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一节 近代中国国情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一、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
(一)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基本特点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中国革命一切问题最基本的依据。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又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受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直接支配的殖民地。毛泽东在1938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科学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显著的优势。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3.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封建势力是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工具和社会基础。
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5.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6.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有的。
(二)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基本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即反帝反封建。
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
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过程中,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一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共同富裕。两个任务的主题、内容不一样,不能互相代替;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离。前者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问题,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前者是首要的,只有完成了第一大任务,才能为完成第二大任务创造条件。
三、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一)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它总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近代中国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物。
首先,中国革命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决定的,是近代中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派逼出来的。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由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性质造成帝国主义成为中国的太上皇,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帝国主义侵略后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使中国的领土被侵占,主权遭侵犯,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到严重阻碍,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两对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革命创造了条件。
其次,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太平天国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但由于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这,提不出科学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纲领,不可呢引导中国走向独立与富强。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新的社会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但未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与发展。
(二)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
革命性质是由革命的任务决定的,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这主要是由于:近代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敌人主要还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革命的锋芒不是向着一般的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是向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所以,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仍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只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有新旧之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仍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但是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而成为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四、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
1911年爆发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为二十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
(一)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最终赶走了皇帝,推翻了清王朝,宣告了在中国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二)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辛亥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由于清政府已经是“洋人的朝廷”,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这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实质上具有反帝的性质。
(四)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伟大功绩是不可抹煞的。辛亥革命虽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革命的洪流奔腾向前,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五、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它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导致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有: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3)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这些因素构成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国际环境和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的条件,促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从而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从鸦片战争开始,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又一次一次地失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辟救国救民的道路。
正在这时,1917年和1919年,俄国和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这就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五四运动。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先进理论。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的社会力量暂露头角,为新思想新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道路。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了。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包括对革命性质、对象、动力、领导权和前途等重大问题的分析和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通过坚持不懈的积极探索,在这些问题上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由于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以及由此决定的中国革命性质、特点等,尚缺乏明确的认识,因而,只是笼统地提出要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任务和奋斗目标。然而,在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如果不首先推翻沉重压在他们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国家就不能独立,人民就不能解放,从而也就谈不到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同时,必须确定现阶段革命的任务和相应的斗争策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近代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无论是农民的天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还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没有能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明确纲领。而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一年,就把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这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国民党实行合作,以建立最广泛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国共合作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又使一系列新的问题提到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特别是如何处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亦即如何认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但是,党的三大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势力”,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中国国民党应该是国民革命之中心势力,更应该立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三大前后,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在《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等文章中提出:“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中固然是重要分子,然亦只是重要分子而不是独立的革命势力”,“工人阶级不但在数量上是很幼稚,而且在质量上也很幼稚”;资产阶级的力量则“比工人雄厚”,而且随着产业的发展会不断增强;民主革命的前途,“在普通形势之下,自然是资产阶级握得政权”。这种认为中国民主革命只能以资产阶级为主体、革命胜利后先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然后无产阶级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实际是一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观点。
与陈独秀的观点不同,李大钊在1923年6月党的三大上即指出:“过去和将来国民运动的领导因素都是无产阶级,而不是其他阶级”。瞿秋白在1923年9月写的《自民治主义到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中国客观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其国际地位,实在要求资产阶级式的革命”;但是中国劳工阶级必须在这种革命运动中“勉力做主干”,“日益取得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指导权”。
领导权属于无产阶级而不属于资产阶级,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之点。因此,这些观点的提出和阐明,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后,在国民革命形势日渐高涨之际,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总结建党以来特别是国共合作以来的经验,在党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大会通过的文件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若不去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其领导地位便不可能取得;这个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的生产关系”和“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这样,党就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划清了新旧两种民主革命的界限。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是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重要原则问题,它们的提出是党探索中国革命规律进程中的重大进步。
这个时期,毛泽东在他所写的《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中,在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他们人数虽少,却十分集中;经济地位低下,又受着帝国主义、军阀、资产阶级的极残酷的待遇,所以他们特别能战斗。
其次,毛泽东指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再次,毛泽东创造性地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状况,科学地把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资产阶级划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明确指出,买办资产阶级代表中国社会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之一。而民族资产阶级对于中国革命则有矛盾的态度:他们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要革命,赞成革命;但是当着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的发展感觉到威胁时,他们又怀疑革命。这样,就为党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实行统一战线时,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最后,毛泽东指出,欧美日本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乃是资产阶级一阶级的革命”,其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一阶级统治的国家,而中国的国民革命,“乃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这三个阶级合作的大革命”,“其目的是建设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由于工农阶级已经形成了一个社会势力,由于已经有了中国共产党,由于苏联和第三国际“做了中国革命有力的后援”,因而,资产阶级想在革命胜利后“建设一个阶级独裁的国家”纯系梦想。①
从以上的叙述和分析中,可以看到,虽然这时中国共产党人还没有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概念,但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已初具轮廓。这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理论成果。
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地负起了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并成功地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逐步走向了复兴。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广大人民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进行了顽强的奋斗。为了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全部见解,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重大问题,驳斥国民党顽固派关于“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论调,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对中国革命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思考和总结,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等重要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及其相互区别与联系;论证了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已经不再是旧式的、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阐明了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无产阶级只有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在这些著作中,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完善和深化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它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作了科学概括,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总路线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个革命的终极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这条总路线,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领导、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主革命的学说。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换句话说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它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严重束缚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最腐朽的上层建筑,是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只有推翻三者的统治,中国的生产力才能获得解放,中国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革命直接目标是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根本目的前提,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
分清敌、我、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因此,“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不是别的,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为,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中,压迫和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它们二者。二者相互勾结以压迫中国人民,而以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因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帝国主义成为中国革命主要对象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目的,决不是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封建主义成为中国革命主要对象的原因则在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如果不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与解放也是不可能的。中国革命既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又是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初步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由此制定的最低革命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在全国人民面前破天荒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又一对象
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中国的资产阶级也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即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将官僚资本明确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之一。他指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由于官僚资本是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结合,是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的资本主义,并构成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官僚资产阶级依附于帝国主义并直接为帝国主义和统治阶级服务,是革命的对象,因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的是官僚资本主义和大资产阶级,并不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性,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资本主义一直难以获得正常发展。所以,民族资产阶级有要求革命的一面,是革命的动力之一而不是革命的对象。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无产阶级和地主、资产阶级占少数,最广大的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大中间阶级。
(一)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和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农民阶级历来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农民主要包括富农、中农、贫(雇)农三个阶层。富农约占农村人口5℅左右,一般地能够参加农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在反地主的土地革命斗争中也可能保持中立。中农约占农村人口20℅,贫农,连同雇农在内,约占农村人口的70℅。农民主要是指贫农和中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坚固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1.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第一,农民是中国工人的前身、工业市场的主体、中国军队的来源,是无产阶级天然的、最可靠的同盟者;第二,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消灭封建土地占有制度,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是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核心问题;第三,约占农村人口70%的贫农和雇农,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最深,生活最悲惨,革命愿望也最强烈。
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第一,农民人数最多,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第二,农民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最大的掠夺对象和剥削对象,历来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
(二)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他们是小私有者、劳动者。他们和农民中的中农的地位有些相像,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日益走向破产和没落的境地。所以,他们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三)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由于深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民族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矛盾,因而具有一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可以成为革命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易于同敌人妥协,常常发生动摇。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娘肚子带出来的先天性特点就是其软弱性。
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的这种进步、革命与妥协、软弱的两重性,使得他们虽然能成为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但无法充当革命的主要力量。同时,也决定了无产阶级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对他们必须实行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1925年,中共四大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思想。无产阶级对于民主革命的领导,是新旧民主革命区别的根本标志。
(一)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
1.这是民主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革命对象异常强大,中国要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阶级,联合各革命阶级,才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已经证明,农民阶级由于其小生产者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由于其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都不能担当起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任务。中国无产阶级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2.这是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和优点所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比民族资产阶级早,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比资产阶级广大的多。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一样,中国无产阶级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它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是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除此之外,中国无产阶级还有自己的许多特殊优点:第一,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彻底。同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没有欧洲那样的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除极少数工贼外,整个阶级都是最革命的;第二,中国的产业工人大多来自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一种天然联系,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第三,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但分布相当集中,便于组织起来。
3. 无产阶级必须通过自己的政党实现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无产阶级领导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4.由中国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来领导中国革命,不仅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
在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上,必须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右是放弃领导权;“左”是把自己孤立起来。“左”和右都会葬送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看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不是天然的,而是必须争取的,尤其要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坚持和把握无产阶级领导权,应注意以下四点:
(1)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一个关键;
(2)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实行独立自主、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保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3)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4)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因为它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争取人民解放。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而革命的性质是由革命的任务决定的。当然,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因为:
1.它有了新的领导阶级。这个革命不再由资产阶级来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通过它的政党来领导,无产阶级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这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
2.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3.它有了新的指导思想。这个革命不是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指导,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
4.它有了新的前途。这个革命不再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
5.它有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明确指针。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者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两者的关系犹如文章的上篇与下篇的关系,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因此,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内在革命的前途问题上曾经有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相联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进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另一种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二者之间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毛泽东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即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新民主主义政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进程中,一定时期所采取的过渡性质的国家形式。这里面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军队和马列主义的指导将保证它向社会主义转变。
早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一文就提出了建立“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的思想。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土地革命的过程中,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工农共和国”。1935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华北事变后的形势,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随即将“工农共和国”口号先后改为“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以吸收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所谓“三三制”,是指在政权组成人员上,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各占三分之一。这种“三三制”既保证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又团结了广大的中间力量和一切赞成抗日民主的人士,孤立了顽固派,有利于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好的政权形式,这种政权形式推广到全国,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1948年,根据解放战争胜利进展的形势,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国家的思想。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重要文章,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早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一文就提出了建立“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的思想。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同的建国主张和实践。
首先是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国民党南京政府就是这样的政权。由于这个政权代表是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残酷压迫和剥削中国的各阶层人民,因而遭到全国人民的普遍反对,注定了其必然灭亡的命运。
其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然而,由于帝国主义不容许――其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不是变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不容许――其支持和援助中国革命,当然不希望在革命胜利后中国成为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国民党统治集团不允许――他们竭力镇压革命和民主力量,维护其一党专制;更重要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力量弱小,并具有软弱性、妥协性,不可能领导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联合政权,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胜利进展和有效的统战政策,赢得了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拥护。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
1948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完整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民主和专政这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两者相互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者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人民民主政权的参加者。
第三,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与破坏,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的经济建设,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远大目标。
第四,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
总之,人民民主专政既与地主资产阶级专政有着本质区别,又与马克思、列宁论述的无产阶级专政不完全相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独特创造。这一理论的形成,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三、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具体地说:
(一)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对中国的土地革命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经验。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土地革命的极端重要性,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六大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虽然肯定了没收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原则,但存在严重的错误:一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二是没有将富农与地主严格区别开来,三是主张土地国有或公有。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规定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确定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阶级路线,对富农的策略也有调整,但土地所有权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随后经过三年多的土地革命实践,到1931年前后,土地所有权问题得到解决,即农民不仅获得土地使用权,同时也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并基本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这就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31年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上台后,在土地革命中执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这是正确处理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土地政策。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国人民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越来越成熟。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2/3的地区己基本解决了土地问题。1947年10月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纲领。针对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的偏差,毛泽东在1947年十二月会议上强调,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两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1948年秋,在1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 农民获得彻底解放,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并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日本投降以后达到了最高峰。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同外国帝国主义、中国地主阶级结合在一起,成为封建的、买办的资本主义,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它不仅压迫工人、农民,而且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中等资产阶级,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两重性: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买办资本,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三)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中国共产党将中国资本主义分成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并采取截然不同的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保护和发展的政策。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属于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它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生产力的进步,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具有革命性,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阵营中的一支力量。因而,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发展。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期间,针对党内存在着的急于消灭资本主义,害怕资本主义发展不利于革命,企图由封建经济直接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毛泽东指出,这是因为,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毛泽东强调,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国家,这种资本主义还有用,它的性质是帮助社会主义的。
(四)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作了分析:“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是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1)国营经济是以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它代表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是新民主主义政权的物质基础,是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
(2)合作社经济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合作社可以提高生产力,给将来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化创造条件。
(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以资本家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为基础、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私营经济。它主要是民族工商业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两重性: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的一面,又有不利于社会主义、剥削工人的一面。中国共产党对它的政策是限制和利用。
(4) 个体经济是指分散的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总量的80%以上。个体经济是一种尽管落后但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保存的一种经济。它一方面可以接受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另一方面随时可能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要引导个体经济向集体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国家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它很快会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
新民主主义应在国营经济领导下,使五种经济成分统筹兼顾,分工合作,以促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由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居于主导地位,使它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但新民主主义经济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经济。它是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它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
(五)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指导方针是“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计民生’,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决不能还是旧式的封建社会。”
四、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一定的文化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形态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并为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服务的。
(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无产阶级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2.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内容和形式。这种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中华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色,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结合,但并不排斥外国的进步文化,而是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
3.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它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 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槽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决不能无批判的兼收并蓄。
4.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因而也就是民主的。
5.新民主主主义文化代表了五四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谓“先进”是一个历史的尺度,必须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反帝反封建是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要求。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它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无疑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真理,是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寻觅而最终找到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指导下的文化建设当然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并为他们所拥有,无疑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方向。
五、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人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最高奋斗目标。但是,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实现这一最低纲领,然后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创造前提条件。在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必须首先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即现在的最低纲领而奋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又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胸怀党的最高纲领。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曾精辟地论述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
其次,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合理最革命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最后,中国共产党必须首先为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的实现而奋斗,脱离中国革命的实际而妄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会犯超越革命阶段的“左”的错误或陷于空想;同样,没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就会迷失方向,将自己降低到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水平上。实现最低纲领是实现最高纲领的必要前提,而实现最高纲领则是实现最低纲领后的必然发展,当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将是漫长的。
第一节 近代中国国情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一、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
(一)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基本特点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中国革命一切问题最基本的依据。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又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受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直接支配的殖民地。毛泽东在1938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科学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显著的优势。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3.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封建势力是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工具和社会基础。
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5.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6.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有的。
(二)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基本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即反帝反封建。
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
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过程中,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一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共同富裕。两个任务的主题、内容不一样,不能互相代替;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离。前者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问题,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前者是首要的,只有完成了第一大任务,才能为完成第二大任务创造条件。
三、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一)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它总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近代中国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物。
首先,中国革命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决定的,是近代中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派逼出来的。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由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性质造成帝国主义成为中国的太上皇,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帝国主义侵略后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使中国的领土被侵占,主权遭侵犯,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到严重阻碍,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两对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革命创造了条件。
其次,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太平天国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但由于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这,提不出科学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纲领,不可呢引导中国走向独立与富强。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新的社会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但未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与发展。
(二)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
革命性质是由革命的任务决定的,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这主要是由于:近代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敌人主要还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革命的锋芒不是向着一般的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是向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所以,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仍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只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有新旧之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仍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但是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而成为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四、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
1911年爆发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为二十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
(一)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最终赶走了皇帝,推翻了清王朝,宣告了在中国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二)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辛亥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由于清政府已经是“洋人的朝廷”,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这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实质上具有反帝的性质。
(四)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伟大功绩是不可抹煞的。辛亥革命虽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革命的洪流奔腾向前,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五、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它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导致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有: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3)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这些因素构成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国际环境和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的条件,促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从而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从鸦片战争开始,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又一次一次地失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辟救国救民的道路。
正在这时,1917年和1919年,俄国和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这就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五四运动。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先进理论。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的社会力量暂露头角,为新思想新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道路。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了。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包括对革命性质、对象、动力、领导权和前途等重大问题的分析和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通过坚持不懈的积极探索,在这些问题上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由于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以及由此决定的中国革命性质、特点等,尚缺乏明确的认识,因而,只是笼统地提出要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任务和奋斗目标。然而,在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如果不首先推翻沉重压在他们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国家就不能独立,人民就不能解放,从而也就谈不到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同时,必须确定现阶段革命的任务和相应的斗争策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近代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无论是农民的天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还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没有能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明确纲领。而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一年,就把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这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国民党实行合作,以建立最广泛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国共合作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又使一系列新的问题提到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特别是如何处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亦即如何认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但是,党的三大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势力”,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中国国民党应该是国民革命之中心势力,更应该立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三大前后,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在《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等文章中提出:“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中固然是重要分子,然亦只是重要分子而不是独立的革命势力”,“工人阶级不但在数量上是很幼稚,而且在质量上也很幼稚”;资产阶级的力量则“比工人雄厚”,而且随着产业的发展会不断增强;民主革命的前途,“在普通形势之下,自然是资产阶级握得政权”。这种认为中国民主革命只能以资产阶级为主体、革命胜利后先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然后无产阶级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实际是一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观点。
与陈独秀的观点不同,李大钊在1923年6月党的三大上即指出:“过去和将来国民运动的领导因素都是无产阶级,而不是其他阶级”。瞿秋白在1923年9月写的《自民治主义到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中国客观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其国际地位,实在要求资产阶级式的革命”;但是中国劳工阶级必须在这种革命运动中“勉力做主干”,“日益取得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指导权”。
领导权属于无产阶级而不属于资产阶级,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之点。因此,这些观点的提出和阐明,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后,在国民革命形势日渐高涨之际,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总结建党以来特别是国共合作以来的经验,在党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大会通过的文件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若不去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其领导地位便不可能取得;这个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的生产关系”和“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这样,党就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划清了新旧两种民主革命的界限。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是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重要原则问题,它们的提出是党探索中国革命规律进程中的重大进步。
这个时期,毛泽东在他所写的《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中,在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他们人数虽少,却十分集中;经济地位低下,又受着帝国主义、军阀、资产阶级的极残酷的待遇,所以他们特别能战斗。
其次,毛泽东指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再次,毛泽东创造性地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状况,科学地把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资产阶级划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明确指出,买办资产阶级代表中国社会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之一。而民族资产阶级对于中国革命则有矛盾的态度:他们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要革命,赞成革命;但是当着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的发展感觉到威胁时,他们又怀疑革命。这样,就为党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实行统一战线时,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最后,毛泽东指出,欧美日本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乃是资产阶级一阶级的革命”,其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一阶级统治的国家,而中国的国民革命,“乃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这三个阶级合作的大革命”,“其目的是建设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由于工农阶级已经形成了一个社会势力,由于已经有了中国共产党,由于苏联和第三国际“做了中国革命有力的后援”,因而,资产阶级想在革命胜利后“建设一个阶级独裁的国家”纯系梦想。①
从以上的叙述和分析中,可以看到,虽然这时中国共产党人还没有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概念,但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已初具轮廓。这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理论成果。
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地负起了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并成功地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逐步走向了复兴。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广大人民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进行了顽强的奋斗。为了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全部见解,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重大问题,驳斥国民党顽固派关于“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论调,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对中国革命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思考和总结,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等重要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及其相互区别与联系;论证了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已经不再是旧式的、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阐明了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无产阶级只有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在这些著作中,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完善和深化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它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作了科学概括,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总路线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个革命的终极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这条总路线,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领导、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主革命的学说。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换句话说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它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严重束缚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最腐朽的上层建筑,是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只有推翻三者的统治,中国的生产力才能获得解放,中国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革命直接目标是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根本目的前提,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
分清敌、我、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因此,“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不是别的,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为,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中,压迫和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它们二者。二者相互勾结以压迫中国人民,而以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因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帝国主义成为中国革命主要对象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目的,决不是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封建主义成为中国革命主要对象的原因则在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如果不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与解放也是不可能的。中国革命既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又是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初步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由此制定的最低革命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在全国人民面前破天荒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又一对象
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中国的资产阶级也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即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将官僚资本明确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之一。他指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由于官僚资本是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结合,是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的资本主义,并构成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官僚资产阶级依附于帝国主义并直接为帝国主义和统治阶级服务,是革命的对象,因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的是官僚资本主义和大资产阶级,并不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性,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资本主义一直难以获得正常发展。所以,民族资产阶级有要求革命的一面,是革命的动力之一而不是革命的对象。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无产阶级和地主、资产阶级占少数,最广大的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大中间阶级。
(一)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和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农民阶级历来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农民主要包括富农、中农、贫(雇)农三个阶层。富农约占农村人口5℅左右,一般地能够参加农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在反地主的土地革命斗争中也可能保持中立。中农约占农村人口20℅,贫农,连同雇农在内,约占农村人口的70℅。农民主要是指贫农和中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坚固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1.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第一,农民是中国工人的前身、工业市场的主体、中国军队的来源,是无产阶级天然的、最可靠的同盟者;第二,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消灭封建土地占有制度,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是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核心问题;第三,约占农村人口70%的贫农和雇农,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最深,生活最悲惨,革命愿望也最强烈。
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第一,农民人数最多,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第二,农民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最大的掠夺对象和剥削对象,历来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
(二)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他们是小私有者、劳动者。他们和农民中的中农的地位有些相像,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日益走向破产和没落的境地。所以,他们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三)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由于深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民族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矛盾,因而具有一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可以成为革命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易于同敌人妥协,常常发生动摇。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娘肚子带出来的先天性特点就是其软弱性。
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的这种进步、革命与妥协、软弱的两重性,使得他们虽然能成为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但无法充当革命的主要力量。同时,也决定了无产阶级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对他们必须实行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1925年,中共四大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思想。无产阶级对于民主革命的领导,是新旧民主革命区别的根本标志。
(一)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
1.这是民主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革命对象异常强大,中国要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阶级,联合各革命阶级,才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已经证明,农民阶级由于其小生产者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由于其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都不能担当起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任务。中国无产阶级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2.这是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和优点所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比民族资产阶级早,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比资产阶级广大的多。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一样,中国无产阶级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它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是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除此之外,中国无产阶级还有自己的许多特殊优点:第一,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彻底。同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没有欧洲那样的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除极少数工贼外,整个阶级都是最革命的;第二,中国的产业工人大多来自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一种天然联系,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第三,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但分布相当集中,便于组织起来。
3. 无产阶级必须通过自己的政党实现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无产阶级领导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4.由中国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来领导中国革命,不仅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
在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上,必须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右是放弃领导权;“左”是把自己孤立起来。“左”和右都会葬送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看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不是天然的,而是必须争取的,尤其要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坚持和把握无产阶级领导权,应注意以下四点:
(1)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一个关键;
(2)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实行独立自主、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保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3)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4)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因为它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争取人民解放。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而革命的性质是由革命的任务决定的。当然,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因为:
1.它有了新的领导阶级。这个革命不再由资产阶级来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通过它的政党来领导,无产阶级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这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
2.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3.它有了新的指导思想。这个革命不是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指导,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
4.它有了新的前途。这个革命不再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
5.它有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明确指针。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者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两者的关系犹如文章的上篇与下篇的关系,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因此,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内在革命的前途问题上曾经有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相联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进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另一种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二者之间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毛泽东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即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新民主主义政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进程中,一定时期所采取的过渡性质的国家形式。这里面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军队和马列主义的指导将保证它向社会主义转变。
早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一文就提出了建立“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的思想。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土地革命的过程中,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工农共和国”。1935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华北事变后的形势,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随即将“工农共和国”口号先后改为“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以吸收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所谓“三三制”,是指在政权组成人员上,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各占三分之一。这种“三三制”既保证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又团结了广大的中间力量和一切赞成抗日民主的人士,孤立了顽固派,有利于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好的政权形式,这种政权形式推广到全国,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1948年,根据解放战争胜利进展的形势,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国家的思想。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重要文章,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早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一文就提出了建立“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的思想。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同的建国主张和实践。
首先是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国民党南京政府就是这样的政权。由于这个政权代表是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残酷压迫和剥削中国的各阶层人民,因而遭到全国人民的普遍反对,注定了其必然灭亡的命运。
其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然而,由于帝国主义不容许――其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不是变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不容许――其支持和援助中国革命,当然不希望在革命胜利后中国成为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国民党统治集团不允许――他们竭力镇压革命和民主力量,维护其一党专制;更重要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力量弱小,并具有软弱性、妥协性,不可能领导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联合政权,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胜利进展和有效的统战政策,赢得了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拥护。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
1948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完整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民主和专政这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两者相互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者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人民民主政权的参加者。
第三,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与破坏,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的经济建设,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远大目标。
第四,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
总之,人民民主专政既与地主资产阶级专政有着本质区别,又与马克思、列宁论述的无产阶级专政不完全相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独特创造。这一理论的形成,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三、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具体地说:
(一)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对中国的土地革命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经验。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土地革命的极端重要性,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六大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虽然肯定了没收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原则,但存在严重的错误:一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二是没有将富农与地主严格区别开来,三是主张土地国有或公有。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规定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确定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阶级路线,对富农的策略也有调整,但土地所有权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随后经过三年多的土地革命实践,到1931年前后,土地所有权问题得到解决,即农民不仅获得土地使用权,同时也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并基本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这就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31年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上台后,在土地革命中执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这是正确处理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土地政策。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国人民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越来越成熟。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2/3的地区己基本解决了土地问题。1947年10月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纲领。针对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的偏差,毛泽东在1947年十二月会议上强调,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两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1948年秋,在1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 农民获得彻底解放,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并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日本投降以后达到了最高峰。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同外国帝国主义、中国地主阶级结合在一起,成为封建的、买办的资本主义,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它不仅压迫工人、农民,而且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中等资产阶级,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两重性: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买办资本,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三)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中国共产党将中国资本主义分成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并采取截然不同的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保护和发展的政策。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属于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它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生产力的进步,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具有革命性,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阵营中的一支力量。因而,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发展。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期间,针对党内存在着的急于消灭资本主义,害怕资本主义发展不利于革命,企图由封建经济直接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毛泽东指出,这是因为,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毛泽东强调,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国家,这种资本主义还有用,它的性质是帮助社会主义的。
(四)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作了分析:“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是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1)国营经济是以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它代表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是新民主主义政权的物质基础,是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
(2)合作社经济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合作社可以提高生产力,给将来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化创造条件。
(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以资本家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为基础、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私营经济。它主要是民族工商业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两重性: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的一面,又有不利于社会主义、剥削工人的一面。中国共产党对它的政策是限制和利用。
(4) 个体经济是指分散的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总量的80%以上。个体经济是一种尽管落后但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保存的一种经济。它一方面可以接受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另一方面随时可能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要引导个体经济向集体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国家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它很快会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
新民主主义应在国营经济领导下,使五种经济成分统筹兼顾,分工合作,以促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由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居于主导地位,使它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但新民主主义经济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经济。它是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它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
(五)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指导方针是“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计民生’,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决不能还是旧式的封建社会。”
四、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一定的文化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形态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并为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服务的。
(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无产阶级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2.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内容和形式。这种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中华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色,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结合,但并不排斥外国的进步文化,而是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
3.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它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 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槽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决不能无批判的兼收并蓄。
4.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因而也就是民主的。
5.新民主主主义文化代表了五四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谓“先进”是一个历史的尺度,必须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反帝反封建是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要求。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它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无疑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真理,是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寻觅而最终找到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指导下的文化建设当然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并为他们所拥有,无疑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方向。
五、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人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最高奋斗目标。但是,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实现这一最低纲领,然后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创造前提条件。在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必须首先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即现在的最低纲领而奋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又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胸怀党的最高纲领。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曾精辟地论述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
其次,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合理最革命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最后,中国共产党必须首先为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的实现而奋斗,脱离中国革命的实际而妄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会犯超越革命阶段的“左”的错误或陷于空想;同样,没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就会迷失方向,将自己降低到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水平上。实现最低纲领是实现最高纲领的必要前提,而实现最高纲领则是实现最低纲领后的必然发展,当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将是漫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