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考研英语阅读新增题型通关秘籍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文件作者  
更新时间 2005-12-8 0:02:23 
添加编辑 viewsnake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搜索更多免费考研资料:
阅读正文内容

第一部分  阅读理解B节备选题型1

  第一节 考纲要求分析与考试重点概述

  根据《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考试大纲(非英语专业)说明》,阅读理解B节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诸如连贯性、一致性等语段特征以及文章结构的理解。

  本题型的内容是一篇总长度为500~600词的文章,其中有5段空白,文章后有6~7段文字,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这6~7段文字中选择出5个答案,分别放进文章中5个空白处。

  此题型所考文章不仅从长度上长于阅读理解A节中的文章(每篇约400~450词),阅读量大,而且在文字难度和做题要求上也都高于A节。A节中的文章是完整的,在通读文章或查读细节时,思路不会被打断。而此题型文章中有5处空白,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明白文章的主旨和段落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很难顺畅地读下去、读明白,自然就很难选出正确答案。而一个空填错势必又影响到对另外一个空的选择。另外,此题有5个空白处,却提供6~7个选项(根据大纲),因此有1~2个选项是多余的干扰选项,从而又加大了选出正确答案的难度。

  该题型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和内容上的联系,理解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对诸如连贯性、一致性等语段特征有较强的意识和熟练的把握,并具备运用语法知识分析理解长难句的能力。可以说,此题型是对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综合测试,因此在要求上远远高于这两种题型,考生有必要对这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多练习,以提高自己在这个部分的应试能力。

  第二节 考纲样题分析与详解

  我们先以2006年大纲所附样题为例,概括地分析一下此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思路。然后我们再对解题思路进行全面的归纳和总结。

  大纲样题

  Part B

  Sample One

  Directions:

  In the following article, some sentences have been removed. For Questions 41~ 45,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one from the list [A]~[G] to fit into each of the numbered blanks. There are two extra choices which do not fit in any of the gaps. Mark your answers on ANSWER SHEET 1. (10 points)

  Long before Man lived on the Earth, there were fishes, reptiles, birds, insects, and some mammals. Although some of these animals were ancestors of kinds living today, others are now extinct, that is, they have no descendants alive now.

  (41) .Very occasionally the rocks show impression of skin, so that, apart from color, we can build up a reasonably accurate picture of an animal that died millions of years ago. The kind of rock in which the remains are found tells us much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original land, often of the plants that grew on it, and even of its climate.

  (42) . Nearly all of the fossils that we know were preserved in rocks formed by water action, and most of these are of animals that lived in or near water. Thus it follows that there must be many kinds of mammals, birds, and insects of which we know nothing.

  (43) . There were also crab-like creatures, whose bodies were covered with a horny substance. The body segments each had two pairs of legs, one pair for walking on the sandy bottom, the other for swimming. The head was a kind of shield with a pair of compound eyes, often with thousands of lenses. They were usually an inch or two long but some were 2 feet.

  (44) . Of these, the ammonites are very interesting and important. They have a shell composed of many chambers, each representing a temporary home of the animal. As the young grew larger it grew a new chamber and sealed off the previous one. Thousands of these can be seen in the rocks on the Dorset Coast.

  (45) .About 75 million years ago the Age of Reptiles was over and most of the groups died out. The mammals quickly developed, and we can trace the evolution of many familiar animals such as the elephant and horse. Many of the later mammals, though now extinct, were known to primitive man and were featured by him in cave paintings and on bone carvings.

  [A]The shellfish have a long history in the rock and many different kinds are known.

  [B] Nevertheless, we know a great deal about many of them because their bones and shells have been preserved in the rocks as fossils. From them, we can tell their size and shape, how they walked, the kind of food they ate.

  [C]The first animals with true backbones were fishes, first known in the rocks of 375 million years ago. About 300 million years ago the amphibians, the animals able to live both on land and in water, appeared. They were giant, sometimes 8 feet long, and many of them lived in the swampy pools in which our coal seam, or layer, formed. The amphibians gave rise to the reptiles and for nearly 150 million years these were the principal forms of life on land, in the sea, and in the air.

  [D]The best index fossils tend to be marine creatures. These animals evolved rapidly and spread over large areas of the world.

  [E]The earliest animals whose remains have been found were all very simple kinds and lived in the sea. Later forms are more complex, and among these are the sea-lilies, relations of the star-fishes, which had long arms and were attached by a long stalk to the sea bed, or to rocks.

  [F]When an animal dies, the body, its bones, or shell, may often be carried away by streams into lakes or the sea and there get covered by mud. If the animal lived in the sea its body would probably sink and be covered with mud. More and more mud would fall upon it until the bones or shell become embedded and preserved.

  [G]Many factors can influence how fossils are preserved in rocks. Remains of an organism may be replaced by minerals, dissolved by an acidic solution to leave only their impression, or simply reduced to a more stable form.

  解题思路:

  本文文章部分共332字,备选答案部分字数为317字,总数达649字。阅读如此长的文章并做对题,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首先,通篇略读原文,把握要点词句(文中黑斜体部分为要点词句,以下同),以便对文章主旨、各段基本主题以及逻辑结构获得一个概括性了解。

  第一段指出:在人类出现很早以前,地球上就出现了鱼类、爬行动物、鸟类和一些哺乳动物(这是对全文的一个概述,点出本文的话题)。虽然这些动物有一些是现今生活着的各种动物的祖先,但是另一些动物现在已经灭绝了,即它们现在已经没有活着的后代了。第二句是个表示让步关系的句子,重点是主句部分:others are now extinct, that is, they have no descendants alive now,而that is表明they have no descendants alive now是同位语结构,因此本段要点词语为others are now extinct。这为回答第41题从意思和逻辑上都提供了主要依据。

  第二段首句指出:偶尔根据石头里所显示出来的印记,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出几百万年前灭绝了的某种动物的准确形状,尽管不能确定其颜色。此句前后是因果关系,提到了rocks,结果是so that…we can build up…picture。后面又接着讲rocks in which the remains are found。由此可知,这些是本段的要点词语。

  第三段中已知信息是:我们所知道的所有化石几乎都是由于水的作用而被保存在了石头中,而且大多都是生活在水里或水边的动物。因此,肯定存在过许多我们一无所知的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类。空白后第一句是个并列句,主语分别是Nearly all of the fossils和 most of these (the fossils),而且都与water action有关。这为回答第42题提供了主要线索。

  第四段中提供的信息是:还有像螃蟹一样的动物,其身体表面是一层角状物。接下来此段详细介绍了这类动物的外貌特征。此处要点词语是also和crab-like creatures,说明上一句也在描述某种海生物。这为回答第43题提供了主要线索。

  第五段空白后第一句中有指代词of these,these必定指代前文提到的复数名词。紧接着提到的ammonites是“这些贝壳类动物”的一种。后面有对它的描述:ammonites非常有趣而又很重要。它们身体上有个由许多腔室构成的硬壳(shell),每个腔室都代表着这个动物的临时住所。这样,上一句提到的自然应该与贝壳类动物有关,为回答第44题提供了线索。

  第45题为一段。下一段提到,大约7 500万年前,爬行动物时代结束了,其中大部分物种都灭绝了。而哺乳动物迅速发展起来,我们可以追寻出许多踪迹,借此了解许多大家熟悉的动物如大象和马的进化过程。后来的许多哺乳动物,虽然现在已经灭绝了,还是被原始人类所了解,并被画在了壁画中或被雕刻在了骨头上。注意本段第一句提到reptiles。由此我们推断上一段结尾处谈的内容必定与reptiles有关。这为回答第45题提供了主要线索。另外,最后一段第一句提到了年代,而选择项C中提到了几个年代,说明这里在按历史时序叙述动物的进化过程。

  通过这样阅读全文要点信息,我们知道了本文结构的脉络:首先介绍什么是史前动物和人们研究史前动物的依据——化石,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随后,作者按照动物进化的顺序(最早的动物,水生壳类动物,脊椎类动物等)逐一加以介绍。

  当然,根据段落意思、句意和逻辑关系考查正确答案仅仅是可利用的手段之一,虽然它们提供了主要线索。考生还应该学会对词语线索的考查,以确保选出的答案在意思和用词上都与上下文衔接紧凑。有关重点词(包括相关代词、连词、名词或名词短语、动词等)已在原文中用斜体涂黑标出,这里暂且不作具体分析。总之,做题时要十分注意空白前后的句子,仔细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衔接,根据上下文内容线索、逻辑关系、词语线索等,来判断每个题的正确答案。

  答案详解:

  请考生再通过阅读以下各题的题解体会一下具体解题思路。

  41.[B]

  该题前边提到许多动物灭绝了,而第二段的信息指出,我们可以根据石头来了解灭绝了的动物的形状。这里,前后部分表达的内容显然是相对立的,空白处所填内容应该同其前后提供的这两方面信息相匹配。阅读所给选项,很快发现[B]开头的nevertheless表示转折,意思是:然而,我们对其中的许多动物非常了解,因为它们的骨骼和硬壳被保留在了被称作化石的石头中,从化石上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动物的大小、形状、行走方式、所食何物。由此可知,该选择项表达的内容起到了衔接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作用。所以此处选[B]。

  42.[F]

  第42题表达的内容,应该是既能与第二段的内容有一定的连贯性,又能与第三段中的重点信息相关联。尤其明显的是,选项[F]的最后一句与空白后的第一句紧密衔接。空白后第一句讲:我们所知道的几乎所有化石都是被保存在了由于水的作用而形成的岩石中,而且大多都是生活在水里或水边的动物。选项[F]中涉及到相关的词:be carried away by streams into lakes or the sea, get covered by mud等,都是在讲水的作用形成化石;而最后一句“直到其骨头或外壳嵌进石头并被保存下来”,preserved一词在空白后第一句中重复出现,使前后两句之间紧密衔接。因此[F]为此处正确答案。[F]意为:当一个动物死去后,其身体、骨头或外壳通常可能会被溪流冲进湖泊或大海,在那里被淤泥覆盖起来。要是这种动物生活在海里,它的身体可能会沉到海底被淤泥盖住。淤泥一层层地堆积,直至其骨头或外壳嵌进石头并被保存下来。

  43.[E]

  空白后第一句为选择第43题提供了主要线索,这句的意思是:还有像螃蟹一样的动物,其身体表面是一层角状物。本段其他部分介绍了这类动物的外貌特征。根据空白后also一词可知,此处正确选项中“也”应该讲到了一种海洋生物。选项[E]中后面的一句提到starlilies这种海洋生物,与空白后正好衔接起来。另外再看与上段的衔接。根据上一题我们已经知道,上一段主要讲到:我们所知道的所有化石几乎都是保存在了石头中,而且大多都是生活在水里或水边的动物。因此肯定存在过许多我们一无所知的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类。由此可知,本段开头应该开始讲我们所知的早期的海洋动物。这与[E]开头的the earliest animals正好呼应起来。[E]意为:人们发现的最早的动物遗骸都是些非常简单的物种,而且都生活在海洋里。后来的物种比较复杂,其中包括海百合,它们是海星的近属,海星有长长的触角,可以通过其长长的触角吸附在海底或石头上。

  44.[A]

  空白后部分为回答第44题提供了主要线索。下一句中有一个很关键的指示代词these,下一句的意思是:在这些动物中(of these),ammonites非常有趣而又很重要。它们身体上有个由许多腔室构成的硬壳(shell),每个腔室都代表着这个动物的临时住所。由此可以判断,ammonites是前面所提某种动物中的一个例子,它们的特点是“有壳”。shell一词是重要的线索,所填的正确选项应是本段的主题句,是一个概述。选项[A]符合这个要求。[A]意为:有壳的水生动物在化石中的历史很久了,而且已知的有很多不同的种类。

  45.[C]

  第45题的内容也应该能将前后两段内容有机地衔接起来。我们知道,上段主要讲的是有壳水生动物。再仔细阅读下段,第一句讲:大约7 500万年前,爬行动物时代结束了。由此可知,要填入的文字应该既承接上段提到的有壳水生动物,又能够引出下文的爬行动物这样的内容。只有选项[C]中有相关的词gave rise to the reptiles。[C]意为:最早的有脊椎的动物是鱼类,已知的最早的鱼类是在3.75亿年前的化石中。大约3亿年前,既能生活在水里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两栖动物出现了。它们形态巨大,有时可达8英尺之长,大多生活在沼泽地里,而煤层也是在这里形成的。由两栖动物又产生了爬行动物,在将近1.5亿年间,它们是生活在陆地上、海洋里及天空中的主要生命形式。

  最后,将所选答案代入原文,结合全文要点信息,确认答案,进一步排除干扰项。在将答案代入原文的过程中,只需再读一下有关的重要信息,检查文章从内容上是否连贯,语篇结构是否符合一致性原则、合乎逻辑等。

  干扰项分析:

  [D]和[G]是干扰项。

  [D]意为:最好的标准化石往往是海生动物。这些动物进化速度很快,遍布了地球上大片大片的地区。[G]意为:许多因素能够影响化石保存在岩石中的方法。一种生物体的遗骸很可能被矿物质取代,或者被某种酸性溶液溶解,只留下它们的印痕,或者化为一种更为固定的形式。

  虽然这两个选项与文章总体内容有某些关联,但将这两个选项代入原文中都与文章的上下文内容不衔接,因此是干扰项。

 第三节 命题特点和测试重点总结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选择搭配题此类题型的命题呈现一些显著的特点,总结如下:

  1.从内容衔接的紧密程度上来看,被填入的文字要么属于上一段,要么属于下一段。2005年考题虽然表面上看每个空似乎都是独立段落,但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有充足的线索表明:至少第41、42、45题都不是独立段落。无论被填的文字是某段的一部分,还是独立成段,都提示考生:认真把握所填文字与前后句子在内容上的联系,是填对选择项的最可靠线索。

  2.除了意思的衔接外,以上样题中的空和2005年考题的5个空,在空缺处前后的句子及所提供的选项中,一般会出现一些用词线索,帮助考生在意思之外进一步确定正确答案。

  3.因此,填任何空,都要从意思和词语的衔接两类线索入手。尤其是在意思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利用词语线索把握正确答案就显得尤其重要。考生一定要从这两方面多多练习。

  第四节 应试策略总结

  了解了选择搭配题的命题特点之后,我们在做题时就应当采用有效的解题方法,以提高做题的命中率。以下就解题思路向考生提出一些建议:

  一、答题步骤

  1.利用3~5分钟,快速阅读全文,注意要点词句,力求对文章内容做一个概括了解,但此时先不要读选择项的内容。

  当然,由于文章中空缺了5处,而且有的地方空缺的是几句话甚至是一整段,文章的整个结构和逻辑是被打断了的,因此在短时间内掌握文章要点或逻辑思路是很困难的。考生此时所要做的只是了解文章及各段的基本话题和内容,切不可求全责备。

  如果阅读两段后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干脆就直接进入第二步,即回到文章开头,一开始就边阅读边利用内容和词语线索直接做题。

  2.利用10~15分钟,边读边做题,重点阅读各个空白处附近的句子,考查选择项与前后内容的逻辑关系,然后再圈定关键的线索词(包括名词、动词、连词、代词等),然后从各选项中寻找在内容和词语上都衔接合理的选择项,确定答案。做题时如果一个题暂时做不出或拿不准,可先放过,继续往下读,先做容易的题,以免在一个题上过多浪费时间。

  3.利用3~5分钟重新阅读相关词句(不必再通读全文,因为时间上可能已经不允许),最后确认一下已经做出的选择。同时,别忘记做起初没做出的题或没把握的题,因为已经排除了几个选择项,此时可能会变得简单起来了。

  最后要提醒考生的是:做该部分最好不要超过25分钟,以免占用做其他题型题的时间。另外,每做完一个题,建议考生在相应选择项上标示出题号。

  二、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个层面:

  1.从内容上判断。

  在做题时最重要的是要读懂空白前后的句子(有时候是一句,有时候不止一句),明白前后表述的内容,然后根据意思的连贯性或逻辑性做出选项。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关键词线索确认答案。

  2.从词汇上锁定线索。

  做题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对一些线索词的敏感,最主要的线索词是空白前后的名词和动词,寻找答案时注意在选项中查找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或表示同一类事物的词语等;其次是代词、数词、表示时间/年代的词、地点/名称等专有名词等。尤其是在读不懂句子的情况下,利用这样的线索词寻找答案是很有效的方法。

  3.从连接词上查找线索。

  由于英语的句段之间经常会运用关联词表示衔接和过渡,使文章逻辑更清楚和连贯,因此,文章中和选项中表示各种逻辑关系、起连接作用的连词、副词、介词短语,无论是表示转折、因果、递进,还是表示举例、类比等关系,都是很重要的线索。

  三条原则:

  1.对空白处前后句做重点考查。

  就近寻找关键线索,即重点阅读问题空白处的前一两句或后一两句,寻找以上提到的三个方面的线索信息。

  2.保持对逻辑关系的敏感。

  文章中的逻辑思路通常会用一些表示时间/空间关系、并列/递进关系、因果关系、让步/转折关系、例证关系、从属关系的语句来展开。在做题时要保持对表示这五种关系的语句高度敏感,分析句子的重点是什么,前后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等。

  3.始终注意内容的连贯。

  选择出的正确答案必须从意思、词汇线索等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题型的选项中有两个干扰项。通常干扰项在意思上与原文内容表面上是相关的,但其意思可能会太泛或太窄,或涉及本文未涉及的其他方面,与上下文不能很好地衔接连贯。

  第五节 文章段落的语段特征

  被考文章通常是由几个段落构成的,每个段落都是文章的组成部分,而且又是一个自成一体、相对独立的整体。段落的长短不一,值得注意的是:短的段落有时可能是起承上启下作用,作为一个过渡或转折段;有时可能是进行一次概括,也有可能是用来强调某个观点。

  大多数段落通常符合以下三个标准:完整性、一致性和连贯性。

  完整性 完整性是就段落的内容而言。段落的内容应较充足而且较完整,一般来讲,一篇议论文的段落由主题句和若干展开句(有时段尾进行小结)构成。有时,段落的开头没有主题句,而在结尾处总结概述本段的主题。由于段落的主题句通常位于段首或段尾,又由于被考的部分通常处于段首或段尾(2005年考题实际上也是如此,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每个空白处似乎都是独立的段落,见上文分析),所以,把握段落主题(或主要方面)显得十分重要。

  一致性 一致性表现为一个中心思想(central idea)统率整个段落的内容,也就是说,段落中所有的扩展句子都围绕一个主题内容展开,所有句子所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因此,找出各句子与主题内容的联系非常重要。

  连贯性 连贯性即句子间的相互衔接清楚、自然、流畅,前后呼应;内容的组织上符合逻辑,例如,内容可以是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或空间位置安排,也可按重要性、难易程度、熟悉程度等来安排,还可以通过对比、分类、举例、分析因果关系等办法将内容组织起来,以呈现良好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可以用连接词明确表达,也可能暗含在句与句之间。

  表达连贯性有以下常见方法:

  1. 平行结构(三个以上称作排比句);

  2. 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如年代等;

  3. 重复一个词或一个词组;

  4. 同义词或近义词;

  5. 副词/形容词的比较级;

  6. 用代词复指前面的一个词、词组、句子或由若干句子表达的一个观点或描述的一种现象。代词在人称和数上与所指内容保持一致。如:

  it:可指代前面的单数名词或整个句子;

  they或them:指代前面的复数名词;

  one:指代前面的单数可数名词;

  that:指代前面的不可数名词或句子;

  this:指代前面的单数名词或句子;

  these:指代前面的复数名词。

  7. 表达逻辑关系的连接词:

  并列和递进关系:

  and, or, as well, likewise, similarly, meanwhile, in the same way, indeed, nor, first (second, third…), also, too, besides, furthermore, in addition, moreover, whats more等;

  例证关系: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take…(as an example), a case in point, consider等;

  因果关系:

  consequently, thus, therefore, as a result, accordingly, so, for等;

  比较/对比关系:

  similarly, in the same way, likewise, in the meantime, meanwhile, by contrast等;

  转折或让步关系:

  but, however, yet, nevertheless, rather, though, on the contrary等;

  总结归纳关系:

  in conclusion, in short, in brief, finally, generally speaking, to sum up, in a word等;

  定义关系:

  namely, in other words, that is to say, or rather等。

  第六节 文章的几种常见篇章结构

  了解了文章的语段特征,我们还有必要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这样,在做题时才能很快明白文章的逻辑,才能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更有效地找出正确答案。

  阅读理解B节中所考文章很有可能是说明文、议论文、报刊评论等。这类文章常见的篇章结构有:

  1.提出主题或观点,然后通过释义、举例、分析原因、对比、引用、分类等手段来详细展开主题或论述观点。

  文章的基本框架如下:

  ● 提出主题/论点 (直接或间接)

  ● 说明或论述主题/论点

  ● 得出结论

  (1)作者在提出问题或自己的观点时,可以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直接陈述要点;也可以先简述他人的观点或简要叙述现状或概况等,然后用总结、转折等方式引出自己的观点或要阐述的问题。

  (2)作者在说明或论证主题或自己的观点时,会运用多种说明或论证方法,如分析原因、使用实例、引用、列数据、运用比喻、分类说明、使用逻辑推理等等。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虽然文章有多个段落构成,但文章层次结构较清楚。因此在阅读时应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衔接关系。

  (3)在得出结论时,作者往往会重申论点、归纳总结、提出建议、展望未来等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作者并不一定刻意用某句话总结全文。

  2.文章按某种叙事方式展开,如时间、空间或重要程度等顺序。

  这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帮助读者抓住文章整体的写作思路和各个句子、段落之间的关系,掌握全文上下文线索等。大纲样题(见第二节)主要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

  对于以上提到的议论文和说明文的两种常见篇章结构,考生其实都了如指掌。虽然如此,要想及时辨认出文章的结构,并充分利用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来提高做题的效率,考生还必须要多练习阅读英文文章,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上文提到的诸多文字标志和语段特征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