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
二、若干基本概念的识记
信用货币: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信用货币以信用活动为基础,直接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中。主要以银行券、汇票、支票等形式存在。
☆信用货币的特点:货币本体几乎没有价值;是作为代表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是凭发行人的信用流通。
☆信用货币的意义:便利了商品交换;节约了流通费用;克服了币材供应与交换发展的矛盾,并成为利用银行创造购买力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使货币与信用融为一体,促进了金融范畴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
二、若干基本概念的识记
银行券:银行发行的信用工具。
☆银行券的作用.
☆银行券最早出现于12世纪,经历了由完全兑现 → 不完全兑现 → 完全不兑现的发展历程。
☆银行券的发行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发行到由中央银行集中统一发行的过程。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
二、若干基本概念的识记
现钞:即现金,指由政府授权发行的不兑现的银行券和辅币,是一国的法偿货币。
存款货币:在存款货币银行帐户上可使用支票随时提取现金或支付的活期存款。
电子货币:存储于银行电子计算机系统内可利用银行卡随时提取现金或支付的存款货币。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
二、若干基本概念的识记
货币流通: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收支运动。
☆货币流通分为现金流通和存款货币(非现金)流通两种形式。现金流通分为现金投放和现金回笼两条渠道;非现金流通通过银行支付系统进行。
三、需要重点把握和理解的几个问题
(一)怎样把握货币起源的各种学说?
古今中外有各种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由于这些学说采用存在的考察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因停留在对现象的解释上,局限性较大。
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采用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创立了科学的货币起源说。
三、需要重点把握和理解的几个问题
(二)为什么说货币是价值形态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逻辑的线索:商品及其价值二重性与货币产生的关系:
商品定义与产生的原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货币成为商品价值的外在表现。
历史的线索:交换发展过程浓缩为价值形态的演化过程:
简单价值形态→扩大价值形态→一般价值
形态→货币形态。
▲思考:货币与商品交换的依存关系;
货币与商品世界的对应均衡关系。
三、需要重点把握和理解的几个问题
(三)如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理解货币形式的发展?
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和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货币形式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化的过程:
☆从一般等价物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出现一个漫长的实物货币占主导的时期;
☆从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形式的转化(公元前1500年左右)。
☆从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形式转化(20世纪30年代后)。
三、需要重点把握和理解的几个问题
(四)如何理解货币的本质?
对于货币本质的认识,东西方有各种学说,分歧较大.
从货币的起源和逻辑分析的角度来把握本质是最重要的: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理解:
☆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具有与其他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
☆货币外在形式的变化不改变货币的本质,也不改变货币与商品的对立均衡关系。
三、需要重点把握和理解的几个问题
(五)如何认识货币的职能?
货币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
货币职能有多种概括,如交换媒介、核算单位、贮藏手段等三个;也有概括为交换媒介、延期支付的标准、核算单位、价值贮藏等四个.马克思将金属货币(金)的职能概括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个。
三、需要重点把握和理解的几个问题
(六)价值尺度职能有何特点与作用?
用以衡量和表现所有商品和劳务价值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特点:只需要观念或想象中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作用:为各种商品和劳务定价:
货币单位:以货币表示的价值计量单位。
价格: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即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的内在决定因素是价值,而外在的决定因素为供
求,市场上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价格指数与货币购买力成
反比。
三、需要重点把握和理解的几个问题
(七)流通手段职能有何特点与作用?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流通手段职能。
特点:①必须使用现实的货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货币需求: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取决于3个要素:价格(P) 、待出售的商品数量(Q) 、货币流通速度(V).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M=PQ/V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Q≡MV
②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交换中转瞬即逝。
→人们注意的是货币的购买力,只要有购买力,符号票券也能作货币。纸币、信用货币因此而产生。
作用:两重性
☆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的扩大;
☆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卖两个环节,出现买卖脱节、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三、需要重点把握和理解的几个问题
(八)如何看待贮藏手段职能的发展与作用?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时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原因: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货币等于贮藏社会财富;
货币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可随时购买商品。
目的:贮藏财富;为购买或支付作准备;为投资积累资本;为预
防不测之需或其他目的。
发展:形态变化: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方式变化:个人窖藏→请人代管→存入银行
用途变化:单纯致富→积累资本,提高消费
作用:金属货币制度下可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信用货币制度下形成部分储蓄,影响即期购买力。
三、需要重点把握和理解的几个问题
(九)如何看待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与作用?
货币在偿还债务或作单方面支付时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特点:没有商品(劳务)与之作相向运动,是在信用交易中补足交换过程的独立环节。
发展:扩展到商品流通以外的各个领域:纯粹的货币借贷、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工资和其他劳务收支等。
→使货币收支在时间上、数量上不一致;
→改变了一定时期的货币流通量。
作用:
积极的:支付抵消,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消极的:使买卖环节进一步脱节,加大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出现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的可能性。
三、需要重点把握和理解的几个问题
(十)如何理解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的规模、方向和速度.
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差异性.
☆商品与货币的互换不具有有强制性.
☆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在时间上存在不一致性.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数量上存在不一致性.
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流通的相对独立性增强了,对商品流通的反作用变得更明显.
三、需要重点把握和理解的几个问题
(十一)怎样认识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揭示流通中客观货币需要量的决定因素及其数量关系和调节原理.
不同形式的货币流通和货币制度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从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基础上派生出来的纸币流通规律揭示:纸币发行量决定于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金属量.
单位纸币代表 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金属量
的货币金属量 = 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第二章 货币制度
一、本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主要讨论的问题:
☆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构成
☆国家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变
☆国际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区域性货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