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大纲
参考书: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吴树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3.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与步骤
2.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4.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4.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
第二部分
《政治经济学大纲》
参考书目:
政治经济学》 逄锦聚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一、商品的二因素及劳动的二重性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
1.商品的含义:
(1)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
(2)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及特点
(1)商品的有用性,既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是用来满足别人需要或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
(3)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二)交换价值和价值
1.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其内在尺度是价值。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3.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内在的,交换价值是外在的。
4.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1)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
(2)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对立的,二者互相排斥
(三)具体劳动
1.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
2.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四)抽象劳动
1.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和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2.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关系。
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大意义。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基础。
二、 商品的价值量
(一)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商品价值量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及二者关系
(1)简单劳动是不需经过特殊培养、正常人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必须经过特殊培养,具有一定技能和专长的劳动者的劳动。商品价值量最终由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商品交换以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尺度。
(2)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简单劳动创造价值小,复杂劳动创造价值大。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创造价值的若干倍或自乘。
3.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规律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高低的表示方法及劳动生产率的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
(2)商品价值量同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成正比,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市场价值的确定
1.个别价值平均化为市场价值是同一部门内部竞争实现的
2.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影响市场价值
三、价值规律
(一)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符合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利益。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表现,不仅以价值为基础,还受供求关系影响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格偏离价值不是对价值规律的破坏与否定,而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基本规律定义:在一切社会形态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
(2)价值规律界定为商品经济基本规律的依据:
a.价值规律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
b.价值规律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
c.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规律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
(二) 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作用的机制
价值规律作用的机制就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2.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的作用导致分配上的不公平,导致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四、资本与剩余价值
(一)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
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并不是资本
2.两种流通公式的共同点和区别
(1)作为货币的货币流通形式是:W—G—W
(2)作为资本的货币流通形式是:G—W—G
(3)共同点:
a.都是由买和卖两个阶段组成
b.每一阶段都有商品和货币相对立
c.都有三个流通当事人登场
(4)区别点:
a.两种流通的形式不同
b.两种流通的内容不同
c.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资本的总公式是:G—W—G/,资本总公式综合反映了产业关系,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最一般的运动形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实质在于流通中增殖了价值。
3.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根本条件。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成为雇佣劳动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1劳动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其他商品一样也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具体内容包括三部分,还包括一个历史道德要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四)资本价值增殖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价值形成过程是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劳动力价值的过程。结合教材案例说明
(2)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案例)
(3)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统一。剩余价值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五)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资本的本质是以物的外壳掩盖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2.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其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3.可变资本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会增殖自己的价值,所以称为可变资本。
(六)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公式表示: (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反映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2.剩余价值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二是可变资本的多少。
(七)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时,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工作日的延长受两个因素制约,一是劳动者的生理界限,二是社会道德界限。
(八)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因为只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以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为起点的。
(3)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最终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五、资本积累
(一)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概念
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
(1)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的内在动力决定资本家必然进行积累,是剩余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2)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外在压力决定资本家必然进行积累。
(二)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量的决定因素
1.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继续扩大无偿占有。
2.资本积累的决定因素
(1)剩余价值率即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高低。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
(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三)资本的积聚和资本集中
1.资本的积聚:个别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个别资本总额。它是以资本积累为基础和条件的。
2.资本集中:若干小资本合并为少数规模较大的资本或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来增大个别资本总额。
3.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教材P119
(四)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1.资本有机构成及其不断提高
(1)资本的构成
a.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量的比例。
b.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称为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有机构成: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的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2.资本主义的相对过剩人口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减少。
(2)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地增加。
(3)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基本形式。
六、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一)产业资本及其循环
1.产业资本的概念与特征
(1)产业资本是指投在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2)产业资本最本质的特征是生产剩余价值
2.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
(1)产业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继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又返回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3)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1.货币资本的循环:是指从货币资本出发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又返回到货币资本的全过程。
2.生产资本的循环:是指从生产资本出发,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又返回到生产资本的全过程。
3.商品资本的循环:是指从商品资本出发,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又返回到商品资本的全过程。
(三)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3.产业资本正常循环上述两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四)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1.资本周转:周而复始或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周转。
2.资本周转时间:资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总和。
3.资本周转次速的公式:
(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影响资本周转的直接因素: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2.影响资本周转的间接因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及其他因素。
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表现在:
(1)两种划分的目的不同;
(2)两种划分的标准不同;
(3)两种划分的内容也不同。
(六)可变资本的周转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年剩余价值量,与其成正比。年剩余价值量即一年创造的剩余价值总和。
2.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年剩余价值率,与其成正比,年剩余价值率指一年的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可变资本总量之比。
七、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成本价格与利润
(1)成本价格及意义
a.商品价值的构成:商品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即:
b.成本价格的概念。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之和,用K表示,成本价格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
(2)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a.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b.利润是总资本“观念上的产物”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与剩余价值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
2.利润率与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公式为:
(2)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反映预付总资本的盈利程度,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a.剩余价值率;
b.资本有机构成;
c.资本周转速度;
d.不变资本节省和生产资料价格降低。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2)各生产部门因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既使投入等量资本利润率也是不同的,导致资本家为追求高额利润进行激烈竞争。
(3)竞争的手段是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直到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为止,即形成平均利润率。
(4)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不同部门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5)平均利润率不是简单平均化,平均利润率是一种趋势。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并不排斥超额利润的存在。
2.生产价格的形成
(1)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随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而形成
(2)生产价格与商品价值有密切关系。商品价值是生产价格的本质,生产价格则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3.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
(1)科学地阐明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为分析产业利润、利息、地租等提供理论前提。
(2)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不仅与本企业资本家对立,而且是社会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
2005 年3月 30 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大纲
参考书: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吴树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3.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与步骤
2.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4.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4.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
第二部分
《政治经济学大纲》
参考书目:
政治经济学》 逄锦聚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一、商品的二因素及劳动的二重性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
1.商品的含义:
(1)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
(2)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及特点
(1)商品的有用性,既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是用来满足别人需要或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
(3)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二)交换价值和价值
1.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其内在尺度是价值。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3.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内在的,交换价值是外在的。
4.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1)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
(2)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对立的,二者互相排斥
(三)具体劳动
1.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
2.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四)抽象劳动
1.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和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2.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关系。
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大意义。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基础。
二、 商品的价值量
(一)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商品价值量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及二者关系
(1)简单劳动是不需经过特殊培养、正常人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必须经过特殊培养,具有一定技能和专长的劳动者的劳动。商品价值量最终由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商品交换以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尺度。
(2)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简单劳动创造价值小,复杂劳动创造价值大。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创造价值的若干倍或自乘。
3.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规律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高低的表示方法及劳动生产率的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
(2)商品价值量同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成正比,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市场价值的确定
1.个别价值平均化为市场价值是同一部门内部竞争实现的
2.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影响市场价值
三、价值规律
(一)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符合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利益。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表现,不仅以价值为基础,还受供求关系影响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格偏离价值不是对价值规律的破坏与否定,而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基本规律定义:在一切社会形态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
(2)价值规律界定为商品经济基本规律的依据:
a.价值规律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
b.价值规律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
c.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规律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
(二) 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作用的机制
价值规律作用的机制就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2.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的作用导致分配上的不公平,导致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四、资本与剩余价值
(一)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
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并不是资本
2.两种流通公式的共同点和区别
(1)作为货币的货币流通形式是:W—G—W
(2)作为资本的货币流通形式是:G—W—G
(3)共同点:
a.都是由买和卖两个阶段组成
b.每一阶段都有商品和货币相对立
c.都有三个流通当事人登场
(4)区别点:
a.两种流通的形式不同
b.两种流通的内容不同
c.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资本的总公式是:G—W—G/,资本总公式综合反映了产业关系,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最一般的运动形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实质在于流通中增殖了价值。
3.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根本条件。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成为雇佣劳动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1劳动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其他商品一样也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具体内容包括三部分,还包括一个历史道德要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四)资本价值增殖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价值形成过程是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劳动力价值的过程。结合教材案例说明
(2)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案例)
(3)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统一。剩余价值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五)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资本的本质是以物的外壳掩盖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2.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其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3.可变资本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会增殖自己的价值,所以称为可变资本。
(六)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公式表示: (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反映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2.剩余价值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二是可变资本的多少。
(七)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时,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工作日的延长受两个因素制约,一是劳动者的生理界限,二是社会道德界限。
(八)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因为只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以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为起点的。
(3)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最终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五、资本积累
(一)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概念
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
(1)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的内在动力决定资本家必然进行积累,是剩余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2)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外在压力决定资本家必然进行积累。
(二)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量的决定因素
1.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继续扩大无偿占有。
2.资本积累的决定因素
(1)剩余价值率即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高低。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
(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三)资本的积聚和资本集中
1.资本的积聚:个别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个别资本总额。它是以资本积累为基础和条件的。
2.资本集中:若干小资本合并为少数规模较大的资本或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来增大个别资本总额。
3.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教材P119
(四)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1.资本有机构成及其不断提高
(1)资本的构成
a.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量的比例。
b.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称为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有机构成: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的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2.资本主义的相对过剩人口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减少。
(2)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地增加。
(3)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基本形式。
六、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一)产业资本及其循环
1.产业资本的概念与特征
(1)产业资本是指投在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2)产业资本最本质的特征是生产剩余价值
2.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
(1)产业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继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又返回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3)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1.货币资本的循环:是指从货币资本出发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又返回到货币资本的全过程。
2.生产资本的循环:是指从生产资本出发,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又返回到生产资本的全过程。
3.商品资本的循环:是指从商品资本出发,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又返回到商品资本的全过程。
(三)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3.产业资本正常循环上述两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四)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1.资本周转:周而复始或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周转。
2.资本周转时间:资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总和。
3.资本周转次速的公式:
(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影响资本周转的直接因素: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2.影响资本周转的间接因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及其他因素。
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表现在:
(1)两种划分的目的不同;
(2)两种划分的标准不同;
(3)两种划分的内容也不同。
(六)可变资本的周转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年剩余价值量,与其成正比。年剩余价值量即一年创造的剩余价值总和。
2.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年剩余价值率,与其成正比,年剩余价值率指一年的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可变资本总量之比。
七、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成本价格与利润
(1)成本价格及意义
a.商品价值的构成:商品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即:
b.成本价格的概念。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之和,用K表示,成本价格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
(2)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a.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b.利润是总资本“观念上的产物”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与剩余价值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
2.利润率与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公式为:
(2)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反映预付总资本的盈利程度,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a.剩余价值率;
b.资本有机构成;
c.资本周转速度;
d.不变资本节省和生产资料价格降低。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2)各生产部门因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既使投入等量资本利润率也是不同的,导致资本家为追求高额利润进行激烈竞争。
(3)竞争的手段是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直到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为止,即形成平均利润率。
(4)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不同部门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5)平均利润率不是简单平均化,平均利润率是一种趋势。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并不排斥超额利润的存在。
2.生产价格的形成
(1)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随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而形成
(2)生产价格与商品价值有密切关系。商品价值是生产价格的本质,生产价格则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3.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
(1)科学地阐明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为分析产业利润、利息、地租等提供理论前提。
(2)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不仅与本企业资本家对立,而且是社会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
2005 年3月 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