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2006年考试大纲——《气候学》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免费考研网 
文件作者 免费考研网 
更新时间 2005-9-8 8:46:20 
添加编辑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选择更多免费考研资料:
阅读正文内容
本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气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学是以气候的形成、分布、特征和变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它是地理学与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地理学与环境、资源学科中许多专业的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对基础概念与原理有深入的了解,熟悉气候系统的研究内容,能够利用气候学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
 
一、考试内容
(一)    气候系统、辐射平衡、能量收支和水分收支
1.气候系统的概念
2.气候形成的物理过程
3.辐射基本定义和定律
4.大气上界的天文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和长波辐射的影响
5.地球上的辐射平衡
6.地表面能量收支
7.地球上的水分收支
(二)    大气环流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1.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
2.大气环流的多年平均状态
3.季风环流
4.大气环流异常对气候的影响
(三)    海-气和海-陆相互作用
1.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
2.海洋环流与热量输送
3.热带海洋对气候的影响
4.海温异常与环流
5.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四)    地形与低温圈对气候的影响
1.地形对辐射、温度和降水的影响
2.地形对环流的影响
3.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4.冰雪覆盖与气候
5.海冰与气候
6.极地与气候
(五)    人类活动与气候
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2.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六)    气候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1.全球气候的基本特征
2.气候综合指标
3.气候分类方法
4.中国气候区划
(七)    气候的过去和未来
1.气候变化的史实
2.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
3.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
4.气候模拟
(八)    中国气候特征
1.中国主要气候要素特征
2.中国主要的气候资源
3.中国主要的天气、气候灾害
 
二、考试要求
(一)气候系统、辐射平衡、能量收支和水分收支
1.深入理解并掌握气候系统的概念,掌握气候系统的物理组成成分及在系统中的作用,理解并掌握气候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反馈过程及作用。
2.入理解气候形成的三个主要物理过程
3.理解有关辐射的物理量基本定义,掌握吸收、反射、投射和散射的基本概念,熟悉热辐射及其定律
4.理解影响太阳辐射的天文因子,熟悉与辐射能计算有关的参量,理解大气的消光作用。
5.理解辐射平衡的基本概念,熟悉到达地表面的太阳辐射量的时空分布,了解反射率的定义及典型下垫面的反射率,熟悉地球上的辐射平衡。
6.了解地表面与大气之间热量交换方式,熟悉地表面热量平衡分量的分布特征,熟悉地气系统热量平衡的特征,掌握地面冷热源定义。
7.掌握表示大气湿度的物理量,理解地球上水分输送及其输送方式,深入理解地球上的水分循环。
  (二) 大气环流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1.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
2.熟悉海平面平均气压场的主要特征,熟悉平均维向环流和经圈环流的主要特征,理解气团的定义和种类,理解锋的定义和种类,了解自然天气季节。
3.了解季风的形成,理解东亚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熟悉季风及季风指数的定义,熟悉世界季风分布。
4.理解表征环流异常的指数,熟悉大气环流异常对气候的影响。
  (三) 海-气和海-陆相互作用
1.了解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
2.理解环流的基本概念,熟悉海洋循环系统,理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3.深入了解南方涛动、沃克环流和厄尔尼诺现象,了解热带海洋对气候的影响。
4.深入了解热带海温异常与环流的关系,明确厄尔尼诺对中国气候的可能影响。
5.理解海陆分布对环流、大气水分、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掌握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四) 地形与低温圈对气候的影响
1.理解海拔高度对辐射的影响,深入理解海拔高度对温度的影响以及大地形对冷空气的屏障效应,了解山脉迎风和背风坡对降水的影响,掌握山地降水的垂直分布特征。
2.了解气流过山的绕爬效应,理解大地形对气旋活动的影响。
3.深入理解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掌握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4.了解冰雪覆盖与气候冷暖的关系以及与旱涝的关系。
5.理解海冰与气候冷暖的关系,理解海冰与气旋活动的关系。
6.了解极地在气候形成中的可能作用
(五)      人类活动与气候
1.了解下垫面改变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大气成分改变对气候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形成的集中特殊气候。
2.了解气候与能源、与水资源、与粮食的关系,理解全球沙漠化问题。
(六)      气候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1.了解主要气候要素在全球的分布特征。
2.理解气候指标、气候指数的定义以及这些综合气候指标与生物群体类型、植物地理带、植被分布的关系。
3.掌握气候分类方法,理解主要分类方法的分类依据及特点、分类类型及分布。
4.了解中国气候区划所用的指标,熟悉中国的气候区划。
(七)      气候的过去和未来
1.了解地质时期的主要气候变化史实,熟悉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熟悉近代全球与中国的气候变化状况。
2.深入理解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原因。
3.熟悉研究历史时期以及近代气候变化的方法。
4.了解气候模拟的发展以及气候模式的分类。
(八)      中国气候特征
1.了解中国主要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
2.了解中国的气候资源分布。
3.详细理解中国的主要天气、气候灾害。
 
三、主要参考书目
1.高国栋等编著,气候学教程。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
2.张家诚主编,中国气候总论。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相关阅读内容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考研经验>专业课经验>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