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中国经济是通缩还是通胀?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金融联考-考研网 
文件作者 易宪容 
更新时间 2006-2-20 9:42:49 
添加编辑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阅读正文内容
【摘要】 在中国经济对外依赖达到了近60%的今天,全球经济都在关注通货膨胀问题,而我们讨论通货紧缩问题,逆世界经济而行,这与现实相去很远。
 
房价上了。早几年房价呈两位数上涨,截至今年9月末,尽管房价涨幅处于所谓的“稳步回落”状态(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一季度涨幅是12.5%,一到二季度是10.1%,而一到三季度是8.8%),但国内房价仍然处于高位运行,特别是如北京这样的城市,今年平均房价上涨近25%。试想,作为这一轮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作为国内民众的最大需求,如果房价的上涨不能够纳入到整个价格水平,那么这种分析又怎么能真正反映国内真实的经济运行和价格水平呢?可以说,只要房地产价格不出现大幅回落,认为国内出现通货紧缩就言之过早。

正如哈继铭先生指出的那样,从CPI中各主要类别的价格变动情况来看,它仍然反映了2005年CPI通货膨胀的特点,而不是通货紧缩,如食品价格月环比涨幅低于过去,非食品价格月环比涨幅均比历史水平高,尤其是居住类价格。而后者则显示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持续。另外前三季度PPI累计上涨为5.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2%,更全面反映总体价格的GDP平减指数上升了4%左右。所有的迹象表明,CPI通胀率表象是在下行,但经济当中仍然存在着通胀的压力。

我们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民众的感受来看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化。人民银行的调查显示,国内民众对物价满意度极低。比如粮食价格水平,政府公布的数据是今年以来一直在下落,但这些数据多是从国内粮食收购市场获得,而粮食零售市场价格不仅没有下落,反而在上升。此外,石油、水电、天然气等产品的价格上升幅度更为明显。比如,北京的液化气2004年底每瓶为50元左右,目前已经上升到85元,其他各省的情况也差不多。民众对许多最终消费品价格的感受为什么与政府公布CPI如此背离?其原因何在?

现行CPI统计是20多年前制定的,如今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食品在CPI的权重达三分之一,但目前该比重则十分微小;还有卫生医药用品的通货膨胀比重是负值,但实际上民众医疗费用则是在一路飚升。还有,教育、电讯等消费过去或是忽略不计,或是产品还没有出现,而这些消费早已成了民众消费增长最快的方面。住房消费更是不用说,在增加投资时,就把住房消费看做是扩大内需动力,但计算CPI时,说什么国际惯例不包括在内。因此,导致目前国内CPI统计与民众的消费结构与消费产品明显脱节,不能正确反映消费价格的变化。

目前通货紧缩论最重要的理由是“整个社会的产能过剩”,大量前期投资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银行的信贷紧缩以及民众的储蓄率过高。但是,对于产能过剩,一则这是市场经济常态。没有过剩产品,就不会有有效的市场竞争。我们不必担心产品生产有多大过剩,有效的市场机制有能力把过剩产品淘汰掉。问题是如何来减少非市场因素对市场影响,如何保证银行信贷有效运行。

还有,国际油价快速飚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PPI高企长期而言一定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在中国经济对外依赖达到了近60%的今天,全球经济都在关注通货膨胀问题,而我们讨论通货紧缩问题,逆世界经济而行,这与现实相去很远。去年下半年,世界利率进入上升通道时,韩国却来一个减息,但不久又加息了,货币政策如此儿戏,不利的只是自己。目前,国内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低,价格放开势在必行。一旦放开,其价格上涨也都是必然,国际上不少商品价格上涨也都会传导到国内上来。

正如最近国际清算银行央行行长会议指出的,在全球经济平稳扩张的环境下,资金成本超低局面逐渐走向终结,高油价亦可能引发通胀上扬,从而要求各国央行加快紧缩货币政策。对此,国内职能部门注意到了吗?

      


相关阅读内容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其他课程>金融硕士>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