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
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他还说: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首先,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是战争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一切。
其次,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以人民军队和胜利的革命战争作为支柱。同时,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统一战线中的复杂关系,对党的建设有积极作用。
最后,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党掌握和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只有把党的建设搞好,不断壮大党的队伍,提高党的水平和战斗力,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才能够取得成功和胜利。
二、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战争,是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这是由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与条件决定的。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中国革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这种特殊国情决定中国不能走经过长期合法斗争再进行起义的道路,而应一开始就进行有力的武装斗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武装夺取政权,以战争解决问题。除了以革命的暴力反对反革命的暴力外,中国革命别无它途。
(2)中国的反动统治者是异常强大的,也是异常凶狠的,不仅拥有强大的反革命武装,而且得到帝国主义经济、军事和技术的援助。中国封建军阀势力同封建地主、土豪劣绅、外国帝国主义相勾结,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残暴的恐怖统治和军事专政。敌人的强大,而人民军队的相对弱小,规定了中国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3)“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进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之一。从二七惨案到国民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军事的重要性。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
(4)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并不是说可以放弃其他的斗争形式。开展其他各种非武装的斗争形式(诸如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以及思想政治战线上的各种斗争,等等),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其他形式的斗争要围绕着武装斗争,而不能脱离武装斗争;反之,没有其他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的配合与支持,武装斗争也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在共产党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形成的以学生为主,包括各阶级、阶层人民参加的大规模爱国民主运动,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成为中国革命的第二条战线。
三、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最大的掠夺对象和剥削对象,历来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是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主要是落实在对广大农民的领导上。
2.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反封建,而反封建的核心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
3.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凶恶而强大的,而城市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中国共产党要积蓄和锻炼力量,就必须领导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事实上,作为中国革命支柱的人民军队主要是由穿上军装的农民组成的。中国革命战争正是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下取得胜利的。
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理论
在1928年10月至1930年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系统地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初步形成;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
暴力革命,或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但武装斗争的具体道路却因国情而有所不同。武装斗争可以有各种不同情况,可以是城市工人为主的武装暴动,也可以是农村农民为主的农民战争。无产阶级政党以什么方式、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夺取国家政权,并不是随心所欲地选择和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
近代中国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不能走像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那样的中心城市起义的道路。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基本特点是:斗争的主要形式是长期的革命战争;进攻的主要方向是先占农村后取城市。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分析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依据。这主要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一方面,近代中国内部没有起码的民主,外部没有民族的独立,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另一方面,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的不平衡。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城市和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形成了近代中国特殊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近代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城市与乡村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中国的中心城市,不能像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控制全国的经济与政治;广大的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这就为农村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使农村包围城市成为可能。
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这些原因和条件是: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农村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由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而农民又是革命的主力军,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了深厚的阶级基础;由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和相互间的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有广泛的回旋余地。这些中国的特殊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这是因为国民革命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国民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客观的条件。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国民党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军阀政权。它不仅未能解决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相反,却使各种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这就必然造成了中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而中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第四,人民军队的存在和不断壮大,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如果没有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便不能造成割据局面。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这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尝试通过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实践的失败,也说明“城市中心论”在中国行不通,党必须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这一特殊革命道路。
(二)“工农武装割据”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1928年10月至1930年间,毛泽东在论证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紧密结合。
三者的关系是: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实践证明“工农武装割据”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由之路。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地最重要因素。”
五、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
在中国建设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第一,党指挥枪的原则。即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则。毛泽东在1927年9月对秋收起义部队进行的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最早体现了这一原则。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了这一原则。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通过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来实现的。
1.思想领导就是要加强党对军队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2.政治领导主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
3.组织领导,就是人民军队必须绝对服务党的命令,听从党的指挥,执行严格的革命纪律。这也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最直接的体现。
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这个宗旨,是由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决定的,它是新型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基石和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也是人民军队生存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通过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体现出来的。这三大任务是: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人民军队三大任务的执行,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进行。
第三,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生命线。军队政治工作有三大原则,即官兵一致原则、军民一致原则、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与军队政治工作原则相一致,还必须从方法上在人民军队内部实行三大民主,即(1)政治民主;(2)经济民主;(3)军事民主。以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正确执行。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是中国革命的一大法宝
(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斗争中必须领导和组织统一战线,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这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关键性问题。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阶级构成上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作为革命领导力量的无产阶级虽然革命性最强,但人数毕竟很少;作为革命对象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尽管人数不多,但掌握着强大的反动国家机器;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再加上民族资产阶级,即处于无产阶级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社会阶级力量占着绝大多数。因此,作为革命领导者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关键就在于依靠最广大的农民,团结小资产阶级,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3)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和敌我力量对比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与不平衡性,中国革命不可能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取得全国胜利。这又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采取统一战线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以便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步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是敌我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最终压倒反革命势力,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二)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存在着内外部的多种矛盾。而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问题上,又不断发生推移、转化和变迁,这种极端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由于近代中国是世界上各种矛盾的焦点,造成了中国最广大的各阶级、阶层民众处于被压迫受剥削的痛苦境地。除了无产阶级之外,农民是近代中国最广大的革命民主派,革命要求强烈,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全可以同农民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小资产阶级也有很强的革命要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基本依靠力量;民族资产阶级有革命的要求,有参加革命统一战线的可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该而且可能将民族资产阶级吸引到自己的一边;在特定的情况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一部分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由于矛盾的冲突和自身的利益,也表现出一定的抗日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全可以利用这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同这部分大资产阶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的深重灾难之中。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疯狂地掠夺中国财富和奴役中国人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所没有的,或者同那些国家的革命不相同的。
二、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几个阶段,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与特点。
国民革命时期,中共与中国国民党建立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人国民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新三民主义是它的政治基础。经过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国共合作建立后,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迅猛发展。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工农革命统一战线。由于这一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民族资产阶级甚至一部分小资产阶级都被排斥在统一战线之外,因而统一战线的特点是范围狭小,仅是以工农为主体的革命联盟。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及会后毛泽东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的报告,阐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1936年5月,中共对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的策略由“九一八”事变后的“反蒋抗日”转为“逼蒋抗日”,到西安事变后改为“联蒋抗日”。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的谈话,实际上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处于既有利而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上述这一切,决定了中共在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时,关键是如何正确处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以反对美帝国主义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主要任务。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制定《共同纲领》,表明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一)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
统一战线中有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在这两个联盟中,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参加这个联盟的是属于进步势力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数上占绝对优势,政治上具有极强的革命性,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首先巩固和发展这个联盟,统一战线才能从根本上坚强有力,使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推动中间势力向革命靠拢,才可建立、巩固第二个联盟,最终孤立、分化、瓦解直至消灭敌人。
统一战线本身可以说是上述两个联盟的对立统一。中国共产党必须正确地处理这两个联盟的关系,一方面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另一方面,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两个联盟之间互相促进。
(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必须力争并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革命政党,能够掌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预见革命运动发展的趋势,能够提出符合实际、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把全体劳动者和一切爱国者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为实现革命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发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地位。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统一战线中的最根本问题,是革命成败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革命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无产阶级要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予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
(三)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所谓独立自主,是指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要做到既讲统一性,又讲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自己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2.必须坚持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1)所谓联合,就是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并且在特定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所谓斗争,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和平”的不流血的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分裂统一战线时,要敢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
(2)民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根本上而言,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政治理想,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自由、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所不答应的。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必须对资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必要的斗争,克服他们在政治上的动摇性和对于革命的不彻底性。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基本上没有大资产阶级那么多的对抗性和反动性,而且基本上没有掌握过国家政权和武装力量,因此,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是基本上没有武装力量的联合和斗争,主要是政治上的联合和斗争。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其目的是团结。
(3)必须注意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左”倾关门主义,即忽视资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另一种是右倾错误,即主张无原则的合作,无条件的合作,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从而变为投降主义的合作。
3.在统一战线中要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展进步势力”就是放手发动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抗日斗争,积极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武装力量,广泛地发展共产党组织。进步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依托和支柱。因而,发展进步势力是有效争取中间势力和孤立顽固势力的基本条件,是三个环节的中心一环。
“争取中间势力”,就是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这三部分人。他们虽然阶级属性不同,对待土地革命与民主的态度和顽固派也有差异,但他们都可以与共产党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应当而且可以争取他们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中间势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统一战线时期的极严重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实现以下条件:①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②必须尊重中间势力的利益;③必须坚决地与顽固派作斗争,并取得胜利。
“孤立顽固势力”,主要是孤立英美派大资产阶级,其代表就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是当权派,他们实行合作抗日和摧毁进步势力的两面政策。中国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手对付之,既要坚持团结抗日,争取他们留在统一战线中,又要同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进行坚决斗争。在对顽固派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要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方针。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我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品格。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民主革命时期,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特点,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也有不少来自知识分子,还有来自非劳动阶层的革命分子。但是,我们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二)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1.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变了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了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最根本的利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继续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始终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共产党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二、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性范围的、广大群众性、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是因为,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无产阶级虽然战斗力很强,但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占了人口的大多数,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成长起来的。这就使党的建设任务特别繁重、艰巨,其意义也格外重大。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无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列宁和斯大林,都是主要在城市的环境中进行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村和战争环境中进行党的建设,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在中国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既有有利条件,也有特殊困难。
有利条件是:(1)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的,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2)中国工人阶级革命最彻底,中国共产党又有一个好的阶级基础;(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十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并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特色的建党理论。正如邓小平所说,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党的作风是什么,都有完整的一套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特殊的困难是:(1)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准备不足,党成立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时间还不长,党成立后又忙于实际斗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落后与实践;(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着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特别是1927年中国共产党以农村作为主要战略阵地以后,党的建设遇到了更为严重的困难;(3)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使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相当严重,并会侵入到中国共产党内;(4)共产国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教条主义倾向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不适当干预,也给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带来了特殊困难。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完成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这项“伟大工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三、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这是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经验。
思想建设主要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去教育与改造党员。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必须做到:
1、必须普遍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有的放矢地进行理论学习,党员不仅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且要善于运用这些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
2、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练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制度,坚定了党员的共产主义信念,使党员时刻怀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
3、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形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到延安整风运动积二十余年的实践经验,终于找到了整风运动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好形式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来实现思想上建党。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整风之先河。延安整风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而其中以反对主观主义为中心任务。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整风就是要克服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在整风中,全党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集中时间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联系党的历史,反省问题,清理思想,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二)在组织建设上,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结合。民主集中制是党的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制度,是从党员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党员群众中坚持下去到制度,是群众路线在党内的体现。在民主和集中的关系上,毛泽东总是把民主放在前头。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搞极端民主化或强调集中反对民主都是错误的。党内纪律是: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1945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在 《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显著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主要标志,也反映了中共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待人民群众和对待自己及周围同志的正确态度。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也是党的一贯的思想作风。其实质问题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工作作风方面的体现,也是党强大的生命力之所在。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武器,它既是正确进行党内斗争的方法,也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同党内的不良倾向作斗争,以积极的思想斗争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只有坚持三大优良作风,才能把党建设好。
(四)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党内斗争中曾经存在过将党内的思想分歧都看成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都看成是路线斗争,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倾错误。毛泽东正确地吸取了这一惨痛教训,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强调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党内斗争,必须通过团结——批评——团结,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
第一节 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
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他还说: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首先,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是战争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一切。
其次,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以人民军队和胜利的革命战争作为支柱。同时,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统一战线中的复杂关系,对党的建设有积极作用。
最后,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党掌握和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只有把党的建设搞好,不断壮大党的队伍,提高党的水平和战斗力,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才能够取得成功和胜利。
二、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战争,是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这是由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与条件决定的。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中国革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这种特殊国情决定中国不能走经过长期合法斗争再进行起义的道路,而应一开始就进行有力的武装斗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武装夺取政权,以战争解决问题。除了以革命的暴力反对反革命的暴力外,中国革命别无它途。
(2)中国的反动统治者是异常强大的,也是异常凶狠的,不仅拥有强大的反革命武装,而且得到帝国主义经济、军事和技术的援助。中国封建军阀势力同封建地主、土豪劣绅、外国帝国主义相勾结,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残暴的恐怖统治和军事专政。敌人的强大,而人民军队的相对弱小,规定了中国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3)“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进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之一。从二七惨案到国民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军事的重要性。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
(4)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并不是说可以放弃其他的斗争形式。开展其他各种非武装的斗争形式(诸如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以及思想政治战线上的各种斗争,等等),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其他形式的斗争要围绕着武装斗争,而不能脱离武装斗争;反之,没有其他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的配合与支持,武装斗争也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在共产党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形成的以学生为主,包括各阶级、阶层人民参加的大规模爱国民主运动,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成为中国革命的第二条战线。
三、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最大的掠夺对象和剥削对象,历来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是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主要是落实在对广大农民的领导上。
2.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反封建,而反封建的核心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
3.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凶恶而强大的,而城市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中国共产党要积蓄和锻炼力量,就必须领导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事实上,作为中国革命支柱的人民军队主要是由穿上军装的农民组成的。中国革命战争正是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下取得胜利的。
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理论
在1928年10月至1930年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系统地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初步形成;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
暴力革命,或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但武装斗争的具体道路却因国情而有所不同。武装斗争可以有各种不同情况,可以是城市工人为主的武装暴动,也可以是农村农民为主的农民战争。无产阶级政党以什么方式、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夺取国家政权,并不是随心所欲地选择和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
近代中国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不能走像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那样的中心城市起义的道路。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基本特点是:斗争的主要形式是长期的革命战争;进攻的主要方向是先占农村后取城市。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分析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依据。这主要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一方面,近代中国内部没有起码的民主,外部没有民族的独立,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另一方面,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的不平衡。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城市和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形成了近代中国特殊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近代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城市与乡村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中国的中心城市,不能像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控制全国的经济与政治;广大的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这就为农村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使农村包围城市成为可能。
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这些原因和条件是: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农村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由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而农民又是革命的主力军,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了深厚的阶级基础;由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和相互间的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有广泛的回旋余地。这些中国的特殊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这是因为国民革命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国民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客观的条件。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国民党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军阀政权。它不仅未能解决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相反,却使各种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这就必然造成了中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而中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第四,人民军队的存在和不断壮大,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如果没有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便不能造成割据局面。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这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尝试通过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实践的失败,也说明“城市中心论”在中国行不通,党必须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这一特殊革命道路。
(二)“工农武装割据”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1928年10月至1930年间,毛泽东在论证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紧密结合。
三者的关系是: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实践证明“工农武装割据”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由之路。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地最重要因素。”
五、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
在中国建设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第一,党指挥枪的原则。即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则。毛泽东在1927年9月对秋收起义部队进行的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最早体现了这一原则。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了这一原则。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通过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来实现的。
1.思想领导就是要加强党对军队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2.政治领导主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
3.组织领导,就是人民军队必须绝对服务党的命令,听从党的指挥,执行严格的革命纪律。这也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最直接的体现。
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这个宗旨,是由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决定的,它是新型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基石和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也是人民军队生存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通过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体现出来的。这三大任务是: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人民军队三大任务的执行,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进行。
第三,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生命线。军队政治工作有三大原则,即官兵一致原则、军民一致原则、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与军队政治工作原则相一致,还必须从方法上在人民军队内部实行三大民主,即(1)政治民主;(2)经济民主;(3)军事民主。以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正确执行。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是中国革命的一大法宝
(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斗争中必须领导和组织统一战线,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这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关键性问题。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阶级构成上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作为革命领导力量的无产阶级虽然革命性最强,但人数毕竟很少;作为革命对象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尽管人数不多,但掌握着强大的反动国家机器;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再加上民族资产阶级,即处于无产阶级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社会阶级力量占着绝大多数。因此,作为革命领导者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关键就在于依靠最广大的农民,团结小资产阶级,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3)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和敌我力量对比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与不平衡性,中国革命不可能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取得全国胜利。这又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采取统一战线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以便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步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是敌我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最终压倒反革命势力,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二)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存在着内外部的多种矛盾。而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问题上,又不断发生推移、转化和变迁,这种极端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由于近代中国是世界上各种矛盾的焦点,造成了中国最广大的各阶级、阶层民众处于被压迫受剥削的痛苦境地。除了无产阶级之外,农民是近代中国最广大的革命民主派,革命要求强烈,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全可以同农民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小资产阶级也有很强的革命要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基本依靠力量;民族资产阶级有革命的要求,有参加革命统一战线的可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该而且可能将民族资产阶级吸引到自己的一边;在特定的情况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一部分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由于矛盾的冲突和自身的利益,也表现出一定的抗日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全可以利用这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同这部分大资产阶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的深重灾难之中。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疯狂地掠夺中国财富和奴役中国人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所没有的,或者同那些国家的革命不相同的。
二、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几个阶段,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与特点。
国民革命时期,中共与中国国民党建立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人国民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新三民主义是它的政治基础。经过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国共合作建立后,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迅猛发展。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工农革命统一战线。由于这一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民族资产阶级甚至一部分小资产阶级都被排斥在统一战线之外,因而统一战线的特点是范围狭小,仅是以工农为主体的革命联盟。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及会后毛泽东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的报告,阐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1936年5月,中共对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的策略由“九一八”事变后的“反蒋抗日”转为“逼蒋抗日”,到西安事变后改为“联蒋抗日”。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的谈话,实际上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处于既有利而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上述这一切,决定了中共在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时,关键是如何正确处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以反对美帝国主义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主要任务。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制定《共同纲领》,表明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一)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
统一战线中有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在这两个联盟中,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参加这个联盟的是属于进步势力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数上占绝对优势,政治上具有极强的革命性,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首先巩固和发展这个联盟,统一战线才能从根本上坚强有力,使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推动中间势力向革命靠拢,才可建立、巩固第二个联盟,最终孤立、分化、瓦解直至消灭敌人。
统一战线本身可以说是上述两个联盟的对立统一。中国共产党必须正确地处理这两个联盟的关系,一方面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另一方面,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两个联盟之间互相促进。
(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必须力争并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革命政党,能够掌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预见革命运动发展的趋势,能够提出符合实际、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把全体劳动者和一切爱国者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为实现革命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发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地位。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统一战线中的最根本问题,是革命成败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革命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无产阶级要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予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
(三)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所谓独立自主,是指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要做到既讲统一性,又讲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自己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2.必须坚持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1)所谓联合,就是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并且在特定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所谓斗争,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和平”的不流血的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分裂统一战线时,要敢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
(2)民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根本上而言,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政治理想,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自由、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所不答应的。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必须对资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必要的斗争,克服他们在政治上的动摇性和对于革命的不彻底性。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基本上没有大资产阶级那么多的对抗性和反动性,而且基本上没有掌握过国家政权和武装力量,因此,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是基本上没有武装力量的联合和斗争,主要是政治上的联合和斗争。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其目的是团结。
(3)必须注意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左”倾关门主义,即忽视资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另一种是右倾错误,即主张无原则的合作,无条件的合作,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从而变为投降主义的合作。
3.在统一战线中要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展进步势力”就是放手发动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抗日斗争,积极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武装力量,广泛地发展共产党组织。进步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依托和支柱。因而,发展进步势力是有效争取中间势力和孤立顽固势力的基本条件,是三个环节的中心一环。
“争取中间势力”,就是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这三部分人。他们虽然阶级属性不同,对待土地革命与民主的态度和顽固派也有差异,但他们都可以与共产党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应当而且可以争取他们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中间势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统一战线时期的极严重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实现以下条件:①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②必须尊重中间势力的利益;③必须坚决地与顽固派作斗争,并取得胜利。
“孤立顽固势力”,主要是孤立英美派大资产阶级,其代表就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是当权派,他们实行合作抗日和摧毁进步势力的两面政策。中国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手对付之,既要坚持团结抗日,争取他们留在统一战线中,又要同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进行坚决斗争。在对顽固派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要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方针。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我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品格。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民主革命时期,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特点,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也有不少来自知识分子,还有来自非劳动阶层的革命分子。但是,我们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二)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1.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变了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了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最根本的利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继续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始终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共产党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二、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性范围的、广大群众性、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是因为,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无产阶级虽然战斗力很强,但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占了人口的大多数,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成长起来的。这就使党的建设任务特别繁重、艰巨,其意义也格外重大。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无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列宁和斯大林,都是主要在城市的环境中进行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村和战争环境中进行党的建设,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在中国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既有有利条件,也有特殊困难。
有利条件是:(1)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的,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2)中国工人阶级革命最彻底,中国共产党又有一个好的阶级基础;(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十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并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特色的建党理论。正如邓小平所说,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党的作风是什么,都有完整的一套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特殊的困难是:(1)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准备不足,党成立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时间还不长,党成立后又忙于实际斗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落后与实践;(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着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特别是1927年中国共产党以农村作为主要战略阵地以后,党的建设遇到了更为严重的困难;(3)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使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相当严重,并会侵入到中国共产党内;(4)共产国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教条主义倾向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不适当干预,也给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带来了特殊困难。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完成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这项“伟大工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三、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这是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经验。
思想建设主要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去教育与改造党员。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必须做到:
1、必须普遍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有的放矢地进行理论学习,党员不仅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且要善于运用这些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
2、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练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制度,坚定了党员的共产主义信念,使党员时刻怀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
3、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形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到延安整风运动积二十余年的实践经验,终于找到了整风运动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好形式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来实现思想上建党。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整风之先河。延安整风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而其中以反对主观主义为中心任务。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整风就是要克服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在整风中,全党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集中时间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联系党的历史,反省问题,清理思想,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二)在组织建设上,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结合。民主集中制是党的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制度,是从党员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党员群众中坚持下去到制度,是群众路线在党内的体现。在民主和集中的关系上,毛泽东总是把民主放在前头。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搞极端民主化或强调集中反对民主都是错误的。党内纪律是: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1945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在 《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显著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主要标志,也反映了中共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待人民群众和对待自己及周围同志的正确态度。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也是党的一贯的思想作风。其实质问题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工作作风方面的体现,也是党强大的生命力之所在。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武器,它既是正确进行党内斗争的方法,也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同党内的不良倾向作斗争,以积极的思想斗争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只有坚持三大优良作风,才能把党建设好。
(四)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党内斗争中曾经存在过将党内的思想分歧都看成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都看成是路线斗争,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倾错误。毛泽东正确地吸取了这一惨痛教训,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强调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党内斗争,必须通过团结——批评——团结,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