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考研经济数学四轮全程复习安排及方略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网络资源 
文件作者  
更新时间 2005-8-21 18:23:48 
添加编辑 viewsnake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选择更多免费考研资料:
阅读正文内容

可以说,数学,专业,两门得一,可安天下。也就是说,只要数学或者专业课其中一门上了120,其他的只要及格多一点点,比如政治60多,英语60多,另一门90以上,你就基本可以上国家线。然而,对考经济管理类的研友们来说,名校的专业课一般是不会给太高的分数的,所以只好依靠数学多考些分数。本来想偷懒先写政治篇,因为政治好写,但是很多研友要求我写数学篇。因为毕竟,对考数学的同学来讲,这个阶段(4月份)是开始复习的阶段,也是关键的阶段。 我认为,数学应当安排四轮复习:

第一阶段,也就是在四月份之前,甚至在寒假就可以开始,把你大学学过的课本拿出来,好好复习一遍,习题再做一遍,这样有助于你快速地回忆起当初的知识。如果有些研友当初学得不算好,课本都没有什么标记的话,那也不要急,别泄气。可以选用当初的高数课本,因为经济类的《微积分》课本我还没有找到特别适合考研的,人大版的虽然不错,但是还是稍嫌简单,而且一般地讲大一学微积分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认真,因此,当初的高数书应该是适合的。听Z君和其他几位考理工类数学的研友说,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对理工类考研数学基础的把握很有用,线代和概率我分别学过清华的《线性代数》、浙大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第二阶段,也就是四月份到暑假,拿出两三个月的时间把一本综合复习的辅导书做上一两遍,三四遍更好,每遍时间不要拖得过长,第一遍可以学得时间长一点,但是也不要超过三个月。认真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甚至背过基本原理、公式、结论……把每道例题、习题在演草纸上做出来,彻底吃透。不可以吃夹生饭,甚至遇到较难的题目把每一步的原理,方法都在原书上注出来,还是那句话,把书“看”烂,不是对书的不尊重!“烂书规则”对数学同样适用!读烂、画烂、写烂……最终烂熟于心。其间如果条件允许就报一个辅导班——春季基础班,关键是跟上老师的节奏,老师讲到哪里,你就把那本辅导书做到哪里,等到辅导班结束,你的数学也就复习一遍了。下面就对这一阶段,我用过的辅导书作一个总结,以便大家少走点我曾经走过的弯路。

陈文灯的《复习指南》(建议系统复习之后再研读,或者基础好的研友全程使用)。这好像是出版最早的数学考研辅导资料之一,今年(2006年)应该是第十一版了。在世纪之交的几年中,本书对考研数学曾经是葵花宝典一般的书,以至于考研命题组都要研究这本书,防止它有什么题不幸命中。这是事实,在以往的考试分析中,可以读到类似于“有些考生受某些辅导书的影响,错误地使用了***方法……”之类的话,一看这种方法正是陈文灯书中的方法。也许正是这种关注是这本书的光华开始黯淡下来,但是《指南》毕竟还是一本好书。我既不神化这本书,也不妖魔化这本书。说这本书好,是因为它对考研题目的方法钻研的比较透彻,尤其是技巧用得可谓出神入化。比如,我考研这两年,也就是2004年和2005年的题目大题第一道,学陈文灯的书就可以拿到满分8分。然而,这本书也有一些过时和不尽人意之处,就是过分强调技巧,这对重视基础的考研数学来说有些华而不实,而且会形成一些惯性思维,陈文灯甚至还出了二十一个“不管三七二十一”这样的定式思维的书。当然考研数学有时就是考我们的熟练程度,但是由惯性思维造的陷阱也不少。比如,有时候我们求分式的极限,往往用洛必达法则,而且做出的结果也正确,但是只能得到0分。因为我们忘记了必须分子、分母可导的大前提。陈文灯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确有用,但是我们也不能迷信,盲目地使用,我今后将会写出自己总结的经济类数学的“不可不管三七二十一”,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一点提示。我第一年是使用的这本书,其间的痛苦,我想很多人都开始品尝了。我第一遍做了五个月,现在看来这个战线拖得过长,我建议尽量快地学完第一遍,三个月其实都算多的。做这本书关键是把每一种技巧背后的基础知识复习好,掌握好,而不是背过技巧本身。比如我们在微分中值定理中用的构造函数技巧,定积分的换元技巧,微元法求体积的技巧等等,都不要只关注技巧,而是要想,我这样做是怎么来的。每一个定理、公式、常用结论都最好证明一遍,因为这些证明方法往往就是常用的解题方法。

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建议基础不好或还未系统复习的研友使用)。这是我第二年主要使用的书,是绝对要向大家推荐的书目。其实,就算你的基础好也可以用这本书进一步夯实基础。还是再强调一遍,每一个定理、公式、常用结论都最好证明一遍,因为这些证明方法往往就是常用的解题方法。李永乐的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书中重在基础以及在此基础上能力的提高,很符合考研的题型,因为考研的难题基本上都是基础题的变形,高手高就在于其能将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成两个或三个简单的问题,今年数学四概率倒数第二道大题在李书上就有几乎原题!定积分那个题也有差不多的原型。实际上,重要的不是命中什么题目,而是这本书真的让我从一个数学菜鸟变成了不惧怕数学的人,打下了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和经济学、管理学,甚至是其他需要逻辑思维的科目的基础!曾经看网上一篇文章,说有人问陈文灯,他的书和李永乐的书都看,会得多少分,他说150吧!他的意思也许是说两本书都做透了,考研的东西也就都掌握了,我听说有人陈文灯的书做了20多遍,考了136,我还见到过N多牛人,陈文灯的做3遍,李永乐的做3遍,考了120多,我本人是陈文灯做了5遍,李永乐做了3遍。

李永乐的《基础过关660题》(配合以上两本或者一本使用)。这本书对选择题的视野的拓展有很大帮助,而且也是对基础十分强调。这本书可以当作作练习题用,方法和题目上都与李的全书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并非简单的雷同。所以与全书配合可以起到巩固之效,与陈的《指南》配合可以不陈书的基础不足。

历年真题这个阶段可做可不做,因为无论陈书还是李书都有一些历年真题,而且我认为数学历年真题的作用在于找找感觉,其实一般的辅导书都有对历年真题的研究,对其变式也已经是研究得比较透彻,可以把历年真题放在第三个阶段,作为模拟用。

第三阶段,从九月开始,实际上越早越好!大量地做模拟题,刚开始做可以试探着每三天做一套,如果分数太低比如90分以下,证明基础还是不过关,还是得回去补基础,我建议模拟题能够做10套左右在开始以真题练习,90年之前和九十年代初的三五年的题可以一天做两套,也不必多研究,可能有几道题比较难,但是参考书中一般都有。当你做得比较吃力那一年时就证明考研命题开始成熟了,我具体记不清楚大约是94年,但是此后是一年简单一年难,这个规律近几年已经不是太明显,而是呈现两年的周期,也许跟命题组人员调整有关。模拟题我做了50套左右,都是严格掐着时间做的。建议模拟题选用有过命题经验的人的。比如,李永乐的《400题》(范培华参与过命题,好题,多做几遍),考试虫的《模拟8套》(编者基本上都参与过命题,考试虫还有个《最后3套题》有点简单,可做可不做),龚冬保的模拟题(龚冬保参与过命题,这是好题,基本上做这套题的多少分,最后就一般考多少分,当然给自己打分要实事求是),恩波的《最后冲刺》(也有人参与过命题,建议早做,最晚不要超过11月1号,题目过难打击信心),徐兵的模拟题(与考试虫有点雷同的题目,还可以),陈文灯的模拟题(有些简单,不过还是多做点不同风格的模拟为好),《中国考试》也出过一本模拟题,本来以为选择填空过于简单,后来考试的时候发现今年的题就是这个风格的,不好说今后会怎样。以上的模拟题加上真题估计就够大家做的了。我反正做完这些模拟题,做到后来都见到题目就立即反应题目如何做,就像网上一位考了140多的研友说的,做过80多套模拟题,到考场上做题已经是本能反应了。

做模拟题的最大作用实际上就是找出薄弱环节,比如每套模拟题都找出自己的几个似是而非的、模棱两可的弱点,然后再强化这些知识点,而且一定要找到问题所在,比如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公式没有背过,还是计算总是出错?而且每做一个生题都要问自己,1)这样做有没有依据,因为凭主观臆想是害处极大的;2)这样做是否是最简单的方法?3)与以前做过的哪道题有关系,比如类似的题型,类似的条件但是不同的方法,或者哪个类型的不同的子类型,都在原题上加以标注,至少要写个“见***书第*页,例题***”。

第四阶段,自我提示,找感觉的阶段。留下龚冬保或者李永乐的几套模拟题,再就是数学改150之后的几年的真题,作为考前找感觉用。这个阶段如果复习的好的研友就可以收官了,比如梳理一下每科的思路,题型等等,如果要是有一个月的时间,那么就都把它写出来,但是到了最后一个月一般都要好好复习专业课,顶多也就在头脑中过一遍就不错了,这个时候可以两天做一套模拟,算好考研时间,正好到考数学那天是你该做数学模拟的时间,比如,如果是1月15号考数学,可以从1月1号进入这个阶段,上午做数学模拟,下午复习专业课,其实12月31号可以上午背政治,下午做英语模拟。这样直到考研,你的学习周期,状态周期也就培养成了。其实发挥是比较重要的。

还有一点,据说今年数学三和数学四要合并,所以经济类的研友复习一定要全面,总好过到时候慌乱地复习。

最后,我还是说一句,数学对那些考数学的研友来说不能放松,一定要苦学,大量模拟,辅导书多做几遍,而且学好数学会使你今后的道路走得更加平坦。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考研数学>数学指导>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