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十五”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一字之变,中外关注。
规划取代计划,是中国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变政府主导为以市场为基础的进一步转变,展示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经济体,是世界众多市场经济国家一员。
中国1992年明确提出建立市场体制,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在此背景下,体现计划经济特色的五年计划到了淡出之时。
科学发展观是编制“十一五”规划最重要的指导方针。它意味着,中国要从过度依赖资金、自然资源和环境投入,以量的扩张实现增长,转向更加依靠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以提高效率获取发展。自主创新将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
一字之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紧密相联。
构建和谐社会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把以人为本理念落到规划中去,从单纯以增加GDP为出发点,变为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重大举措,强化有关扩大就业,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内容,更多地关注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
规划取代计划,是政府工作方式转变的一项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工作方式发生变化。由过去的指令性计划,转向战略性、政策性、指导性规划;由过去注重产业发展、指标分配的规划,转向强化公共资源、公共产品、服务配置和空间定位的规划;由过去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规划,转向政府、社会、企业全方位合作的开放型规划。
规划取代计划,是中国为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而做出的一个非常关键、重要的改动,是中国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一个举措。
“十一五”规划还在酝酿中。政府职能必须转变;各级干部要进一步转换工作方式;政府和企业要相互调整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各地“十一五”规划编制也要适应变化。在规划理念、规划体系、规划内容、规划方法上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结合本地实际和特点,研究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和规划模式;将人口与经济、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在具体地域上统筹协调起来,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一字之变,意义深远。经过全体中国人的努力,“十一五”规划一定能提出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的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并引导中国人民实现这一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