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根据新大纲在2006年“形势与政策”的考试中,10分的分值具有非常大的弹性:一方面,有可能就在10分正常分值内,“形势与政策”的知识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的相关知识点结合,出综合性的客观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另一方面,有可能突破10分正常分值,以“时政性”的“形势与政策”的知识点为契机和切入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的相关知识点结合,出主观题(10分的分析题)。所以说做得好形势与政策可以达到40多分。
根据上述变化我提出以下高分复习建议:
一、把握重点,将时政与各学科基本原理相联系,注重培养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国内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一国两制”与港澳台、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上的讲话、胡锦涛和温家宝的出访等等。国外如上海合作组织元首会晤、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日关系、中美关系、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欧盟问题、八国首脑会议、印尼和“自由亚齐运动”签署和平协议等等。特别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应为备考重中之重。在强调学习重点的同时,要注意命题的新角度,理清思路,注意与多学科知识的纵横联系,即与基本原理对号入座,注意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注意时事信息的全面摄取。考生在学习和生活的点滴之中,利用各种信息载体对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讲话和文章,党和政府公布的重要文件、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国际上的重大时事等等做牢牢掌握,扫除盲点和模糊点,在准确记忆和理解分析的过程中全面把握。注意对重大时事的梳理记忆,切忌怀有临时抱佛脚的投机主义心理,只想临时突击,不作认真复习,势必吃亏。
三、关注新政策方针,国际关系新突破、新观点,关注与现实重大问题相结合的黄金点和热点。党和政府实施的新政策方针,党的重要会议,国际关系的新突破,社会现实和理论上的一些新观点和热点,往往是在命题者选择命题材料的范围之内。考生在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复习时,要多记忆,多联系,多分析。
结合以上复习建议,从我写的《形势与政策----理论热点剖析及命题预测》(现代出版社)一书中选取部分专题剖析和试题来介绍在形势与政策复习中如何把握尺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一、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并且,在报告的第七部分专门论述了“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问题,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一)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既要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二)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三)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
(四)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改进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进。”
☆ 二、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还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是:
(1)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是:
(1)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3)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四、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是: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2)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3)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
7.目前,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3)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4)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5)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6)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7)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8)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9)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10)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时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相结合
预测试题专项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构建和谐社会,其关键是各级领导要学会在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C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 )
A.物质和意识辩证的统一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B.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C.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改革开放先行地区的广东来说,更具紧迫性。这是因为(C)
A.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经济学依据是( A )
①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水平 ④劳动者创造了价值规律并利用价值规律为人类服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多项选择题
1.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活力、文明法治、稳定和谐和谅解宽容的社会,这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三者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表现,而一定程度的社会和谐发展,又为更高层次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上述材料( ABC )
A.坚持了联系的观点 B.坚持了发展的观点
C.体现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 D.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通过以上实例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复习形势与政策,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