||
22001392 | 新型光电子与光纤器件 | 32 | 2.0 | √ | | 考试 | ||
22001399 | 智能光纤传感 | 32 | 2.0 | | √ | 考试 | ||
22001396 | 信息系统安全分析与检测 | 32 | 2.0 | √ | | 考试 | ||
22001400 | 可信计算 | 32 | 2.0 | | √ | | ||
选修课 | | 跨学科课程 | | | | | | |
补修课程 | | 导师指定 | | | | | | |
论文环节 | | 前沿讲座 | 8次 | 2.0 | | | | 3.0 |
| 开题报告 | | 1.0 | | | |
附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的要求:听取前沿讲座报告不少于8次,包括学校、学院以及系里聘请的校内外专家的各种学术讲座;
2.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以当年开课目录为准;
3.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补修由导师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4.补修课程:导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科研方向的需要指定应修课程,可以为本学科或其他学科的课程,不计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