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业课命题方面(尤其文科),有的大学完全是在指定书目的范围内命题,有的则是基于参考书目命题。这不是一样的概念,前者把书目读熟读透,或许就足够了;而后者,则需要自己有计划地拓宽自己的复习范围。
有勇气改变可能改变的事情,有肚量容忍不能改变的事情,有智慧区分这两类事情。“北人大,南复旦”,全国新闻传播学的两个重阵。四年前的高考我与复旦仅差一步之遥,四年后的我走进了人民大学。我想我终于圆了梦。我所在的大学是一所普通的省重点大学。刚入学时,我也曾深深地失落与沉沦,甚至一度想过退学重考。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我的传播学老师,他鼓励我一直走下去,因为殊途同归,只要努力,都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相反,回头则可能既浪费了光阴,又可能连手中仅有的一点成功也丧失掉。这样,我才坚定地一直走了下来。
我的传播学老师知识很渊博。我很喜欢听他讲课,既而因他又对大众媒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此,我的重心由我的专业——广告学移向了大众媒体。他还鼓励我多读书,哪怕与专业无关的书。他认为,我将来就业的方向并不一定局限在广告领域,如果多读书,拓宽自己的视野,那么将来的生活也会随之拓宽。这些话一下子激开了我的思路。是啊,没有谁规定我读的专业是广告学就不可以去看媒体类的书,也没有谁规定我没有上名牌大学就不能接受到大师的思想。我发现了新大陆,从此以后我的大学生活才明朗起来。
以后的四年,我成了图书馆最忠实的支持者,每到一批新闻传播类的新书,我就会紧张好几天,直到把它们中的精华部分吸收得自认为差不多了才放松下来。图书馆每次一加长开馆时间,我就又会兴奋好几天。相反,每个周五下午还有晚上,图书馆例行闭馆,我就会感到手足无措。
读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渐渐成熟的过程。刚开始读书时,因为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所以会记下大量笔记。随着读的书增多,你会发现可做的笔记越来越少,有时你甚至会去怀疑作者的水平。现在回头想想,其实这是正常的累积现象,因为随着自己熟悉的领域越来越大,陌生领域就会越来越小,令自己激动的那种新鲜观点自然也就会随之减少。再读下去,就会发现针对同一个问题,竟然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些看法是完全相反的,但是,它们又都有各自的道理。这个阶段比较迷茫。然后,再读下去,就会豁然开朗,就会明白原来事物都是有多面性的,许多问题的答案也是多面的,不能再用中学的“唯一答案”的模式去思考世界。继续下去,就会有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能看到许多专家学者观点中的不足。在这个阶段就可以有自己的著述了,可以源源不断地写出自己观点的论文,而不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总结式论文。
我克服了大学的浮躁,胜利到达了上面所说的最后一个阶段。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中国经营报》、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基地刊物《媒介研究》、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中华传媒网等媒体发表了8篇论文(作品)。同时,还以本科生的身份在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的“研究生专栏”中破格拥有自己的学术专栏,一样达到了名牌大学学子的高度。当然,我写论文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总结自己对于某个问题的看法。因为读的书多了,灵感就会像泉水一样冒出来,就会迫使自己不得不去写点什么。同样,因为有了这些基础,在考研的考场上我答题的思路也源源不断,非常流畅。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平时无心的锻炼。
真正决定考研,报考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是2004年春天才决定的。之前,像所有考研的同学一样,先是犹豫考不考:广告学毕业的本科生还是很容易就能找到工作的,辛苦一些找一个好点的工作也是有可能的。那么究竟工作好一些还是考研好一些?先工作还是先考研?后来突然有一天,我明朗起来:工作和考研原本就差不多,所以才会有好多人在中间犹豫和徘徊。就像资本总流向最增值的市场一样,如果考研和工作真的差别太大的话,人们就根本不需要矛盾,就能明显地倒向一方。所以,目前至少在我这里,我的专业,考研和工作的性价比大致相同。至于第二个问题,答案也很明显,如果先考研,失败了再找工作难度不大;而如果先工作,工作不顺利再考研就会很难。所以,我选择了考研。
决定考研之后,我又在人大、复旦、清华和中国传媒大学四个大学之间徘徊,总是想通过考研来实现一次质变,总是觉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得此失彼,所以迟迟不能决定。后来,跟这几个大学的在读研究生沟通之后发现,原来,想通过读研获得一切的想法是是非常幼稚的,就和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一样,等到大学毕业时才发现命运并没因大学生活改变多少。无论读研还是上大学,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自己的努力。想到这些,我终于放平了心态。再后来就是认真研究这四所大学导师的著作,最后发现我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与人民大学的导师们最接近,看问题的好多视角有时候竟然跟他们不谋而合。既然这样,那么选择人大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最后我的专业课一获得135分,专业二获得128分。看来,“对味儿”在考研中也很关键。
然后在2004年的4月,我又特地去了趟北京,去了趟人大。在人大校园里我有种非常熟悉的感觉,也很舒服,可能与我本科的大学氛围有点相似。看到人大学子也和我们一样生活和学习,我才把根植心底的自卑感彻底清除,这保证了我后来考研坚持下来的决心和信心。
全力以赴备考是从7月份才开始的。因为不习惯大课,所以所有的辅导班我都没有报,全部靠自学。下面谈谈我的复习体会。
一、关于政治和英语
政治主要靠自己看书,再买本习题进行练习。不要求题目的数量有多少,要力求“精”,掌握做题思路与技巧(其实,政治不是靠死记硬背的,也有它的技巧),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巩固课本知识。最后历年真题一定要做一遍,然后再从真题的答案中推敲答题思路,化为己有。政治的复习诀窍有好多,可以在网上看看专家的建议,不一定悉数采纳,可以捡着适合自己的采用。
英语,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复习方法。我当时是10月以前分题型练习,10月以后就开始做模拟题和真题。还是那句话:不求数量,但求质量。至于单词,有人建议把大纲上的都记熟,但是实施起来会发现难度很大。我在考研以前曾经把雅思的2500多个生词记过一遍,当然也忘掉了大量的单词。考研后又把2005年大纲的单词大致记了一遍,当然忘掉的还是好多。我想说的是,如果真的打算背单词,那么就不要怕遗忘。要相信自己,同时也要敢于吃苦。
二、关于专业课
准备专业课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尽量把导师写的书、发表的论文、编辑的报刊全部搜集到,一点点消化。一方面是为了预测出题方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自己的风格跟导师靠近。到最后你会发现有些观点不知道是你的还是你的导师的了,那么参加考试就最合适了。当然,这种观点在读研后还需要一步步转回来。但是,考研毕竟是考试,是考试就要应试,是应试就要讲究技巧。这不是要你把老师书上的话一句不漏地记下来,然后搬到卷子上,这样,分数或许会高,但是绝对不会很高。因为,文科类考研许多时候是要求有自己的看法的。我这里的意思是,从大处去效仿老师,去贴近老师的风格。比如,你的导师如果在文章中评价某个事件或者现象时,经常会摆出正反两方面的意见,既说出某现象合理的一面又说出它的危害,那么你答题的时候就要防止片面化;同样对于媒介而言,有的导师比较偏重它的社会责任,有的导师则更看中媒介在市场中的竞争,那么,在答题时表明相关立场时,你应该怎样呢?有时候不必刻意去怎样做,当你读导师的书多了时,你的观点不由自主就会向他靠近了。
另外,在专业课命题方面(尤其文科),有的大学完全是在指定书目的范围内命题,有的则是基于参考书目命题。这不是一样的概念,前者把书目读熟读透,或许就足够了;而后者,则需要自己有计划地拓宽自己的复习范围。近些年来,考研出题形式越来越灵活,离现实越来越近,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偏向于采用第二种出题方式,即给出参考书目,但是出题的范围则可以跨越书目。
另一方面,复习得再周密,还是会遇到陌生领域。那么这些题目怎么办?所以,文科类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拓宽复习范围,这些拓宽的领域不一定要掌握到多深刻、多牢固,而是点到为止,熟悉即可。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间隙有意识地读一些专业期刊,还有指定书目之外的一些专业书,特别是导师的书。因为导师写的书不可能全部列在考研参考书目上,但是这些书对于考研又非常重要,所以就要靠自己留心去搜集、阅读、思考。像新闻传播学这样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专业,还应当适当留意网站的一些动向,因为网络有着报刊不可比拟的实效性和海量的信息。还有网络的论坛上常常有许多观点在激荡,时常“逛逛”论坛,自己的思路也会被打开,有时非常有价值的灵感就是来源于学术论坛上的一些帖子。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在论坛上和别人交流,互相“取经”。
三、关于考研信息
在考研的过程中,适度的信息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考研信息大致有以下几个来源途径:在读研究生,所报考大学的导师(这是最艰难的一个途径,考虑收益与成本的比例,再决定要不要用),所报考大学的网站(包括研究生院网站和要报考学院的网站),所报考大学的校园BBS(遗憾的是现在好多大学的BBS 都不对校外开放,可以采用其他途径绕行,比如校友录等),所报考专业的学术类网站(包括这些网站上的BBS,有许多宝贵的考研信息),最后就是专门的考研论坛,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bbs.kaoyan.com bbs.5432.net等等。
但是,“过犹不及”,信息一定要适度,过多的信息反而让自己不安。比如,每年考试的前两天,许多辅导班和网站都推出系列“押题”,非常之多。这个时候马上就面临考试,这些题目还看不看?可是要全看的话,时间又很紧张,怎么办?要是不看,真的“押中”了,别人都看了,我没看,怎么办?每年的考研学子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我的做法是,“闭目不见,充耳不闻”。放松自己,调整好心态,全力备战考研,其他什么也不要做了。这个时候做题得不偿失,只能搞得自己很紧张,很疲惫,也不会有什么效果。你要相信你几个月扎扎实实的付出,要相信考研靠的是日积月累,不是靠这一朝半夕的“投机”。再者,英语和政治这种文科类的考试没有谁能百分百押中原题,再退一步,即使押中了题目,它提供的答案未必就符合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标准答案。从2005年考研结束后网上流传的关于真题的多个辅导班的多种版本的答案就可以印证这一点。
至于其他考研信息,也要极力排斥那些影响自己情绪的信息,诸如学校黑不黑呀,导师有没有精力治学呀。这些都是众说纷纭的话题,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说法。但是既然你要考某个学校,既然你已决定要跟随某个老师,那么肯定有你自己的想法,这个学校这个导师肯定有吸引你的地方。既然这样,管别人怎么说呢,再者,学校再黑,每年那么多的考生不也是靠自己的能力进去了么?所以,适当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排斥信息,保护自己,也保护自己难得的信心和决心。这也是生活在信息时代需要具备的一项能力。
四、关于考研心态
考研,贵在一个平和的心态。许多考生总是很容易地去夸大自己的困难,经常会提及自己的“三跨”——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每一”跨”只是自己安慰自己的借口,是在给自己的退缩找借口。大部分考生,甚至是比较多数的考生,都是以上“三跨”中的某“一跨”或者“两跨”或者“全跨”,他们中相当多数的人成功了。所以,“跨”不“跨”不是区分容易与否的标准,更不是区分成功与否的标准。
诚然,本校本院的考生比起“三跨”考生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然而,考研的卷子本身不会“种族歧视”,不会拒绝让我们考高分。这是我们能改变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有勇气去努力,去争取。
记住:成功不对你的个人背景感兴趣,只对你最后的考试成绩感兴趣。
五、关于“坚持”和“信心”
这是考研中含金量最高的四个字。有许多考生甚至在考试中途放弃了,我认为这是最遗憾的事情。但是,在考研过程中认真书写“坚持”两字真的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在这里我向所有考研学子推荐一首歌,就是田震为中国女足演唱的这首《风雨彩虹,铿锵玫瑰》,在这里抛开性别因素,每一个考研学子在想放弃的时候不妨来听听这首歌曲。
至于“信心”二字,做起来也很难。尤其是每年十一月和十二月的时候,复习进行了一半多,如果再不断遇到复习的空白地带,自己就会不停地动摇,甚至想到放弃。这个时候要自己鼓励自己。再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罗曼·文森特·皮尔写的《你认为你行你就行》。就像书名一样,在考研中,如果你认为你行,那么,你就能行!充满信心,你就能成功!
最后,把曾经读到的一段话送给所有考研学子:
对于心态平和的人,永远没有伤害;
对于心情开朗的人,天空永远晴朗;
对于勇于突破的人,挑战永远太少;
对于勤奋上进的人,没有办不到的;
对于心地善良的人,世界永远美好;
对于总在行动的人,上天总有恩赐!
祝大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