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ule资源
中文名称:影像的力量:莱尼·雷芬斯塔尔
英文名称:Macht der Bilder: Leni Riefenstahl
资源类型:DVDRip
发行时间:1993年
地区:德国
语言:德语
简介:
已通过安全检测:
安全检测软件软件:KV2005
版本号:9.00.607
病毒库日期:2006-2-1
常在服务器:Razorback 2Editorial Reviews
在线时间:7x24
这部纪录片详细表述了一个在历史上知名的,而且也是倍受谴责的德国电影导演,Leni Riefenstahl 的生活和工作。本片记述了他从一个从一个舞者,成为电影演员,然后成为知名导演的艺术生涯,他曾经为德国的纳粹分子拍摄了不少知名的宣扬天主教的影片,例如《Triumph of the Will and Olympiad》。本片更深入探访了她在1945年德国纳粹被粉碎之后的一些活动,以及在年逾90之后的一些令人惊奇的活跃的生活……
2003年9月8日,101岁的莱妮·瑞芬斯塔尔(LeniRiefenstahl)寿终正寝。全球媒体按照各自哗众取宠的程度,或称她为“希特勒的情妇”,或说她是“希特勒的御用影人”,连最严谨的报纸也以“跟希特勒相关的影人”称之。
瑞芬斯塔尔早早地“爱”上了希特勒,自从她1931年第一次听到希特勒的演讲,便有一种轰然洞开的感觉。她在自传里写道:“我听到他那句‘我的德国同胞们’那一刹那,我眼前一亮,如同神谕出现,永生难忘,就像地球在我眼前无尽地绵延,并突然从中间裂成两半,喷射出巨大的水柱,直冲云霄,使得地球颤抖。当时,我似乎瘫痪了。”于是,她主动向希特勒请缨,表示愿意“做点事”。
瑞芬斯塔尔所做的“事”就是影史上的两个“里程碑”:一、在1934年拍摄、次年完成的《意志的胜利》中,她把纯粹的政治宣传品提高到罕见的艺术高度;二、在1936年拍摄、花两年才剪成的《奥林匹亚》中,她在浓烈的政治环境中创造出超越政治的艺术作品。
政治与艺术
无论国别、文化或意识形态,很多人都习惯在政治观点和艺术成就之间寻找对应点。一部政治上反动但艺术上辉煌的作品在多数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贬低瑞芬斯塔尔的人,毫无例外把她当作纳粹帮凶来作全盘否定;认同她艺术造诣的人,往往有意无意淡化她的政治立场。这两种倾向的内在逻辑是相同的: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怎么可能跟世纪魔王同流合污?
客观地分析瑞芬斯塔尔,必须把她的各方面进行有机的拆解。先说她的那两部记录片杰作:《意志的胜利》拍的是纳粹的纽伦堡大会,是百分之百的政治宣传片;《奥林匹亚》则不同,它并没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即便在最早的原版本中,三四个钟头的片长中希特勒的镜头仅占15秒钟。该片的主题是对人体的赞美,你可以说这里面蕴涵着纳粹的种族论,但你也可以反驳,因为里面有完全不符合纳粹理论的黑人杰西·欧文斯夺冠的镜头。
除此之外,不管是从当时德国法律的角度还是同盟国的角度,瑞芬斯塔尔有没有犯罪行为?二战后她被关押了长达三四年,接受审查,但最终的定论是“纳粹同情者”。如果她有犯罪行为,无论她艺术成就多高,理应受到惩罚;但是“纳粹同情者”并不是一项法律上的罪名,在希特勒当政初期的德国,大多数老百姓都是纳粹同情者,因此最终仅禁止她担任公职。至于她是否希特勒的情妇,那更不能用来作法律或道义的定性。瑞芬斯塔尔在自传中对她跟希特勒的往来有详细的描述,她说只有一次,她能隐约感到希特勒对她有点那个意思,但没有行为。她表示,在1939年作为记者到前线看到纳粹暴行后,她改变对纳粹的看法,但仍保持了跟希特勒的礼节关系。关于她在波兰报道战事时是否亲眼目睹纳粹屠杀当地平民的暴行,流传着不同的说法,不过有一张瑞芬斯塔尔被别人抓拍到的照片,显示出她惊恐的反应。
当然,瑞芬斯塔尔的话未必能全信。比如她说《奥林匹亚》并非官方出资,这就让人难以置信。现在一般的说法是,该片是由国际奥委会委托拍摄,但资金则来自德国政府。关于这两部影片,我们必须了解它们的时代背景。两次大战之间,德国因为战争赔款等因素,经济萧条,民不聊生,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希特勒和纳粹是顺应这股潮流发展起来的。在瑞芬斯塔尔拍摄这两部影片时,纳粹的狰狞嘴脸仍未充分表露出来。作为一个热血青年,瑞芬斯塔尔跟多数德国人一样,受到鼓动,全身心投入他们认为的“救国运动”中。另一点必须承认的:作为一个极其残忍的独裁者,希特勒对于艺术的品味及对艺术人才的爱护远胜于其他独裁者。上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卡拉扬及女高音歌唱家施瓦茨科夫均成长在那个政治黑暗的环境,二战后他们也曾遭到西方民众的唾弃,但最后大家都原谅了他们,毕竟他们只是第三帝国的装饰品,本人并没有具体的害人举动,有些甚至连纳粹党员都不是。
瑞芬斯塔尔也是如此。直至去年,她在一次媒体采访中仍反问:“我有什么错?我没有伤害任何人,也从来没有害人的意图。如果我必须后悔的话,我后悔拍了《意志的胜利》这部纳粹片,但我不能后悔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从来没有发过反犹太人的言论,我也没有加入过纳粹党。”
死不悔改
一般来说,西方民众普遍具有宽恕精神,只要没犯十恶不赦的罪行,能认错悔过便可以重新做人。麦卡锡时代告发好莱坞共产党人士、后来并未公开道歉的伊利亚·卡赞得到了多数同行的原谅,因为他的电影导演成就压倒了政治考量;法国大明星莫瑞斯·夏瓦里埃是纳粹同情者,但二战后照样广受欢迎。
瑞芬斯塔尔的最大不同是,她太冲,她从心底里坚信艺术应该是超越政治的,别说是低头认罪,就连大众期望的谨小慎微她都没有。换言之,她不给自己一个台阶下。虽然她说过她后悔拍了《意志的胜利》,但在另外的场合,她也说过:“我乾吗要为《意志的胜利》而道歉?这是一部获奖片。我所有的影片都获过大奖。”
瑞芬斯塔尔自己的说法是:“我是乐天派,当然喜欢捕捉生活中美的形象。”她一生中经历过坠机、车祸、羁押、谴责、指控等无数挫折,但她却拒绝“成熟”。
由于拒绝道歉,她事实上丧失了继续拍电影的可能。此后,她选择了图片摄影,把镜头对准非洲原始部落和海底世界,并再次取得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综观她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艺术,其共同特征是对力和美的迷恋。无论是纳粹整齐的步伐还是苏丹纽巴族的肤色,瑞芬斯塔尔眼里看到的是形式,至于这形式背后的内容则不是她关心的范畴。瑞芬斯塔尔曾表示,《意志的胜利》并不是政治宣传,因为该片并没有采用记录片通用的画外音解说。由此可见,她对内容的忽视具有双重效果,一方面她完全看不到该片作为政治宣传的实际作用,其艺术性越强宣传效果也就越佳;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她从未认同过希特勒的种族观。二战结束前,她除了拍黑人,还拍过吉普赛人,她第一部影片的合作者是犹太编剧,她表示她曾当面向希特勒质问其反犹太的种族政策。
但无论瑞芬斯塔尔镜头下是纳粹、运动员、非洲部落还是鲨鱼,批评者始终抓住不放。美国女作家桑塔格在70年代写了一篇极为着名的评论,说她看到了贯穿瑞芬斯塔尔作品其中的“法西斯视觉形象”,因为这些美和力的象征乃强者对弱者的征服。德国评论家本杰明的观点比较相似,他认为“法西斯主义乃对政治的美化”。德国文化部长怀斯相对比较宽容,她认为瑞芬斯塔尔的悲剧是错认为艺术和政治是可以分家的,“她的一生证明了没有非政治化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是不可能分开的”。
瑞芬斯塔尔的101年
○1902年8月22日,瑞芬斯塔尔出生于柏林一个商人家庭
○1918年瑞芬斯塔尔进入柏林一家艺术学校,学习芭蕾和现代舞
○1920年在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瑞士进行舞蹈巡演
○1926年出演阿诺德·弗兰克的影片,这是瑞芬斯塔尔第一次接触电影
○1931年成立莱妮·瑞芬斯塔尔电影制作公司
○1932年导演处女作《蓝光》并自任女主角。该片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奖。影片也引起希特勒注意,两人在5月首次会面。
○1934年拍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并于次年公映。
○1936年拍摄纪录片《奥林匹亚》,两年后完成制作。
○1938年《奥林匹亚》在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当天首映,这个日子由希特勒本人确定。
○1939年国际奥委会向瑞芬斯塔尔颁发纪念奖章。
○1948年首次受审,并被无罪释放。
○1954年在压力下放弃制作电影,开始从事摄影。
○1972年瑞芬斯塔尔被慕尼黑奥运会组委会批准,以摄影师的身份报道奥运会。
○1973年前往苏丹,观察和研究纽巴族人的风俗和生活,后来出版的摄影集《纽巴人》获得国际认可。
○1976年成为蒙特利尔奥运会的荣誉嘉宾,并因在艺术方面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再次获颁奖章。
○1978年出版反映海底世界的摄影集《珊瑚花园》。
○1982年因电视纪录片《寂静与黑暗的时代》在西德播出,西德各大传媒展开了一场如何评价瑞芬斯塔尔作品对纳粹所起的宣传作用的讨论。同年,摄影集《我的非洲》正式出版。
○1987年出版自传,在书中,瑞芬斯塔尔拒绝承认自己是纳粹政权的同谋。
○1990年摄影集《水下奇迹》出版。
○1993年参与电视纪录片《图片的力量》的拍摄,该片获得艾美奖。
○1996年根据瑞芬斯塔尔经历编排的舞台剧在德国科隆剧院首演。同年,包括舞台、电影和摄影集在内的“瑞芬斯塔尔作品展”在意大利米兰和罗马举办。
○1997年前往美国领取Cincecon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再次引发巨大争议。
○2002年德国吉普赛人联合会控告瑞芬斯塔尔。在她百岁生日当天,法兰克福检察院开始就瑞芬斯塔尔否认大屠杀的指控展开调查。两个月后,检察院撤销了指控,理由是缺乏证据以及当事人年事已高。
○2003年瑞芬斯塔尔于9月8日去世。
瑞芬斯塔尔的后半个世纪以摄影为主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