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考研政治试题的统计分析表明,考研形势与政策试题有三大命题特点:第一、从试题分值看,实考分值多于大纲规定分值。在考研政治试题中,涉及形势与政策的考题包括时政选择题(含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 10分)和时政分析题(10分20分之间),因此实考考题达到20分至30分,远远超过大纲规定的10分。二、从试题重点看,时政分析题和时政选择题同等重要。考研政治试题中每年至少有一道属于时政分析题,其中2000、2003、2005年均考了两道分析题,其余年度各考了一道分析题。三、从试题难度看,时政与相关理论结合紧密。近年试题中,时政与哲学原理的结合考过“宪法修改”问题, 时政与政治经济学结合考过“经济全球化”问题、“宏观调控”问题,时政与毛泽东思想结合考过“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问题,时政与邓小平理论结合考过“西部大开发”问题、“收入分配”问题,时政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结合考过“政治多极化”问题、“乌克兰”问题等。
根据上述关于今年考研大纲的规定和历年时政命题的特点,2006年考研形势与政策复习纲要由“年度时政总体回顾”、“年度时政重点专题”和“时政与相关理论综合专题”三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
一.年度时政总体回顾
年度时政包括中国政治、中国经济、科教文卫、中国外交和国际大事五个部分。
1.中国政治
过去一年来,国家政治生活呈现出一派新气象,主要特点包括:一是创建和谐社会成为政治生活的主题,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了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二是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信访条例(修订草案)》、《公务员法》等一系列意见、决定、法律、法规相继颁布施行;三是反腐倡廉力度加大,中纪委第五次会议召开、公务员参赌得到遏制、大贪官杨秀珠被抓获。
2.中国经济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财富》全球论坛等多个世界经济大会在中国举行;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部规范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出台,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三是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
3.科教文卫
过去一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科教文卫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科学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曙光4000A在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正式启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二是医疗卫生领域日益规范、改革不断深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推进;三是体育竞技成绩斐然,中国乒乓球队包揽第48届世乒赛全部金牌,羽毛球队重夺苏迪曼杯,创造了同时拥有汤姆斯杯、尤伯杯和苏迪曼杯的历史。
4.中国外交
过去一年,中国对外交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高层频频出访,胡锦涛先后出访俄罗斯、东南亚、拉美、北美;大国交流频繁,中俄、中美、中欧领导人多次会晤;参与国际会议众多,高层领导先后出APEC、东盟会议、亚非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和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峰会。
5.国际大事
过去一年,世界总体和平、局部动荡的态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巴以冲突趋于缓和,和平初露曙光;伊拉克国内政局依然复杂,各派政治力量相互斗争,国内反美斗争仍然如火如荼;印度和巴基斯坦关系趋于缓和,叙利亚撤出了黎巴嫩,而非洲地区的苏丹也走向了和平;天灾人祸不断,恐怖主义和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创伤愈演愈烈。经济领域,发达国家开始放松他们紧握世界的“大手”,大规模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科技领域,人类加快了探索太空的步伐,“发现”号航天飞机圆满完成太空之旅、“深度撞击”撞击器与彗星“坦佩尔一号”在距地球1.32亿公里处相撞成功。
二.年度时政重点专题
在众多的时政知识面前,如何抓住复习的重点呢?根据历年形势与政策试题的特点,考生应当把握好以下两条原则:一是国内部分突出考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其他时事命题较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主要体现在当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决议、报告以及领导人关于重大事件的讲话中。二是国际部分强调“与中国有关”,突出考查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主张、中国与大国关系(如美国、欧洲、俄罗斯和日本等)、地缘政治(与中国周边国家关系)、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及其他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以上两点在过去五年的形势与政策命题中都已经得到了验证,在2006年形势与政策考试中同样会得到体现。以下“年度时政重点专题”就是依据以上两条原则遴选出来的2006年考研形势与政策的十一个重点。囿于篇幅,下面就每个专题的复习要点进行简要介绍,详细内容请参见即将出版的《2006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参考书》。
1.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
每年的“两会”都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可能作为形势与政策知识要点进行考查的要点包括:一是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内容,包括去过一年的有关总结、新一年的主要目标和指导原则等;二是领导人选举结果,如胡锦涛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等;三是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涉及的有关重大问题,如中国经济发展、台湾、中印等问题。
2.连宋大陆行和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是事关祖国统一的重大问题。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分子近年来活动频繁,对祖国统一进程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继承发展了原有的对台方针和政策,积极推动海峡两岸政党对话,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
3.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
朝鲜是中国近邻,朝鲜半岛的无核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2月朝鲜宣称“已经拥有用于自卫的核力量”。伊朗核问题方面,伊朗虽声称“没有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计划”,却有意“向阿拉伯国家输出核技术”。朝核问题六方第四轮会谈取得的成就、各方观点及其差异、中方在会谈中的积极作用、朝鲜半岛无核化的意义、伊朗核问题的深刻背景等都可能作为考试命题的知识点。
4.联合国成立60周年和联合国改革
2005年是联合国成立60周年纪念。9月,胡锦涛出席了联合国首脑会议并出访了加拿大、墨西哥。本专题应当着重掌握的知识点包括:一是胡锦涛与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等三国元首会谈时涉及的主要问题;二是胡锦涛在不同场合所作演讲的主题和主要观点;三是联合国改革的动态及我国政府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的基本主张。
5.抗战胜利6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战场遍及三大洲、四大洋,死亡5120余万人。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世界人民经过6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专题重点应当理解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二是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三是中国要始终不渝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四是各国展开各种活动隆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6.胡锦涛参加亚非峰会和万隆会议50周年纪念活动
在万隆会议50周年纪念之际,亚非106个国家举行了第二次亚非峰会和万隆会议五十周年纪念大会。应当着重掌握的知识点包括:第二次亚非峰会的主题及会议宣言、胡锦涛演讲的主题以及万隆会议纪念大会的相关内容;胡锦涛出访文莱、印尼和菲律宾的重要讲话精神。
7.胡锦涛出访拉美四国并出席APEC会议
胡锦涛主席出访拉美四国是2004年底中国外交的重大事件。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知识点包括:第一,胡锦涛主席访问巴西、阿根廷时发表重要讲话的主题及其具体内容;第二,把握胡锦涛主席就中国在经贸合作、反恐等问题上的立场观点;第三,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主旨;第四,对于胡锦涛主席拉美四国之行成果的肯定评价。
8.新疆自治区成立50周年和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纪念
2005年是中国民族工作重要的一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新疆成立50周年和和西藏成立40周年纪念活动隆重举行。本专题要求掌握的要点包括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基本形势、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
9.欧盟宪法条约命运多桀
自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以来,欧盟逐步发展壮大。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集团,是当今世界经济和整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2004年5月1日塞浦路斯等10个国家成为其新成员国后,欧盟已经拥有25个成员国。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2年签署,1993年生效)、阿姆斯特丹条约(1997年签署,1999年生效)、尼斯条约(2000年签署)都是欧盟发展史上的重要文件,欧盟宪法条约必将将欧盟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欧盟宪法条约是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重要问题,欧盟宪法条约的命运是当前国际政治的焦点问题之一。
10.胡锦涛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G8+5峰会
6月30日胡锦涛开始出访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并于7月5日、7日分别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和G8+5峰会。本专题需要掌握的要点包括:一是胡锦涛访俄哈的主要成就;二是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主要议题;三是胡锦涛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G8+5峰会上阐述的主要观点。
11.十六届五中全会
每年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全会都是考研形势与政策必靠内容。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在10月召开,应当重点关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的相关原则、方针和目标。
三.时政与相关理论综合专题
年度时政重点专题主要是为形势与政策的10分选择题准备的。但是在时政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相关知识点的结合方面(主要体现在分析题上),我们还需要关注以下9个问题。(详细内容请参见即将出版的《2006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参考书》)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当前重大方针政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施政的出发点;作为新增知识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2006年形势与政策复习的重中之重。
2.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的强度。我们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开展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新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为此,我们必须摒弃不利于能源资源节约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牢牢抓住提高利用效率这个核心,紧紧把握发展循环经济这个重点,采取综合措施,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3.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
4.国民经济步入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转变风向
2003年以来,国民经济呈现出局部“过热”局面,2004年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力调控措施。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这标志着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双双实现了由“积极”向“稳健”的转变。继2004年对钢铁等行业实施重点调控之后,今年中央又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对投资和价格增长过快的房地产行业进行了整治。
5.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6.中央一号文件再度关注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落到实处
继2004年之后,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关注三农问题,凸现了三农问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本专题应当着重掌握税费减免、城乡统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关键词。
7.入世还需“入市”,中外贸易摩擦不断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发展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但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有关问题却迟迟未能得到根本解决,欧盟、美国、日本以各种理由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贸易摩擦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严重障碍,并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8.局部冲突不断,世界仍不太平
局部的冲突和战争仍然是当今世界和平的重要威胁: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最复杂、最难解决的一个国际性问题即巴勒斯坦问题仍然悬而未决,伊拉克重建困难重重,同时前苏联地区部分国家的“颜色革命”也分外引人关注。学习本专题不仅把握热点地区的基本形势,还要注意分析其局势变化的内在原因。
9.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中国正在和平崛起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要素转移和资源配置,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为各国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坚持和平的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支点和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