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之一:2005年亚非峰会
2005年4月22日至23日,亚非106个国家的领导人来到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出席亚非峰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恢复万隆精神的活力:致力于建立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峰会探讨了在新形势下亚非国家发扬万隆会议精神、建立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等问题。会议通过了三个重要文件——《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宣言》、《关于亚非国家合作行动纲领的部长联合声明》和《亚非领导人关于海啸、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联合声明》。
1.《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宣言》主要内容
24日,亚非峰会两主席印尼总统苏西洛和南非总统姆贝基在万隆会议中心正式签署《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宣言》,并立即生效。
宣言说,1955年亚非会议以“团结、友谊、合作”为核心原则的万隆精神将继续成为亚非国家发展彼此良好关系、解决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的坚实与有效的基础。万隆会议仍将是指引亚非国家前进的灯塔。
宣言说,亚非国家领导人满意地注意到,自1955年以来,亚非国家在政治上已取得显著进展,成功战胜殖民主义,同种族主义进行了不懈斗争,废除了种族隔离。宣言说:“在过去的五十年里,经过我们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全部成为独立、平等的主权国家,并都在为促进人权、民主和法制努力奋斗。”
亚非各国领导人在宣言中强调解决国际关系时遵循多边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各国严格遵守国际法,特别是联合国宪章的重要性。宣言说:“鉴于亚洲和非洲代表了国际社会的大多数,我们重申,必须支持和加强多边主义,以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包括多边体制的改革。”亚非国家领导人在宣言中说,当前世界和亚非国家形势要求亚非国家积极寻求共同主张和集体行动,以保证各国在全球化中公平受益。宣言强调促进亚非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并呼吁亚非国家通过更密切的合作与集体行动来解决贫困落后、性别歧视、传染疾病、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干旱与沙漠化、数字鸿沟、不平等的市场准入、外国债务等共同关注的问题。
宣言说,亚非国家决定以“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为架构,促进两个大陆间在政治联合、经济合作和社会文化关系三大领域的合作。这一伙伴关系将建立在九项原则之上:一、1955年亚非会议通过的万隆精神;二、承认各地区内和区域之间在社会和经济制度方面的多元化和不同的发展水平;三、在相互尊重和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公开对话;四、促进与所有利益相关方面非排他性的合作;五、在比较优势、平等伙伴、共同归属感、共同理想以及坚定的共同信念基础上,开展务实和可持续性合作;六、通过强化、补充两大洲现有的区域与次区域组织,促进可持续的伙伴关系;七、推动建立公正、民主、透明、负责任的和谐社会;八、促进和保护人权和基本自由,包括发展权;九、在多边场合促进集体和统一行动。宣言说,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将注重两大陆之间在贸易、工业、投资、金融、旅游、信息和通讯技术、能源、卫生、交通运输、农业、水资源和渔业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并将解决包括武装冲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跨国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等共同关注的问题,以确保和平、稳定和安全。
亚非国家领导人在宣言中就支持巴勒斯坦独立、支持和加强多边主义、全球化的共同受益、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亚非之间的区域合作、探索合作新方式、促进亚非经济发展的紧迫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主张。
亚非领导人在宣言中宣布,建立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将为亚洲和非洲在政治团结、经济合作和社会文化三大领域的伙伴关系搭建桥梁。
亚非国家领导人还同意今后每四年召开首脑会议,每两年召开外交部长会议,在认为有必要时举行其他部长级或技术性会议以及商业峰会,从而推动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2.胡锦涛就构筑长期稳定、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出的建议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2日在亚非峰会上发表了题为《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讲话。他在讲话中就构筑长期稳定、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出的建议有:
(1)政治上,我们亚非国家要成为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合作伙伴。要在联合国宪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等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坚持主权平等,共同推进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中心作用,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2)经济上,我们亚非国家要成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要拓展合作渠道,丰富合作内涵,扩大合作模式,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安排,促进经贸合作和相互投资。要推动亚非区域组织的交流和合作,充分调动政府、民间、企业和国际组织的力量。要加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能力建设,就发展战略问题开展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要加强政策协商,积极参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规则的制定,争取公平的竞争条件,创造更多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要促进南南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3)文化上,我们亚非国家要成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合作伙伴。要发扬亚非会议求同存异的优良传统,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4)安全上,我们亚非国家要成为平等互信、对话协作的合作伙伴。要树立互利、互信、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以对话增进互信,以协商化解矛盾,以合作谋求稳定,共同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维护世界和平。
专题之二:第十次东盟首脑会议
2004年11月29日至30日,第十次东盟首脑会议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16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了这次会议或相关会议,共商发展和合作大计,共通过和签署了30多个重要文件。
在本次首脑会议上,与会领导人讨论了如何促进东盟经济一体化、缩小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继续东盟-中日韩对话、合作打击跨国犯罪和恐怖主义等问题。
与会领导人在29上午的会议结束后签署了《万象行动纲领》和《东盟关于一体化优先领域的框架协议》等文件,以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两方面推进东盟一体化进程。
为了缩小发展水平差距,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万象宣言》、《缅甸—老挝—越南发展三角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计划》。会议还同意成立“东盟发展基金”以支持《万象行动纲领》和今后其它行动纲领的实施。
会上,东盟同韩国和俄罗斯分别签署了关于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文件。东盟除了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举行了10+1领导人会议外,还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举行了领导人会议。
东盟同中国的关系也明显得到加强。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国-东盟交通合作备忘录》、《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等文件。这些文件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全面启动。东盟在《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中作出其所有十个成员国承认中国是一个完全市场经济体。东盟十国为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文莱、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
会上还讨论了建立“东亚首脑会议”机制和建设“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日本表示愿意在明年主办有关国家外长会议,讨论“东亚峰会”的概念和形态。会议决定首次“东亚峰会”将由马来西亚于明年主办。
在这次为期两天的会议上,东盟领导人还通过了《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行动纲领》和《东盟安全共同体行动纲领》两个文件。东盟各国将依照这些文件确定的重点,加深区域内各领域的融合,尽早完成由经济、文化和安全共同体三个支柱支撑的东盟一体化进程。
专题之三:朝鲜半岛核问题
朝鲜半岛核问题是美苏冷战时期的产物。美国在朝鲜战争后将核武器部署在韩国,从而对朝鲜构成严重威胁。在前苏联的帮助下,朝鲜在大川和宁边两地建造了和平利用核能的设施,其中的核反应堆能提炼用于生产核武器的钚。朝鲜半岛核问题由此而生。1994年10月,朝美双方签订了日内瓦核协议,协议对朝美双方均做出了必要的规定。但双方相互指责对方没有履行协议规定的应尽义务。
1.第四轮六方会谈
(1)第四轮六方会谈未能如期举行的原因
第三次六方会谈后,由于朝美双方分歧依旧。六方会谈后的工作进展缓慢。从第三轮会谈以来各方情况的发展来看,导致朝鲜拖延参加第四轮六方会谈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朝鲜指责美国奉行敌视朝鲜的政策。朝鲜方面认为,六方会谈陷入胶着状态是因为美国政府推翻了第三轮六方会谈上达成的一致,从事“颠覆朝鲜制度”的敌对行为。
二是,朝鲜指责美国在韩国核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2004年9月初以来,全球各大媒体揭露出韩国曾进行核试验的事情。“韩核问题”披露出来后,朝鲜于9月11日发表声明,指责美国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持“双重标准”,要求彻底查明韩国秘密从事核试验的真相,并将韩国秘密核试验事件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挂钩,要求在六方会谈框架下讨论韩国非法制造浓缩铀的问题。
三是,朝鲜要求美方参加冻结换补偿方案,给朝鲜以经济援助。在弃核问题上,美国坚持朝鲜必须首先承诺“完全、可核查、不可逆转地弃核”,然后才可以谈及经济援助等议题;而朝鲜则提出“冻结换援助”计划,即朝先承诺“部分冻结核计划”,等美国及其盟国的经济援助到位后,朝鲜再逐步放弃核计划,直至完全放弃。这些都是原则性问题,双方都不轻易让步。舆论认为,这才是朝核问题出现僵局的的真正症结所在。
四是,美国大选带来的因素。2004年11月2日,美国进行总统大选。对此,朝鲜关心的是当选者是谁及其后将执推行怎样的对朝政策以及朝鲜由此将怎样应对的问题。因此朝鲜也有意要等待和观望一段时间而不急于返回六方会谈。
(2)第四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
在国际社会尤其是中国的努力斡旋下,第四轮六方会谈终于等来时机。2005年7月26 日至8月7日,第四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在本轮会谈中,与会各方进行了多次多边或双边的实质性接触,会谈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轮会谈一开始,在举行团长会与全体会的同时,主要当事方朝美等打破惯例,举行了密集的双边磋商,力图在前三轮会谈的基础上缩小分歧。会谈开始第五天,各方开始起草共同文件。随后,中方综合各方立场和修改意见,提交了数份草案。经多轮磋商,各方立场日趋接近,同意制定共同文件,以反映此轮会谈的成果,但由于在关键问题上美朝分歧太大,草案迟迟未能得到通过。最后,各方同意暂时休会。
8月7日,朝鲜半岛核问题第四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于8月7日宣布休会,本轮会谈主席、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南草坪宣读了《主席声明》。声明说,第四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于7月26日至8月7日在北京举行。围绕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六方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精神,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了认真、务实、深入的讨论和磋商,增进了了解,扩大了共识,取得了积极进展。六方一致重申,以和平方式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六方会谈的目标,并同意就此发表一个共同文件。会议就文件内容进行了深入有益的探讨,取得了很多共识。为了使各方代表团回国向各自政府报告会议情况,进一步研究各自立场,以解决尚存的分歧,会议决定暂时休会。休会期间,各方将继续保持沟通与磋商。第四轮六方会谈下一阶段会议拟于8月29日开始的一周举行,具体日期另行商定。
会谈中,各方都确认了必须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为最终目标。但是,朝美在“无核化”的定义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上出现了分歧。
在“无核化”的定义问题上,朝鲜认为“无核化”也就是“朝鲜半岛的无核地带化”,具体指无核武器,这包括美国消除对朝鲜的核威胁,其具体内容就是朝美之间建立旨在实现互信的、法律的、制度性的机制,撤除在韩国部署的核武器并禁止从外部运进核武器,撤销对韩国的“核保护伞”。朝鲜甚至在会谈中还首次提到了日本的核威胁问题,并要求,作为朝鲜弃核的代价,正在向日本提供“核保护”的美国要修改核政策。此外,朝鲜要求还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力,也就是说,朝鲜认为“弃核”只是放弃核武器,不包括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力。但是美国强调的无核化是指朝鲜“放弃所有核武器计划和其他核计划”,其中必然也包括和平利用核能在内。
在如何实现无核化也就是在解决核问题的程序问题上,美国要求朝鲜首先宣布弃核,然后才能谈两国关系正常化和提供补偿等问题,而朝鲜则对美国提出的“先弃核后受援”的程序表示不满,强调首先应实现朝美关系正常化,消除威胁后才能宣布弃核。两者的立场正相反。
(3)第四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
2005年9月19日,朝、韩、美、中、日、俄六国在钓鱼台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了包括轻水反应堆问题在内的《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
第一,六方一致重申,以和平方式可核查地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六方会谈的目标。
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回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
美方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韩方重申其依据一九九二年《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不运入、不部署核武器的承诺,并确认在韩国领土上没有核武器。一九九二年《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应予遵守和落实。
朝方声明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其他各方对此表示尊重,并同意在适当时候讨论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问题。
第二,六方承诺,根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相互关系。
朝方和美方承诺,相互尊重主权,和平共存,根据各自双边政策,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
朝方和日方承诺,根据《日朝平壤宣言》,在清算不幸历史和妥善处理有关悬案基础上,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
第三,六方承诺,通过双边和多边方式促进能源、贸易及投资领域的经济合作。
中、日、韩、俄、美表示,愿向朝鲜提供能源援助。
韩方重申二〇〇五年七月二十日提出的有关向朝鲜提供二百万千瓦电力援助的方案。
第四,六方承诺,共同致力于东北亚地区持久和平与稳定。
直接有关方将另行谈判建立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
六方同意探讨加强东北亚安全合作的途径。
第五,六方同意,根据“承诺对承诺、行动对行动”原则,采取协调一致步骤,分阶段落实上述共识。
第六,六方同意于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上旬在北京举行第五轮六方会谈,具体时间另行商定。
可以看出,各方一致通过的这份《共同声明》不仅强调了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促朝弃核这一主题,同时《声明》也成为了推动朝美、朝日等双边关系,促进朝鲜半岛以及东亚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的国际性文件。
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体现出与会各方寻求和平、谋求发展的共同努力;成果的延续与发展同样是具有高难度的挑战,而这也正是中方自始至终所倡导的努力方向:相关各国要坐下来谈,并且要谈下去,这就是一种尝试,一种进步,一种成功。
2.第五轮会谈任重道远
尽管第四轮六方会谈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第五轮会谈任重道远。这主要是朝美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分歧。韩国联合通讯社指出,朝美两国就提供轻水反应堆的时机问题产生了分歧,这将成为今后双方间的主要争议。由于《共同声明》中对轻水反应堆的问题只做了模糊的表述,称各方决定在未来一个“适当时间”讨论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这就给围绕这一问题产生的争端埋下了伏笔。朝鲜表示,轻水反应堆问题是朝美建立互信的基础,在提供轻水反应堆之前,美国不应幻想着朝鲜拆除其核威慑。朝美之间最严重的分歧就在于美国是否承认朝鲜拥有和平核活动的权利,具体地说,就是美国是否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的问题。就轻水反应堆问题,美国指出:“朝鲜和平利用核能不是目前的问题,而是较远的将来的问题。”《共同声明》中达成的协议是在“适当的时间”讨论轻水反应堆问题,“适当的时间”指的就是朝鲜弃核并重返NPT、履行IAEA安全措施之后。
另外,对于朝鲜放弃核武器的具体范围,《共同声明》中也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美国方面认为“弃核”是指朝鲜放弃“所有核武器和现有的核计划”,其中也包含浓缩铀计划。但朝鲜方面还未对此作出明确表态。这也是朝美双方有可能产生分歧的一个关键点。
专题之四:联合国改革及其60周年首脑会议
1.联合国改革问题
2004年11月30日,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任命的“威胁、挑战和改革问题名人小组”公布了他们向秘书长提交的报告——《一个更安全的世界:我们共同的责任》。这份报告全面审视了全球在21世纪所面临的六大威胁,并对联合国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必须作出的改革提出了101项具体建议。
2005年3月21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大发表讲话,提出了关于千年首脑会议后续行动的报告:《大自由:为人人共享发展、安全和人权而奋斗》。这份报告是在安南所任命的联合国改革问题名人小组和“执行千年目标专家委员会”的研究和建议基础上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今年9月举行的世界各国首脑会议做准备。《大自由》报告从发展、安全、人权和联合国改革四个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希望各国领导人能够就此达成新的共识,以应对发展、安全和人权的挑战。
然而,事与愿违,自《大自由》报告发表以来,各国对联合国改革的关注完全集中到安理会扩大的议题上来。很快,日本、德国、巴西和印度组成的“四国联盟”,由巴基斯坦、意大利和韩国等国组成的“团结谋共识”运动,非盟和美国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安理会扩大方案,各方争议不断,尤其是“四国联盟”为获取各方支持而不停奔走,不顾各方的反对将提案提交联合国大会进行讨论,谋求在联合国大会就草案进行表决,希望就此达成一致。
2.几种安理会改革方案
(1) “四国联盟”的方案
2005年5月16日,由日本、德国、巴西和印度组成的四国联盟邀请70余国的代表在德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驻地举行闭门会议,并在会上正式提出了一项安理会改革的框架决议草案。根据该决议草案,安理会扩大将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就安理会扩大的方案和程序通过框架决议;第二步是选举新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三步是就修改宪章通过决议。决议草案要求增加6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其中亚洲和非洲各获2个新增常任席位,西欧和拉美各获1个新增常任席位;同时增设4个任期2年的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其中亚洲、非洲、东欧和拉美各获1个新增非常任席位。
7月6日,由日本、德国、印度、巴西组成的“四国联盟”正式向第五十九届联合国大会秘书处提交了关于安理会扩大的框架决议草案,要求增加6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表示将寻求联大在7月底之前进行表决。7月11日、12日联大就四国联盟的草案举行公开辩论,辩论显示各方对这一方案存在很大分歧。非洲联盟计划要向联大递交新的决议案,由巴基斯坦、意大利、阿根廷等国组成的“团结谋共识”集团也准备提出他们的安理会改革决议草案。辩论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反对强行表决,有关安理会改革的主张各有不同,各国分歧依旧。7月13日,辩论暂时停止。
7月15日,非盟同四国集团磋商会议在伦敦举行。会议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在53个非盟成员国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埃及和阿尔及利亚反对四国集团新增常任理事国的建议。7月17日,日本、印度、德国和巴西(四国联盟)外长与部分来自非洲联盟(非盟) 成员国的外长就安理会扩大问题举行谈判,双方未能就消除有关安理会扩大问题的分歧取得任何进展。 7月25日,四国联盟与非盟外长在日内瓦再次举行会晤。8月4日,非洲联盟举行紧急首脑会议,会议未能就合并四国联盟决议案问题拿出结论、达成共识。
(2)非洲联盟的方案
2005年7月13日,非洲联盟正式向第五十九届联大提交了有关安理会扩大的决议草案,要求增加6个拥有否决权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5个非常任理事国。其中,非洲将获得2个常任席位和2个非常任席位。
(3)团结谋共识运动的方案
2005年5月27日,作为四国联盟对立面出现的由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组成的“团结谋共识”运动向第五十九届联合国大会主席让·平提交了一份工作文件。这份文件建议,对《联合国宪章》第二十三条进行修改,将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从目前的10个增加到20个。扩大后的安理会所有非常任理事国任期将为2年或3年,可以连选连任。至于连选连任的标准和席位轮换的办法,由各地区国家自己协商决定。文件建议对宪章中有关安理会投票的规定进行修改,规定扩大后的安理会通过决议所需赞成票为15票。文件还对改进安理会的工作方法提出了5项建议,其中包括限制否决权的使用,增加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以及扩大非安理会成员国对安理会工作的参与。
(4)美国的方案
对于安理会改革问题,美国于6月2日向主要同盟国家公开了其基本方针:第一、不会给予“新常任”否决权;第二、常任、非常任增加的数目应控制在最小数目;第三、与按照地域分配理事国席位的方案相比,美国更重视对联合国的贡献;第四、坚决支持日本入常。6月16日,美国国务院就联合国安理会的扩大问题明确表示,只支持增加包括日本在内的两个常任理事国以及2至3个非常任理事国的方案,并强调新任常任理事国不拥有否决权。
3.中国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的立场
2005年6月7日,中国外交部就联合国改革问题发表《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立场文件》,阐明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的5项原则及安理会扩大的6点意见。文件宣布,中国认为,联合国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1)改革应有利于推动多边主义,提高联合国的权威和效率,以及应对新威胁和挑战的能力。
(2)改革应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特别是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加强国际合作等。
(3)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在安全和发展两方面均应有所建树,特别是扭转联合国工作“重安全、轻发展”的趋势,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推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
(4)改革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会员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关切。应发扬民主,充分协商,努力寻求最广泛一致。
(5)改革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有助于维护和增进联合国会员国的团结。对达成一致的建议,可尽快作出决定,付诸实施;对尚存分歧的重大问题,要采取谨慎态度,继续磋商,争取广泛一致,不人为设定时限或强行推动作出决定。
在有关各方关注的安理会改革方面,文件认为,安理会改革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扩大问题,也包括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方法等重要问题,并且应遵循以下原则:
(1)提高安理会的权威和效率,增强其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的能力。
(2)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性。
(3)应让更多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有更多的机会轮流进入安理会,参与其决策。
(4)坚持地域平衡原则,并兼顾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代表性。
(5)涉及各地区的改革方案应首先在有关地区组内达成一致。中方认为,一些国家倡导的地区轮任原则值得重视和考虑。
(6)坚持协商一致,反对人为设时限,反对强行表决尚有重大分歧的方案。
4.胡锦涛关于联合国改革的阐述
9月15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当前国际形势及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对加强联合国作用、推动联合国改革、促进国际发展合作等问题提出了具体主张。胡锦涛指出,我们应该通过合理、必要的改革,维护联合国权威,提高联合国效率,增强联合国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联合国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改革应该重点推动联合国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安理会改革要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代表性,让更多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有更多机会参与安理会决策。
9月15日下午,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圆桌会议,并发表题为《坚持民主协商,推动改革进程》的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面对新形势,联合国面临着新挑战。我们应该抓住历史性机遇,对联合国进行合理、必要的改革,使之更好地履行联合国宪章赋予的职责。胡锦涛在讲话中就联合国改革问题提出四点看法:
第一,要着眼大局,坚持原则。联合国改革事关联合国的前途命运,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本着对各国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妥善加以处理。改革应该有利于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更好地发挥联合国作用,维护会员国的共同利益。这是衡量一切改革措施的重要准绳。
第二,要发扬民主,广泛协商。联合国改革涉及各方切身利益,应该充分酝酿、广泛协商,尊重各方意见,照顾彼此关切。只有这样,改革才能得到广泛支持,才能具有坚实基础。
第三,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联合国改革确有紧迫性,但越是紧迫越要把握好节奏,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对已有或能够达成共识的改革措施,可以尽快决策,及早落实。对尚有较大分歧的改革措施,可以进一步交换意见,寻求共识。这样,既可以推动改革多出成果,又可以维护会员国团结,保证改革成果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第四,要把握重点,全面推进。联合国改革涉及安全、发展、法治、机构改革等各个领域,需要统筹规划。发展中国家占联合国会员国三分之二。发展中国家的意见应该得到充分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应该得到切实维护,这是联合国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加大联合国在发展问题上的投入,推动如期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应该成为联合国改革的重中之重。
6.联合国60周年首脑会议
2005年9月14至16日,联合国60周年世界首脑峰会在纽约举行,大会通过《成果文件》,新的改革方案在消灭贫穷、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加强安全及保护人权方面只取得了有限的进展。各国承诺将就联合国改革问题采取行动。
此次首脑会议还同意设立“和平建设委员会”,帮助经历冲突的国家进行恢复与重建。各会员国再次重声了2000年联合国千年峰会确立的目标,到2015年将世界贫困人口降至目前的一半。
大会通过保护平民免受屠杀及种族清洗的协议,该国际协议主要是阻止卢旺达、波斯尼亚及科索沃等国出现的大屠杀行为。
专题之五:伊朗核问题
1.伊朗核问题的来龙去脉
伊朗的核计划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支持下,当时亲美的巴列维政权准备用15年时间在全国建20个核电站,其总发电能力为2.3万兆瓦,美国还向伊朗提供了一座5兆瓦的游泳池式研究堆。但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美国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伊朗的态度。美称,伊朗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根本没有必要投巨资建核电站。美政府指责伊朗实际上是要发展核武器,并对伊采取“遏制政策”,千方百计阻止伊获得核技术。2002年9月,美国的卫星发现伊朗中部地区的纳坦兹和阿拉克有可疑建筑物,认为是浓缩铀加工厂和重水反应堆设施。2003年初,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后,伊朗的核能开发计划遭到美国的“严重质疑”。铀浓缩技术是国际社会严禁扩散的敏感技术。美国军事专家认为,伊朗拥有浓缩铀就意味着拥有核武器,因此美国政府不但警告伊朗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加强核查,并威胁要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审议,以对伊朗进行制裁。
国际原子能机构也通过多项相关决议,要求伊朗与其合作,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进行更为严格的突击检查,终止提炼浓缩铀试验。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在代表欧盟的法国、德国、英国积极斡旋下,伊朗为解决核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主动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访伊,核查上述两处可疑地点,并在2003年12月正式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国际核查的结果是,并没有发现任何“意料之外”的情况,这证实伊朗是在和平利用原子能。美国对此结果不满,并极力主张把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讨论,其目的是要对伊朗进行更严厉的经济制裁或对伊动武,而这是欧盟所不愿看到的。因此,为了说服伊朗彻底终止铀浓缩活动,德法英3国与伊朗举行了多轮会谈。2004年11月初双方在巴黎初步达成协议,3国承诺向伊朗提供一座轻水反应堆、核燃料以及核技术,并将在经贸合作方面为伊朗提供帮助。11月22日,伊朗宣布中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伊朗核危机再次化险为夷。2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决议,不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但伊朗一直坚持铀浓缩的中止只是暂时行为,坚持认为自己完全有权和平利用核技术。
为了磋商有关巴黎协议的落实问题,伊朗与德法英3国从2004年12月以来进行过多轮谈判,但双方在关键问题上一直未能达成一致。今年5月底,双方达成协议,欧盟表示将在两个月内提出一个综合计划,以推进与伊朗在技术和核能领域的合作,并进一步解决伊朗核问题。
自从7月底以来,伊朗一直敦促欧盟按期递交提议,并多次威胁将重启铀转化活动。8月5日,德、英、法三国代表欧盟向伊朗递交了解决伊朗核问题的一揽子提议。但伊朗称这一提议“是无法接受的”。8月8日伊朗恢复了在伊斯法罕的铀转化活动。为此,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8月9日举行紧急会议,并以协商一致方式于11日通过一项决议,要求伊朗立即停止与铀浓缩有关一切核活动,与欧盟继续就其核问题进行谈判,但遭伊朗拒绝。伊朗与欧盟之间有关核问题的谈判陷入僵局。
8月28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阿塞菲表示,伊朗并不认为代表欧盟的英、法、德3国是核问题谈判中的唯一对象,今后伊朗会更加广泛地与整个国际社会交换看法。此前,伊朗新任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首席核谈代表拉里贾尼在结束对国际原子能机构总部的访问,于27日回到德黑兰后立即警告说,伊朗不希望看到核问题被提交到安理会讨论,但也不怕这样的局面出现。他表示“伊朗将保留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权利”。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新一届政府于8月24日正式组成,伊朗在核问题谈判中的态度正趋于强硬。
9月17日,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在参加第60届联合国大会发言时,重申了坚持和平利用核能的一贯立场,并就解决伊朗核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其中包括邀请外国公司参加该国的铀浓缩计划,以最大限度确保该计划的透明性。德法英三国立即作出反应,对伊朗的立场表示失望,并决定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18日,德法英三国开始起草有关决议草案。19日,德法英三国代表欧盟向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正式提交一份决议草案,要求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
2.欧美在伊朗核问题上态度的异同
美国和伊朗是伊朗核问题的对立双方,欧盟充当着斡旋者和谈判者的角色。欧盟自2003年11月介入这场博弈,迄今21个月。美国和欧盟在阻止伊朗成为核国家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欧盟不同意美国所实施的高压政策,它反对美国把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国”,反对美国再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欧盟在伊朗有巨大经济利益,它不能同意美国轻举妄动;欧盟希望其中东外交有所建树,利用它的外交资源和谈判传统,在这一地区发挥影响力,它不能听任伊朗核问题发展成为不可收拾的危局。
21个月来,英法德三国外长组成的“三驾马车”代表欧盟,往来于欧洲与中东,奔走于德黑兰与维也纳,以其有别于美国的外交理念和外交风格,进行了艰苦耐心的谈判,使伊朗核问题取得了一些切实的进展。2003年,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同意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全面合作,美国则同意放弃“触发机制”,不把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审议;2004年11月,英法德三方同伊朗签署《巴黎协定》,伊朗同意中止浓缩铀活动,以换取欧盟帮助伊朗发展和平利用核能以及欧盟的政经援助。欧盟由此阻止了美国把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避免了矛盾激化,为有关各方留下周旋的空间。也正是在这一系列艰苦复杂的调停中,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初现轮廓。
伊朗核问题的背后一直是国家和集团利益之间的较量。出于全球或地缘战略的考虑,欧盟和美国都不愿接受伊朗拥有核技术的现实。但与视伊朗为“邪恶轴心”国并时常以武力相威胁的美国不同,欧盟选择的是“不伤和气”的和平解决之路,试图通过外交和经济等手段换取伊朗放弃核计划。即使双方谈判破裂,让安理会介入此事也非欧盟本意,因为那样欧盟也不是赢家。此间外交人士认为,欧盟19日的表态,主要是向伊朗施压,迫使其回到谈判桌旁,同时也为自己挽回一些面子。
3.美国对伊朗强硬的原因
(1)伊朗被美国认定是实现其中东战略的最大障碍,是美推行“大中东计划”的绊脚石。1991年海湾战争后,伊朗不仅已成为海湾地区综合国力和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而且是该地区极少数敢对美国说“不”的国家之一。因此,美国把伊朗看成是其全面控制海湾地区的眼中钉。
(2)美国甚为担心伊朗的经济实力和军力不断增强。近几年来,伊朗的经济发展在中东地区比较突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伊朗2000—2004年间GDP的年增长率分别为5.3%、5.9%、6.7%、6.1%5.7%,2004年的GDP达1410亿美元。与此同时,伊朗的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近几年来,伊朗不断提高导弹的射程和威力,将改进型导弹装备部队,形成新的战斗力。
(3)美国认为,伊朗发展核武对美国和它正在进行的反恐战争都是一个潜在威胁。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政府和国会的立场一致。2004年7月,美国国会以绝对优势通过一项决议案,授权布什政府使用“所有适当的手段”来劝阻和禁止伊朗获得核武器。布什政府把伊朗归入“邪恶轴心国”,认为伊朗是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且与“基地”组织有联系。
(4)美国担心伊朗什叶派势力对伊拉克局势的影响。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约95%的居民都信奉伊斯兰教。在伊朗的穆斯林中,什叶派约占90%;在伊拉克的穆斯林中,什叶派约占60%,其余为逊尼派。伊拉克战争后,伊朗让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宗教领袖哈基姆回到伊拉克,利用他的强大精神号召力组织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反对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存在。美国极为担心伊朗利用与伊拉克境内什叶派的关系进行渗透、扩张势力,以影响伊拉克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安全重建。
(5)石油因素。伊朗的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三位,2003年伊朗的石油产量居世界第四位。有分析说,一旦美国改变了伊朗现政权的性质,控制了伊朗的石油,那么整个海湾地区的石油也就在美国掌控之中,美国就可以借石油制约西欧、日本和中国。
4.伊朗新政府采取强硬姿态的原因
伊朗新政府上台后,在其核问题上的立场日趋强硬。伊朗虽然多次表示,愿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并始终向欧盟敞开谈判大门,但同时也不断强调绝不放弃国际条约赋予的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舆论认为,在国际防止核扩散体制日趋完善的今天,发展核武器难度很大,甚至连美国的军事专家都不相信伊朗能够在数年内拥有核武器。伊朗坚持核计划旨在保持它投资数亿美元、经过数十年发展起来的核能力。
此外,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伊朗自身重要的战略地位、伊朗拥有铀浓缩技术和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力以及一些大国力促伊朗核问题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和平解决的努力,都是伊朗敢于在其核问题上向欧美叫板的因素。
事实证明,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于解决伊朗核问题始终留有回旋余地。首先,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历次会议都能通过协商方式找到化解伊朗核问题分歧的途径。其次,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也显示了他的斡旋能力。他一直反对以对抗手段解决伊核问题,并呼吁欧盟和美国“再给伊朗一次机会”。另外,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多数成员有着以和平方式解决伊核问题的强烈意愿。因此,不排除此次理事会会议再次达成妥协的可能性。
分析人士指出,伊朗在核问题谈判中展现出较为强硬的新姿态主要有3个原因:
首先,伊朗新总统内贾德在竞选时便提出将在核问题谈判中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因此,就职后他必须在这个敏感问题上展现出一种新的气势,唯有这样才能使新政府迅速而有效地凝聚国内人心,为实行其他施政措施打造出有利的民意基础。
其次,伊朗在与欧盟的接触中逐渐意识到,尽管美欧对待伊朗的态度有所不同,但在促使伊朗尽可能弃核这一点上却毫无分歧。然而,占国际原子能理事会35个成员国1/3的不结盟国家,是与伊朗的立场较为接近的。包括南非和阿根廷在内的一些国家担心,强迫伊朗放弃核活动将使他们的核计划遭遇同样下场。因此,伊朗有意通过扩大核问题谈判对象的方式,一方面表明自己坚持通过谈判途径解决分歧的决心,另一方面争取把更多有利于自己的声音带到谈判桌上来。
最后,尽管伊朗重新启动了铀转化设备,但这仍是不违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举动。此外,过去9个月里,一个由美国、法国、日本、英国和俄罗斯专家组成的国际专家组,对核查人员收集的数据进行了仔细研究后发现,两年前在伊朗发现的核武器等级的铀痕迹来自进口的巴基斯坦设备,并无证据表明伊朗正在实施一项秘密的核武计划。因此,美国一时间难以找到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的有力借口。
5.伊朗核问题的解决前景
伊朗核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伊朗与美国的关系。伊朗指责美国采取敌视伊朗的政策,称美国不改变其立场,两国关系的改善便无从谈起。因此,伊朗现政权不会屈服于西方国家的压力、俯首称臣,在伊朗核问题上,将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大国的支持巧妙地与其进行周旋。
分析人士指出,伊朗核问题的解决前景有以下三种可能性:其一,欧盟三国提出的解决方案将基本满足伊朗的要求,但会引起美国的不满。美国有可能坚持要把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其二,欧盟三国提出的解决方案引起伊朗的不满。这种可能就是法、德、英三国提出的解决方案中未能满足伊朗提出的和平利用核技术的要求,伊朗因此有可能宣布恢复浓缩铀工作,伊朗核危机再次凸现。其三,欧盟三国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暂时能满足伊朗和美国各自的愿望,伊朗核问题暂趋缓和。欧盟三国可能提出的核问题解决方案是:在伊朗的民用核能计划方面与伊朗进行合作,用一些优惠政策来促使伊朗放弃核计划,并帮助伊朗减轻从俄罗斯进口核燃料的依赖,条件是伊朗必须放弃自己生产核燃料。但是,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后已表示,新政府的核政策不会改变。在核问题上,内贾德反对任何妥协。他认为,伊朗必须顶住国际社会的压力,拥有自己的核技术。他表示,以和平为目的获取核技术是伊朗全民族的要求,伊朗领导人必须尽力满足这一要求。
伊朗可能会接受俄罗斯提出的解决方案:由伊朗加工提炼浓缩铀,然后运往俄罗斯加工成核燃料,之后再运回伊朗用于民用核能计划。该方案也可能被欧盟三国接受,因为它可以阻止伊朗进一步掌握核技术,这样也相对容易说服美国。但在伊朗看来,这一方案只是权宜之计。
专题之六:中日关系
近两年,中日关系出现“经济热、政治冷”现象,中日关系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1.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上会晤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时提出中日关系发展的指导性方针
2004年11月23日,刚刚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圣地亚哥下榻饭店会见了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提出实现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指导性意见。
胡锦涛说,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继续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事业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中日两国作为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肩负着重大责任。在新的形势下,中日两国优势互补的特点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突出;双方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共同利益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发展长期稳定的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今天比过去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日双方特别是两国领导人应该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积极推动两国关系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胡锦涛提出了实现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指导性意见:
第一,双方应该严格遵循中日间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善谋大局,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双方应该加强协调和合作;
第二,应该进一步密切两国文化、教育及青少年交流;
第三,应该从两国的共同需要出发,我们在继续深化两国经贸合作的同时,加强在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合作。
胡锦涛强调,发展中日关系,不能也无法回避历史问题。正确对待历史,才能把历史的重负化为前进的动力。当前,两国政治关系困难的症结是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我们希望日方妥善处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拖的时间越长,对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伤害就越大,也越不利于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领导人,应该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从中日世代友好和亚洲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妥善处理有关问题,防止两国关系受到不应有的损害。中国人民从来都认为,在那场不幸的战争中,包括被迫走上战场并失去生命的日本士兵在内的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但是,对发动这场战争的战犯,中国人民是深恶痛绝的。日本领导人在考虑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时,务必要考虑到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务必要考虑到中日友好的大局。
胡锦涛还阐述了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他对日本政府多次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表示赞赏,指出维护台海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对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2.胡锦涛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中日关系五点主张
2005年4月23日,刚刚参加完亚非峰会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下榻的饭店会见了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胡锦涛表示,中方维护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方针没有改变。胡锦涛在结束与日本首相小泉的会见后对记者作上述表态。胡锦涛说,他已提出五点主张,希望尽快扭转中日关系发展的困难局面。五点主张分别是:
第一,要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
第二,要切实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就是要把对那场侵略战争表示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绝不再做伤害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感情的事。
第三,要正确处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涉及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日本政府多次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希望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上述承诺。
第四,要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积极探讨解决分歧的办法,避免中日友好大局受到新的干扰和冲击。
第五,要进一步扩大双方在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民间友好交往,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3.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关于发展中日关系的原则建议
2005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回答日本朝日新闻记者提问时谈到发展中日关系的几点原则和建议。
温家宝:中日关系是重要的双边关系。我们高兴地看到,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去年双边贸易额接近1700亿美元,双方人员往来超过400万人。中日关系也存在着障碍,这种障碍主要是在政治方面,其根本是日本如何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加强和改善中日关系,要在恪守中日间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回忆起战争给中国人民、亚洲人民以至日本人民带来的苦难,让历史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我们希望日本方面也要把握这个机遇,促进中日友好。
第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日美安全同盟是日美双方的事情,中国之所以关心是因为它涉及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允许任何国家直接地或间接地干预。
第三,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中日友好合作有很大的潜力,特别是在经贸方面,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两国的共同发展。
我还想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中日高层的互访。二是由双方的外交部门共同着手对加强中日友好进行战略性研究。三是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4.胡锦涛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阐述中日关系
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和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在中日两国2000多年的交往史上,中日友好是主流。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策划和制造侵略战争的只是一小撮日本军国主义分子。
战后,日本各界很多人敢于正视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的历史事实,强烈谴责日本侵略者的侵华暴行。不少当年参加侵略战争的日本军人真诚忏悔战争罪行,以实际行动推进日中友好,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他们的良知和勇气应该得到高度赞赏。
中国政府一贯重视中日关系,始终坚持中日友好方针,并为中日友好作出了不懈努力。多年来,中日关系不断发展,两国经贸合作不断扩大,人员交往日益密切,反映了两国人民谋求和平友好和共同发展的愿望。这是两国几代领导人及有识之士共同耕耘的结果,需要我们倍加珍惜、精心维护。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长期以来,日本国内总有一些势力矢口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和罪行,竭力美化军国主义战争,并为已经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的甲级战犯扬幡招魂。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承诺,而且背离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的感情。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我们希望日本政府和领导人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中日友好、维护亚洲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以严肃慎重的态度处理好历史问题,把对那场侵略战争表示的道歉和反省落实到行动上。我愿在此重申,中国政府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方针没有改变。我们将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加强两国在广泛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民间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21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专题之七:中东和平进程与巴以局势
1.中东和平“路线图”的由来
2003年4月30日,美国公布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决心分三个阶段实现2005年巴勒斯坦建国。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由美国、欧盟、俄罗斯和联合国有关中东问题四方提出,其核心目标是建立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路线图”计划不仅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也被巴以双方所接受。对陷入僵局近3年的中东和平进程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路线图”计划第一阶段的实施是其成败的关键。根据计划,以色列需要拆除2001年3月以后在约旦河西岸建立的60多个小型定居点,大约有6万名犹太定居者将被迁回以色列境内。沙龙提出的涉及7000多名犹太定居者的加沙撤离计划,已遭到定居者和以国内极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对。“路线图”计划第一阶段还要求巴方进行政治改革,打击恐怖活动、解散激进武装组织。在落实“路线图”方面,巴以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落实“路线图”计划,巴以首脑曾多次举行会晤,巴激进组织也一度宣布停火。由于以色列坚持其强硬政策,导致巴激进派别中止停火,巴以冲突再起,和平努力再次受挫。2003年9月巴以和谈中断,“路线图”计划搁浅。
2.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
“大中东民主计划”主要是美国力图在中地区推行民主化改造。布什政府认为阿拉伯政权的专制与腐败以及人们对美式生活方式的嫉妒和对西方自由价值观的愤恨,是中东地区动荡、反美的主要根源。由于大中东民主计划暗指阿拉伯国家政治腐败,再加上原计划中只字不提巴以冲突这个中东根本问题,因此遭到阿拉伯国家的普遍抵制。
在此情形下,布什将大中东民主计划更名为“面向进步和共同未来伙伴关系计划”,并强调不再强加于人;同时,计划也增加了重视解决巴以冲突的表达。巴以关系能否朝着“最终和平”的方向发展,直接关系到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大中东民主改革计划”的成败。
但是,美国的“大中东民主倡议”在中东各国受到当政者的普遍抵制。美国的新政策正在打破中东国家的既有政治格局,也将打破美国与中东国家的既有关系格局。中东正在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的发展趋势却并非美国所能完全驾驭得了的。既欢呼“变化”,又有种种担心,恐怕这就是美国当下的心态。
3.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
阿拉法特去世后,美国总统布什表示,他将在第二任期内帮助实现巴勒斯坦的建国目标。这是美国领导人首次就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作出的最明确承诺。2004年11月17日,白宫对外宣布,布什决定向巴民族权力机构提供总额达2000万美元的援助,以此作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新一轮努力。布什强调,推动巴以谈判是美政府外交工作的重点之一。
11月21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访问巴以。22日,鲍威尔在耶路撒冷与以色列总理沙龙会面时表示,美国支持巴勒斯坦举行大选,并说美国将抓住“新的契机”推进中东和平进程。 12月6日,美国政府同英国达成协议,决定在2005年年初在伦敦举行中东问题国际和平会议推动巴以和平问题的进展。在2005年的国情咨文中,布什承诺向巴新政府提供3.5亿美元的资金,强调支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两个民主国家”实现和平共处。
2005年2月6日和7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对中东进行了访问。赖斯在以色列访问时,呼吁以色列作出艰难决定,与阿巴斯合作,共同推动巴以和平进程。赖斯在与阿巴斯举行会谈时,承诺美国将支持阿巴斯为结束反以色列暴力和改革所进行的努力。她表示,美国将积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将向巴勒斯坦当局提供4000万美元的经济援助,以协助其创造就业机会和改善设施。赖斯指出,美国将委任一名安全协调人员——美国上将威廉·沃德前往该地区,促进巴勒斯坦安全部队的改革。
4月11日,美国总统布什与到访的沙龙举行了会谈。两人就以色列政府制定的犹太人定居点政策、以方支持巴勒斯坦新领导人阿巴斯是否到位、沙龙政府是否正在履行其一年前的各项承诺以及在以色列完成从加沙撤军后还准备采取哪些和平行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布什在与沙龙会谈后对媒体明确表示,他坚决支持沙龙提出的从加沙地带撤离的单边行动计划。会晤中,布什明确要求沙龙不要在约旦河西岸扩建犹太定居点,以色列应当拆除未经许可的定居点,遵守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中关于冻结在约旦河西岸建造定居点的规定。作为对布什支持以色列单边行动计划的回报,沙龙在与布什会晤时明确表示,他将兑现向布什作出的拆除未经许可的犹太定居点的承诺,以色列将执行“路线图”计划有关定居点问题的规定。
5月26日,美国总统布什与到访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举行会谈,商讨巴以局势。这是阿巴斯自当选巴最高领导人以来首次访美。美国总统布什明确表示将帮助巴勒斯坦实现建国梦,美国将向巴勒斯坦提供5000万美元的直接经济援助,用于在以色列今年夏季从加沙地带撤离后帮助巴勒斯坦在那里修建住房和基础设施,以改善当地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状况。
2005年6月18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进行了访问。赖斯在此次出访中东途中曾表示将推动巴以双方加强协调,推动以色列的撤离计划成功实施。赖斯在开始中东之行时表示将为巴勒斯坦争取更多的国际援助,以便在以色列撤离加沙地带后帮助巴方在该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7月底,赖斯再次访问巴以地区,敦促巴以双方缓和紧张关系,确保以色列顺利实施单边行动计划。她强调,以巴双方在单边行动计划结束后必须重启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8月15日,以色列开始实施撤离加沙的单边撤离计划,但是,撤离后的加沙局势仍有待观察。9月14日,以色列总理沙龙与美国总统布什在纽约举行会谈,双方会谈的重点是加沙的局势发展,沙龙在会谈表示,只有巴勒斯坦人打击武装组织,路线图才有可能实施。但是,国际社会对中东和平“路线图”仍寄于重望。
4.沙姆沙伊赫举四方会谈
2005年2月8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和以色列总理沙龙,在埃及红海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举行了令世人注目的四方会谈。这是自2000年9月巴以爆发冲突以来双方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晤。此次会谈最重大的成果是巴以宣布对等地实现停火。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宣布,他已经同以色列总理沙龙达成协议,正式结束巴以暴力冲突。沙龙随后也宣布结束以色列针对巴勒斯坦人的军事行动。
会谈是由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倡议发起的,意在利用当前巴以之间的新形势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美国虽然没有参加此次峰会,但美国的作用仍是至关重要的。美总统布什在会前对阿巴斯大加褒奖,承诺美将继续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并正式邀请阿巴斯和沙龙不久分别访美。会前头一天,美新任国务卿赖斯先后与沙龙和阿巴斯进行了会谈,敦促以色列为和平采取“实质和决定性的步骤”,还宣布美准备任命负责巴安全事务改革的协调员。以色列《国土报》评论说,不少以色列人并不欢迎赖斯到访,因为她要压以色列做出让步。美还在关键时刻派中东特使到埃及,会同埃及对这次峰会进行具体安排。
巴以首脑此次会晤为重启巴以和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双方在耶城、定居点、巴犯人等问题上仍各执己见,甚至对停火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以色列认为光停火是不够的,巴方必须根除恐怖势力的基础。哈马斯发言人批评说,此次会晤只关注安全问题是对以色列的偏袒。尽管如此,在经历了漫长的冲突后,巴以双方领导人能够坐下来会谈并取得上述成果,已是很不易的事了。
在结束与沙龙的会晤后,阿巴斯说,这次会晤给中东和平带来“新的机遇”。沙龙说,在当天的会晤中,他同阿巴斯就结束以巴暴力冲突问题达成一致,“所有巴勒斯坦人将停止针对以色列人的所有暴力冲突,同时,所有以色列人将停止针对巴勒斯坦人的所有军事行动”。
5.伦敦中东问题国际会议
2005年3月1日,为期一天的“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伦敦会议”在伦敦举行。英国首相布莱尔主持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23国外长及6个国际组织代表讨论并达成协议,表示将采取实际措施帮助巴勒斯坦进行机构建设和经济发展,为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奠基铺路。
伦敦会议的最大成果,是凸显了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新权力机构的支持。英国首相布莱尔亲自主持了全天的会议,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美国国务卿赖斯、包括中国在内的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外长和高级官员、部分欧盟和阿拉伯国家外长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6个国际组织的代表与会。会议各方就如何强化巴勒斯坦政治体制,为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巴勒斯坦国家铺路达成了一致。与会各方一致同意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安全协调小组,来帮助巴实施安全改革,欧盟协助巴建立新政治体制;鼓励捐助国兑现承诺,为巴机构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资助,与会国拟于今年向巴方提供12亿美元的援助;世界银行协助巴发展经济;要求巴以双方加强合作,早日履行巴以和平“路线图”计划。会议发表了长达17页的公报,提出了最高目标,即建立民主政体的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比邻并存。中东问题有关四方还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巴以重启谈判,强调未来的巴勒斯坦必须是一个“领土完整和可运作的国家”。
会议明显增强了巴勒斯坦方面的信心。会前,阿巴斯在政治改革和安全问题上受到了多方压力。他曾表示,巴勒斯坦将全面实现自己的安全承诺,并已经作出计划克服各种困难整合安全部队,但是也不无担忧地强调,如果没有更广泛的政治解决方案,孤立地强调安全问题,并不会带来和平。会后,阿巴斯表示,巴勒斯坦人过去以为他们是独自抗争,但是现在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给他们带来了信心。阿巴斯告诉23国的代表,他完全赞成改革和停火。他说,巴勒斯坦人支持和平“路线图”计划,并且会尽一切所能维持与以色列的停火。
对于这次会议的意义,布莱尔说,国际会议并不能取代巴以之间寻求最终和解的谈判,但是为了让双方成功和解,巴勒斯坦的政治体制必须强化;布莱尔强调,在中东建立长期的和平可能是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伦敦会议不是要取代“路线图”计划,而是要帮助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消除恐怖主义,建立稳定的民主,从而重启“路线图”计划。赖斯也表示,塑造中东地区更好的未来对每一个与会者都有好处。
巴方积极评价会议成果,认为国际社会的支持对推动中东和谈和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不仅关系重大,而且意义深远。为了表达厉行改革的决心,阿巴斯还向大会提交了巴方的具体改革方案。
6.阿盟第十七次首脑会议
2005年3月23日,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第十七次首脑会议顺利结束为期两天的议程,23日下午在这里发表了《阿尔及尔宣言》后闭幕。《宣言》认为,对阿盟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改革,推动阿拉伯世界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现代化进程,符合全体阿拉伯人民的利益,有助于阿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首脑们在去年突尼斯峰会阿盟改革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一致通过了阿拉伯外长预备会议提交的阿盟改革决议草案。关于巴以冲突这一焦点问题,与会者重申支持“阿拉伯和平倡议”,认为该倡议符合国际准则、联合国有关决议以及“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阿以冲突只能通过上述途径加以解决。
“阿拉伯和平倡议”由沙特阿拉伯2002年在贝鲁特峰会上首次提出并获得通过。倡议要求以色列全面撤出1967年以来占领的所有阿拉伯领土、接受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拥有主权的独立巴勒斯坦国、根据联合国大会第194号决议和有关国际准则公正地解决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在此基础上,阿拉伯国家将承认阿以冲突结束,并在全面和平框架内发展双方的正常关系。
《宣言》还欢迎叙利亚决定从黎巴嫩撤军,支持苏丹政府与南部武装力量达成的和平协议,并表示愿意帮助伊拉克人民加快重建进程,尽快恢复国内安全与稳定。
阿盟第十七次首脑会议3月22日至23日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举行,来自阿盟22个成员国的首脑和高级代表出席了会议。
7.以色列推动“单边行动计划”的实施
“单边行动计划”由沙龙总理于2003年底提出。根据该计划,以色列将于2005年底从加沙全部21个犹太定居点和约旦河西岸北部的4个小型定居点撤出。2005年1月初,沙龙成功邀请支持单边行动计划的工党和犹太圣经联盟重新组阁,从而为执行该计划扫清了障碍。当初,沙龙对阿拉法特不屑一顾,认定巴方没有谈判对象,所以把这个计划叫做“单边行动计划”阿拉法特的逝世,使巴以之间固有的关系架构顷刻间发生坍塌。以前,以色列总理沙龙视阿拉法特为仇敌,称他是“恐怖之王”,认为巴勒斯坦没有谈判对手,遂彻底关闭了与巴方和谈的大门,弄出一个自导自演性质的“单边行动计划”来。而事实上,没有巴方的配合,以军要顺利、毫无伤亡地撤出巴勒斯坦加沙地区的犹太定居点,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阿拉法特逝世和巴新政府上台,无异于抽掉了沙龙单边行动计划赖以继续存在的支柱。2005年年2月8日,沙姆沙伊赫峰会宣布停火后,沙龙将“单边行动计划”改称“与巴方协调撤出计划”。
2月16日,以色列议会16日晚以59票赞成、40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单边行动计划的撤离赔偿法案,从而为该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证。根据该法案,以色列政府将为从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撤出的犹太定居者以及企业主提供总额约为10亿美元的赔偿金,主要作为对定居者迁出后安置新家、寻找新的工作岗位以及安排子女上学等的补偿。该计划将从今年7月份开始实施。2月20日,以色列内阁通过了“单边行动计划”和“隔离墙”走向修改方案。以内阁成员在对沙龙“单边行动计划”的表决中,17人赞成、5人反对,反对者包括前总理、现财政部长内塔尼亚胡。沙龙和国防部长莫法兹已正式签署命令,撤出加沙地带21个和约旦河西岸4个犹太人定居点,大约9000名犹太定居者将从7月20日开始撤离。撤离时间约为7周至8周,分4个阶段完成,撤出过程中,以国防军和警察将组成三道防线,确保犹太定居者全部撤出,并防止巴激进分子趁机滋事,发动袭击。以色列官方称,这一计划的通过有着“历史性的意义”,当地舆论也认为,这标志着沙龙在单边行动计划上跨越了最后一个关口,获得了启动这一计划的“绿灯”。隔离墙修改计划以20票赞成,1票反对,1票弃权获得通过。隔离墙计划自出台以来,国际社会就舆论大哗,阿拉伯国家更是强烈反对,指责它严重侵害了巴勒斯坦人的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并人为地制造巴以最终边界等。根据刚刚通过的新路线,隔离墙的走向将朝“绿线”回缩。“绿线”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在1967年6月第三次中东战争前的实际停火线。即使这样,隔离墙仍将约旦河西岸约7%的土地和1万巴勒斯坦人口圈进了以色列一侧。对此,巴勒斯坦反应强烈。以通过隔离墙修改计划不久,巴领导层开会讨论此事,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总理库赖、立法委员会主席法图等均参加,会后发表声明,强烈谴责以内阁为继续修建隔离墙开方便之门。声明说,继续修建隔离墙的决定违背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和有关国际法准则,反映出以色列政府政策的本质,即它在试图用撤离加沙来掩盖其在约旦河西岸通过修建隔离墙来推行的扩张计划。对于以色列内阁通过了“单边行动计划”,巴方基本持欢迎态度,阿巴斯说,当以色列人撤出定居点时,“巴勒斯坦人会向他们投以鲜花,而不是投掷石块或开枪”,但巴方希望撤离仅是联袂推进“路线图”计划的一部分。
6月21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和以色列总理沙龙在沙龙位于耶路撒冷西城的办公室举行会晤。会谈中,巴以双方领导人具体讨论了即将启动的单边行动计划问题,就落实以色列从加沙全部21个犹太定居点和约旦河西岸4个犹太定居点撤离的细节交换了意见。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沙龙在会谈中要求阿巴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约束巴方武装人员的“挑衅行为”,保持局势的绝对平静;阿巴斯则呼吁沙龙在释放被押巴勒斯坦人、开放加沙机场、港口以及连接加沙与约旦河西岸的安全口岸等方面做出让步。两人立场分歧很大。另外,以方还将在未来两周内向巴方移交伯利恒和盖勒吉利耶两座城市的民事控制权。不过,这些成果并未让巴方感到满意。参加会谈的巴自治政府总理库赖透露,巴以领导人之间的会谈进行得“很困难”,以方的回应“大大少于巴方的期待”。
8月15日,以色列开始实施撤离加沙的单边撤离计划。9月11日,以色列内阁以全票的结果同意结束对加沙地带长达38年的占领,为完成以色列从加沙地带的撤军、向巴勒斯坦移交这一地区扫清了障碍。9月12日,以色列通往加沙地带的大门当地时间12日清晨7时正式关闭,标志着以军完成了从加沙地带的撤离,以色列对加沙地带38年的占领就此结束。但是双方在加沙边境检查站、港口和机场控制权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以色列出于安全考虑,撤离完成后仍将控制加沙地带的对外通道,而巴方则担心加沙将就此变成一座大监狱。
8.中国对中东问题以及巴以问题的政策主张
2004年12月29日,国务委员唐家璇在结束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访问之前表示唐,中方对中东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
第一、建立互信,恢复和谈。在当前形势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应停止暴力冲突,特别是针对平民的军事行动;确保巴大选自由、顺利进行,尊重巴民选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改善巴勒斯坦人道主义状况;采取措施,建立互信,重启和谈。
第二、重启“路线图”计划,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是当前解决中东问题现实可行的方案。应以联合国有关决议和“土地换和平”原则为基础,同步履行“路线图”中规定的义务。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民族权利,尽早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同时充分保障以色列的安全。
第三、积极谋求实现中东全面持久的和平。叙以、黎以谈判是中东和平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尽早恢复。同时应随着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加强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经济繁荣,促进本地区和平与稳定,最终实现阿拉伯民族与犹太民族的和睦相处。
第四、国际社会应加大促和力度。国际社会在发出强有力的和平呼声的同时,应在保障巴选举、支持巴经济重建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为恢复和谈创造条件。中国支持联合国尤其是联合国安理会发挥更大作用,包括主持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形成国际社会对中东和平进程更广泛的支持。中国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促和努力,发挥建设性作用。
2005年3月1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应英国政府邀请出席“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伦敦会议”并发表讲话,欢迎最近巴以双方为制止暴力、恢复和谈所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步骤,表示中国将继续为实现中东和平发挥建设性作用。
2005年9月14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在加沙会见到访的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双方就当前巴以局势、推动和平进程和巴中关系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王世杰表示,以色列拆除加沙全部和约旦河西岸部分犹太人定居点是中东和平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希望巴以双方以此为契机,恢复和谈,在“土地换和平”原则基础上尽快实现和解,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他重申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事业。
专题之八:第八届中欧峰会
第八次中欧领导人会晤2005年5日在北京举行。中国总理温家宝与欧盟轮值主席国英国首相布莱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盟理事会秘书长索拉纳与会。
1.温家宝为加强中欧经贸合作提出五点建议
中国总理温家宝5日出席中欧工商峰会时就加强中欧经贸合作提出五方面具体建议:
第一,提高服务贸易合作水平。
第二,扩大相互投资规模,深化投资合作,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实现投资结构升级。
第三,拓展科技合作与交流。
第四,加强在世界经贸领域的协调,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挑战,创造有利于深化合作的国际环境。
第五,妥善处理分歧和摩擦。
2.中国和欧盟签署系列合作文件
双方发表了《第八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和《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并签署了关于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空间开发、北京首都机场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的文件。
9月6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英国首相布莱尔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并共同出席了南航购买10架空客A330飞机协议、渤海银行股东发起人协议等4个文件的签字仪式。
3.温家宝对加强中英关系提出三点建议
9月6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与英国首相布莱尔举行会谈。温家宝对加强中英关系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加强政治对话与合作,发挥双边关系互动小组在规划、协调双边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化政治磋商。第二,积极推动各领域实质性合作,发挥互补优势,扩大贸易与投资,支持两国能源企业合作。第三,共同致力于解决全球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