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云生2006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内容大补充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东方飞龙 
文件作者  
更新时间 2005-11-26 10:28:01 
添加编辑 viewsnake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搜索更多免费考研资料:
阅读正文内容

2006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10月份内容

一、国内大事记

10月12日至17日 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飞行,是我国第二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也是我国第一次将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承担此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是费俊龙、聂海胜。

10月10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会见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巴希尔、印度驻华使馆临时代办柯伟楠和阿富汗驻华大使巴尔拉斯,就南亚近日发生严重地震灾害再次向三国政府和人民表示诚挚慰问。

10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十运会开幕。

10月13日 为期3天的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举行第二次市长圆桌会议,100多位与会城市代表举手表决通过本届峰会的会议成果——《重庆宣言》后,本届峰会正式落下帷幕。。《重庆宣言》的发表,是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第一次以宣言的形式形成会议成果,在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峰会的主题是“城市·人·自然”。

10月14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罗德里戈·拉托时说,今年7月21日,我们在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二是合理调整汇率水平。温家宝指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改革方向和目标。这是一个逐步推进和完善的过程。我们将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和稳定的需要出发,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巩固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成果。温家宝说,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市场作用的增强,人民币汇率会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不仅要考虑自身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还要考虑对周边国家和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中国经济和金融的长期稳定发展,不仅对中国自己有利,也对世界有利。我们愿意在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上,继续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换意见。

10月15日至16日 第七届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加强全球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演讲,就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提出四点主张:第一,要尊重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第二,要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对话和协调;第三,要完善国际经济贸易体制和规则;第四,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这是中国首次作为主席国举办该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加强全球合作,实现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

10月15日 关系到伊拉克未来政治前途和命运的伊战后第一部宪法草案的全民公决如期举行。

10月17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美国财政部长斯诺等美国客人。温家宝说,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中国实行的是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温家宝说,解决中美经贸摩擦的正确原则应该是:着眼大局和长远,相互尊重,平等协商,通过加强对话和沟通,增进理解,寻求共识,求大同存小异;坚持互惠互利,彼此照顾对方的关切,共同努力,相互配合,采取措施,化解矛盾,使中美经贸关系平稳健康发展,使两国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10月18日 第四届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会议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行,中国贸促会与东盟国家工商会在此间发表了《中国—东盟国家工商会南宁共同宣言》(以下简称《南宁宣言》),宣布将进一步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工商会组织合作水平,全力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10月24—28日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第五轮谈判在北京举行。双方经过友好磋商,解决了各种分歧,最终就中智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基本达成一致。智利将成为继东盟之后第二个和中国启动货物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国家。

10月25日 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大会并发表题为《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贾庆林说,纪念台湾光复,回顾中华民族从屈辱中奋起的斗争历史,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台湾与大陆命运相连,两岸同胞荣辱与共;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系到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自立自强的根本保证。

10月25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举行会谈。会谈中,温家宝就深化中新友好合作提出以下建议:一、保持高层互访势头,加深两国政治互信。二、发挥双边合作联委会作用,强化其对两国合作的宏观指导作用。三、提高双边经贸合作水平,进一步扩大相互投资,希望新方在参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四、推进安全领域磋商,加强文化、教育、旅游、卫生等领域的交流。五、密切在区域合作进程中的协调与配合,推动东亚合作务实深入发展。

10月28日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改: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一千六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10月2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会见出席《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公约》签字仪式,来自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尼西亚、伊朗、蒙古、巴基斯坦、秘鲁、泰国等八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分别签署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公约》。

10月28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平壤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举行会谈。胡锦涛就进一步发展两党两国关系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继续密切高层往来,加强相互沟通;二是拓展交流领域,丰富合作内涵;三是推进经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四是积极协调配合,维护共同利益。谈到朝鲜半岛核问题时,胡锦涛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第四轮六方会谈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中方主张坚持半岛无核化的目标,坚持对话和平解决的方向,坚持维护半岛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将同朝方以及有关方面共同努力,落实共同声明提出的总体目标,推动第五轮六方会谈取得新进展。

10月31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河内越共中央会见厅同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举行了会谈。双方一致认为,要遵循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16字指导方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努力开创中越睦邻友好和全面合作关系的新局面。胡锦涛就发展中越两党两国关系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加强高层交往,保持经常接触,继续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保持两党两国领导人的会晤和沟通。二是增进友好互信,加强全面合作,继续深化治党治国经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交流,落实各部门的合作机制。三是抓住有利时机,扩大经贸合作,力争提前实现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亿美元的目标。四是推进海上合作,确保完成陆界勘界工作。五是加强协调配合,促进多边合作,继续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会谈结束后,双方领导人共同出席了《中越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等多项协议的签字仪式。

二、国际大事记

10月4日 欧盟现任轮值主席国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发表声明,宣布启动与土耳其、克罗地亚的入盟谈判。

10月7日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本年度和平奖授予国际原子能机构及其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以表彰获奖者在阻止核能用于军事目的并确保最安全地使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做出贡献。与以往多次授奖不同的是,本次和平奖的授奖决定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支持。

10月10日 德国政坛两大政党———基督教联盟党和社民党领袖最终达成联合组阁的协议,联盟党领袖安格拉·默克尔将成为德国历史上的首位女总理。

10月10日 第六十届联大举行全体会议,选举刚果(布)、加纳、卡塔尔、斯洛伐克和秘鲁为新的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任期从2006年1月1日开始。这5个国家将接替任期届满的阿尔及利亚、贝宁、菲律宾、罗马尼亚和巴西。

10月10日 塞尔维亚和黑山与欧盟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仪式,宣布正式启动《稳定与联系协议》谈判,这标志着塞黑加入欧盟进程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10月11日至13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对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5国进行了穿梭访问。

10月12日 欧盟委员会通过“欧盟非洲新战略”,为欧盟帮助非洲国家实现联合国“千年目标”提供一个行动框架。 “欧盟非洲新战略”提出,未来10年间要在欧洲联盟与非洲联盟之间就安全与发展两大领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该战略所涉及的主要是一些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核心问题,如和平与安全、高效管理、贸易、社会团结及生态保护等。此外,根据今年6月所确立的原则,欧盟将加大对非洲的发展援助。

10月14日 由于土耳其境内的禽流感病毒被确定为高致病性的H5N1型,罗马尼亚禽流感疫区再次扩大,欧盟25个成员国的兽医专家在布鲁塞尔举行紧急会议,一致同意支持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强化预防禽流感的若干项措施。

10月15日 第十五届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闭幕,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声明》。声明强调加强多边主义,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反对违反国际法的单边制裁措施。声明说,伊比利亚美洲积极支持在有效、参与、透明、代表性、主权平等和民主化基础上对联合国系统进行广泛改革,加强其在维护和平和国际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在闭幕会上发表讲话时说,与会22个成员国达成3点共识:一是要努力消除贫困和不平等;二是要合作制定一项共同的移民政策;三是伊比利亚美洲要融入世界和积极参与多边主义。这次会议接纳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国家安道尔为新的成员国。新设立的伊比利亚美洲常设秘书处在这次会议上开始工作,其任务是协调和落实首脑会议达成的地区合作计划。会议决定,下届首脑会议将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举行。这次会议的一个突出成果就是,决定把伊比利亚美洲建成一个政治经济合作更加紧密的共同体。

10月16日 赖斯完成对法国的访问。访问中,法美达成一些共识,法方宣布:欧盟与美国目标一致,双方都认为不能接受一个拥有军事核手段的伊朗这种前景;关于叙利亚问题,双方一致表示,要按联合国1559号决议,在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后在黎巴嫩建立完全独立和民主。

10月20日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访问美国,与布什总统进行了会谈。这是阿巴斯在以色列今年9月结束单边行动后第一次访美,也是他上台以来第二次客访白宫。双方会谈的重点是以色列撤离加沙后的巴以局势以及如何启动“路线图”计划等。会谈中,阿巴斯呼吁美国向以色列施加压力,停建犹太定居点,释放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开放领空、领海和边界,以及从更多的巴勒斯坦领土撤军等。阿巴斯承诺,将恪守与以色列达成的沙姆沙伊赫停火协议,继续推进巴内部改革,尤其是将努力恢复加沙等地的法律和秩序等。布什肯定了阿巴斯所采取的温和政策,表示美将以“路线图”为基础继续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帮助巴勒斯坦建立与以色列和睦毗邻的独立国家等。尤其在犹太定居点上,美国表示反对以色列的做法。要求阿巴斯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打击恐怖主义,“必须向暴力开战”,铲除恐怖组织。为此,布什还决定近期任命一位新的协调官员,前往巴勒斯坦帮助清除“恐怖组织的基础设施”。

10月25日 伊拉克独立选举委员会负责人宣布,伊拉克宪法草案在本月15日举行的全民公决中以78%的支持率获得通过。在伊拉克所有省份中,只有安巴尔和萨拉赫丁两省以超过2/3的反对票否决了新宪法。

10月26日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卡尔加里地方法院批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PK公司),这标志着中石油最终完成了收购PK公司的全部法律程序。

10月29日 伊朗外交部发表声明说,伊朗不接受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其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反以言论的声明,但同时表示伊朗无意对以色列发动进攻。

10月29日 美国和日本签署了一份调整两国军事关系的新协议,决定对部署在日本的美国驻军进行35年来最大的一次调整。这份协议是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国务卿赖斯在与来访的日本防卫厅长官大野功统和外相町村信孝举行“2+2”会谈后签署的。新协议将美日军事同盟的目标定为:确保日本及其周边地区的安全,并明确为达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两国相关军事能力。

10月30日 印度和巴基斯坦代表在伊斯兰堡举行谈判,就临时开放克什米尔印巴实际控制线、允许克什米尔人共同参加震后救援达成一致。

三、国内外重要专题(节选)

专题之二:第七届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一、20国集团简介

20国集团成立于1999年,旨在推动在全球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转轨国家就重要的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问题开展对话。G20成员人口占全球的2/3,GDP占90%,贸易占80%,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所占的股权份额约65%,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国集团由19个成员国和欧盟共同组成。19个成员国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土耳其、英国、美国,由各国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代表参加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欧盟轮值主席及欧洲央行行长代表欧盟参加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世界银行行长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货币金融委员会主席和世行发展委员会主席一般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会议讨论。10月15日至10月16日,第七届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中国召开。

二、胡锦涛主席发表演讲

10月15日,第七届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加强全球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就推动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提出四项主张,并深入阐述了和平发展理念。

胡锦涛在讲话中说,这次会议确定以“加强全球合作:实现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为主题,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形成共识,将对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各国共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胡锦涛就推动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提出四点主张:

第一,要尊重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支持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道路,同时促进世界不同发展模式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不断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要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对话和协调,特别是要加强在一些涉及世界经济发展全局和各国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的协调,以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

第三,要完善国际经济贸易体制和规则,支持完善国际金融体系,共同稳定国际能源市场,使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能从中受益。

第四,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加强南北对话,着眼于逐步建立长期、全面的新型南北合作伙伴关系,完善发展援助机制,鼓励更多发展资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最近宣布将在关税、减免债务、优惠贷款、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等五个方面采取新的援助举措。中国将积极落实这些措施。

胡锦涛说,在当前国际形势下,20国集团各成员应该在平等互利、求同存异、灵活务实的基础上开展对话,加强同其他国际和区域经济机构的交流合作,在健全国际经济贸易体制和规则、完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加强南北对话和合作、促进全球减贫和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更积极的实质性作用。

胡锦涛指出,中国已经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中国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将造福13亿中国人民,也将为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市场。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胡锦涛强调,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历来热爱和平。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发展才是持久的牢靠的发展,也才是既有利于中国人民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平的发展,就是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开放的发展,就是中国将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开放市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合作的发展,就是中国将同世界各国广泛开展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贸规则,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胡锦涛最后表示,让我们顺应人民的愿望和时代的潮流,共同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三、会议第二天的主要内容

10月16日,第七届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与会代表在河北香河就“老龄化和移民问题”以及“发展理念创新(G20共识)”两大议题展开讨论。代表们审议并通过了《会议联合公报》。

会上,来自20国集团成员的财政部长、央行行长,以及世界银行行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等200多名代表,围绕“加强全球合作:实现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的主题,就涉及全球发展的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坦诚的讨论与磋商,并就许多重要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代表们审议并通过了《会议联合公报》和《20国集团关于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的联合声明》、《20国集团关于全球发展问题的联合声明》、《20国集团2005年改革议程》,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与会各方决定促进全球经济平衡有序发展的共同愿望和政策主张,特别是为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和扩大发展融资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推动力。

会议认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着风险和挑战,主要表现是全球经济发展与平衡、国际油价攀升、贸易摩擦加剧等。为此,各方同意加强政策协调,采取适当措施,共同应对挑战,从而实现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与会各方还就发展理念创新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充分交流各国的发展经验,并探讨了如何创新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理念。会议认为,各国选择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发展模式。各国通过相互交流经验,可以丰富对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并促进发展理念创新。

会议重申对2004年通过的《20国集团关于税收透明度和信息交换声明》的承诺,鼓励借款国和私营部门按照《新兴市场稳定资本流动和公平债务重组的原则》继续进行合作,从而加强危机防范,提高危机管理的可预见性。

与会各方感谢中国成功地主办了2005年的20国集团会议,听取了2006年20国集团主席国澳大利亚对下届会议相关情况的介绍,并决定由南非担任2007年20国集团主席国。

专题之四:伊拉克政治重建获得进展

自美英联军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伊混乱局面始终未得到扭转,为此,美国和伊拉克过渡政府加快了伊拉克战后的政治重建进程,特别是制宪进程。2005年是伊拉克政治重建进程的关键一年,可谓是伊拉克的制宪年。然而,伊制宪道路却充满了曲折。

一、选举过渡议会

根据2004年3月8日通过的伊拉克临时宪法,伊拉克将进行过渡议会选举。为保证大选顺利进行,6月,伊拉克临时政府成立了一个由8名成员组成的独立选举委员会,负责筹备此次大选,独立选举委员会得到联合国的认可和支持。8月中旬,伊临时政府召开伊拉克千人国民政治会议,成立了一个由100名来自不同派别的成员组成的伊拉克临时国民议会。此后,伊拉克还通过了选举法。11月21日,伊拉克选举委员会宣布,伊拉克将于2005年1月30日举行大选。

2005年1月30日,伊拉克过渡议会选举如期举行,此次参选党派主要来自伊什叶派、逊尼派和北部的库尔德族,其中包括:临时总理阿拉维所在的伊拉克民族和谐组织与其他党派成员组成的竞选联盟、以什叶派政党伊拉克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和伊拉克达瓦党为主体而组成的“伊拉克统一联盟”、在伊逊尼派穆斯林中颇具影响的“伊拉克部族爱国阵线”以及库尔德民主党和库尔德爱国联盟等。选举最终产生的过渡国民议会有275个席位中,其中什叶派的“伊拉克统一联盟”获得140席,库尔德政党联盟获得75席,阿拉维领导的政治联盟获得40席。过渡议会拥有275个席位,其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产生新的过渡政府,取代2004年6月初组成的临时政府。二是负责起草新的国家永久宪法,并于今年8月15日前完成。

二、组建过渡政府

在1月30日伊拉克过度议会大选结束后,各派即就组阁问题进行谈判,在近两个月“马拉松式”的谈判过程中,各派虽然达成了一些共识,但在一些关乎自身利益的问题上仍各执已见,导致过渡议会的首次会议无果而终。

4月3日,议会两大党派“伊拉克统一联盟”和库尔德政党联盟进行了艰难的谈判,最终,伊拉克过渡议会在第三次会议上,选举逊尼派议员、伊拉克临时政府工业部长哈希姆·哈桑尼为过渡议会议长,选举什叶派核专家沙赫里斯塔尼和库尔德领导人塔福尔为副议长。哈桑尼来自逊尼派领袖、临时政府总统亚瓦尔领导的党团,曾任伊最大逊尼派政党伊斯兰党的发言人,在2004年6月成立的伊临时政府中出任工业部长一职;沙赫里斯塔尼来自议会第一大政党联盟什叶派“伊拉克统一联盟”,是萨达姆政权时的一名核专家,因拒绝参加伊核计划而被萨达姆投入监狱达10年之久,他被认为是一名温和的什叶派穆斯林领导人;塔福尔是库尔德民主党成员,参加过反对萨达姆政权的军事斗争。

过渡议会是在几经周折后选出议长和副议长的。此前,伊统一联盟和库尔德政党联盟坚持总理、总统分别由什叶派人士和库尔德人担任,议长由逊尼派人士担任,并提名临时政府总统亚瓦尔担任议长,但由于亚瓦尔拒绝该提名,3月29日举行的过渡国民议会第二次会议无果而终。随后,各派就议长人选展开磋商。伊统一联盟推出的人选是本联盟逊尼派政治家雅尔巴,但遭到逊尼派的反对;库尔德政党联盟希望亚瓦尔所在党团的哈桑尼出任议长,但哈桑尼当时因为希望参加未来的过渡政府而拒绝;3月30日,包括伊拉克伊斯兰党在内的一批逊尼派政治团体推举逊尼派议员基布里为议长候选人,由于基布里是前执政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成员,并一再表示支持反抗占领军的抵抗运动,因此遭到伊统一联盟的反对。由于担心拖延选举议长会引发更大的政治危机,伊统一联盟、库尔德政党联盟和逊尼派亚瓦尔党团经过紧急协商,最终在过渡议会第三次会议前就议长人选达成了妥协。

阿拉伯舆论认为,过渡议会成功选出议长,为下一步选举总统和组建过渡政府扫清了障碍,使伊避免了一场政治危机,历时两个多月的伊拉克政治僵局出现了转机。

4月6日,伊拉克过渡议会举行了第四次全体会议,投票选举伊拉克新总统。资深政治家、前临管会主席、库尔德爱国联盟领导人贾拉勒·塔拉巴尼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为伊新总统,前临时政府总统亚瓦尔(逊尼派)和财政部长阿卜杜勒· 马赫迪(什叶派)当选为副总统,组成了新的总统委员会。塔勒巴尼从此成为伊拉克历史上第一位库尔德族人总统。 这标志着自今年1月30日大选以来,伊过渡议会各党团之间围绕议长、总统和总理人选以及政府组成等权力分配问题上长达两个多月的政治危机得到了缓解。

4月7日宣誓就职的伊拉克过渡政府总统塔拉巴尼承诺打击反抗武装,并于当天任命伊临时政府副总统、达瓦党领袖易卜拉欣·贾法里为过渡政府总理。4月28日,伊拉克过渡议会以接近全票通过了提名总理贾法里提交的过渡政府成员名单。这样,在大选举行近3个月后,伊拉克终于组成新政府。

三、起草宪法与宪法公决

根据今年1月底伊拉克大选的结果,伊过渡政府于4月28日成立。伊政治重建进程随即进入制宪阶段。根据规定,正式宪法的起草工作应在2005年8月15日前完成,并在10月15日前就正式宪法举行全民公决。伊拉克将按正式宪法在12月15日举行大选,选举正式议会,并由此产生正式政府;在伊拉克18个省份中,只要有3个省三分之二以上选民在全民公决中投反对票,宪法将被否决,现在的伊过渡议会将被解散,伊拉克政治重建进程将倒退到今年初大选前的状态。

5月初,伊过渡议会任命了由55名议员组成的宪法起草委员会,但由于其中只有2名逊尼派代表而遭到逊尼派的反对。6月初,多个逊尼派政治团体举行全国逊尼派民众大会,要求增加逊尼派在宪法起草委员会中的代表名额,否则将抵制全民公决。由于逊尼派阿拉伯人至少在3个省份中人口占优势,因此在过渡政府中居主导地位的什叶派和库尔德人不得不向逊尼派作出让步。6月,伊各方经过艰苦谈判,达成扩大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协议,同意增加15名逊尼派代表。

7月19日,宪法起草委员会3名逊尼派成员在巴格达遭枪击身亡,随后委员会中其他逊尼派成员宣布抵制宪法起草工作。25日,在对3名逊尼派成员被杀事件进行调查的要求得到满足后,逊尼派制宪代表恢复了工作。

制宪各方代表在联邦制、伊斯兰教地位、石油分配、阿拉伯属性等问题上分歧严重,伊过渡议会不得不将草案出台时间推迟,直到8月28日,伊过渡政府总统塔拉巴尼领导的总统委员会在宪法草案上签字,宣布宪法已正式出台,无需议会表决。

但是各方在国家体制、性质等问题上,各方仍存在较大的分歧,逊尼派发起了反对宪法的运动,号召逊尼派穆斯林在公投中投反对票。据悉,逊尼派与其他两派目前的主要分歧是:1、国家政体问题。逊尼派坚持认为必须将“联邦制”的字眼彻底从宪法草案中删除,将这个问题留给年底大选后产生的新议会来解决;2、国家性质表述问题。逊尼派反对宪法草案中“伊拉克的阿拉伯人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的措辞,认为“整个伊拉克都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3、前萨达姆政权时期执政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地位问题。逊尼派反对在宪法中提及“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对于这些分歧,总统塔拉巴尼说:“有分歧很正常,各派都有自己的意见,如果公决中宪法没能通过,我们可以从头再来。”

此次宪法草案,仅仅指出未来的伊拉克为联邦共和国,但未能就联邦制的实施提出明确构想和详细规定,特别是未能界定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对实行联邦制后的能源收入分配问题更是只字未提,这无疑给分歧各方“预留”了自行解释利用的空间,同时也埋下了很深的矛盾。

在如何对待原复兴社会党党员问题上,伊拉克各派也未形成共识。什叶派和库尔德人一直主张将原复兴社会党党员排除在伊拉克政治重建框架之外。而逊尼派出于保护自身政治实力、增强内部凝聚力的考虑,认为“不应该禁止任何政党成员参加政治活动,无论其历史背景如何”。尽管制宪各方最终同意在草案中将禁止参加政治活动人员的范围从“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成员”改为“萨达姆集团分子”,但在如何界定“萨达姆集团分子”等细节上仍存在分歧。

为解决危机,什叶派和库尔德人领导人紧急邀请伊拉克伊斯兰党等逊尼派领导人协商,美国和阿盟介入调停。参与谈判的三派领导人最终在10月11日就宪法修改问题达成协议,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在年底议会大选后4个月内成立专门委员会,该委员会将有权对宪法进行重新审议和修改,修改需提交议会表决,获得绝对多数赞成票方可通过。这使逊尼派中较大的反对派“伊斯兰党”立场发生转变。从而削弱了逊尼派否决新宪法草案的能量,奠定了新宪法草案在此次全民公决中获得通过的基础。

根据伊拉克临时宪法,在伊拉克全国的18个省中,只要有任意3个省的三分之二选民对宪法草案投反对票,该草案就将遭到否决。10月15日,约有1500万伊拉克选民将参加宪法全民公决。伊拉克六成以上的登记投票者履行了职责。10月25日,伊拉克独立选举委员会负责人法里德·阿亚尔宣布,10月15日伊拉克新宪法草案全民公决的最后计票结果统计完毕,新宪法草案最终获得全国78%的登记选民的支持高票通过。根据政治重建日程表,伊拉克将于12月15日举行议会选举。任期4年的新议会将拥有充分权力。新一届政府也将于12月31日前诞生。

然而,伊拉克人民在实现主权独立,结束外国占领,重建国家的进程中,还将面临重重阻力和困难。首先,安全形势难有好转。虽然新宪法在全国(主要在南部什叶派和北部库尔德族聚集地区)获得高票,但同样高票否决宪法的安巴尔和萨拉赫丁两省及超过微弱半数票否决宪法的尼尼微省的逊尼派选民,不会善罢甘休,必将通过政治和武力等各种手段为捍卫自身利益而斗争。第二,面对新的政治形势,为迎接12月的议会选举,各政治党派和宗教团体已开始私下接触,准备重新洗牌,重组政治版图,力争在年底的大选中赢得更多的议席。第三,哪里有侵略和占领,哪里就有反抗和斗争,乃天经地义。美国对伊发动的不义之战,已遭到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和谴责。美军对伊的占领进一步催生了伊境内反占领的武装暴力袭击活动,而这反过来又为美国以反恐为借口拒绝撤军提供了理由,因此,继续占领的军事镇压与反对占领的暴力袭击将会相互作用,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第四,由于国际社会特别是本地区及阿拉伯国家和人民反对美国对伊占领,因此,一直不愿承认或不积极支持在美国占领军坦克大炮下扶植起来的伊“民主政权”。今后,只要美军继续驻留在伊拉克,国际社会和周边国家对伊拉克政权的上述矛盾心态和立场就难以改变。

总之,伊拉克战争留下的后遗症,将给伊的政治重建进程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和困难,恐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甚至需要经过一代或几代人才能得以消除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考研政治>政治指导>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