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 112. 1
医学免疫学
(Medical Immunology)
2.5学分,周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基础必修课
基本内容:《医学免疫学》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医学免疫学概论、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MHC及其编码分子、固有免疫应答的组成细胞及其功能、抗原提呈细胞及其抗原提呈、T细胞及其T细胞介导免疫、B细胞及其B细胞介导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免疫调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的理论基础、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医学免疫学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免疫系统在病理状态下组成与功能的改变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更好地将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到该专业其他各学科。
基本要求:从理论上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免疫学功能、免疫系统应答机制及其相互调节;了解病理状态下免疫系统异常应答机制。
教学方式:
大课讲授基本理论,实验课介绍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课程考核为期末闭卷考试结合实验课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价。
教材:
1. 教学用书:陈慰峰主编:《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
2. 实验教学用书:刘瑞梓编写:《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
3. 参考教材:
龚非力主编:《医学免疫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Roitt, Brostoff, Male: 《Immunology》, 人民卫生出版社,6th edition.
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
(第1周) 第一篇 概论 免疫学简介(1学时)
教学内容:
1. 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功能
2.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意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3.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4.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要求:
1.握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功能的基本概念、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意义、 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
(第一周)抗原(2学时)
教学内容:
1. 抗原、半抗原、免疫原和抗原决定簇、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TD-Ag和TI-Ag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
2.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和特异性的主要因素;
3. 交叉反应及其生物学意义;
4. 各种类抗原和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及其医学意义
5. 常用的有丝分裂原、弗氏佐剂作用机制;
教学要求:
1. 掌握抗原的概念(广义、狭义)及其基本特性、半抗原、免疫原和抗原决定簇的定义、TD-Ag和TI-Ag的概念、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差异以及与TD抗原的关系;
2. 掌握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和特异性的主要因素;
3.了解交叉反应及其在临床的意义、常用的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佐剂、有丝分裂原、超抗原)的概念、种类、机制和生物学意义。
(第一周)第二篇 免疫分子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3学时)
教学内容:
1. 免疫球蛋白理化特性、结构及其主要生物学功能
2. 免疫球蛋白编码基因及其多样性产生机制
3. 抗体异质性、人工制备抗体的种类和特点
教学要求:
1. 掌握免疫球蛋白的结构、酶解片段及其主要生物学功能
2. 了解抗体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理化特性及各类免疫球蛋白特性功能
3. 了解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特点
(第二周)第四章 补体(3学时)
教学内容:
1. 补体系统的组成、命名、基本特征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2.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不同激活途径的异同点及其活化的调节方式和意义;
3. 补体受体和膜结合蛋白的主要生物学意义;
4. 补体系统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教学要求:
1. 掌握补体系统的组成、基本特征和生物学功能;补体系统活化的特点及各种不同补体活化途径;
2. 了解补体的调节方式和意义、补体系统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第五章 细胞因子(1学时)
教学内容:
1. 细胞因子的分类、定义、共性和功能和效应机制
2. 细胞因子和临床
教学要求:
1. 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共性、分类及功能、主要的细胞因子及其在免疫机制中发挥的作用。
2. 了解细胞因子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2学时)
教学内容:
1. 白细胞分化抗原、CD抗原、细胞粘附分子的概念;
2. 与免疫细胞识别、活化和效应相关的CD分子;
3. 细胞粘附分子的分类、特性和功能
教学要求:
1. 掌握白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细胞粘附分子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与免疫细胞识别、活化和效应相关的CD分子;
3. 了解细胞黏附分子的分类、特性和黏附分子的功能;
(第三周)第六章 MHC及其编码分子(3学时)
教学内容:
1.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概念、MHC基因结构及其特性
2. 人类经典MHC基因编码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及其功能特征
3. HLA在医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要求:
1. 掌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概念、基因结构及其特性、人类经典MHC基因编码的分子结构、组织分布及其功能特征
2. 了解MHC在医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第三篇 免疫细胞
第八章 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细胞及其功能(1学时)
教学内容:
1. 与固有免疫应答的主要组分及其效应机制
2. 固有免疫应答的分子识别机制(模式识别分子与病原相关分子的概念与意义、KAR/KIR及其对NK细胞杀死效应的调节)及生物学意义
3. 固有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要求:
1. 掌握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主要组分及其生物学效应、固有免疫应答的识别机制。
2. 了解固有免疫应答的调节机制和生物学意义
第十四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2学时)
教学内容:
1. 抗原提呈细胞概念、种类及各类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和特点
2. 抗原提呈途径及提呈过程
教学要求:
1. 掌握抗原提呈细胞概念、种类及其功能特点
2. 掌握抗原提呈的胞质溶胶途径和溶酶体途径的机制
3. 了解抗原交叉提呈途径和CD1分子提呈途径的机制
(第四周)第四篇 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九章、第十四章 T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介导免疫(3学时)
教学内容:
1. T细胞表面主要膜分子及其免疫学功能、TCR分型与结构
2. T细胞分群及不同亚群的生物学特性
3. T细胞发育过程
4.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以及活化、增值分化的条件和过程
5. 效应性T细胞功能及其效应机制
教学要求:
1. 掌握T细胞表面主要膜分子生物学作用、T细胞亚群及其免疫学功能、效应性T细胞功能和效应机制
2. 掌握T细胞分化发育、T细胞对抗原识别的特点以及活化的条件。
3. 了解T细胞表面主要膜分子结构特点、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
第十章、第十六章 B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介导免疫(3学时)
教学内容:
1. B细胞表面主要膜分子及其作用
2. B细胞亚群及其生物学功能
3. B细胞对TD-Ag的识别及其应答规律
4. TI-Ag、TD-Ag诱导B细胞活化特点
5. B细胞发育过程
教学要求:
1. 掌握B细胞表面主要膜分子及其作用
2. 掌握B2-2细胞生物学功能
3. 掌握B细胞对TD-Ag的识别及其应答规律
4. 了解TI-Ag、TD-Ag诱导B细胞的活化及特点
5.了解B细胞发育过程
(第五周)第十七章 免疫调节(2学时)
教学内容:
1. 基因水平、分子水平、细胞水平、整体水平和群体水平的免疫调节
2. 独特性网络的免疫调节
教学要求:
1. 掌握抗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以及ITAM/ITIM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T细胞亚群及其相互调节机制、独特性网络和抗原内影象概念
2. 了解免疫应答的基因调控、凋亡机制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以及整体和群体水平的免疫调节
第十八章 免疫耐受(1学时)
教学内容:
1. 免疫耐受的概念、特性、形成的机制及其影响形成的因素和意义;
2. 免疫耐受的形成、维持和终止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要求:
1. 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特性、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2. 了解免疫耐受的形成、维持和终止的生物学意义。
第五篇 临床免疫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3学时)
教学内容:
超敏反应的概念、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发生机制、防治原则以及各型超敏反应引起的常见临床疾病。
教学要求:
1.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发生机制;
2. 了解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及各型超敏反应引起的常见临床疾病。
(第六周)第二十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2学时)
教学内容:
1. 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 自身免疫病的特征、分类、致病因素及发病相关机制、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教学要求:
1. 掌握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的概念、自身免疫病的特征、分类
2. 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及发病相关机制、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3. 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1学时)
教学内容:
1. 免疫缺陷病的概念、特点、分类(PIDD、SIDD)
2. 主要的PIDD的免疫学异常;
3. 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免疫学异常及临床表现;
教学要求
1. 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概念、特点
2. 掌握DiGeorge综合征、Bruton综合征和选择性IgA缺乏症、艾滋病的主要免疫学异常;
3. 了解其他免疫缺陷病的免疫学异常;
第二十二章 肿瘤免疫(1学时)
教学内容
1. 肿瘤抗原的分类及常见肿瘤抗原的概念、产生机制和特点;
2. 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及肿瘤逃避免疫攻击的可能机制;
3. 肿瘤的免疫学诊断和治疗方法;
教学要求:
1. 掌握肿瘤抗原的分类及常见肿瘤抗原的概念、特点;
2. 掌握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及肿瘤逃避免疫攻击的可能机制;
3. 了解肿瘤的免疫学诊断和治疗方法;
第二十三章 移植免疫(2学时)
教学内容:
1. 同种异型抗原的提呈与识别机制、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和效应机制以及移植物排斥反应的防治措施;
2. GVHR的概念及发生机理;
教学要求:
1. 掌握同种异型抗原识别的细胞与分子基础、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和效应机制;
2. 掌握GVHR的概念及发生机理;
3. 了解防治移植物排斥反应的可能措施;
编写者:刘瑞梓(副教授)
编写时间:200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