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0分)
熟悉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方法;
熟悉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方法;
了解传递函数的特点,熟悉传递函数的求法和典型环节传递函数的表达形式与意义;
掌握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的建立方法和动态结构图等效变换方法;
了解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了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及误差传递函数;
掌握信号流图绘制及其等效变换方法,熟悉梅逊公式的应用。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20分)
了解常用典型输入信号及其拉氏变换;
了解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时域性能指标的意义;
熟悉一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斜坡响应、脉冲响应特性及时间常数的求法;
熟悉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与阻尼比的关系,掌握欠阻尼二阶系统时域指标计算及改善其性能的措施;
了解高阶系统的时域特性和主导极点分析法;
熟悉线性系统的稳定条件,掌握劳斯稳定判据及其各种应用;
了解系统型别与稳态误差的关系。
第三章 根轨迹分析法(15分)
了解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和根轨迹的特点;
熟悉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的关系,熟悉根轨迹方程和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掌握控制系统根轨迹的绘制方法;
了解参数根轨迹(广义根轨迹)的绘制方法;
了解正反馈回路根轨迹(零度根轨迹)和迟后系统根轨迹的绘制特点;
熟悉根轨迹法在系统分析中的应用,熟悉闭环特征根的位置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第四章 频率特性分析法(20分)
了解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熟悉频率特性的几种图示方法;
熟悉典型环节的幅相频率特性和对数频率特性;
掌握不同型别系统概略开环幅相特性的特点,掌握已知开环传递函数绘制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方法;
掌握已知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确定开环传递函数的方法;
熟悉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及其应用;
熟悉稳定裕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了解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的关系。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5分)
熟悉基本控制规律(PID)的传递函数及其特点;
熟悉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特性并确定超前校正参数;
了解其它校正装置的特性。
第六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5分)
了解典型非线性特性和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特点;
了解相平面图的基本概念,熟悉概略相平面图的作图方法;
了解描述函数法的基本思想,熟悉描述函数法中非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
第七章 线性离散系统分析(5分)
了解线性离散系统的基本特点、采样过程和采样定理;
熟悉Z变换与Z反变换方法;
熟悉线性离散系统脉冲传递函数的确定方法;
了解线性离散系统的性能分析方法。
第八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10分)
掌握有关状态空间、状态变量、状态方程、状态空间表达式、系统的特征根、特征向量等基本概念;
能够对线性电路系统或机械(直线)运动系统建立状态空间表达式;
能够利用模拟结构图建立(单变量系统)传递函数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实现);
掌握线性变换的基本概念,能够根据给定的变换关系,对系统实行线性变换;
掌握约当标准型的形式以及能够通过线性变换获得线性定常系统的约当标准型。
第九章 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求解(15分)
掌握状态转移矩阵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能够利用数种方法求解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矩阵指数函数);
能够利用求解公式对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进行求解;能够从状态空间表达式求出传递函数(矩阵)。求解的重点在定常连续系统,但不排除时变或离散系统。
第十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15分)
掌握能控性、能观性的意义、定义以及能控性、能观性的判别方法;
能够熟练地利用定义或两种判别准则来判断线性连续系统的稳定性,包括MIMO系统;
熟悉能控标准I、II型,能观标准I、II型的形式以及获得CI、CII、OI、OII的变换方法;
能够对线性定常系统按照能控性、能观性进行结构分解;
了解传递函数零极点对消现象与状态的能控、能观性之间的关系。
第十一章 稳定性与李亚普诺夫方法(10分)
了解李亚普诺夫关于稳定性的定义;
了解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李亚普诺夫第一和第二方法;
能够应用李亚普诺夫方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主要是线性连续系统,但不排除时变或非线性系统。
第十二章 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10分)
掌握状态反馈的基本结构和特性;
能够利用状态反馈对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配置极点;
掌握系统镇定的定义,能够利用状态反馈来镇定系统;
了解系统解耦问题的意义以及常用的解耦方法;掌握利用状态反馈进行解耦的条件,能够获得积分型解耦系统;
掌握状态观测器的基本定义、结构和存在性;
能够设计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的同维状态观测器;
了解利用状态观测器实现状态反馈的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特性。
参考教材:1.《自动控制原理》主编:涂植英 何均正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年
2.《现代控制理论》第2版 主编:刘 豹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年
熟悉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方法;
熟悉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方法;
了解传递函数的特点,熟悉传递函数的求法和典型环节传递函数的表达形式与意义;
掌握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的建立方法和动态结构图等效变换方法;
了解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了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及误差传递函数;
掌握信号流图绘制及其等效变换方法,熟悉梅逊公式的应用。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20分)
了解常用典型输入信号及其拉氏变换;
了解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时域性能指标的意义;
熟悉一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斜坡响应、脉冲响应特性及时间常数的求法;
熟悉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与阻尼比的关系,掌握欠阻尼二阶系统时域指标计算及改善其性能的措施;
了解高阶系统的时域特性和主导极点分析法;
熟悉线性系统的稳定条件,掌握劳斯稳定判据及其各种应用;
了解系统型别与稳态误差的关系。
第三章 根轨迹分析法(15分)
了解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和根轨迹的特点;
熟悉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的关系,熟悉根轨迹方程和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掌握控制系统根轨迹的绘制方法;
了解参数根轨迹(广义根轨迹)的绘制方法;
了解正反馈回路根轨迹(零度根轨迹)和迟后系统根轨迹的绘制特点;
熟悉根轨迹法在系统分析中的应用,熟悉闭环特征根的位置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第四章 频率特性分析法(20分)
了解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熟悉频率特性的几种图示方法;
熟悉典型环节的幅相频率特性和对数频率特性;
掌握不同型别系统概略开环幅相特性的特点,掌握已知开环传递函数绘制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方法;
掌握已知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确定开环传递函数的方法;
熟悉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及其应用;
熟悉稳定裕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了解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的关系。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5分)
熟悉基本控制规律(PID)的传递函数及其特点;
熟悉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特性并确定超前校正参数;
了解其它校正装置的特性。
第六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5分)
了解典型非线性特性和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特点;
了解相平面图的基本概念,熟悉概略相平面图的作图方法;
了解描述函数法的基本思想,熟悉描述函数法中非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
第七章 线性离散系统分析(5分)
了解线性离散系统的基本特点、采样过程和采样定理;
熟悉Z变换与Z反变换方法;
熟悉线性离散系统脉冲传递函数的确定方法;
了解线性离散系统的性能分析方法。
第八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10分)
掌握有关状态空间、状态变量、状态方程、状态空间表达式、系统的特征根、特征向量等基本概念;
能够对线性电路系统或机械(直线)运动系统建立状态空间表达式;
能够利用模拟结构图建立(单变量系统)传递函数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实现);
掌握线性变换的基本概念,能够根据给定的变换关系,对系统实行线性变换;
掌握约当标准型的形式以及能够通过线性变换获得线性定常系统的约当标准型。
第九章 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求解(15分)
掌握状态转移矩阵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能够利用数种方法求解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矩阵指数函数);
能够利用求解公式对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进行求解;能够从状态空间表达式求出传递函数(矩阵)。求解的重点在定常连续系统,但不排除时变或离散系统。
第十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15分)
掌握能控性、能观性的意义、定义以及能控性、能观性的判别方法;
能够熟练地利用定义或两种判别准则来判断线性连续系统的稳定性,包括MIMO系统;
熟悉能控标准I、II型,能观标准I、II型的形式以及获得CI、CII、OI、OII的变换方法;
能够对线性定常系统按照能控性、能观性进行结构分解;
了解传递函数零极点对消现象与状态的能控、能观性之间的关系。
第十一章 稳定性与李亚普诺夫方法(10分)
了解李亚普诺夫关于稳定性的定义;
了解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李亚普诺夫第一和第二方法;
能够应用李亚普诺夫方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主要是线性连续系统,但不排除时变或非线性系统。
第十二章 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10分)
掌握状态反馈的基本结构和特性;
能够利用状态反馈对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配置极点;
掌握系统镇定的定义,能够利用状态反馈来镇定系统;
了解系统解耦问题的意义以及常用的解耦方法;掌握利用状态反馈进行解耦的条件,能够获得积分型解耦系统;
掌握状态观测器的基本定义、结构和存在性;
能够设计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的同维状态观测器;
了解利用状态观测器实现状态反馈的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特性。
参考教材:1.《自动控制原理》主编:涂植英 何均正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年
2.《现代控制理论》第2版 主编:刘 豹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