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启航内部讲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二)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启航学校 
文件作者 启航学校 
更新时间 2005-10-22 18:25:01 
添加编辑 viewsnake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搜索更多免费考研资料:
阅读正文内容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本章复习重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二、科学的实践观;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它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可知性,同唯心主义、二元论、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和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物质概念)区别开来,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及其哲学意义
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主要是指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学、天体物质学、现代生物学等关于物质结构的观点。其哲学意义是:进一步证实了世界的物质性,揭示了物质形态、结构、特性等方面的多样性、层次性和无限性,证明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丰富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系统和要素、结构和功能等原理。
 
2、物质的存在形式
(1)物质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运动与静止。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事物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时的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承认相对静止是把握运动和认识事物的性质的前提条件。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而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它们具有客观性、辩证性。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时间和空间是具体的,其具体特性在一定条件下会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注意识别唯心主义的时空观和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创造出社会意识和社会关系等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人是在实践中存在与发展的,实践构成了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实践具有目的性(自觉能动性)、物质性、社会制约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试验等。
 
2、  实践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实践主体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它具有类、群体、个体等形式。实践客体是指进入实践活动范围的对象。
首先,主体与客体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关系范畴,是实践过程中缺一不可的要素。无主体就无所谓客体,无客体也无所谓主体。其次,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主体影响和改造客体的状态和性质,客体的状况及规律限制或制约着主体及其活动。
主体的对象化和客体的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过程。主体的对象化(或客体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客体非对象化(或主体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即客体失去了对象化的形式而变成主体的一部分。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6页。)
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包含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方面。实践关系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它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关系。认识关系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价值关系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即主体需要与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这三种关系是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不同侧面。其中,实践关系决定和制约着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而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也影响着实践关系。
 
3、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实践是通过实践系统中的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过程来实现的。实践的运行过程包括四个主要环节。
(1)进行实践决策,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目的以一定的客观现实或外在尺度为依据,同时又反映人的需要,是运用于客体的内在尺度。实践方案则是人们根据实践规律制定的实践计划和步骤。目的与方案都要体现“合目的”与“合规律”、“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有机统一。
(2)实施实践方案。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的手段作用于客体。目的和方案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活动才能变成现实。实践的手段不仅指物质工具,而且指主体对工具的操作方式或方法。
(3)完成、检查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主体通过一定的手段实施实践方案,按照目的来改造客观事物,使实践的观念对象化到客体中去,从而达到实践的结果。实践过程常常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导致人们目的或方案不合于实际,进而会影响实践的结果。这就需要对实践效果、实践效能、实践效率进行检查和评价,以获得对实践目的、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的再认识。
(4)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以实践的效果、效能和效率作为衡量实践活动是否具有合理性的基本尺度来调控实践,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实践活动。
 
4、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自在世界又称天然世界,是指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界,或人类活动尚未触及到的自然界,即尚未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指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有机体。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界,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盲目自发地起作用的;而后者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和人的关系都是人的活动的结果。二者的统一或联系表现在: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的自然基础,并通过人的实践转化为人化自然,融入人类世界。实践是二者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人类通过实践改造包括自然和社会在内的现实世界,使现实世界打上了人的烙印;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人类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以物质生产劳动为最基本形式和基础的社会实践,既是使人类同自然界中分化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使人类同自然界保持联系或统一的基础。
   
典型试题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意识的起源证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则是客观的。无论哪一种认识,
归根到底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存在主观差异,即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但是,这种差别产生的根源却是客观的,即由生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客观原因决定的。
 (3)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要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以实践为基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反对割裂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关系的错误观点(唯意志论、机械论、宿命论等)。
(4)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人脑思维可以用人工智能(“机器思维”)模拟,即把意识或思维活动转化为机械的、物理的运动形式。 “机器思维”与人的思维在形式和功能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有本质区别。人类思维是有生命的物质运动形式,主要是生理和心理过程,它具有社会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人工智能则是无生命的物质运动形式,它不仅是机械的和物理的过程,而且是被人所设计、创造和操纵的。
   
典型试题分析
一、多项选择题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E.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2、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形式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形式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这是由科学和哲学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所证明或论证的。
(1)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都是客观的。自在自然或天然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没有触及或改造过的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或属人自然则是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无论是自在自然还是人化自然,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虽然人化自然的形成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但它依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自然界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某些具体属性,但是不能消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2)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尽管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但同自然界一样,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不仅表现在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更重要地表现在它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的物质关系体系,是贯穿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
 
典型试题分析
辨析题: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基本原理,是我们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这一原理要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主观符合客观,认识符合实际,并主张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
 
思考题:
1、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
2、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  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4、  简述实践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5、  如何理解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6、  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
7、  简述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8、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9、  为什么说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考研政治>政治指导>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