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的教育,高额的学费,使中国EMBA教育一开始就成为媒体的焦点。自中欧商学院后,上海有复旦、交大、同济、财大、海运5所高校有幸列入首批招收EMBA。中国的EMBA学员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而读?EMBA的学费到底需要多少?
超豪华CASE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MONEY:学费258,000元
830元人民币的报名费,258,000元人民币的班级学费,这难道是某个培训课程的费用吗?是的,你并没有看错,这正是2004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课程所开出的资费标准。EMBA课程作为“超豪华”学习之一在上海也是发展的如火如荼,引人关注和议论的不仅仅是它未来的走向,它那动辄几十万的学费,到底是怎样定的?值不值呢?
有人说不太贵
特别请教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国华教授。张教授说,从教学成本来讲,每个学校都是不一样的,包括教授的聘请,硬件的提供,入学前、入学后的服务,还有品牌的价值,因为品牌是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建立的,学校对品牌建设的投入是非常大的。
从学员这个角度来说,关键看他是怎么来对待学习的,如果他纯粹是买一个学位,他会感觉太贵了,但很多人不是为了学位,而是真正想学点东西来提升管理水平。记得步步高的总经理段永平曾经这样说:如果说价格,我在中欧投入八十几天的学习,不是十几万人民币的事,而是值500万美金,但是我课程时间一半还没有学完,就把投资全部收回来了,因为我从老师那里学到管理方法,应用到公司中来改变公司的管理,给公司带来了效益。
有一些学校的价值与价格是背离的,但是我相信中国大部分学校是极其负责任的办学校,给学生真正的收获,帮助学生推动企业的发展。作为学员要睁开眼睛看清楚,办学者是把学费用于认真办学、为学生提供诚信服务,还是把学费分到个人的腰包,要有一个明断。
冷静分析:最难转变的或许就是人的思想观念。
EMBA教育中的要点正是思想方法的学习———对过去经验的扬弃和引导学员对人生理念的哲学探索。有一门越来越受重视的学科,叫“幸福学”。成功容易幸福难。能出得起
EMBA学费的,大概都很成功,但是,在成功路上,不少人损失惨重。EMBA班既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了老总们作为社会人的交往需求,又帮助他们完善自我,升华人生,去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名校EMBA,我为什么对你情有独钟?
徐飞教授认为,名牌学校的EMBA办学具有五大优势:
⑴名牌学校有着治学严谨的优良传统,和深厚的学术氛围,对于EMBA这样的实践教学课程具有很强的渗透力。
⑵名牌学校起点高,教学方式与国际接轨。这些是一般的学院所不能企及的。
⑶名牌学校聚集了大批知名学者,和某学科领域的带头人,能为学员提升专业悟性,注重知识拓展,增加信息量;还能提供大量的专题报告演讲,与大家探讨分享心得。
⑷名牌学校建立了庞大的人脉网络。名校的毕业生走到社会中,在工商业界形成了广阔的人际资源网。很多来自各行各业的管理界高层都是通过在学校建立了良好的人缘,为今后的事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⑸名校优质的教学质量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有很多在读的学员感到自己受益匪浅,花出去的钱物有所值,还会介绍更多的熟人朋友前来就读,这种马太效应是名校招生中常见的现象。
业界形成了广阔的人际资源网。很多来自各行各业的管理界高层都是通过在学校建立了良好的人缘,为今后的事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超豪华CASE4:复旦EMBA、交大EMBA
MONEY:学费238,000元
学费争着上涨
EMBA的学费说涨就涨,一点没有商量。上海各大名校在今年不约而同地宣布学费涨价。复旦第二届招生学费由原先的23万元涨到23.8万元,而且学校还透露下一届招生时价格将进一步上扬;上海交大也由原先的21.8万元涨到23.8万元。
本来已是天价的EMBA学费,为何又再度上扬?上海交大的解释是:“要用价格调整市场供求关系”;而复旦认为“国内EMBA的教育成本已相当于国际商学院的成本,而目前的价格与国际商学院相差甚远,所以还有上涨空间”。
虽然很多人对EMBA教学很不解,认为花二十几万去读个EMBA真是烧钱,而且招生门槛不低,学费又涨价,但报名者对名校EMBA报名仍趋之若鹜。不少学员在选择上EMBA时,目的非常单纯:要上就要上最好的。因为他们中均为在职管理高层人员,平均工作年限为15年左右,他们来纯粹是为充电,为接受先进的理念而学。
在目前竞争激烈的EMBA培训市场,EMBA学费不是随心所欲自己制定出来的,也是接受了市场考验,加上不同学校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而得出。国家教育部指导价位是20万,并且从市场定位、学校品牌效应和成本预算角度来看,有专家分析说,23.8万元的价钱并不算贵。
算昂贵学费的细账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EMBA项目主任,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战略管理教授徐飞算了一笔账:
一是成本核算。教育部规定,EMBA师资中必须有30%以上的境外师资。据目前行情,请国外一流大学的一流教授上一天课,一般报酬是两三千美元,有的甚至高达四五千美元,还不包括差旅费、食宿费等。要办EMBA,就必需要有优秀的境外师资作支撑,这是一笔昂贵的开支。参加EMBA培训的大多是各大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士,教学质量也成为重要吸引力。而体现教学质量的首先就是师资,因此各大学校都在此次招生中打起了师资牌。复旦、交大等名校纷纷强调,执教EMBA的教师中有1/3-2/3来自海外知名商学院。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而且在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和管理咨询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能为学员提供运用西方先进管理理论与中国管理实践相结合的独特视角。
另外一部分是用在课程设置上。因为课上用到的很多案例都是由校内师资力量自行开发,还有从北美一些商学院买进所付出的成本,再加上采用了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所付出的。
还要考虑消费群体的影响力。
复旦大学EMBA项目负责人陆雄文认为,EMBA的市场不大,复旦认准的就是具有潜力的优秀企业家和高级经理人员,学校聘请的境外师资将是国际一流大学的教授。EMBA,实际上就是用稀缺的教育资源支撑起一个稀缺的教育产品。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竞争态势。一些学校认为,全国招EMBA有30家,大家都想把本校的EMBA塑造成一个高端品牌,而支撑高端品牌的除了高质量外,还必需有高价位。
算得到和付出的账
由于EMBA课程更强调整合性、战略性和决策导向性,强调密切联系实际和面向国际竞争环境,在名校担任EMBA授课的教授们不但具有渊博的学识,还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可以让那些工商业界的高层管理人员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决策方法,让企业深入了解国内外企业的商业模式,具备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下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决策,领导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能力和知识,为学员已经和将要承担的领导责任做好厚实宽广的准备。
一般老百姓称之为天价的高额学费,对于那些认为自己真正需要接受精英教育的高级管理人士来说,得到的收益大大超过付出的机会成本。因为一分价钱一分货,很多学员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这些在企业中身居要职的管理人员在未来的20个月中,每月要抽出整整4天坐在教室里读书,他们究竟想从EMBA教育中得到什么?一位在复旦就读EMBA的刘先生认为,自己更为看重的是,课程设置合不合理,能否与国外知名教授面对面的交流探讨,能否从课程中不断汲取先进的理念,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解决自己所在企业面临的难题。如果这些方面都能够满足,那他花出去的钱非常值得。
为啥舍得花钱?
如今不少成功的企业都是20世纪80年代靠着摸爬滚打,靠胆识开始起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升级,这些企业正面临升级的压力,老板也迫切需要升级,除此之外,学员们还能得到许多附加值。这个聚集了众多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课堂,给所有学员相互交流和学习建立了一个理想的平台。不少EMBA表示,和那些在业界成功同学的交流碰撞非常有收获。很多彼此从原来的商场对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成为熟悉的同窗校友,不但给今后的事业打下人脉基础,能够为将来带来更多的机会,而且在自己所在的企业所面临的难题,又可以借助学校的各种资源,向老师、同学讨教,请他们为自己提供可行性方案,这样的免费咨询到哪里能找得到,所以刘先生坚持认为自己得到的更多。
EMBA这块蛋糕到底有多大?
据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王方华在8月8日~8月9日“首届中国商学院院长高峰论坛”上所讲到,在未来几年里面,中国的EMBA将会出现比较大的需求。第一,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高级的管理人才加盟,这将成为中国EMBA的主要来源之一。第二,世界上其他的企业进入中国,他们需要能够迎接中国挑战的,适应中国国情的EMBA的人才,这样就需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第三,中国加入WTO以后,再过两三年,中国的保护期将会过去。而中国将面临国际化的竞争,毫无疑问世界上最好的商学院会进入中国,到时候那些世界上最好的商学院不会再和中国某一商学院合作办学,而是他们自己办学。到那个时候对国内商学院来说,尽快树立自己的品牌,尽快加大教学投入,尽快加快更符合国际潮流的培养模式方可在这个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以专业划分的特色EMBA走俏
一些EMBA培训机构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大的热门行业推出“特色”的EMBA课程,课程都是倾向热门行业设立的,例如同济大学拔得头筹,率先推出了现代物流管理、展览会管理等专业方向,为报考者提供了多种选择机会;上海交大也专门开设针对传媒业和娱乐业的“传媒管理”专业方向,要全力打造现代媒体管理领域的高级人才。
谁在读EMBA?
在复旦招收的EMBA学员中,其中集团公司“老总”学员比例高达84%。学员中,39%来自未上市的国有企业,24%来自上市公司,来自外企和民企的学员分别占17%和14%,另有6%来自政府机关。还有不少来自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据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EMBA项目主任,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战略管理教授徐飞介绍,在交大就读的EMBA学员组成了“三三制”,国企、私企、外企各占1/3,涉及的领域则几乎涵盖了商贸、制造、信息、地产和医药等所有支柱产业。学员当中还有不少是从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慕名而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