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的市场还在培育过程中,货币政策的更大的透明度有利于推动市场的互动,有利于正确理解货币政策的取向,同时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效应和影响。 |
与此同时,央行预测M1与M2增长的“喇叭口”还存在,说明央行并没有特别介意这一问题。同时,最近,关于可能取消活期存款利息的传言,更加大M2增长高于M1增长的机会。 2006年的货币政策应该是保持可控的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维持利率特别是银行间市场利率在合理的不是太高的水平上。是否会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要视货币供应量非政策性增长的情况而定,比如外汇占款增长的情况。从长远来说,为保持货币政策调控的灵活性,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会降至零。 人们对2005年货币政策一直沿用“宽货币,紧信贷”的表述,而且认为2006年央行的货币政策也会延续“宽货币,紧信贷”的模式。我认为从整个金融局势来说,金融当局应该会继续实施“宽货币,紧信贷”的政策。但是相对独立地讨论货币政策应该与“信贷”政策分开,否则会误读货币政策。 首先,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宏观货币政策应该根据经济总量指标制定政策目标。央行认为防范通缩,支持经济增长是2006年的主要考虑,货币政策就应该努力保持较低的利率和适当宽松的货币,货币政策就一定表现为“宽货币”。“紧信贷”政策主要是出自银监会。因为商业银行的改革,必须按照巴塞罗纳规则达到资本充足率和坏账率的硬性指标,“紧信贷”是减少新增坏账的一种权宜之计。“紧信贷”的结果是减少银行创造货币的乘数效应。“紧信贷”政策与“宽货币”政策的目的不一致,政策效应不一致,最根本的原因是并非货币政策。 其次,由于改革压力,当前银行的“紧信贷”政策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这时候就是证券市场,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发展的最佳契机。通过扩大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既缓解了企业融资的压力支持经济的运转,也改变了融资结构这一金融生态中极不稳定的因素,还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央行的“宽货币”政策创造了证券市场发展的宽松的货币环境和资金支持。证券市场一定要看到“宽货币”发出的信号,抓住证券市场发展的大好机遇。 最后,央行的货币政策信号、更清晰需要更透明。“宽货币,紧信贷”的货币政策的表述,有政策相互矛盾的困惑。货币政策操作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要明确,否则就会向市场发出错误信号。 我们看到,美联储的政策与市场的预期总是吻合的,也很准确,这种默契与美联储的政策信号的清晰有很大的关系。格林斯潘先生虽然有时说话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但美国市场比较成熟,整体市场水平较高,最重要的是,宏观经济指标是市场预期和美联储政策的共同基础,市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总是能够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市场能够根据货币政策做出投资、融资和其它与货币政策一致的决策,这就好像是格林斯潘先生牵着经济的“牛鼻子”在走了。 中国的市场还在培育过程中,货币政策的更大的透明度有利于推动市场的互动,有利于正确理解货币政策的取向,同时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效应和影响。 (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