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马克思经济学)大纲
本课程是经济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认识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共产主义世界观;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各种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深刻认识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
导 论
第一节
经济学的对象
一、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名称的沿革
㈠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政治的含义:家庭发展到城堡;
经济的含义:
政治的含义:在法语:城堡、城邦、社会
㈡产生与发展:经济学渊源于古希腊的(公元前430~354年)色诺芬《经济学》和公元前384~322年的亚里斯多德《政治学》。1615年蒙克莱田《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经过古典政治经济学如:李嘉图、穆勒、萨伊、马尔萨斯、西斯蒙第、边沁一直沿用政治经济学。1890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科学。
三、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生产关系的载体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然具备三个简单的要素:
土地、道路等。这三者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决定的因素,(有两个特点:有目的的劳动、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是生产客观物质条件。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的两个方面
人类的生产活动包括两个方面,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㈠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构成的要素。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劳动者是基本的生产力。劳动者特别是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现代生产力的含义=(劳动者+生产资料+管理)×科学技术的N次方。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㈡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阶阶关系。一定社会的生产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个方面的社会关系,便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它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对生产关系也有反作用。
第二节经济规律
一、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其类型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要从经济现象中揭示出生产方式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体系的运动规律,即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人们不能创造或废除经济规律,也不能改造经济规律。但能够发现和认识经济规律,并利用它来为人们服务。
具有:客观性、可利用性、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它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它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积极的反作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着积极的反作用。
第三节 经济学的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二、科学的抽象法:经济范畴:经济范畴的形成是人们在研究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关系时所进行的理论抽象。经济范畴是社会生产关系在某方面的理论表现或概括。例如:商品、价值、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利润、利息、地租等。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四、其他方法的借鉴
名 词 概 念: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规律和经济范畴*
思考题
1.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如何?
3.怎样理解经济规律的经济性?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否无能为力?*
4.马克思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性质和特征
一、自然经济的性质和特征
自然经济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关系表现为直接的人类自身之间的关系。自然经济是指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自己自足的经济。
二、商品经济的一般性
1.商品经济的含义: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
2.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商品经济具有平等性;商品经济具有独立性;商品经济具有竞争性
4.商品经济的类型:简单商品经济:小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何个体劳动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何雇佣劳动制度为基础,并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经济。区别:基础不同(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雇佣劳动基础上)、生产的目的不同。共性:两者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都存在私人劳动何社会劳动的矛盾、经济规律的共同作用。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第二节 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劳动的二重性
一、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何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属于自然范畴。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时在数量上的比例。
4.价值: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统一的: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属性,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力的支出,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两者是统一的;另一方面有是矛盾的。
4.二重性学说的意义。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为社会而劳动。由于私有制,每个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这就形成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础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都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产生于商品生产两个条件: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由于社会分工,生产者互相依赖,生产者生产的物品是供应别人的,而自己需要的物品又依赖别人提供,他们彼此为对方劳动,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一开始就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但由于私有制,每个生产者都是分散生产、独立经营,劳动是商品生产者自己的私事,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劳动具有社会性质的根本特征,在商品生产条件下被私人劳动掩盖了,者就形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以及整个商品生产的发展和滞后;决定商品经济的一切矛盾。
第三节 商品的价值量
一、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一)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商品生产者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含义:
三、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有密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影响劳动生产率 因素: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形式、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
劳动生产率=商品数量/劳动时间或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商品数量。
第四节 价值形式的发展
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含义及其价值关系式: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同最初的商品交换相适应的。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的价值形式,称之为简单的、个别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用等式表示为:
2.相对价值形式的质和量的规定
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绵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另一种商品(斧子)处在等价形式的地位。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的商品是要把自己的价值通过另一商品表现出来。处在等价形式地位的商品则以其的自然形式去表现别的商品的价值。
价值形式不仅要表现价值,还要表现一定量的价值。一个商品的相对价值量的变化,不能完全反映它的价值量的实际变化。商品的价值量变了,它的相对价值量可以保持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它的相对价值量可以发生变化;商品的价值量和它的相对价值量虽然同时发生变化,但两者的变化可以是不一致。
3.相对价值量的变化:①如果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则相对价值形式上商品的相对价值量的变动与自己的价值量变动成正比。②如果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商品的价值量不变,而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量发生变动,则相对价值形式的相对价值量的变动与等价形式上商品的价值量的变动成反比。③如果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价值量同方向和同比例发生变动,则商队价值形式的相对价值量不变。④不同的方向或不同比例的变动,见前三个方面。
4.等价形式的三个特征:它的使用价值成了价值的表现形式;生产它的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生产它的私人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
A的价值变化倍数(a)
×y量B′ xA′=a/byB′
B的价值变化倍数(b)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用等式表示为: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一系列的其他商品来表现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第一次得到真正的体现。由于每一种商品的价值都是表现在一系列的商品上,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扩大了。
三、一般的价值形式
在一般的价值形式中,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某一种商品上,这种商品成为一般等
价,物物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一般的价值形式用等式表示为:
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克服了商品交换中的困难,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四、货币形式
当某种特殊商品从商品界中分离出来,并且固定地独占了一般等价形式的地位,它就变成了货币。贵金属的天然特点,使它适合于充当货币材料。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后阶段。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表现在货币上,称之为货币形式。用等式表示为:
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发展成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货币的出现,商品世界分裂为:一极是各种各样具体的使用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一极是货币,处于固定的等价形式上。
五、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
第五节 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一、价值尺度:1.具有衡量、计算商品价值量的职能。货币具有这一职能是因为它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是观念的。货币是商品的外在价值尺度,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叫做商品价格。
3.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叫做价格标准。
价格标准不是货币的独立职能,它与价值尺度的职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其他商品德价值德;而价格标准则是货币重量单位,是用来衡量货币金属本身德;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自发产生德,而价格标准则通常由国家法律规定.
价格形式的出现,使商品的矛盾加深了。
二、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产生了危机的可能性。
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是: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货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也是由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的。所以,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反映.
适应商品交换的日益扩大,出现铸币。后来发展为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在代表金属货币的限度内才是价值符号。
三、贮藏手段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人们要贮藏财富、就贮藏货币,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足值的金属货币。
在使用金属货币的条件下,货币贮藏对于货币流通量起着自发调节的作用。
四、支付手段
在赊销商品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时,货币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充当支付手段,会节省市场上必需的货币流通量。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使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发展了。
五、世界货币
在国际市场上,货币执行着世界货币的职能。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只能是贵金属。在国际市场上,货币可以作为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贸易的差额;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别国的商品,或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转移。如战争赔款或贷款或金银财富的转移到国外。
六、货币的流通规律
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全部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后,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作如下修改:
货币流通规律适用于一切有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社会。
纸币特有的流通规律是,它的发行量要适应由于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金属货币需要量。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这种现象叫做通货膨胀。
第六节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它的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
价格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贯彻其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
二、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个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的分配,即配置经济资源。
自发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激励创新。
优胜劣汰,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三、商品和价值体现生产关系
商品的交换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劳动交换关系;价值是商品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体现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四、商品拜物教
生产关系的物化和物支配人的经济现象以及人们对商品的神秘观念,称为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性质是由商品形式本身引起的根源在于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还存在货币拜物教。
名 词 概 念
商品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价值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 货币 价格标准 纸币 货币流通规律 价值规律
复习思考题
1.怎样理解商品二属性?商品的二属性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如何?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4.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
5.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起哪些作用?
6.为什么说劳动两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枢纽?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全面系统阐明剩余价值论。从广义上说,他的整部经济学说都是剩余价值理论。本章说的是狭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即通过对资本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阐述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它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剩余价值规律;并且进一步阐明与剩余价值理论密切联系的工资理论,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和工人的经济关系。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资本的出发点。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两者是有区别的。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W-G-W和资本流通的公式: G-W-G`
1.流通的形式不同。买和卖的顺序不同;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 2.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使用价值和价值增殖。G-W-G′,G′=G+ΔG
3.流通的限度不同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G—W—G’这一流通形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的本质,所以,它是资本的总公式。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这个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在资本总公式G—W—G’中,剩余价值表现流通的结果。但是,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是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离开流通领域,不与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也不能使价值增殖。从形式看价值增殖和等价交换产生矛盾。
2.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在流通领域才相互发生关系,在流通流域之外,商品生产者只能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只有在流通中才能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即劳动力商品.
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前提。
三、劳动力的买和卖
㈠劳动力及其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存在于活的人的身体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第二,劳动者除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过程,是自由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劳动力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
㈡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劳动力商品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以还原为生产、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⑴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⑵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⑶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⑷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包括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㈢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它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生产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㈠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第一,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指挥下进行劳动;第二,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
㈡价值增殖过程
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因此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从劳动过程看,不同性质的劳动创造不同的使用价值.从价值形成过程看,劳动的种种不同性质被舍象了.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另一方面通过抽象劳动形成新价值。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这个超过额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因此,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必须在流通领域内,是因为只有流通,资本家才能购买到劳动力这种商品,并卖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实现剩余价值;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是因为流通只是为生产剩余价值提供必要的条件,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中被生产出来.
㈢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而是通过物所体现的资产阶级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二、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
根据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两部分。
㈠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价值,不会改变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㈡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由于工人的劳动,使它变为一个可变量,即发生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㈢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劳动时间/必要拉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以上三个公式以物化劳动\劳动时间和活劳动来表示同一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 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有密切联系,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是:M= mˊ×v
三、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工作日的延长有生理的界限和社会的、道德的界限。西方国家的最低工资/小时.工作日的长短,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对比。1886年美国的工人8小时工资制.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不是指资本家把工人的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而是降低劳动力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额外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也是工人劳动创造的,归根到底也是由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产生的,也是相对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
一个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暂时的现象。
三、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价值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四、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历史阶段,也是资本家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
五、资本主义生产智能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第四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2.如果劳动是商品,会陷入同义反复;如果劳动是商品,在出卖前必须独立存在;如果劳动是商品,要么违背价值规律,要么取消剩余价值规律。
3.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产生的。
①劳动力买卖的形式同一般商品买卖一样造成的;②工资的支付形式;③工资的实际运动形式;④劳动对工人而言是谋生的手段.
4.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是有酬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二、工资的形式
工资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是按劳动时间计算的工资。计件工资是按照工人做出的产品件数或者完成的工作量计算的工资。它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血汗工资制是资本主义企业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残酷剥削工人的各种工资制度的总称。
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是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额。
实际工资是工人用以货币表现的工资额实际上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
考察工人的生活水平,不能只看名义工资,而必须看实际工资。
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新创造的价值(V+M)中,工人所占份额和资本家所占份额相比较的工资。相对工资降低是工资变动的一般趋势。
四、工人阶级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
工人为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但不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必须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
名 词 概 念
资本、资本总公式、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工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相对工资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
复 习 思 考 题
1.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有哪些区别?
2.怎样理解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为什么说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
3.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哪些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是什么?
4.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5.资本的本质是什么?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重大意义?
6.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者的关系如何?
7.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如何?
8.试分析高科技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9.为什么说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怎样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第三章 资本积累
在揭开剩余价值来源的秘密之后,有必要进一步考察剩余价值的出路问题。所以,在上一章分析了资本如何产生剩余价值的基础上,本章在于揭示资本如何扩大自身,研究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即资本积累的过程。从而阐明资本积累的实质、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同时还探索资本主义关系的扩大和整合。
第一节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再生产是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和不断更新,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它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一、生产和再生产
再生产就是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和不断更新。
社会生产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二、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就是剩余价值全部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考察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我们可以看出:
1.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2.全部预付资本是剩余价值积累起来的;
3.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的一种手段。
三、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这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所决定的。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就是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先决条件。在准备积累的进程中,一方面,以扩大的规模生产着物质资料,另一方面,也以扩大的规模生产着资本关系:一端生产着更大的资本家,另一端生产着更多的雇佣工人。
资本积累的实质在于资本家依靠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新的剩余价值。
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1.从交换的行为看,作为追加资本的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商品的结果,这种购买行为,是以交换双方即货币持有者和劳动力商品所有者对自己所有物有自由支配权为前提的,是货币和商品所有权的交换,是在承认双方的所有权为基础的。一方让渡商品,一方让渡货币。
2.从交换的实质看,在扩大再生产时,资本对劳动力商品的购买其实是资本对无偿劳动占有的结果。这是因为:①资本家用来追加购买劳动力的这种可变资本,是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实质上用工人自己生产的产品来和工人的劳动力商品相交换;②这个追加的可变资本虽已购买劳动力商品而付给工人,但必须在再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生产出一个等价部分作为补偿,并且还必须增加一个新的余额。③这种形式上的等价交换行为掩盖着实质上的资本对过去和现在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和扩大无偿占有。整个过程都是在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下,使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这是商品的形式掩盖着资本主义占有的内容。
四、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粗放增长与集约增长)
五、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是由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决定的。
如果剩余价值分为个人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的比例不变,影响积累规模的因素有:
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科技水平;①从节省资本的角度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商品便宜。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降低,可以雇佣更多的工人,不变资本可以买更多的生产资料;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增加和价格低廉化,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减少活不降低,增加积累基金。③科学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依它的实力为转移的扩张能力,可以推动更多的劳动量和生产资料量,使资本积累增多。④个别资本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3.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所有资本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全部资本;所费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资本。差额取决与劳动资料的质量和数量。
4.预付资本的大小。
第二节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
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
1.资本的技术构成:这种从物质方面(使用价值)看,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结构,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即资本的物质构成。
资本价值构成:从价值方面看,这种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比例结构。二者关系是:价值构成以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成。
2.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用C:V来表示。
3.实际生活有三种情况:资本的价值构成只是近似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家伙自构成变化并不反映技术构成变化;技术构成变化并不引起家伙自构成的变化。
4.个别资本有机构成和社会总资本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随资本积累的增长而提高。
二、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1.个别资本的扩大通过资本职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进行。资本积聚指单个资本依靠剩余资本化来增大资本额,扩大生产规模。积聚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资本集聚的特征:受社会财富数量和增长程度的限制;资本积累的速度影响集聚的速度;受单个资本财产分割的影响。
2.资本集中指把原来分散的资本合并为一个更大的资本,扩大生产规模。
3.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是互相促进的。区别:路径不同;集聚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集中是单纯改变既有的资本的分配组合。
三、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㈠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比如结果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这就必然造成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应绝对增加,于是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㈡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指劳动者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
自然基础和社会根源: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劳资本主义发展的周期性;可变资本和资本家剥削的需要;产业后备军与在业工人之间的并村,形成失业压力。
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基本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主要存在现代工业中心、结构性失业);潜在的过剩人口(农业中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在自己家里为工厂主活包买住干活的城乡居民和打短工的广大劳动者阶层。)。赤贫状态的需要救济的人。
㈢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杠杆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第三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一般规律作用的结果,一级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级是工人贫困的积累。
二、资本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两者都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和对抗性质,但又有区别。积累的途径和方式有不同;存在的前提不同。作用不同。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的作用:社会进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瓦解自然经济;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等。
资本积累过程,必然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积累本身,不仅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社会化大生产物质条件,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掘墓人——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名 词 概 念
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积累、资本集中、相对过剩人口。
复 习 思 考 题
1.什么是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分析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有什么重大意义?
2.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不变时,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3.资本的积聚和资本的集中之间有什么关系?
4.什么叫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5.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有哪几种形式?
6.什么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7.什么是商品所有权规律?如何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8.资本积累、资本集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和区别?
第四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在生产过程中活动,而且也在流通过程中活动。资本只有不断地从生产过程进入流通过程,再从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才能不断地实现价值的增殖。本章我们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当作一个统一的运动过程来看待,分析资本在其运动过程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不同职能形式,以及各种职能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资本周转时间与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增殖的影响。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是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的、投资在工业、农业、物质运输业和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产业资本的运动,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最后回归到原来的点。这个运动的全过程就是资本循环。
㈠第一阶段:购买阶段 即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采取货币资本职能形式。
1.G-W(A和Pm) G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m代表生产资料,-代表流通过程。
2.从形式上看是简单的商品流通过程;从物质内容上看,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购买劳动力商品。货币资本的职能:为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作准备。
3.货币转化为商品的阶段,不仅它们在质的方面必须区分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且在量的方面,两者之间还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这两者量的比例是由资本有机构成决定的。
㈡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即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采取生产资本的职能形式。即生产剩余价值。
1.
W
P代表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产资本,W′代表包含这剩余价值的商品。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
2.生产阶段是资本循环的全部过程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资本的价值增殖就发生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仅发挥着生产要素的职能,生产价值,也发挥着资本的作用,就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职能。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分离时只是潜在的生产要素,二者结合才成为生产资本的要度。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是依附于资本的。
㈢第三阶段:售卖阶段 W′-G′ G′表示已经增殖了的货币资本
即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采取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
1.从形式上看,这一阶段似乎只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从实质看,却是资本运动的一个特定阶段。W′不仅包含着预付资本的价值,而且还包含着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具有资本的性质。
2.职能: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㈣产业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在其整个运动过程中,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依次地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在各个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最终又回到原来出发点,实现价值增殖的全过程,这就是资本的循环。 A
G—W …P…W′—G′
Pm
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同一资本在运动的各阶段中存在的形式。它们都是为价值增殖服务的,但又分别完成各自的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
结论: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紧密联系,依次更替的;三种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依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态,而不是三种独立的资本。
二、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㈠资本循环是一个不断的周而复始的运动,用公式表示:
G—W…P…W′—G′ G—W…P…W′—G′ ……
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及其各自的特点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
产业资本在它反复进行的循环中,有三种不同形式的循环:
⑴货币资本的循环:G—W…P…W—G′
货币资本循环的特点
①起点和终点都表现为货币,不同的是终点的货币是一个比起点的货币增大了的包含剩余价值在内的货币。②循环的两端是流通过程,而生产过程处于两个流通过程的中间环节,抹杀了生产阶段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歪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货币资本循环公式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取得剩余价值。但剩余价值好象是在流通中产生的。
⑵生产资本的循环:P…W′—G′ G—W…P
生产资本循环的特点
①起点和终点都表现为生产,流通过程则表现为生产资本循环中的媒介。清楚地表明了剩余价值真正来源于生产过程。②生产资本循环反映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同时又是再生产过程。但好象生产本身就是目的。
⑶商品资本的循环: W′—G′ G—W…P…W′
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
①表明商品的全部实现是产业资本循环的必要条件。②但好象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剩余价值,而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产业资本循环是资本循环三种形式的统一
它们都是以资本价值增殖为目的。但是,这三种循环形式又分别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和片面性。货币资本循环是清楚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追逐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循环则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而商品资本循环则充分地揭示了资本的循环运动是包含着剩余家伙自的运动过程,体现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如果把每一种资本循环形式当作产业资本循环的唯一形式,而不能全面地正确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因此,必须把资本循环三种形态统一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准确地了解产业资本的运动过程。
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在产业资本运动的过程中,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的并存和三个阶段时间上的继起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
1.资本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周转。资本周转一般所持续的时间,叫资本周转时间。即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资本的周转速度
2.资本周转速度,一般是用预付资本在一年内周转的次数来表示。N=U/u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有两个因素:(1)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所占的比重。
二、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产业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里的时间)包括:劳动过程期间(产品的性质、分工、协作)、自然力独立作用的时间、原材料和燃料储备时间、停工时间。
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距取决于:产品的性质、生产的劳动熟练程度、生产的后勤供应效能、原材料的市场供应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等。
流通时间包括:商品的购买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取决于:市场的供求、产销的距离、交通运输以及通讯条件。
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
固定资本:以机器、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为固定资本。从物质形态上看使用价值全部参与生产;从价值形式看逐渐转移其价值的。
2.流动资本:指以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的那部分资本及投在劳动的资本,称为流动资本。一次性预付,一次性回收。
区别: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周转时间不同;价值回收方式不同;物质更新方式不同。
3.流通资本“存在于流通领域中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是相对于处在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资本而言的。
4.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联系和区别:意义和目的;划分的根据不同。
按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划分 资本的各个部分 按价值周转方式划分
不变资本 厂房和其他建筑物、机器设备和其他工具 固定资本
原料、燃料、辅助材料 流动资本
可变资本 工资
5.固定资本的磨损:有有形磨损指固定资本在哦物质形式上的损耗,由于使用或自然力的作用引起的;无形磨损两种:生产方法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四、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构成的。计算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公式为:
各项资本的年周转价值=该项预付资本价值×其年周转次数
五、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对资本预付量的影响
2.加速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量,尤其是节约流动资本。
3.资本周转对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名 词 概 念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预付资本总周转、年剩余价值率、生产时间、流通时间、固定资本物质磨损、固定资本精神磨损、年剩余价值量
复 习 思 考 题
1.产业资本循环要经过哪些阶段?采取哪些职能形式?它们各自的职能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试以图式表示出来?
3.什么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怎样比较各个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4.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和区别?
5.什么是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如何计算?影响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什么是年剩余价值率?资本周转速度如何影响年剩余价值率?、
7.产业资本得以顺利循环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8.影响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第一节 社会总资本和社会总产品
一、个别资本再生产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1.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
资本主义社会中,各自独立发挥职能的产业资本,就是个别资本。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资本总和,叫社会资本或社会总资本。
由于:单个资本要和那些为它提供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企业发生关系;和消费它们产品的企业发生关系;雇佣的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也得和别的企业发生关系。
2.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社会总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都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都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其运动的目的都是实现资本的增殖。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也包括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及一般商品流通。以及预付资本流通和剩余价值的流通。而单个资本运动没有包括个人消费、没有包括一般商品流通、没有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
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中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中心问题,就是考察社会总产品各组成部分如何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怎样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
1.所谓社会总产品: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其运动公式是:
G—W…P…W′
W′—
g—w
商品资本运动总公式的出发点是社会总商品资本W′。从价值上看,包括用于补偿预付的资本价值(c+v)和剩余价值(m)两部分。从商品资本的运动看,形成两条运动轨迹:G—W…P…W′;另一条是g—w。因此,商品资本的运动公式,既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又包括个人消费和一般商品流通。体现了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征。而货币资本循环公式
G—W…P…W—G′和生产资本循环公式P…W′—G′ G—W…P的出发点G和P只是预付资本价值,不包括剩余价值。G不能分解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P只体现生产消费,没有个人消费。因此都不能作为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公式。
2.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要能够顺利进行,具备两个条件:物资资料的补偿;和消费资料的补偿。
3.所谓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社会总产品价值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实现价值补偿,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二是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取得所需要的商品,实现物质补偿,以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及工人、资本家消费掉的生活资料。因此,实现了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实际上就具备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三、社会总成品的构成和社会生产部门的划分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分为c、v、m三部分;物质构成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社会生产相应划分为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用Ⅰ表示,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产品主要是用于生产消费,如厂房、生产工具、原材料、燃料等。第二部类用Ⅱ表示,是消费资料的生产,其产品主要是用于个人消费,如衣、食、住等方面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奢侈品等。
这是马克思建立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第二节 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一、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但是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基础和组成部分。因此,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要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Ⅰ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2000c + 500v + 500m = 3000
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要通过三方面的交换
假设前提:假定没有外贸,全部社会总产品都要在国内得到实现;假定一切商品都按照它们的价值来交换,价值和价格都不发生变化;假定生产周期为一年,全部的不变资本都在一年内消耗掉,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只有资本家和工人两大阶级。
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在价值上和物质上的补偿,必须通过三个方面的交换过程:
1.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
2.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
3.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三、简单再生产情况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Ⅰ4000c+ 1000v + 1000m =6000
①
③
Ⅱ2000c + 500v + 500m = 3000
资本优价构成是4∶1,剩余价值率是100%。
简单再生产情况下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基本条件是:
1.Ⅰ(v+m)=Ⅱc 表明,要使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流通顺利进行,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Ⅰ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派生两个条件为:Ⅰ(c+v+m)=Ⅰc+Ⅱc 即第Ⅰ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这表明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生产自来哦的生产同生产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
3.Ⅱ(c+v+m)=Ⅰ(v+m)+Ⅱ(v+m)。即第Ⅱ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表明消费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需求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消费资料的生产同个人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固定资本的补偿问题
第三节 社会总资产的扩大再生产
一、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Ⅰ(v+m)>Ⅱc,是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首要前提条件。
m/x代表剩余价值中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m—m/x代表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
Ⅱ(c+v+m)>Ⅰ(v+m/x)+Ⅱ(v+m/x) Ⅱ(c+m—m/x)>Ⅰ(v+m/x)
扩大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资本有机构成是4:1,剩余价值率是100%,资本积累率是50%
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6000
Ⅰ1600(v+△v+m/x)必须与第Ⅱ部类交换。
Ⅱ1500c + 750v + 750m =3000
资本有机构成是2:1,剩余价值率是100%,资本积累率是50%。
Ⅱ1500c+100v△c+750+50vc+600m=3000
Ⅱ1600(c+△c)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同样必须经过三个方面的交换。
三、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实下的基本条件为:
Ⅰ(v+△v+-)=Ⅱ(c+△c) 这是基本的实现条件,反映了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平衡关系。
还可以用下列两个公式表示:
Ⅰ(c+v+m)=Ⅰ(c+△c)+Ⅱ(c+△c)这个公式表明第Ⅰ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来不变资本价值,加上两大部类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总和。反映了在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生产资料生产同消费资料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
Ⅱ(c+v+m)=Ⅰ(v+△v+m/x)+Ⅱ(v+△v+m/x) 表示Ⅱ部类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来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两大部类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两大部类的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总和。
这两个实现条件是由基本条件派生的。
四、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条件下产生的客观经济规律。它指的是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快。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并受它的制约。
第四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
商品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最基本的现象。这种过剩只是和人民群众的购买力相比较而显得过剩,而决不是同社会的实际需要相比较而显得过剩。
二、经济危机的一般可能性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时,就已经存在着经济危机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只是抽象的可能性,不会爆发为经济危机。
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直接导致危机的两个具体矛盾: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性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四、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原因和阶段
再生产周期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资本主义并非时刻处于在危机之中,而是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形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
五、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周期性的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它既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又为下一次危机到来奠定了基础。
六、战后经济危机的特点
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周期的生产过剩往往伴随着货币金融危机和国际收支危机等;
七、社会总资本的良性循环
1.合理的产业结构;2.物质资源与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3.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按比例增长;4.货币供应的适度配合。
名 词 概 念
社会总资本 社会总产品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经济危机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总资本?研究社会总资本的生产为什么要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为出发点?
2.什么是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怎样理解简单再生产的“三大要点”的交换?
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有哪些?
4.什么是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什么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
条件?什么是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三个公式?
5.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
6.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
7.怎样理解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8.战后经济危机有哪些特点?
9.为什么说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中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第六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前面几章分别考察了资本在物质生产领域运动过程的两个方面: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揭示了资本运动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根据由抽象逐步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本章起我们将从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非物质生产领域去考察各种资本的总运动过程,阐述资本的各种提形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剩余价值的各种转化形式,揭示剩余价值分配规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是剩余价值分配的理论基础。所以本章首先对这一理论进行分析,考察物质生产领域生产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与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引申到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问题。
第一节成本价格和利润
一、成本价格
1.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就是成本价格。
w = c + v + m w = k + m其中c代表所耗费的不变资本的价值,是过去劳动的结果,v代表补偿可变资本的价值,m代表剩余价值,v和m都是现在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因此,商品的价值(W)实际表示生产该商品时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对资本家而言,它只为c+v支付部分费用,至于m则是它无偿占有的。所以c+v就成了资本家的生产费用,或称成本价格(K)。
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限是由成本价格决定的。
2.意义:成本价格首先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亏的标志;其次,成本价格反映了资本家竞争能力的大小。资本的耗费掩盖了劳动的耗费;抹杀么两种资本的区别和它们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掩盖了资本主义无偿占有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的关系。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为利润。
w = k(成本价格) + p(利润)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起的。
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不过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这样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抹杀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
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㈠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利润率是以百分数表示的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之比,它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㈡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用最小的垫付资本取得最大的利润,是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1)剥削程度或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3)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省程度;(4)资本的周转速度。
第二节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使各部门、各企业的利润率有高有低,这必然引起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既有部门内部的竞争,又有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内部竞争使商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统一为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社会价值),成为市场价格的基础。部门之间的竞争引起利润率的平均化。
一、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市场价值
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为了争夺有利的销售市场的竞争。其结果使同种商品不同的个别价值均衡为相同的市场价值,也就是社会价值。
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的形成
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从而它们的利润率也不一样。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为了争夺更有利的投资而进行的竞争,引起资本在部门间的自由转移,使各个不同部门的不同利润率形成平均利润率。
部门间的竞争就是这样使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了平均利润,即一般利润率用
Pˉ′。各个部门的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叫做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利润表现为总资本的产物,可变资本的特殊作用看不见了。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之后,同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取决于资本的数量,这就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第三节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一、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的价格。用公式表示:生产价格 =c + v + p = k + p
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部门内部的竞争依然存在和超额利润
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并不排斥部门内部的竞争。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会为得到超额利润展开激烈的竞争。
三、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
随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就不是以价值为中心,而是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生产价格的理论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生产价格只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1.从个别部门看;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的总和与剩余价值的总量是相等的。
2.整个社会的市场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量是相等的;
3.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而且两者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
四、马克思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大意义
1.科学地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
2.这一理论阐明了物质生产领域各个部门资本家共同瓜分该领域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
3.这一理论说明在物质生产领域内,各个资本家尽管为了追逐和瓜分利润进行竞争。
第四节 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
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下降,也不意味着利润量的减少。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1.剥削程度的提高;2.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3.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4.国际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发展;5.股份资本的增加
三、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名 词 概 念
成本价格、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
复 习 思 考 题
1.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利润?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的?
2.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如何?决定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3.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生产价格理论是否违背价值规律?
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平均利润率为什么有下降的趋势?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有哪些?
5.马克思生产价格理论对我国发展经济有何启示?
第七章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是活跃在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两种类型的资本,前者生产的剩余价值构成后者收入的来源。因此,剩余价值在流通过程会分解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两种具体形式。这种分解是依循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规律的调节而进行的。
第一节 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的形成
商业资本也叫商人资本。商业资本的职能是逐渐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固定地由一部分不从事生产活动而专营商品买卖的资本家来完成。
必要性:减少流通费用,降低流通时间。可能性: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导致资本之间的专业分工的对立性,导致两种不同类型的独立资本出现;有利于各个产业资本循环顺利通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更有利于三种循环形式的协调。
二、资本主义商业资本职能和作用
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职能:
资本主义的商业资本是不断停留在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的职能仍然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商业资本的作用:节省了流通费用,节约了流通时间。商业资本从属于产业资本,为产业资本服务,它对于加速资本周转,提高产业资本家的利润,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商业利润
一、、商业利润的来源
商业资本家单纯的买卖商品的活动,不创造任何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商业资本也要获得利润,而且商业资本的利润不能低于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否则资本会在产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之间自由转移。
三、商业资本参加利润的平均化过程
商业资本家由于为产业资本家完成商品资本的职能,实现剩余价值,因此产业资业家必须把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相当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作为商业利润转让给商业资本家。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通过商品价格差额来实现,即产业资本家按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商品的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
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共同的 剩余价值总量(m)
平均利润率(p′)= ×100%
产业资本总量(k1)+商业资本总量(k2)
商业资本参与利润的平均化后,商品的实际生产价格至此便分解为:成本价格(k)+产业利润(p)+商业利润(h)。用公式表示为:k + p + h=产业生产价格(kp1)+商业利润(h)
三、商业的纯粹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㈠流通费用的种类:
1.生产性流通费用:这是由使用价值的流通引起的,它是再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延续,是指从事商品的分类、保管、运输和包装引起的费用。这部分资本的支出能增加商品的价值。
2.纯粹流通费用:这是同单纯的商品买卖相关的费用。单纯的商品买卖活动如广告、簿记、和店员的工资等的资本支出,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㈡流通费用的补偿
生产性流通费用,由于会增加商品的价值,并会发生价值增殖。这部分流通费用通过商品价值实现而获得补偿。
纯粹流通费用,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但同样要参加利润的平均化,形式上是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的方法获得补偿。归根到底是由剩余价值来补偿。
四、商业资本家对店员的剥削
商业工人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工人的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商业资本家无偿占有商业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实现的由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名词解释:
商业资本 商业利润 商业纯粹流通费用
1.商业资本的性质、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2.商业利润是从哪里来的?
3.商业流通费用有哪些?纯粹流通费用怎样补偿?
4.商业资本家如何剥削商业职工?
第八章借贷资本和借贷利息
剩余价值除了在资本循环过程内的职能资本之间进行分配外,还需要进一步在循环过程以外的非职能资本间进行分配。在循环过程之外为职能资本服务的有信贷资本、银行资本和股份资本等等,它们在平均利润规律的支配下,通过资本主义经济运动总过程,分别从剩余价值总量中分得一部分,作为利息、银行利润和股息等具体收入形式。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深化发展,银行产生了新作用,并与工商业资本一道同时完成由集中到垄断的进程,从而彼此互相混合生产出一种新型的资本,即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借贷利息
一、借贷资本及其特点
㈠什么是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具体形态,它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职能资本中分离出来并为职能资本服务的货币资本。它的形成和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1.从借贷资本形成的必要性看,主要是因为经营工商业的职能资本,在循环和周转过程中,经常游离出一部分资本在货币形态上暂时闲置起来的。固定资本的折旧费;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用于积累而尚未投资的剩余价值。
2.从借贷资本形成的可能性看,在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各个个别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进行的。
3.借贷资本的特点:第一,实质上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或者叫做资本商品;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特殊的使用价值;在转让的时间限度;资本的价格是利息。
第二,是一种财产资本,或所有权资本。对于所有者来说是财产资本,对使用者来说是发挥作用的职能资本。第三,是最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形式。运动公式看:G-G′
二、借贷利息和企业利润
㈠什么是借贷利息
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职能资本家作为使用货币资本的代价,而交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㈡利润分为割分借贷利息和企业利润
企业利润是职能资本家在获得的平均利润中,扣除了利息之后所得到的那一部分。
三、利息率
利息率是以百分数表示的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例。
利息率的高低要受平均利润率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的影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利息率呈现下降的趋势(资本的供给的增加的可能性)。还有习惯和法律影响了利息率。
第二节资本主义的信用和银行资本
资本主义信用就是借贷资本运动形式。它分为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两类。它们的共性是:贷出者以偿还为条件而赊销商品或贷出货币,借入者必须按规定日期偿还借款或贷款,并支付利息。
一、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1.商业信用是指职能资本家之间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以延期付款方式提供的信用。
2.资本主义商业信用的特点:这种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家,所以它体现着职能资本家之间的信用关系。双方借贷的对象是商品,它属于产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所以提供信用的过程同时就是商品买卖的过程。它的运动在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上和产业资本的运动是一致的。
3.商业信用的工具:商业票据;期票: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的在一定时期后支付现款的保证书。汇票是债权人向债务人开出的在一定时间内向持票者支付现款的命令书。
4.商业信用的局限性:规模受职能资本家个人拥有的资本数量的限制;规模还受到个别职能资本家的资本回流快慢的限制;还受到由商品的物质形态所造成的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银行信用
5.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以贷款的方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的特点:实质是货币资本家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信贷的对象是货币资本,而不是商品资本;银行信用的运动在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上和 产业资本的运动不完全一致。
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不受个别职能资本家资本数量的限制;不受个别职能资本家资本回流快慢的限制;不受商品资本的物质形态造成的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二、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1.信用制度加速了资本的集聚和集中。股份公司的发展、资本的兼并、资本的集聚。
2.信用制度节省了流通费用,相对增加了生产资本。大大节省货币流通费用(银行的结算业务、存款业务的集中货币,减少流通的货币量;信用票据的发展。信用也节省了商业流通费用。
3.促进了资本的再分配和利润率的平均化。使货币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4.促进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三、信用制度下的货币流通
四、银行业务
负债业务:吸收存放款。自有资本和吸收的存款等。资产业务是进行贷款或运用资本的业务。包括:票据贴现、抵押贷款、信用贷款、承购政府公债和公司债券、长期投资、结算业务。等等。
五、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资本主义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债仅人和债务人中介的资本主义企业。
银行所支配的货币资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银行资本家投资的自有资本;另一部分是吸收进来的存款,比自有资本大得多。
银行资本要求按其自有资本计算得平均利润。银行利润是由银行收入的利息和付出的利息之间的差额形成的。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第三节 股份资本和股息
一、股份公司和股份资本
股份公司是由许多资本家用购买股票的办法合资经营的资本主义企业。
第三节股份公司和股息
一、股份公司和股票
二、股息、股票价格和创业利润
1.股息:股票持有者凭股票获得的收入。
2.股票价格
股价=股息/利息率
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借以取得收入的凭证。凭股票获得的收入。叫股息,股息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股票没有价值,但有价格,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其高低取决于股息的多少和利息率的高低。(政治、经济、军事、等等影响)
3.创业利润
创业利润是创办股份企业所发行的股票的价格总额同实际投入这个企业的资本总额之间的差额。P328
4.虚拟资本
有价证券是资本所有权的凭证。一切有价证券都不是真正的资本,而是虚假的资本,是虚拟资本。P328
二、有价证券和证券市场
三、对剩余价值分配利润的系统认识
综观以上各章所述,关于剩余价值分分配过程的源和流的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源于物资生产领域,即工业、农业、矿业等生产出来的物资资料,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各类所获,只是这个源头的各种分流。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所以,这些物质产品(使用价值)则表现为价值;又由于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致使再商品价值中就必然有剩余价值。为了维护简单再生产的客观需要,就只有剩余产品及其剩余价值,才能成为各行业依以分配的物质和价值的内容,构成各类资本家收入的来源。
剩余价值的物质承当者是剩余产品,剩余产品的分配。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再物质生产领域内部的各行各业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周转速度不同,引起利润率不同,竞争使各部门之间形成一个充分的平均利润率,同量资本获等量利润。这个利润并非产业利润,因为资本循环中,还有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由于商业资本不生产价值、剩余价值,又参加利润的平均化过程,所以就形成一个产业、商业共同的平均利润率,并按这个平均利润率,同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即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
为了资本循环的顺利进行,存在如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和股份资本服务于职能资本而不执行生产、实现剩余价值的各类资本,从职能资本循环后获得的利润中得到一个报酬。这样完成形态的平均利润率,即社会平均利润率,就成为剩余价值、利润再各类资本所得数额多寡的依据。
借贷资本是以获取利息为目的而借给职能资本的货币资本。这些货币资本借给职能资本使用,一般得到平均利润,因而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润的扣除,平均利润分解为借贷资本的利息和职能资本的企业利润;利息率受货币供求关系的调节而摆动在平均利润率与零利率之间。银行资本的利润来源于平均利润的扣除,但由于银行的创造存款的功能,银行利润率相当于社会平均利润率。股份资本的股息也是平均利润的扣除,平均利润分解为股份资本的股息和职能资本的企业利润。
总之,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可以概括: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充分的平均利润,充分的平均利润转化为完成形态的平均利润,就是刹那也利润和商业利润;利息(或股息)是产业、商业获取平均利润的扣除,因此平均利润分解为利息(或股息)收入和企业利润收入,都低于平均利润;银行利润必须相当于产业和商业资本的平均利润。以上分配关系的总和,构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总过程。
名 词 概 念
商业资本、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借贷利息、利息率、银行资本、银行利润、股票、股票价格、创业利润、股份公司。
复 习 思 考 题
1.借贷资本的来源、本质和特点是什么?
2.借贷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利息率与平均利润有什么关系?资本主义利息率的限度是什么?
3.什么是银行资本?既银行利润来自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差额,那么银行怎样获得平均利
润?
5.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有什么不同?
6.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有什么作用?
7.系统叙述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的内容?
第九章 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在工业部门,并且在农业部门,也同样占据了统治地位。在农业中的阶级构成了农业资本家、]农业工人、土地所有者阶级,土地所有者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租用土地,雇佣农业工人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土地所有者则收取地租。由于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目的和方法和工业资本收拾相同的,因此考察农业中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关键是阐明资本主义地租的来源、本质积极一基本形式,以及土地价格的确定问题。
第一节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形成和特点
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形成的道路: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主要通过“圈地运动”,以暴力手段剥夺广大农民的土地发展起来的。
2.普鲁士的道路是通过某些改良的方法,在保留农奴制残余的基础上,通过以赎买为代价,免除农奴的封建义务,使之逐渐成为雇佣劳动者,进行资本主义的农场经营。封建土地所有制也缓慢地走向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道路。这条道路以普鲁士为代表,故称普鲁士道路(沙皇俄国、日本、意大利。
3.美国式道路则以革命手段,彻底摧毁封建大地主经济,使小农经济变成农村中占优势上午经济形式,再通过小农经济的迅速分化,建立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法国也是。
4.特点:大量的农业生产者摆脱了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失去生产资料——土地,成为一无所有上午、自由雇佣的劳动者;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经营权相分离,土地所有者拥有大量土地,但脱离农业经营。存在: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农业工人。
资本主义地租是超过平均利润以上而分给土地所有者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它反映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二、资本主义地租和封建地租的区别
1.所有制基础不同;2.两者在量上不同;3.两者体现的生产关系不同。
三、地租和租金
地租: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租金:指租地人由于租种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交付的全部货币额。包括:土地上原有固定资本的折旧费和利息;租地资本家的部分平均利润;农业工人的部分工资。
第二节 级差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根据它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可以区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和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本节分析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条件、源泉及其它形式。
一、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形成条件
农业中的超额利润是稳定的,而且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来决定的。原因在于:农业中存在的资本主义土地经营的垄断。土地作为生产条件,其质量的差别只是级差地租产生的自然条件或自然基础,不是产生级差地租的原因。产生的条件是土地肥力和位置的差别或;形成级差地租的三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地块的土壤肥沃程度的差别;不同地块的位置的差别(即同时投入不同地块的各个资本的生产率的差别)和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的不同生产率
产生的源泉:农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级差地租的来源是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和个别生产价格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二、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
级差地租Ⅰ是雇佣工人在肥沃程度不同或距离市场位置不同的土地上创造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对同一土地连续追加投资而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
第三节 绝对地租
一、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绝对地租是无论租种任何土地都绝对必须交纳的地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存在的原因,农业有机构成低于工业的有机构成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绝对地租的来源是农产品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二、资本主义总地租
GR=DR+AR=MW-IW+IW-KP=MW-KP
GR:总地租 DR:级差地租 AR:绝对地租 MW:市场价值 IW:个别价值 KP:个别生产价格
共性:地租的来源: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由超过平均利润的差额利润转化而成;一土地所有权为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区别:①形成条件不同。级差地租ⅠⅡ以及绝对地租;②产生原因不同;级差地租是由土地的经营垄断带来的,绝对地租是土地的所有权垄断产生的;③地租的构成不同级差地租为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之差,一般由优、中等地提供;绝对地租等于个别价值减去个别生产价格;④土地所有权在两种地租中的作用不同。是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超额利润以级差地租转归土地所有者的原因。⑤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上涨的原因,级差地租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结果。
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之和是资本主义实际地租或称总地租。
三、战后发达国家农业中的绝对地租问题。
第四节 其他各种地租和土地价格
一、垄断地租和其他地租
垄断地租是由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构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有矿山地租、建筑地段的地租等其他地租。
二、土地价格
土地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本身没有价值但有价格。地价无非是资本化了的地租。地价的高低,取决于从该土地上每年带来的地租数量和银行存款利息率的高低。
三、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国有化
土地私有制对资本主义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都是一个严重的障碍,资本主义初期,资产阶级中间就有人提出过废除大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的主张。然而至今实际上,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真正实现过什么土地国有化。
名 词 概 念
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土地价格
复 习 思 考 题
1. 为什么说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2. 什么是级差地租Ⅰ和级差Ⅱ,其产生的原因、条件和源泉是什么?
3. 什么是绝对地租的产生原因、形成的条件和源泉?
考试的题型
一、 单项选择题:15%
二、 名词解释:15%
三、 简答题:30%
论述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