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科目:446中国宗教史 适用专业:专门史专业宗教文化史方向
一、 复习要求:
要求考生熟悉中国宗教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宗教史上的重大事件及主要学说,掌握各大宗教之间、宗教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
二、主要复习内容:
1,先秦宗教
原始宗教诸类型(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原始神话及祭祀、巫术、占卜)及其文化意义,三代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宗法宗教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系统掌握中国原始宗教同古代宗法宗教以及儒、墨、道、法诸子百家宗教思想之间的联系、传承及对立、冲突。
重点:祖先崇拜,中国原始宗教的总体特征,商代的宗教观念及其社会作用,周代“以德配天”的宗教伦理,古代国家宗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动摇,儒家的宗教思想及其影响,“五德终始”说。
2,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
秦王朝宗教的一般内容(官方宗教祭祀,秦始皇的方仙崇拜),两汉国家宗法宗教与神学(主要内容,神学思想与理论,典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整顿,政治文化功能),道教的形成、成长与整顿(中国道教的特点,形成时的历史文化环境与早期活动,理论的完善,代表著作与人物),佛教的传入、传播与发展(原始佛教基本教义及其流派,初传中国的若干史实,译经及代表人物,仪轨、僧官制度、寺院经济),儒、释、道三教冲突与融合(相互关系,理论冲突,冲突的政治表现)。
重点:董仲舒的神学思想,《礼记》的宗教理论,《白虎通》的主要内容,道教的历史来源与社会文化背景,《理惑论》的主要内容,葛洪,陶弘景,道安,僧官制度,寺院经济,三教冲突与融合。
3,隋唐五代的宗教
三教的关系(三教并奖,三教冲突,三教融合与兼修),宗法性国家宗教,佛教的繁荣与挫折(国家对佛教的管理,主要宗派及代表人物),道教的隆盛,若干西来宗教
重点:三教并奖政策,三教关系的新发展,国家宗法宗教与唐代文化,国家对佛教的管理制度,唯识宗的核心思想,佛教活动的社会化,景教。
4,宋元时期的宗教
各王朝治下宗教的各自状况(辽、宋、金、西夏),元朝宗教一般状况
重点:宋朝的佛、道教政策,元代汉地佛教的发展及管理制度,也里可温教。
5,明代的宗教
国家宗教祀典的后期发展与完备,国家佛、道教政策与管理制度,佛教各宗派基本思想,道教的世俗化,基督教的再传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民间宗教的活跃与发展。
重点:明代佛教政策与管理制度,禅宗与王阳明心学,基督教与传统文化冲突,民间宗教的特点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6,清代前期的宗教
清前期宗教基本状况,国家宗教祭祀(仪轨,尊孔与祭孔),佛教发展与转衰(对佛教的管理,佛教各宗派主要状况),道教的延续与道教文化扩散(正一教、全真教基本状况,道教文化在民间的扩散),民间宗教(基本状况及社会文化意义),伊斯兰教的发展状况,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及清政府的禁教(清初的发展,礼仪之争,禁教,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传入)。
重点:清政府对佛教的管理,伊斯兰教中国教派与门宦的形成,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7,清代后期的宗教
清后期的宗法性宗教(祀典变化,祭孔,宗法性宗教的终结),佛教(僧团衰落,佛学勃兴),道教(正一、全真两教的基本状况,道教文化向社会扩散),社会矛盾中的基督教,民间宗教与秘密会社
重点:宗法性宗教的终结,居士、世俗学者的佛学研究,晚清基督教。
8,民国时期的宗教
佛教复兴与改良(向现代宗教形态过度,代表人物的活动及其思想),道教的衰微及复苏,民国时期的基督教(顺利发展的条件,发展状况,与政治的关系,贡献)
重点:佛教的现代化努力,太虚,欧阳渐,基督教的发展及其社会作用。
9,中国宗教史回顾
各个历史时期宗教发展特点(原始时期,三代时期,秦汉时期,魏晋至宋元,明清时期,民国时期),中国宗教总的历史特点,中国宗教的历史作用。
重点:中国宗教总的历史特点,宗教与中国政治、经济、哲学、道德
三、参考书目:
《中国宗教通史》(上、下册)牟钟鉴 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
一、 复习要求:
要求考生熟悉中国宗教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宗教史上的重大事件及主要学说,掌握各大宗教之间、宗教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
二、主要复习内容:
1,先秦宗教
原始宗教诸类型(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原始神话及祭祀、巫术、占卜)及其文化意义,三代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宗法宗教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系统掌握中国原始宗教同古代宗法宗教以及儒、墨、道、法诸子百家宗教思想之间的联系、传承及对立、冲突。
重点:祖先崇拜,中国原始宗教的总体特征,商代的宗教观念及其社会作用,周代“以德配天”的宗教伦理,古代国家宗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动摇,儒家的宗教思想及其影响,“五德终始”说。
2,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
秦王朝宗教的一般内容(官方宗教祭祀,秦始皇的方仙崇拜),两汉国家宗法宗教与神学(主要内容,神学思想与理论,典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整顿,政治文化功能),道教的形成、成长与整顿(中国道教的特点,形成时的历史文化环境与早期活动,理论的完善,代表著作与人物),佛教的传入、传播与发展(原始佛教基本教义及其流派,初传中国的若干史实,译经及代表人物,仪轨、僧官制度、寺院经济),儒、释、道三教冲突与融合(相互关系,理论冲突,冲突的政治表现)。
重点:董仲舒的神学思想,《礼记》的宗教理论,《白虎通》的主要内容,道教的历史来源与社会文化背景,《理惑论》的主要内容,葛洪,陶弘景,道安,僧官制度,寺院经济,三教冲突与融合。
3,隋唐五代的宗教
三教的关系(三教并奖,三教冲突,三教融合与兼修),宗法性国家宗教,佛教的繁荣与挫折(国家对佛教的管理,主要宗派及代表人物),道教的隆盛,若干西来宗教
重点:三教并奖政策,三教关系的新发展,国家宗法宗教与唐代文化,国家对佛教的管理制度,唯识宗的核心思想,佛教活动的社会化,景教。
4,宋元时期的宗教
各王朝治下宗教的各自状况(辽、宋、金、西夏),元朝宗教一般状况
重点:宋朝的佛、道教政策,元代汉地佛教的发展及管理制度,也里可温教。
5,明代的宗教
国家宗教祀典的后期发展与完备,国家佛、道教政策与管理制度,佛教各宗派基本思想,道教的世俗化,基督教的再传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民间宗教的活跃与发展。
重点:明代佛教政策与管理制度,禅宗与王阳明心学,基督教与传统文化冲突,民间宗教的特点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6,清代前期的宗教
清前期宗教基本状况,国家宗教祭祀(仪轨,尊孔与祭孔),佛教发展与转衰(对佛教的管理,佛教各宗派主要状况),道教的延续与道教文化扩散(正一教、全真教基本状况,道教文化在民间的扩散),民间宗教(基本状况及社会文化意义),伊斯兰教的发展状况,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及清政府的禁教(清初的发展,礼仪之争,禁教,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传入)。
重点:清政府对佛教的管理,伊斯兰教中国教派与门宦的形成,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7,清代后期的宗教
清后期的宗法性宗教(祀典变化,祭孔,宗法性宗教的终结),佛教(僧团衰落,佛学勃兴),道教(正一、全真两教的基本状况,道教文化向社会扩散),社会矛盾中的基督教,民间宗教与秘密会社
重点:宗法性宗教的终结,居士、世俗学者的佛学研究,晚清基督教。
8,民国时期的宗教
佛教复兴与改良(向现代宗教形态过度,代表人物的活动及其思想),道教的衰微及复苏,民国时期的基督教(顺利发展的条件,发展状况,与政治的关系,贡献)
重点:佛教的现代化努力,太虚,欧阳渐,基督教的发展及其社会作用。
9,中国宗教史回顾
各个历史时期宗教发展特点(原始时期,三代时期,秦汉时期,魏晋至宋元,明清时期,民国时期),中国宗教总的历史特点,中国宗教的历史作用。
重点:中国宗教总的历史特点,宗教与中国政治、经济、哲学、道德
三、参考书目:
《中国宗教通史》(上、下册)牟钟鉴 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