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1日,23岁的我告别了4年的大学生活,拿着派遣证欣喜若狂地到了渝中区的一所普通中学报了到。之后的一个暑假我都沉浸在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憧憬中。看着电视剧中教师那理想式的生活,真希望学校早一点开学。
终于等到开学的日子,可是事实远没有理想那么美好,心不在焉的学生,忙忙碌碌的奔波,周而复始的教学。开始的一两年里还有耐心,可是随着生源大战的加剧,原本只有念职高水平的学生得以进入普高时,我日益感到教育的艰辛。
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一年又一年,过着一种极其消极的生活,很多时候甚至觉得生不如死,看着朋友们在网上高谈阔论,我真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从头开始
2002年,在又一次失恋、国有单位论资排辈、领导的打击等多重压力,以及看着日益增长的年龄,我终于下决心准备完成人生的又一次飞跃。2002年年6月,我参加了六级考试,26分的结果并没有击退我考研的决心。2002年8月的最后一天,当别的同事回到岗位时,我默默地背上行装,来到我的母校西南师范大学,在学校门口不远的路边和一群成教学生同租一套房子。从此开始了为时半年的考研之旅。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刚接触书本时,其中的千头万绪实在是难以理清。我始终抱着不轻易放弃的念头,有不懂的就去找相关专业的同学。考过研的同学都知道,英语是很难突破的,我那26分的六级成绩也常常让我感到希望渺茫。在复习了一个月后我也开始有了动摇的念头。为了加快步伐,我参加了政治考研强化班。看着班内同学,我已属大龄之列,唯有邻座的一个湖南同学大我半年,让我稍感轻松。
复习的单行道
在西南师大我遇见了大学的一个同窗,他请假考研。于是我们一同在图书馆自习、切磋。但我发现他英语远远比我好,石春祯的220篇阅读理解,他一般得分70%以上,而我只有40%左右,其它题得分也很低。为此我每天花了一半左右时间在英语上。早上7点起床,背1小时的单词,然后看英语书做英语练习;午饭后睡1小时,再背1小时单词,然后看政治;晚饭休息半小时后,再背1小时单词,然后复习专业课;10点图书馆关门回到寝室,由于我住的房子在路边,晚上无法看书,我就听听力,或者看看英文报纸。经过又1个月的复习,我的英语得以提高,往年题我能得40多分了。
生活单调又简单,我把“成败并不重要,只要竭尽全力”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日夜鼓励自己。
考试后便是漫长的等待。最终我以英语44分的成绩通过英语最低限43分,并以总分367考进了西南师范大学统招研究生。
现在回想考研生涯,虽然经历风雨却在最后见到了耀眼的彩虹。面对迷茫在就业十字路口的年轻学弟学妹们,我真的想说——如果你有考研的打算,就千万别错过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从头再来。(来源:21世纪人才报 西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黄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