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
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
参考书目: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四版。
一、考试范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专业课考试内容,主要考察考生作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者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理论素质,侧重对理论本身的深入理解和系统掌握,它所考察的知识点,都包含在所指定的参考书之内。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着重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它有哪些不同于旧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的观点、立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它是怎样贯穿于自然观、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当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它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又是怎样实现统一的。
应试要点:什么是哲学。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和开放性。
第二部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着重理解: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社会、人类都是物质世界的不同形态,作为精神现象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发展的物质的属性,它们(自然、社会、人类、意识)都在物质这一客观实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这部分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搞清楚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统一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应试要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及其重大意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空观。现代科学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联系的证明。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的结构:知、情、意的统一;社会意识、群体意识、个人意识;潜意识和显意识;传统意识、现实意识、未来意识;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联系与区别。
2、实践与世界
实践本身的矛盾特征。物质生产实践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实践的两层含义和三个基本特征。实践的主体及其能力结构。实践的客体及其特征。实践客体的三种基本类型。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实践目的的特点。实践过程实现的是双重的否定。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区别和联系。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与承认自然界的本原性的关系。
3、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唯心主义历史观及其缺陷。自然主义历史观及其缺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有机体范畴的含义。生产力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结构。社会经济结构中多种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列宁关于阶级范畴的含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含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的功能。
第三部分 客观辩证法
这部分包括教材中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的内容,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客观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包括客观事物的辩证法(主要是自然辩证法)和人的活动的辩证法。这部分着重理解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和人的活动的辩证法即社会发展过程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
应试要点:
1、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具体表现。客观事物辩证法的含义。人的活动的辩证法的含义。人的活动的辩证法和客观事物辩证法的相互关系。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客观世界辩证运动的方向性与运动形式多样性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机械决定论、统计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2、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环节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分析法的基本点。辩证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和表现形式。辩证的否定观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
3、社会发展过程及其动力
自然发展形式和社会发展形式的区别。社会发展的自为性与社会发展的客观性的关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复性与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之间的关系。社会形态的概念。历史的选择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科学的概念。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技术的概念。科学革命的概念。技术革命的概念。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 主观辩证法
这一部分包括教材中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的内容,阐明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一致性,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的一致性,并且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结构,认识的过程及内在机制,真理和价值及其关系,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本质和作用。
应试要点:
1、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含义。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相互关系。
2、认识的发生、发展与本质
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实践活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人的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不可知论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批判。
3、认识的结构
认识系统中主体和客体之间信息相互作用的特点。认识系统中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4、认识的过程
制约感性认识形成的复杂因素。感性认识如何才能达到观察的客观性。理性认识中抽象思维方法的内容和特点。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条件和途径。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信息的概念。反映的概念。认识主体的选择性及其特点。感性具体的概念。抽象规定的概念。思维具体的概念。非理性因素的概念。
5、真理和价值
真理及真理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价值的概念。价值的客观性。价值的主体性。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归纳和演绎及其辩证关系。分析和综合及其辩证关系。逻辑的和历史的相一致。
第五部分 文化与人的本质、自由和全面发展
这一部分包括教材中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的内容,阐明文化的本质、结构和功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人的本质、价值和自由,人的全面发展。
应试要点:
1、文化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文化的含义、特点、分类。文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作用。文化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区别。传统的含义。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民族精神的概念。现代化的含义和要素。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2、人的本质、自由和全面发展
人性和人性的具体性的含义。人的本质的含义。人的价值的含义。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的根本区别。人的价值中目的性和工具性的关系。旧唯物主义自由观。唯心主义自由观。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人的解放的含义。人的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人的个性和个性化。
二、试题类型
1、考试包括四种试题类型,即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2、名词解释题要给出概念的正确定义,要求定义准确完整。辨析题要对所给出的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要求观点正确,言之成理。简答题则是简要阐明某个观点或原理。论述题则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批判性地分析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逻辑清晰,文字表达流畅。
三、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占30%; 简答题占60%;论述题占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