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启航内部讲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五)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启航 
文件作者 启航 
更新时间 2005-10-22 18:26:45 
添加编辑 viewsnake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搜索更多免费考研资料:
阅读正文内容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本章复习重点:
一、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社会规律的特点;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构成;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四、社会的观念结构,意识形态及其相对独立性。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是指与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首先,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其次,自然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优良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再次,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自然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自然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人口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增长率和密度等等。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首先,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其次,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的发展则起延缓作用。在现代社会,人口的质量(智力、体力等)、职业构成、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等状况,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口因素要受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人口增长或自我生产的规律是社会规律,而非自然规律。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口生产相互制约,但物质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人口的增长要同物质生产发展相适应,同自然资源相适应。
 
2、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的深刻基础。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物质基础,是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最终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基本面貌,决定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最终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典型试题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3、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必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
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伴随着全球问题特别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1980年,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联盟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应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一原则已被国际社会所公认。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我国人口过多,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较严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合理利用资源,克服浪费现象,加强治理污染。当前,我国人口多,增长快,与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不相适应,不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的增长。要正确理解和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与社会进步、人口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
 
2、  社会的实践本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决定了社会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点。
 
3、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历史发展的一致性表现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社会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物质体系,并以物质生产方式为现实的基础。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所支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实践决定了社会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界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规律的主要特点在于,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作用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社会历史规律,而且能够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社会历史规律实现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社会历史规律不同,自然规律的形成和作用都是盲目自发的,不需要人的活动干预。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
1、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广义的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狭义的经济结构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它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系统,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其功能是:其一,以一定的形式把生产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对生产力起反作用;其二,它作为经济基础,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2、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生产力作为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生产力具有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等特性。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力量,并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它随着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不断向前发展,包括量的增长和质的飞跃。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的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形态或社会制度的发展和更替,决定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水平和人的素质的提高。
这一客观规律要求我们必须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要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敏锐把握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认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标志,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3、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但它不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而是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一经渗透到生产力的各实体性要素中去,就会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已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先导和基础,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根据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在现代生产力中,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就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含量,特别是高新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凝结。充分发展和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4、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其中,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它决定生产关系中的其它方面。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生产关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
 
5、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结构与阶级结构有着直接的联系。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经济范畴。阶级的存在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阶级是指同一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社会集团。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由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经济地位。阶级对立的实质在于,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在生产中居于支配地位,并能占有另一集团的劳动,即剥削另一部分人。在各个阶级社会,除了构成该社会主要矛盾的两大对立的基本阶级之外,还有一些非基本的阶级或集团。社会阶级结构及其变化,反映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
1、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要素
社会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2、国家政权在政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1)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范畴。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国家起源问题上存在着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如“君权神授论”和“社会契约论”。
(2)国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首先,国家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要对被统治阶级进行专政。国家虽然也有民主的一面,但民主是有阶级性的,民主是与专政相联系的。
(3)国家的本质决定国家的职能。国家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4)在社会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它通过复杂的信息网络系统,对政治结构以至整个社会实行控制和管理。
 
四、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观念结构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过程,主要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和物质生产方式,以及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包括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发展。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典型试题分析
一、多项选择题: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2、社会意识形态
(1) 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也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道德、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它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它不反映经济基础,没有阶级性。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对社会存在,特别是对经济结构的反映。
(2)社会意识(包括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社会意识受社会存在决定,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它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某种不一致性或不平衡性。它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五,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上述原理对于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能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正确的思想保证;能有效地抵制和克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泛滥和侵蚀;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3)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维护或批判社会现实;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
 
3、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本质上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化具有维护、调控社会生活的功能,知识传承功能,教化功能等。
 
4、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先进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体现,它的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当前,要重视科学文化和道德思想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5.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们分别是文化进步的物质、政治、精神方面的结晶。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程度、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水平等。政治文明是人类从事政治实践获得的积极成果。它主要涉及政治制度特别是行政管理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状况、水平或发展程度。三个文明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证,并制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方向;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智力支持、精神支柱和思想保证。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如何理解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3、试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简述经济和政治的关系。  
5、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对我国文化思想建设的指导意义。
6、如何理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考研政治>政治指导>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