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四年,年薪翻三倍
2005年4月,世界知名商业杂志《福布斯》中文版进行了一项“中国最有价值商学院”的调查报告,并在4月刊上发布了调查结果。这份调查报告选择了MBA教育为毕业生带来的增值(主要体现在毕业4年后收入和职位的变化)这一与众不同的评选标准,来分析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价值所在。《福布斯》中文版此次调查了全国45所在2001年有毕业生的商学院,对于在职MBA和全日制MBA分别进行排名。
在“中国最有价值的全日制MBA”项目调查中,省内的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位列第8名,调查数据显示:厦大全日制MBA的年收入从入学前的4.2万元上升到目前的15.8万元,读MBA前后收入增长率为107%。在“中国最有价值的在职MBA”项目调查中,厦大管理学院位列第11名,厦大在职MBA的年收入从入学前的5.2万元上升到目前的17.7万元,读MBA前后收入增长率为57.5%。
此外,无论是在职还是全日制,学员对厦大管理学院的满意度均达到9.0(满分为10分)。
一系列调查数据表明,从国内外顶尖商学院毕业的精英们依旧是职场的宠儿。
专业特色更具竞争力
很多年轻人都希望通过MBA教育把自己的职业方向从技术转向管理。今年春节前后,忙于择业的MBA学生中,就读于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李刚是一个幸运儿,先后收到三家公司的签约意向。光电专业出身的李刚最终选择了总部设在北京的新华信管理顾问公司———这是个让李刚本人满意的结果。祖籍江苏、生长在贵州的李刚坦言,之前选择在厦门大学读MBA却是个不寻常的决定。厦门虽漂亮但远离中国三大就业市场,并不是学生追捧的热门学校。“吸引我的是厦大在会计和财务方面的优势。”李刚回忆道。
事实上,这种鲜明的专业特色正是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翁君奕努力营造的。尽管教育部已经为全国的MBA教育规定了10门“核心课程”———换句话说,国内商学院近2/3的课程是一样的。但翁君奕还是在剩下的1/3课程设置上做了改动,把10门核心课程之外的全部归为选修课,其中相当部分是会计和财务课程。厦大在这个领域内具有传统的优势:全国近1/3的会计博士毕业于此,直属财政部的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也毗邻而居。目前,厦门大学MBA课程中与会计、理财投资相关的课程已经占总量的1/3,任课教师都是业界的重量级人物。
MBA
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一个现象令人关注:不同的高校MBA报考冷热“悬殊”。名校MBA热得“烫手”,而相当一部分非名校的MBA第一志愿报名人数却不足50人。业内人士指出:MBA教育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考生为何对名校MBA趋之若鹜?全国人大代表、厦大管理学院兼职教授、现任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女士认为,这与名校MBA的品牌市场认同率高不无关系。MBA教育刚刚兴起时,拥有一张MBA文凭是件值得称羡的事,许多人并不在意“出处”。经过10多年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看重其“品牌”,对许多学生来说读MBA是种教育投资,投资当然要讲回报。既然花了那么多精力去复习、去考试,还要花钱、花时间去听课,当然要挑最好的去读。
“越来越重要的一个情况是,以后人们将会更加关注你在哪里得到的MBA,而不是你是否得到了MBA。”厦大MBA毕业,现任日立(福建)数字媒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陈净女士如是说。
什么是好的MBA课程?陈净女士是这样来定义的,一个好的MBA课程首先是能够“向定义世界商业规则的教师学习”。应有一整套的知识结构,包括不同领域的知识,比如金融、运营、策略、管理、运作等等,此外还应使学生学到如何根据情况进行分析,使用何种分析工具。
其次,要有新的思维方式。“今天的商业形势与昨天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好的MBA教育,可以使你掌握分析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及制定决策的能力”。
第三,是增强沟通能力,比如去说服,去激励,组成团队合作的氛围,然后共同达成一个好的目标。
第四,就是要建立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人际关系网络,“你可以跟你的同学、校友建立非常有用的联系,这对你今后的职业生涯是非常有帮助的。”
据了解,截至2004年11月,厦门大学已经招收了近3000名MBA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成为公司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厦大对MBA学生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具备管理知识和一线操作能力的中层管理者。
锻造相匹配的实践能力
目前MBA教育在中国仍被视为改变命运的一种途径,MBA学位更直接地被当成提高薪酬的筹码。对此,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女士表示理解:“但是,不要想着读完MBA就要当经理。学习任何东西的关键是提升一个人的能力,读MBA也是一样,它可以成为改变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方法和起点,但最后能否改变命运,还要看个人怎么去做。”
王晶表示,有一个MBA学位、一个响亮的牌子,并不等于有能力。“目前整个企业管理的人才市场是供不应求的状态,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大家都希望MBA教育能够迅速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技能,希望借此能够拿到更高的薪水和更好的发展。不过,任何事情都有性价比,一个人能够给公司创造的价值和公司付给他的薪酬永远会趋于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