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MBA的耳熟能详相比,MPA即“公共管理硕士”对人们略显陌生,而今日渐热了起来。7月10日至31日,MPA硕士研究生将接受考试报名,10月13日、14日举行全国招生院校统一联考,全国共招2400人。
一些政府公务员对此消息反应积极,例如已在政府工作6年的李先生说:“一直想回校深造,但就是不知读什么好。本想读MBA,但毕竟是在政府部门工作,和工商管理还是有一定的不同。”他认为,MPA很适合自己。
MPA将热起来,其意义远远超出“学位”教育本身,所涉及的是一系列与体制变迁、社会进步、观念更新有关的问题,例如政府人员心态和行为方式、政府运作方式和效率、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定位等等。
计划经济时期,权力高度集中,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一般都由政府说了算,因此,政府官员给人最鲜明的印象定位是“权力”,官员是权力的化身。即使到了今天,人们对政府机关的向往、对官员的尊重乃至奉迎,一般均冲着权力而来。MPA热的出现以及今后更多的MPA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势必会逐步改变官员在百姓心目中的印象,因为MPA所带来的,首先是一个“职业”概念而不是“权力”概念。有朝一日,当人们不再把政府官员视为特殊人群,而是把公务员作为一个与其它各行各业并无实质差别的普通职业,我们的社会就算又有了进步。
大量事实表明,能否做到依法行政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有法可依,很重要的一个决定条件是公务员的个人素质,而素质与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可以这样设想,一个接受过系统的、国际“版本”MPA教育的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养成”上,肯定是不一样的。随着今后更多的MPA进入公务员队伍,政府整体素质和公众形象将会大大改善。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不单单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深层次的是管理水平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是生产力,管理是企业的生命,这是人们熟知的道理。问题是,政府不是企业,是否同样需要实行科学管理,可否同样认为“管理是政府的生命”?一些政府工作部门之所以效率低下而无法满足群众要求,公务员缺乏责任心以至权力腐败等并非惟一原因,而往往存在一个管理问题。可以说,政府中并不乏大公无私、一心为民、兢兢业业的人,但为什么常常“好心办不成好事”,其根源之一是科学管理意识淡漠、没能遵循政府工作、公共管理所固有的科学规律办事。随着MPA的进入和政府体制的改善,将有助于消除上述现象。
诚然,或许笔者过于天真了,谁知道下一步会不会演化出一场一些官员竞相攫取MPA头衔的混文凭热呢?许多事的结果都有两种可能性,我们要做的就是争取好的结果,预防事情朝坏的方向演化。常言说得好:听拉拉蛄叫,就不种庄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