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
● 1994年以来本章所考知识点及分析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C,1994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一特征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或本质特性。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E.物是感觉的复合
(CD,1994年文科多选题第11题)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上帝等)变为独立的存在,看作世界的本原。干扰项B、E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3.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D,1995年理科单选题第1题)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实现这一变革的关键是把实践引入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科学的实践观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4.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C,1995年理科单选题第2题)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世界本原问题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5.《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E.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AB,1996年理科多选题第11题)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如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此题错误之处就在于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干扰项C所说的思维(感觉)与存在(花)的同一性问题,即世界(花)可知的问题,本身是正确的,不是王阳明的错误观点。
6.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C,1997年理科单选题第1题)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7.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ABDE,1997年文科多选题第11题)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例如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干扰项C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8.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D,1998年理科单选题第2题)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是“唯物主义历史形态中的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往往和朴素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荀子是我国战国后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9.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答案略,1998年文科辨析题第23题)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特点”。分析此题,要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另一点就是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10.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A,2000年文理科单选题第2题)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这些都是“法轮功”等邪教组织鼓吹的现代迷信。此题表明,贴近现实生活是近年来哲学部分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
11.“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D,2001年理科单选题第3题)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是“唯心主义的特点”。此题中所说的“心”属于意识的东西,“灵”、“不灵”属于物质范畴。此题所说的就是意识决定物质,这是唯心主义的基本特征。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D,2003年单选题第1题)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及其伟大意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如果说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某些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已经存在,那么,在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则长期处于统治地位,不仅一切唯心主义者,即使唯物主义者的历史观也是唯心主义的,因此也就谈不上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干扰项A、B、C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就已经存在。
● 从历年考题分析中得出的本章命题基本特点
(1)本章一般是出选择题,而且大多数是出单项选择题,只有1998年文科出过1道辨析题(12个题中,单选题8个,多选题3个,辨析题1个),从来没出过论述题、材料题和分析题。 因此,2006年考试出分析题的可能性很小。
(2)本章所考知识点集中在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唯心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等六个知识点上。
● 2006年考试大纲中本章修改情况
2006年考试大纲未对本章进行实质性的修改,主要是在考点的表述上更加简明。具体修改是:
(1)将2005年考试大纲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考点,改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2)将2005年考试大纲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考点,改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3)删除了2005年考试大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这一考点。
(4)将2005年考试大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及其伟大意义。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应该说这一修改,其内涵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5)将2005年考试大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两个考点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 复习本章要着重把握的问题
重点掌握以下基本知识
1.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
(1)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决定谁、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就是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另一个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也就是世界可知不可知的问题。这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①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②它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③它是人们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4)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①它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是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
②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条根本原则,是引导我们不断更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现实地变革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强大工具。
2.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
(2)哲学的党性,是指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3)唯物主义哲学中所说的“唯物”,是指它们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哲学中所说的“唯心”,是指它们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既不能认为唯物主义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也不能认为唯心主义是轻物重人的理想主义。
(4)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其特点是:第一,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坚持用物质的原因说明世界,在根本方向上是正确的;第二,力图从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风等)寻找世界的本原,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并且认为这些物质形态是运动变化的;第三,往往和朴素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对世界抱有整体观念;第四,缺乏科学的抽象和论证,是直观和猜测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把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到底。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其特点是:第一,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肯定世界的物质性;第二,这种唯物主义以自然科学为依据,对唯物主义的论证比起朴素唯物主义有许多进步;第三,缺乏古代那种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观念;第四,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是它的主要缺点;第五,旧唯物主义之所以被称作“半截子唯物主义”,是因为它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5)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即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典型的观点有:“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万物皆备于我”,“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等。其荒谬之处在于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
②客观唯心主义。即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上帝等)视为独立的存在,看作世界的本原。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③唯心主义形态在当代的最大特点,就是越来越主观唯心主义化。当代各种唯心主义、人本主义,着力于宣扬人的意志、欲望、直觉,夸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就明显地表现了这种倾向。当代西方宗教越来越强调上帝代表爱,上帝就在我心中,这表明宗教越来越由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主观唯心主义。
④唯心主义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
(1)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
(2)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总体上说是互相分离的。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过某种结合,但缺乏科学根据。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出现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唯物主义脱离了辩证法,唯物主义就不能坚持到底;辩证法脱离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就要受到窒息或歪曲。
(3)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唯物主义只是存在于自然领域。在社会历史观上,总体上一直由唯心主义占据着统治地位。
4.关于实践的观点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的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在世界观中,它确认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排除实践就不能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认识论中,它把实践放在首位,作为全部认识的来源、动力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在历史观中,它把实践作为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以实践为基础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实现这一变革的关键是把实践引入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并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3)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科学性是指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根据,以揭示事物的规律为己任。
5.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的伟大意义
(1)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2)唯物主义历史观揭示了人类自身活动的规律。
(3)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使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4)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工具。
(5)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石。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1)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整体。实事求是是核心;解放思想是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所在;与时俱进是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7.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这一观点揭示了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内在的联系。整个哲学史都表明,哲学形态的变化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划时代的发现都会大大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当代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提出了许多哲学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和概括当代科技革命的成就,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已过时。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完全颠倒了科学和哲学的本质关系。
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的重要作用
胡锦涛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本质,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的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够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9.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1)现代西方哲学有两大思潮,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科学主义思潮推崇科学知识,主张哲学效仿自然科学,把哲学变成对科学进行分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人本主义思潮反对科学和理性,认为科学不能回答人的价值问题,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反对极端的科学主义,也反对抽象的人本主义;既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又充分考虑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和要求;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