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要点】
(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现象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对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不能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两个小儿都只是看到了太阳的一种现象,即一个小儿看到了早上太阳大而中午太阳小这种现象,另一个小儿则是感觉到早上刚出来的太阳不太热而中午太阳热这种现象,于是两人在关于太阳离地远近这个本质的问题上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事实上他们都仅仅是看到了事物本质的一个方面,故而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为科学证明无论早上还是晚上,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不变的。因此不能以两个小儿所知道的某一种现象来代替这个本质的规律。
2.【答案要点】
(1) 辨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这种辨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首先是惠更斯菲涅耳时代由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验证的光波动学说否定牛顿的光是由微粒构成的学说,最后被肯定光是由具有波动性的微粒构成的量子力学所否定,经过两次否定后,虽然量子力学中提到的微粒与牛顿提到的微粒有了本质的区别,但这却标志着人们已经对光有了本质的认识,体现了认识事物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3.【答案要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随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性因素;生产关系是否需要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
(3)生产关系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很明显,漫画所蕴含的就是:生产关系没有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必然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靠这种扬着马鞭开着拖拉机是无法进入现代化的,正确的做法应去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改变思维观念,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这样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4)不顾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固守已经过时的生产关系,必定要受到惩罚,漫画中的驾驶者的做法必定会延缓进入现代化的步伐,最终影响整个国家发展的进程。
4.【答案要点】
(1)材料1中奶牛需要定期挤奶,这是它的生理要求,到了适当的时候不挤牛奶,牛奶就会挤不出来了,主人想把奶积攒起来是忽视了奶牛产奶的这种规律性,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会使实践归于失败。
(2)①材料2中鲁人认为使用二倍的治疗半身不遂的“偏枯之药”的剂量就能使死人起死回生,这种简单类推的做法违背的哲学原理是:从量变到质变不是一个简单的量的叠加过程,而是需要一定条件的。②鲁人的错误给我们的启示是:事物变化有质与量的差别,我们不能混淆两者的界限。每一种事物的用途有大有小,我们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它,决不能无限度地乱用,更不能机械地只从量的大小上类推。
(3)材料3过江者和鲁人都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理。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靠主观愿望做事,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不同情况的特点,这样做事情才会成功。
(4)①齐人由于猎狗本领不强,所以打猎不成,后来他就回家耕田,耕田就赚到钱,有了钱就买了好的猎狗,有了好猎狗就捕到了很多猎物。这一环套一环的关系中猎狗是最关键的,得到猎狗才能到猎物,所以主要是买到好的猎狗,为了买猎狗,他去耕田,赚了钱就可以买到,买到之后打了猎物他会赚更多的钱,这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也体现了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的重要性。②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不要一味蛮干,要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关键所在,再想方设法加以解决。关键问题解决了,事情就可以办好。如果只是孤立地看问题,不考虑问题的症结,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情也就无法办好。
(5)材料5中匠人认为那棵表面上看起来很有用处的树实际上什么也做不了,这表明:看事物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摸清事物的本质,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去指导我们的实践。
5.【答案要点】
(1)材料1认为,观念是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否认了观念是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材料2 认为观念的来源是经验,他认为认识的来源在于经验,在于有外物的刺激,但是来源有感觉和反省两种,就是说观念的来源既有客观事物引起的,也有心灵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到的。材料1和材料2的区别在于:二者在认识来源的问题上观点不同,材料1认为是天赋观念,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材料2否认认识的来源是天赋观念,但是却认为认识来源有感觉和心灵自发两种,是认识问题上的二元论。
(2)“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在人类改变自然界的实践中形成的,单独的自然界并不能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认识。材料3承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当资产阶级工业发展需要科学时,就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近代工业提供了观察材料,丰富了人们的认识,这表明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条件。要检验和判定某种认识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一个客观可靠的标准,这个标准也只能是实践,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总之,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实践为认识提供手段和物质条件,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答案要点】
(1)①材料1 表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品分配和社会划分为阶级或者等级”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一切社会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这些都由生产什么、怎么样生产及怎么样交换产品来决定,体现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发生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是说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必然要相应发生变化。②材料2 表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每一个社会形态,它的产生必然有它的物质基础,它的灭亡也必定有它的客观条件,社会的发展是遵循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客观规律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③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①材料3 是费尔巴哈的历史观,认为宗教的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各个时期的变迁,历史时代是由宗教的变迁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宗教的现实根源在于人世间的苦难,是现实社会生活决定宗教而不是宗教决定现实社会,费尔巴哈的观点否认了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唯心史观。②材料3与材料1、2的区别在于:决定人类社会形态和历史变迁的根本力量是什么的问题,材料3认为是宗教,材料1和2都认为是物质生产力,这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对立。
7.【答案要点】
(1)材料1指出了科学技术是进步的力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并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各国都很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将新材料和纳米科学的进展作为“十五”规划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的原因。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问题”(人口问题,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土壤过
分流失,土地荒漠化扩展,森林面积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等等)突出,但不能将这些问题看做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全球问题”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失调以及人和自然的冲突,它体现了科学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科学技术能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
(3)要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有美国“环保总统”克里那样的意识,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它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应树立整体观念和全球意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对话。其次,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把人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最后,要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实现科技产业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答案要点】
(1)作为经济结构的反映,儒学和古代民谣的能动性不仅在于它们能够反映现实社会,而且在于它能够评价现实社会,评价的结果便是肯定和否定即维护和批判。儒学具有维护现实社会的功能,古代民谣则具有批判现实社会的功能。
(2)“铁人”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理应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精神,而“铁人”精神产生时的中国社会却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它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铁人”精神实质上是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种超越是合理的,因为意识形态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现实社会,创造出新的观念,并能够指导人的实践以及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创造新事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即以超越现实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民、影响人民,逐步创造出全新的共产主义观念和精神,并成为一代代中国人行动的指南。
(3)因为革命理想、共产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在于它把无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的思想、革命理想、共产主义道德感情、意志,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而革命理想、共产主义道德的能动作用集中体现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调控社会主义社会和人民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其基本内涵包括:革命理想、共产主义道德维护同自身性质相同的社会主义制度;确定社会主义现实活动的目的和方式,对这些活动做可行性分析,规划活动程序;对活动加以必要的调节,部分调整甚至完全停止不适当或不可行的计划,或全力以赴完成原计划。
9.【答案要点】
(1)材料1体现的斯宾诺莎的观点有:自然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不存在偶然性,事物都是由必然性支配的;自由与必然并不矛盾,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他的观点合理之处在于提出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不合理之处在于他否认了偶然性。
(2)材料3认为:自由在于认识规律的必然性从而去利用规律,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只有根据必然性的认识来改造世界我们才是自由的;自由和必然是互相依存的,自由以必然为基础,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客观必然性,才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去选择,否则就不是自由的,对事物必然性的认识越大,人的自由度越大。材料2中,休谟认为因果关系只存在于想象中,存在于观念中,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他把因果关系和必然性都看做是观念中、想象中的东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现象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对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不能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两个小儿都只是看到了太阳的一种现象,即一个小儿看到了早上太阳大而中午太阳小这种现象,另一个小儿则是感觉到早上刚出来的太阳不太热而中午太阳热这种现象,于是两人在关于太阳离地远近这个本质的问题上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事实上他们都仅仅是看到了事物本质的一个方面,故而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为科学证明无论早上还是晚上,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不变的。因此不能以两个小儿所知道的某一种现象来代替这个本质的规律。
2.【答案要点】
(1) 辨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这种辨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首先是惠更斯菲涅耳时代由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验证的光波动学说否定牛顿的光是由微粒构成的学说,最后被肯定光是由具有波动性的微粒构成的量子力学所否定,经过两次否定后,虽然量子力学中提到的微粒与牛顿提到的微粒有了本质的区别,但这却标志着人们已经对光有了本质的认识,体现了认识事物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3.【答案要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随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性因素;生产关系是否需要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
(3)生产关系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很明显,漫画所蕴含的就是:生产关系没有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必然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靠这种扬着马鞭开着拖拉机是无法进入现代化的,正确的做法应去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改变思维观念,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这样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4)不顾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固守已经过时的生产关系,必定要受到惩罚,漫画中的驾驶者的做法必定会延缓进入现代化的步伐,最终影响整个国家发展的进程。
4.【答案要点】
(1)材料1中奶牛需要定期挤奶,这是它的生理要求,到了适当的时候不挤牛奶,牛奶就会挤不出来了,主人想把奶积攒起来是忽视了奶牛产奶的这种规律性,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会使实践归于失败。
(2)①材料2中鲁人认为使用二倍的治疗半身不遂的“偏枯之药”的剂量就能使死人起死回生,这种简单类推的做法违背的哲学原理是:从量变到质变不是一个简单的量的叠加过程,而是需要一定条件的。②鲁人的错误给我们的启示是:事物变化有质与量的差别,我们不能混淆两者的界限。每一种事物的用途有大有小,我们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它,决不能无限度地乱用,更不能机械地只从量的大小上类推。
(3)材料3过江者和鲁人都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理。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靠主观愿望做事,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不同情况的特点,这样做事情才会成功。
(4)①齐人由于猎狗本领不强,所以打猎不成,后来他就回家耕田,耕田就赚到钱,有了钱就买了好的猎狗,有了好猎狗就捕到了很多猎物。这一环套一环的关系中猎狗是最关键的,得到猎狗才能到猎物,所以主要是买到好的猎狗,为了买猎狗,他去耕田,赚了钱就可以买到,买到之后打了猎物他会赚更多的钱,这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也体现了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的重要性。②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不要一味蛮干,要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关键所在,再想方设法加以解决。关键问题解决了,事情就可以办好。如果只是孤立地看问题,不考虑问题的症结,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情也就无法办好。
(5)材料5中匠人认为那棵表面上看起来很有用处的树实际上什么也做不了,这表明:看事物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摸清事物的本质,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去指导我们的实践。
5.【答案要点】
(1)材料1认为,观念是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否认了观念是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材料2 认为观念的来源是经验,他认为认识的来源在于经验,在于有外物的刺激,但是来源有感觉和反省两种,就是说观念的来源既有客观事物引起的,也有心灵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到的。材料1和材料2的区别在于:二者在认识来源的问题上观点不同,材料1认为是天赋观念,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材料2否认认识的来源是天赋观念,但是却认为认识来源有感觉和心灵自发两种,是认识问题上的二元论。
(2)“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在人类改变自然界的实践中形成的,单独的自然界并不能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认识。材料3承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当资产阶级工业发展需要科学时,就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近代工业提供了观察材料,丰富了人们的认识,这表明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条件。要检验和判定某种认识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一个客观可靠的标准,这个标准也只能是实践,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总之,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实践为认识提供手段和物质条件,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答案要点】
(1)①材料1 表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品分配和社会划分为阶级或者等级”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一切社会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这些都由生产什么、怎么样生产及怎么样交换产品来决定,体现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发生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是说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必然要相应发生变化。②材料2 表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每一个社会形态,它的产生必然有它的物质基础,它的灭亡也必定有它的客观条件,社会的发展是遵循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客观规律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③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①材料3 是费尔巴哈的历史观,认为宗教的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各个时期的变迁,历史时代是由宗教的变迁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宗教的现实根源在于人世间的苦难,是现实社会生活决定宗教而不是宗教决定现实社会,费尔巴哈的观点否认了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唯心史观。②材料3与材料1、2的区别在于:决定人类社会形态和历史变迁的根本力量是什么的问题,材料3认为是宗教,材料1和2都认为是物质生产力,这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对立。
7.【答案要点】
(1)材料1指出了科学技术是进步的力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并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各国都很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将新材料和纳米科学的进展作为“十五”规划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的原因。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问题”(人口问题,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土壤过
分流失,土地荒漠化扩展,森林面积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等等)突出,但不能将这些问题看做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全球问题”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失调以及人和自然的冲突,它体现了科学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科学技术能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
(3)要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有美国“环保总统”克里那样的意识,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它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应树立整体观念和全球意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对话。其次,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把人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最后,要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实现科技产业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答案要点】
(1)作为经济结构的反映,儒学和古代民谣的能动性不仅在于它们能够反映现实社会,而且在于它能够评价现实社会,评价的结果便是肯定和否定即维护和批判。儒学具有维护现实社会的功能,古代民谣则具有批判现实社会的功能。
(2)“铁人”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理应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精神,而“铁人”精神产生时的中国社会却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它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铁人”精神实质上是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种超越是合理的,因为意识形态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现实社会,创造出新的观念,并能够指导人的实践以及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创造新事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即以超越现实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民、影响人民,逐步创造出全新的共产主义观念和精神,并成为一代代中国人行动的指南。
(3)因为革命理想、共产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在于它把无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的思想、革命理想、共产主义道德感情、意志,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而革命理想、共产主义道德的能动作用集中体现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调控社会主义社会和人民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其基本内涵包括:革命理想、共产主义道德维护同自身性质相同的社会主义制度;确定社会主义现实活动的目的和方式,对这些活动做可行性分析,规划活动程序;对活动加以必要的调节,部分调整甚至完全停止不适当或不可行的计划,或全力以赴完成原计划。
9.【答案要点】
(1)材料1体现的斯宾诺莎的观点有:自然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不存在偶然性,事物都是由必然性支配的;自由与必然并不矛盾,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他的观点合理之处在于提出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不合理之处在于他否认了偶然性。
(2)材料3认为:自由在于认识规律的必然性从而去利用规律,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只有根据必然性的认识来改造世界我们才是自由的;自由和必然是互相依存的,自由以必然为基础,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客观必然性,才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去选择,否则就不是自由的,对事物必然性的认识越大,人的自由度越大。材料2中,休谟认为因果关系只存在于想象中,存在于观念中,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他把因果关系和必然性都看做是观念中、想象中的东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