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龙骐:国内大城市-谁能戴上金融中心的桂冠?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金融联考-考研网 
文件作者 曹龙骐 
更新时间 2006-2-20 9:44:21 
添加编辑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阅读正文内容

金融中心,近年来已成了国内不少大城市为之努力追求的目标。国内的深圳、广州、大连、天津、成都、重庆、青岛、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用不同程度的声音喊出了要建立金融中心的口号。这些大城市纷纷策划争取能把自己建成本地区或国际的金融中心,都力争能戴上金融中心的桂冠。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以及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增大,建设金融中心已成了国内大城市之间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国内正在竞逐金融中心的大城市来看,综合条件最好的当推上海、北京和深圳。深圳的目标已确定为构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主要为本市建设国际化城市以及所在的珠三角和其他资金需求迫切而供给缺口较大的地区,发挥集聚资本、同时又输送资本、提供金融服务的作用。本来,上海早以“种子选手”的姿态赢得了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资格,但近年来北京市也有人喊出了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牌子的口号。
对于北京金融街的发展和金融中心的建设,北京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作出了规划,并且将建设的重点落在了金融街。北京金融街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开发条件得天独厚,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已有530多家金融机构和知名企业在金融街安营扎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北京市商业银行等银行机构的总部,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和中国银监会的一部分等国家级金融管理机构已坐落在金融街上。此外,中央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两大金融结算中心也已相继落户入驻。
正当北京金融街在热火朝天大兴土木,将其定位于国际金融商务区,面向国内外特别是国外,大力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入驻时,相距不远的朝阳区也加快了建设CBD的步伐,蔚为壮观的顶级写字楼群依次拔地而起。按照2000年制定的北京市总体规划方案,朝阳区计划在3.99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以国贸为中心的大型中央商务区,CBD核心区的产业功能定位是国际金融服务业。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也在致力于打造包括科技、商务和金融在内的中央商务区,并由世界著名设计建筑事务所KPF设计了中关村金融中心
为了能在同城的竞争中占上风,北京市朝阳区在2003年10月9日召开的颇具规模的第四届国际商务节期间邀请官员、专家学者甚至外国友人登台亮相,并正式宣称CBD的目标是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还宣布成立了一个北京市金融发展顾问团,大造声势,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在北京金融中心热急剧升温的背景下,有家民办的研究机构提出了北京应当”金融立市”的对策建议,有的专家甚至还认为北京、上海、深圳“各有发展成不同特点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对于上述观点和看法,我认为都是值得商榷的。北京和上海究竟谁最可能戴上国际金融中心的桂冠?国内大城市究竟如何打造金融中心?下面笔者拟就上述问题谈几点个人的浅见。
   上海最有条件、最有资格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早在20世?0年代,上海曾是西太平洋地区金融机构最密集的地方,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在远东地区首屈一指,重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首先提出来的。1991年2月,邓小平在考察上海时说道:“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基本构想。2001年,国务院在批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再次明确要把上海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大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之地,这不仅仅是因为上海在历史上曾经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而且主要是由它的自身具有的基本条件所决定的。从金融中心形成所需要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金融发展三大最基本的要素看,上海与国内一些主要城市相比拥有以下明显的比较优势
首先,上海拥有地理区位优越的良好条件
  上海位于太平洋的西岸,与东京、香港、新加坡相邻或处同一时区,也能与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构建连续24小时的接力营业交易。上海又位于远东的中心点,邻近的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东亚地区。上海地处长江的出海口,面向太平洋,背靠长三角和江浙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上海及其周边的长三角地区现在已经是东亚仅次于日本东京的第二大城市群,是中国特别是华东地区人流、物流、经贸往来连接世界的重要门户和通道。加上,上海又拥有四通八达的海路、公路、铁路、航空网,与全国、全世界紧紧相连。与国内诸多大城市相比,上海构建国际金融中心享有极为良好的地理区位和交通便利的条件。
第二,上海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的优势
  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仍不失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具备了汇聚国内商贸并辐射全国乃至海外的作用。近年来,上海以强势发展引领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潮流,尤其是上海浦东新区的发展更引人注目。上海经济活力四射,具有很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如今上海的人均GDP比北京大约高出一半左右,上海经济的蓬勃发展积蕴了深厚的经济实力,这本身就为其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第三,从金融业来看,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在金融设施、交易规模、机构数量、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人才等方面均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1993年上海市政府提出在外滩地区恢复金融区功能的规划。1994年上海发展规划再次提出,要形成外滩金融一条街。有人把这一决策称为重建“中国的华尔街”,中外金融机构纷纷在金融街抢滩登陆,使外滩金融街成为众多金融机构聚集之地。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也在浦东新区迅速崛起,云集于此地的中外金融机构,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以及非银行类金融业。作为昔日远东金融中心繁华犹在的外滩与后起之秀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遥遥相对,比翼齐飞,共同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截至2003年末,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达到423家,上海现已成为国内外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地方。
 如今,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黄金交易所以及中国银联都相继落户上海。中国银联落户上海,标志着上海成了全国银行卡资金的清算中心、电子货币流通体系的枢纽。而在此之前,汇丰银行在上海建立了数据中心,中国工商银行的票据中心和招商银行的信用卡中心也都设在上海。加上,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钻石交易所、金属交易所等等,使得上海金融“营运中心”的地位已初具规模。
  上海虽然不是首都,中央银行也不在上海,但这些都不可能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障碍。如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总部设在首都华盛顿,但美国的主要金融中心却在纽约。经过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上海事实上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金融城市,已为迈向国际金融中心打下了基础。上海尽管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的进步,但与一些已建成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地区性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无论在硬环境还是软环境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上海要实现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还要走很长的路程。
   北京的定位应当是全国性的金融管理中心和北部中国区域性金融交易中心
   伦敦和东京分别是英国和日本的首都,它们都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不仅地位重要,交通便利,环境良好,而且具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较发达的金融业。北京金融街聚集着中国金融业60%左右的金融资产,控制着全国90%以上的信贷资金和65%的保费资金,汇总着每年国内居民和企业存款80%以上的数据,是独一无二的全国性金融管理和信息发布中心。北京朝阳区CBD还集中了数量颇多的外资金融机构。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北京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中心已初具雏形。但是,北京与国内的上海及国外的一些金融中心不同,还不是全国性的交易中心,而只是全国的金融决策和监管中心、全国的资金调度中心和金融批发中心。从构建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看,北京与国内一些主要城市相比,虽然拥有诸多独特的优势,但就北京目前的情况而言,在金融街上集中的主要是一些国家级的金融管理机构以及国家级的银行总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总部。金融机构的种类不够齐全,特别是在金融街乃至整个北京市至今没有一家全国性的交易机构(如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和黄金交易所等)。因此,北京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金融中心。
  所谓国际金融中心,简单地说,就是国际资金的集散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具有排他性。纵观当今世界,包括幅员辽阔的头号经济强国美国在内,尚无一个国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金融中心。作为远东地区两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已回归,在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必须维护,同时中央政府又决定重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再在北京打造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呢?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北京在金融这个极其重要的领域里应当主要扮演全国性管理中心的角色。此外,由于北京的银行业相对较发达,加之又是多家大型商业银行机构总部的所在地。因此,北京还有条件借鉴以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为基础的所谓法兰克福模式,争取打造成为北部中国的一个最大的区域性资金运营或交易中心。北京的金融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从北京金融业的规模、发展水平以及竞争实力看,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除上海而外的国内最大的金融城市之一,甚至还有可能跻身于世界上众多金融业较为发达的大城市之列。
   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深入研究,定位妥当
   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一个国家内,在一个大的经济区域里,可以有一个大的金融中心,还可能有若干小的金融中心。若按区域划分,有地区性金融中心、全国性金融中心和国际性金融中心。
  从我国人多地广和经济规模庞大等具体特殊国情来看,除要力争建立一个国际性金融中心和全国性金融中心外,还有必要依靠经济发展的格局建立多个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以便为本区域提供一个资金、信息和各种金融产品的集散地
近年来,国内东西南北不少大城市都对建立金融中心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甚至某些相邻的城市,如深圳和广州、重庆和成都、天津和北京等都在力争成为本区域的金融中心。对此,笔者有以下三点浅见:
 1.金融中心的建设应当统筹安排、合理规划
  既然国内有不少大城市在竞逐金融中心,就有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的必要。如果各建各的金融中心,就难免会陷入重复建设,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构建金融中心是一种政府行为,离不开政府的合理规划、认可和支持。因此,政府的魄力和决心十分重要。既然全国有多个大城市,都在筹划建立金融中心,政府的有关部门就不宜久拖不定,而应当及早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步骤措施。这样,既可以科学合理规划国内构建金融中心的布局,又有助于推动这一工作的进展。
  2.成立专门的研究班子,为政府制定发展战略出谋划策
  建立现代金融中心在我国并无先例可循。旧上海虽然曾经是远东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但当时的上海整个金融业的规模、运作方式和辐射能量都远远没有达到现代金融中心的水准。时代不同,基础不一样,昔日的金融中心与现代金融中心已不能相提并论,其含义已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成立面向全国的专门性的研究机构,就如何学习和借鉴国外建设现代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以及如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中心,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以便为政府有关部门科学规划和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出谋划策。
  3.定位妥当,目标明确
  金融中心的打造,是一件十分慎重、严肃、务实的大事情,并非随意夸海口、拍脑袋就能建成的。一个大城市能否成为金融中心,关键是要看其是否具备建立金融中心的一系列软硬条件,只有基本条件具备了,才有实现的可能。即使有一定条件构建金融中心的城市,其定位还必须妥当。究竟是建设哪种类型或层次的金融中心(地区性的还是全国性的或国际性的),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慎重、科学的态度,而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如果定位不准确,就没有正确的奋斗方向,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大城市的地位重要,定位影响重大,不能叫喊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不能搞盲目的跨越式的建设,而应当通过潜心研究,对本地区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整体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脚踏实地,合理打造能够实现的目标,这样才能使金融业对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真正发挥有利的“助推”作用。
   构建金融中心,既是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使命。我们坚信,在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之下,经过若干年的不懈努力,几个不同类型的运作高效和富有勃勃生机的金融中心,必定会在中华大地上崛起。
讲座内容(二):
曹教授给我们带来了轻松幽默的讲座,通过讲述他在国外的一些生活经历,使我们明白了很多孕育在生活当中的经济及社会道理。教授分了九个部分来讲解。
首先是在贫困和自负中初醒的北朝鲜。1996年教授到了这个饱经沧桑和我们血肉相依的北朝鲜。那时的北朝鲜刚刚开放,是一个既贫穷又自负的社会主义国家。他们很贫穷,个人崇拜严重,军队的数量很大,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北朝鲜和我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却有这么大的差别,由此可见体制的改革非常的重要,体制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体制创新可以带来经济的发展。要改变经济理念,发展市场经济模式。
第二,真正体会到“顾客是上帝”的日子。这是教授到日本的经历。他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教授自己在不会日语的情况下只身来到机场时机场的工作人员一直把教授送到他想要去的地方。而且在一些餐饮业他们的准备工作做的特别好,这都说明他们有很强的服务意识。这就可以看出他们真正的把顾客肯作上帝,把社会公众看作是发展的源泉,这与我国的有些地方形成明显的对比,我们在这一点上还做的不够。
第三,决定企业“模式”的真缔何在。日本所有制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包括股份制、私人所有制、政府出资、国营及私营等等。比如东京的地铁就由国营到民营化。为什么他们的企业所有制多种多样呢?教授说到,这主要在于决定他们采取何种模式的依据是: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是否适应市场的需要。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第四难以理解的“变态心理”。在这一点教授主要讲了日本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度如何。日本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关系,中国的许多东西在日本都随处可见。他们对中国有忏悔心态,但是他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敏感性,他们声称中国的经济将“不打自倒”。教授幽默的称这为“变态心理”。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采取了适当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第五由胡志明市的摩托引起的深思。越南是摩托车的世界,国内很少用公共汽车。而他国家的摩托中进口车占80%左右,主要来自台湾、香港和日本,仅台湾就占60%左右。却很少来自中国大陆,这引起了教授的深思。越南这么大的摩托车市场却没有中国的一席之地。教授通过调研发现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摩托车的质量有问题,他们一致反映中国的摩托质量差、不经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质量是一个企业、一个品牌的生命!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质量的保证,否则失去的就是巨大的市场,发展的活力。
第六西欧之行话“欧元”。2001年10月份,欧洲荷兰、意大利等六国家正式开始发行使用欧元。欧元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发展趋势良好。但是英国并不看好欧元的发展,英国也因为没有取消英镑而受到反对。而欧元现在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几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不同的财政政策的影响。教授说到即使如此世界货币还是有集中的趋势,而支撑世界货币发展的点是各国的经济实力,例如美国经济实力强大,美元被广泛使用。教授又谈到了亚元发行的主要障碍是中国和日本的经济竞争。
第七日本零售商的推销绝招。日本的零售商不断的强调他们的产品质量好外还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推销,比如他们采用限时打价的策略和抽奖的策略来推销他们的商品。这些在我们国内也越来越常见了,所以我们要积极的学习他们的一些值得学习的东西。
第八美国的教育制度特色。针对美国教育制度本身教授主要讲了六点:一他们教学目标明确即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二办学讲求规模效益。三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培养人才。四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五充分发挥教授的作用。六注重每一个专业的发展,注重名牌专业的发展。教授最后得出科研是要面向社会的而不是依靠政府。我国的留学生中有70%不回国,这是否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的教育制度一下呢?我国应该采用教育人才战略留住人才。
第九对于银行来说,重要的不是资产而是人才。教授指出在日本人才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他们设有人才培训所来专门培养人才并进行开发研究。他们的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9%,与我过的1.2%形成明显的对比。教授指出要把教育看成经济的一部分,教育是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取得将来收入的产业,银行业也是一样,人才要比资产重要的多。
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让我们受益匪浅,并让我们懂得生活处处有经济的道理。
 

      


相关阅读内容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其他课程>金融硕士>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