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 本章所考知识点及分析
1.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角”是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A,2002年理科单选题第5题)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是“货币的职能”。为了用货币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货币本身也必须确定一个计量单位,同时每个计量单位还要分成若干等份,这种计量单位及其等份,即“价格标准”,如“元”、“角”“分”。
2.经济运行中通货紧缩一般表现为
A.货币供应增速减缓 B.物价持续普遍下降
C.货币供应量少于货币需求量 D.货币升值
E.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增加
(BCD,2002年文科多选题第18题)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指,纸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从而导致纸币升值,物价下跌。
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E.是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ABDE,2002年文科多选题第21题)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研究价值创造的理论,因而C是错误的。
4.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答案略,2002年文科辨析题第32题)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回答此题要指出,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在现实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5.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D,2003年单选题第5题)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是“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6.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E.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ADE,2003年多选题第18题)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三个不同历史阶段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1)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和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其表现形式是: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2)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就变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3)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价格就是市场价格,垄断价格的形成进一步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即歪曲地表现为大部分商品的市场价格采取了垄断价格的形式,但从全社会看,在一定范围内,某些商品的市场价格还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的。
7.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 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实在的货币 B.信用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现金
(C,2005年单选题第5题)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为“货币的职能”。
◆ 从历年考题分析中得出的本章命题基本特点
(1)本章在历年试题中所考题量不少,其中以单选题和多选题为主,另外考过两个大题目(材料题和论述题各一个)和三个辨析题。
(2)本章所考知识点集中在这一章的第三节“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这一节中除了“通货膨胀”、“信用货币”没有考过之外,其他知识点均不同程度地考过。其中,考得较多的知识点是: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的职能。
◆ 2006年考试大纲中本章修改情况
2006年考试大纲中本章只修改了一处,即将2005年考试大纲中“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这一考点修改为“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其他方面未作任何修改。
◆ 复习本章要着重把握的问题
一、重点掌握以下两个原理
1.马克思关于货币流通规律的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1)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即为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这是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就出现通货膨胀;相反,当纸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导致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从而出现通货紧缩。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引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还可以有其他多种因素(如成本、需求、产业和产品结构、体制等),但最基本的是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的对比关系。
(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经济萎缩,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遵循货币流通规律,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科学的理论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通过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各种经济现象的深入剖析、研究,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诸多经济现象的本质。列宁继承劳动价值论,分析了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结合新情况运用劳动价值理论,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解释。
(2)当前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重点是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分工的发展、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使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实际上已经突破只是由单个劳动者创造的状况,理应认识为由“总体工人”共同创造价值。“总体工人”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特别是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与直接生产劳动的分离,要求我们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不断拓展。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局限在直接参与生产的工人的劳动上面。二是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精神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科技劳动创造的非物质形态的财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应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二、重点掌握以下基本知识
1.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与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为条件的。
(2)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商品生产者以追求价值为目的,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3)商品经济是开放型、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是与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经济形态。
2.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1)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是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2)简单商品经济阶段是在小规模的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
(3)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与机器大生产、发达的科技相联系,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殖。
(4)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3.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首要因素。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着眼点,不在于使用价值本身,而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4)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5)马克思说,我们不可能从对小麦的品尝当中,来判定它是由封建社会的农奴生产的,还是由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劳动者生产的。这句话表明,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本身不反映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
4.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二者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种不同的劳动或两次劳动过程,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一致的;二者又是矛盾的,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4)劳动二重性理论的意义:理解抽象劳动和理解价值紧密相关,重要的是把握它们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正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点。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理论创造,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说明正是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从而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正是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都与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密切关系。因此,它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5.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最基本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3)劳动生产率只会影响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而不影响同一时间内抽象劳动凝结的价值总量。
(4)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那么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不变。个别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该部门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其劳动就可在同样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获得更多的收益。
(5)劳动生产率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生产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生产管理的效能;生产的规模;自然资源的多少等。
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2)基本矛盾产生的基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3)私有制和社会分工是简单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原因:①它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②它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③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激烈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7.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1)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四种: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形式;货币形式。
(2)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的内在矛盾,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在地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3)“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马克思的一句名言。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从货币产生过程看,金银最初也只是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并非天然是货币。只有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金银才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从而成为货币。金银之所以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在于它的天然特性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因此,货币天然是金银。
8.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作为商品,货币和其他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3)货币的特殊性在于:①它作为价值的直接代表而存在,本身直接体现社会劳动,而其他一般商品要通过与货币相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②它以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社会职能而产生了一种形式上的使用价值,即充当一切商品的价值代表,而其他一般商品只具有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具体的使用价值。
9.货币的职能
(1)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的本质所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2)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是首要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3)理解价值尺度要注意把握:第一,货币能作为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第二,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可以只是想像的或观念上的货币。比如写个价格标签,表明商品价值的多少。第三,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第四,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货币本身的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范畴,不能混为一谈。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用以衡量商品价值的,价格标准则是用以衡量货币金属自身量的。第五,商品的价格同商品的价值成正比,同货币的价值成反比。如果商品的价值不变,货币的价格增加或减少了,商品的价格就要下跌或上涨。
(4)理解流通手段要把握: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非要足值的货币不可,可以用货币符号代替。
(5)理解贮藏手段要把握: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纸币也能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充当贮藏手段,但这是有条件的。
(6)理解支付手段要注意: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使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发展了。
(7)理解世界货币职能要注意:作为世界货币的贵重金属,第一,有充当衡量商品的国际价值的价值尺度的职能;第二,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商品时,充当一般购买手段;第三,在结算国际收支差额时,作为一般支付手段;第四,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把财富以货币形式从一国转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输出货币资本等。
10.纸币
(1)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2)是金属货币的代表,自身没有价值。
(3)只是代替金属货币主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但也可以充当储蓄手段,并按一定汇率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兑换。
(4)纸币储蓄与金属货币贮藏的作用不同:①金属货币贮藏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而纸币储蓄则不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②金属货币贮藏会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纸币储蓄不能发挥这种自动调节作用,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是由政府货币管理部门加以控制的。
11.信用货币
(1)形式有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
(2)体现着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信用关系。
(3)各种信用货币的流通,加速了资金周转,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也加深了商品经济运行中的矛盾。
12.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要求:
(1)商品生产者应该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2)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公平竞争;
(3)坚持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体系。
13.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1)二者相互联系在一起,都是生产活动的结果。
(2)二者不能完全等同。①财富或使用价值是生产的物质内容,包含着人类劳动和自然物质;而价值只是人类劳动的凝结,不包含任何自然物质成分。②价值的创造与财富的生产,二者并不是始终同比例增长。财富的增长与生产力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而价值的增长并不一定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