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出炉”与本科生“回炉”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网络资源 
文件作者 佚名 
更新时间 2005-10-18 18:36:07 
添加编辑 viewsnake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选择更多免费考研资料:
阅读正文内容
西北政法学院2005届在职法律硕士研究生共有193人,“十一”前未按时获得学位的这39名研究生,被延期毕业的原因主要是毕业论文不符合要求(“存在不按时向指导教师提交论文、抄袭网上或书刊上发表的他人论文、论文写作不符合学术规范、论文质量低下等问题”),超过该届学生的五分之一,如此高的比例在全国50个法律硕士培养单位中尚属罕见。(10月7日《新京报》)

  研究生因为学业没有修好不准“出炉”,就好象工厂里生产的产品不合格不准出厂一样,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返工呗。但是一届学生里竟有两成不能“出炉”,这事就大了。据学校称,这是针对“混文凭”等现象而采取的措施。那么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些不合格的“产品”就会流向社会,试想,中国如此多的高校,每年有那么多研究生毕业,如果质量检验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又会有多少贴着“硕士研究生”标签的残次品流到社会上呢,又会有多少企业仍在坚持说,研究生不如双学士,双学士不如本科生呢?研究生不如本科生,这话很笼统,但是如果说研究生在学识、研究能力方面确实不如本科生,这研究生就很有点赝品的味道,其含金量大为可疑。

  可是据说现在的本科生也是不可靠的了,《今日早报》9月19日有一则报道说,杭州某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在刚刚结束的秋季招生中,90个学生里有3个是本科学历,大专学历的更占10%以上。这些读了四年大学,工作几年后的人竟然又脱产到技术培训学校“回炉”,引来众多的议论,其中有意见认为,这是我们的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节造成的。对此笔者是不敢苟同,大学教育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上也许与就业市场有出入,但在指导思想上目前的中国大学教育是紧跟就业市场的,社会上需要什么人才,大学就培养什么人才,社会上什么专业吃香,大学里就赶紧开辟、强化什么专业,怎么能说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节呢。倒是过于紧跟就业市场,致使我们的大学教育变成了就业教育,显得浮躁异常--学费高扬,拼命扩招,教学条件跟不上,教授多如牛毛,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培养的质量等等。

  于是就出现了大学教育是否该跟着市场转的争论。笔者无意于探讨二者孰优孰劣,笔者认为,高等教育不管是不是跟着市场转,有一条应该是雷打不动的,那就是“低进高出”。低进就不说了,就笔者的个人愿望,恨不得大学的门槛越低越好,招生越多越好,收费越少越好,人人都享受高等教育,人人都可以到高校这“炉子”里炼一炼。但是不管“进炉”的门槛有多低,“出炉”的门槛必须高。就象笔者前文所说,工厂生产的产品必须严格把关,合格的才能出厂,大学教育出来的学生与之有点神似,必须抬高出炉的门槛,保证合格,只有出炉的门槛抬高了,才可以尽量减少回炉。

  国家制定有本科生、研究生“出炉”的门槛,如淘汰制、论文匿名评审制等,至于门槛够不够高有待商榷。可是我们看到,很多学校往往会图省事,有意无意地低降门槛让学生跨出去,西北政法学院按标准门槛办事,却变成了“采取措施”,不能不说是门槛,即标准的悲哀。诚然,“出炉”的门槛也许并不能解决教育的根子问题,但是在笔者看来,“出炉”的门槛实在比“进炉”的门槛重要得多,因为我们都害怕吃到检验不全格的食品。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考研咨讯>考研新闻>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