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的投入未卜的前途 “考研账单”太厚了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文件作者  
更新时间 2006-4-8 21:30:19 
添加编辑 viewsnake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阅读正文内容
“报北师大古代文学史专业,全套专业课和政治辅导资料费400多元,去北京报新东方暑期英语辅导班约1000元,还不说交通费……”这是山大中文系03级学生徐民(化名)一份“考研账单”,而这还只是近期几笔较大的开支,如再复试,还得一笔不小的费用。

  考研花费主要有书籍投资(即购买各类参考书和辅导资料)和培训投资(即参加考研辅导班)两种。而水涨船高的考研消费和“打通环节”的人情消费,更是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一些优秀贫困学生不得不忍痛放弃了考研。与此相对应,考研就恰似一块做大的蛋糕,人人争相分而食之。资料、辅导班、信息费用……,一笔又一笔的花销,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牟利集团应运而生,进而营生了“考研头等重要”的土壤。于是,考研“热”被演绎得无以复加、登峰造极。

  随着年复一年的扩招,高校的考研率和扩招幅度也在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不找工作,而走上考研之路。人们一直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高考的残酷,而现在,考研较之相比,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近年来,考研人数不断攀升,2006年创历史新高,全国报考人数超过了120万。因惨淡而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多数考生无奈地喟叹,求职竞争太激烈,考研是被“逼”出来的。为了“稳操胜券”,很多人从大二就开始备考。在他们看来,考研既能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增加就业砝码,可谓是一举两得,前途一片光明。

  而学校的鼓励、社会的宣扬、书商的蛊惑、用人单位的挑剔及传媒的宣传,更是在为炙手可热的考研“热”推波助澜。何以如此?至于这其中的原因,不用赘述,想必大家也都心知肚明。社会极力宣扬考研,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无可厚非;商家极力吹嘘考研好,是为了可观的经济利润,有情可原;用人单位极力拔高招聘门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无可非议;传媒极力渲染考研,是为了传播信息需要,理所当然。但学校也不顾一切地激励学生考研,恣意高校异化为考研基地,则有商榷的必要。

  不否认高校也有自身的难处,有关部门对高校的就业率要求越来越高,而随着扩招和大学升格的影响,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有压力也不能盲目地大搞特搞考研运动,虽说考研能够缓解就业压力,能相对提高就业率,还能为学校赢得学风优良、考研率极高的良好声誉,但伴随而生的负面影响亦是不容小觑。实事求是地说,这是异化为“考研基地”的高校在转嫁就业矛盾和风险。

  面对如此庞大的“研民”队伍,就业指导专家们的看法却并不乐观。虽然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因为我国现有的研究生教育是高级别的精英教育而非大众化的义务教育,也就注定如此快速的增长不能满足更快速度的考研人数数量的增长。考研也并不是规避就业风险的绝佳选择。研究生就业“风光不再”,“学历越高越好”、“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过时了。伴随着考研热的持续升温及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因用人单位的务实、高校扩招的无序和研究生择业观的偏颇,就业压力向研究生悄然逼近。

  一边是巨额的考研花费投入,一边却是就业前途的未卜,“考研账单”的确是太厚了。考研还是就业,哪个才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非但需要应届毕业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更需要相关部门转变办学思想和教育思路,想办法遏制这种考研的狂热势头,将考研控制在理性范围之内。而研究生选拔上“一考定终身”的模式,这客观上强化了学生不惜投入应付考试的心理,造就了不同寻常的考研经济蛋糕,也亟待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合理引导。更何况,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许多岗位根本不是非研究生不可,研究生“下岗”亦在所难免。因此,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要盲从考研,走自己的路,才不失为最佳的选择。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考研经验>初试经验>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