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说了重点,似乎其它的就是非重点了。其实不然,依上一贴所列的原则,非心理知识、非实验基础、非超越常识的应当是学习的重点之外的内容,这一般而言是正确的。但在这三点之外,对于非重点的判断还有一些标准:其一,是否是90年代以后的研究。现在的普通心理学教材,尤其是那些最新的修订版,为了显示其紧跟时代,与时俱进的精神,往往增添了许多90年代以后的研究,这本无可厚非。但对于普通心理学的学习而言,无疑增添了不少难度,但好在这些90年代以后的研究中,大部分内容应该是在认知心理学等相关更进一步的课程中来学习的,普通心理学学习的目的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说,其重点应该是经典的研究,尤其是80年代以前的,而不是最新的研究。所以90年代以后的研究可以认为不是普通心理学的重点内容。其二,是否是中国人的研究。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事业,国内的一些版本的普通心理学教材(尤其是华东师大叶的版本)包含了许多国内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以反应改革开放后中国心理学的成就,但从某种程度上,中国人的研究和西方的研究往往不在一个层次上,(我不是崇洋媚外,这一点我也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似乎就是这样),而教材的编写者也由于自身的好恶,入选普心教材的内容是否是国内公认的经典研究也是有争议的。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而言,也可以看作不是学习的重点内容。一般的普心考试中也不会出现的,放心好了。其三:是否是没有毛病的理论。心理学有一些理论和实验,看起来有一些缺陷和不完美之处。如行为主义对人主体能动性思考的缺乏、精神分析也没有很少考虑到人性积极的一面。但实际上正是这些缺憾和不完美,构成了心理学的学习精粹,真理往往是有无数片面的深刻所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那些有缺点的、不完美的理论正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反观有一些理论,四平八稳,似乎句句都对,挑不出一点毛病,这尤其以一些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理论为甚,虽然也左右逢源,但往往流于肤浅,没有具体的实践指导意义。而心理学的研究恰恰是因为它的缺憾而显出它的美丽,所以大家记住,一般的情况是:一点毛病都没有的理论不会是我们心理学的重点。
需要注意:有规则就有例外。出题者有时候个人喜好有可能和大家不一致,有时候也不按常理出牌,要出一些偏题、怪题来增加考试的选拔功能。所以这里总结只是一家只言,出了问题不要向本人扔板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