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课程主任梁能教授眼中,这是“由被奉为管理教育最重要工具的哈佛案例造成的”。
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下称香港科大商学院)院长陈家强教授同意现在有些MBA毕业生“眼高手低”。但他认为,学生在工作表现上的问题,要看他在MBA教育的整体经验及培育。成功的MBA,要把“知识”、“能力”及“特质”三方面都照顾到。“因此他们在工作上的表现不可以单纯看作与案例教学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什么是哈佛型病毒
“由于案例教学在MBA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哈佛案例中常见的思维模式误区,已经成为导致MBA学员畸形发展的‘病毒’。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管理院校近年来开发的本土案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感染了这种‘哈佛型病毒’。”梁能说,“其实不仅是中国管理院校出现的问题,这种现象在全球商学院都有广泛的体现,这已是个全球性的商业教育问题。”
梁能认为后期案例编写者往往是专业的案例研究人员,写的通常是他人遇到的管理问题。由于他们的管理实践经验一般比较有限,对管理问题的体会原来就比较浅,再加上商学院和案例中心一般要考核他们的案例产量,企业对深度采访又往往加以限制,这使得他们很少有条件能通过扎实的实地考察和深度采访来写作案例,往往照搬哈佛案例的基本框架,辅以媒体报道和企业提供的官方材料来写案例。
梁能分析了中美MBA教育中使用的66个典型案例之后(其中包括36个哈佛商学院最畅销的案例和30个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通过全国竞赛挑选出来的优胜案例),却发现这些MBA教育典型案例隐含的思维模式存在五大误区。
这影响案例教学的五大误区在梁能在两篇合著论文中被详细表述:《中美两国MBA案例中的隐含的思维模式分析》、《西学之误?中国1992年和1999年出版MBA案例的比较分析》。
第一个误区是“过于偏重问题的理性分析,忽略管理中同样重要的非经济因素”。
第二个误区是“片面强调重大战略决策”。
第三大误区是“孤立地、割裂地分析问题的倾向”。
第四大误区是“过于强调思考和分析的作用”。
第五大误区是“片面强调管理教育的工具性和科学性,忽视管理教育的价值观含义”。
案例教学八股化了?
陈家强把案例教学当作是“MBA教育的其中一个教学方法”。有效果的教育要在过程中能起到三个作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升、特质的培养。
在他看来,“知识的传授可以多种方法达成”,包括以讲学去作理论基础架构介绍,也可以用案例教学。在这方面,案例教学可以起到一个提供例证的说明作用,但不一定可以反映知识的全貌。
能力的提升包括了学生的判断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这个是要多方位培养的,比方说通过活动教学、小组合作项目、企业访谈参观等。教授可以以案例作引子带起讨论,“但不可以以案例作为提升同学能力的唯一手段”。
特质的培养,这包括了超乎技术或头脑知识层面的特质,里面有道德观、责任感等素质。同样地,案例中的主人翁可作正或反面教材,“但同学不可能单纯地从案例学习培养出个人的特质”。
“案例的确有其价值,是具有效益的教育工具,关键是你怎样去使用它。要是把它作为教学的多种方法之一,那么肯定是正面,但是要是你把它奉为金科玉律,其他什么都不管,便难免会以偏盖全。”陈家强说。
“案例教学原本是帮助学生掌握商业学习课程的工具,通过真实的案例能够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商业世界的形成过程。”梁能表示。
但“现在商业教育的案例开发从客观上已经背离了这个初衷”。
在梁能看来,出现这些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案例开发的问题,通常的案例开发包括两部分,一是案例信息的收集过程,包括从哪里获得这些信息,信息的有效性等。第二部分才是基于这些信息的分析过程。
“现在多数的案例是分析部门,而非信息收集。经过别人分析的案例,就像是别人嚼过的馍馍,没有任何意义。”梁能这样形容现在的一些案例分析。
“案例写作和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商业价值观形成的过程。这种偏重分析的案例教学则脱离了商业价值观的判断,纯粹成为了工具。”梁能将这种沦为“工具”的案例分析,称为“八股”化。
在这种“八股化”的哈佛型案例中,案例主角的视角通常是唯一的视角,所有的信息已经预先处理,每一小节内容都有明确标题,事件的发展是单线条的,问题的表述分析是纯商业的,不掺杂任何情感和社会因素。这样的案例虽然表面上结构清楚,容易理解,但它对于锻炼学员诊断复杂问题的能力、去伪存真的能力却是非常不利的。
突破案例教学的瓶颈
“这种案例的写作模式虽然可以帮助案例写作者提高案例写作的效率和产量,但却会对使用案例的MBA学员和管理者产生误导,因为这样的案例表现的是扭曲了的现实。如果案例反映的是一种‘八股化’的现实,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只会纸上谈兵。”梁能说,“现在应该是反思和突破的时候了。”
究竟该如何突破这种现实?梁能认为对商学院来说,最根本的是每所商学院都应该有自己的机制去鼓励教授自己写案例,“这种方法能够获得一手的最新信息,从而使案例不再是‘别人嚼过的馍馍’”。
他认为自己所供职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已经开始注重尽量减少“‘哈佛型’病毒”的影响,鼓励教授深入企业,自己撰写案例。
许定波教授获得了中欧2005年优秀教授奖,他获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在教授的财务管理课程中,用了10个自己撰写的案例,而且案例的更新也非常快。“企业2005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就已经出现在案例中。”
梁能同时也承认,并不是所有的商学院都能够使用自己的案例进行教学。“毕竟自己开发案例花费不菲。”
“尽管有困难,还是应该鼓励商学院走这条路。同时应该鼓励MBA学生真正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一手的资料,写出案例来。这甚至应该制度化,而非仅停留在‘提倡’层次上。”他对中欧规定所有的MBA学生必须花3个月的时间深入企业调研的制度就比较有效。
“所有的案例教学不一定都能够脱离‘哈佛型’病毒,这种让学生深入企业的做法正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陈家强很赞同商学院应该自己开发案例。他表示:“我们教授的研究中有把现实例子包括进去,甚至是作研究对象的。例如我们金融学系的教授便曾以怡和集团更改上市地点作研究,也有市场系教授以果茶饮品市场发展作研究,这些是既真实,又具前沿理论研究水平,都收纳于顶尖期刊中。我想案例有很大的创作空间,也可以在教育上起好的作用。”
关于学生在思考方法和分析能力的不断进步,陈家强认为,“可以透过不同的形式、课程教学以及课外的活动或实践。”在他看来,案例教学并不是唯一的办法。
我们努力使学生“在看问题时可以越过问题的表面而进入问题的核心”,希望“学生学到的是一套有扎实理论根基支持的管理方法。例如市场学案例、金融学案例,那么碰到问题时,他的自然反应是归类。这个问题是金融问题、市场问题,还是什么呢?其实什么也是,什么也不是,管理问题就是牵涉多方合作,多层面的”。
“所以我们很多教授都有同感,不能以案例主导教学。我们希望教育令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陈家强再次强调。
眼高手低?在实践中矫正
刘世春是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现在是香港科大商学院iEMBA的学员。作为EMBA的学员,他了解案例教学在商业教育中的作用。
作为企业的高管,他认为,现在培养的MBA毕业生的确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他讲了个真实的例子,曾有某名校的MBA毕业生去金融街应聘时,因工作经验很浅,被安排在一个基础的工作岗位上,MBA对这种安排很不满意,认为自己学习的是管理,自然应该从事管理工作,而非这种“非MBA也能从事的工作”。
“单从这个事例上讲,案例教学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总是让这些学生先假设自己是管理者,是总经理或者总监,然后在假设的环境下,进行一系列商业行为的假设。”刘世春说。
刘世春坦言,不仅是一些MBA教育重模型,很多企业的决策者也是过分注重模型,而非从实际调研中得出结论。“毫不夸张地说,几乎九成的企业决策者都是这样。总是在理想状态下的模型里进行决策,而忽略了影响决策的其他非经济因素。”在刘世春看来,这种管理课程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解决具体的问题。他所说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是要从纷繁复杂的事实中,找出对决策有帮助的信息,从而避免决策的无效。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全国销售总监陈文德是刘世春的同班同学,也是香港科大商学院的iEMBA学员。销售工作直接面对的是客户,他深知在一个案例中,“收集信息的重要性”。这些直观的信息,关系到某一区域,甚至是全国市场策略的变化。
在他的EMBA学习过程中,他很庆幸教授很强调这一点,“信息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案例分析最终的结果。”
以前就很重视一线市场调查的陈文德,现在花在调查上的时间更多了。他把这种重视信息收集的工作方式传递给下属,力求“一切以事实为基础,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曾宁在担任光大银行深圳分行副行长之前,曾经担任过金融公司总裁等职位。作为香港科大的iEMBA学员,她最大的收获和她的同班同学刘世春一样,“系统地学会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她同时强调着“实践出真知”,作为金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她鼓励下属了解一线的市场动态。即使是中层管理者,曾宁也经常倡导他们深入一线做出工作报告。“商业银行是以市场为导向,一线市场资料的真实和有效性对我们作出决策非常重要。”
她承认,有些金融系统的MBA毕业生的确存在着“眼高手低”的毛病,但“在我们商业银行中,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这些毛病正在逐渐减少”。
容永祺是美国友邦保险(百慕达)有限公司资深区域总监,也是上述三位的iEMBA同班同学。在谈到MBA毕业生“眼高手低”问题时,他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保险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能够做到管理层的人都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个行业的MBA毕业生反倒少了一些毛病。”
容永祺同时兼任香港新界工商会的主席,以这种身份接触很多企业时,他发现,现在的MBA毕业生的确存在着某种程度上“会说不会做”的情况,他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与社会压力巨大、商业教育也开始急功近利有着很大关系。“不仅是商业教育,一些大学教育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