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顾名思义,是这样一类高级人才,他们对某一学科领域有特别的兴趣和追求,并有一定水准的研究,甚至可以进一步推动学科的发展。但是,毋庸讳言的是,目前国内的研究生,作为一个群体来说,与这样的标准还有距离。究其原因,最为关键之处在于,我国研究生培养在质量把关上还有疏漏。
就研究生入口关来看,必须承认,进入研究生层次的学生,都是相对优秀的,他们有着很好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许多应届本科毕业生把“考研”作为了延缓就业压力、增添就业砝码、追求较好待遇的应急策略,而并非本人对学术研究有特别的兴趣。这样,相当部分并不愿意从事研究的学生进入了研究生层次。而在就业市场,由于研究生人数的快速增长,用人单位学位标准“虚高”的现象愈演愈烈。而由于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性与“大众化”职业的岗位要求并不匹配,于是,研究生就业也开始出现困难,原本希望借研究生身份得到就业市场青睐的学生们又开始调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就在读研究生而言,高校对研究生学习过程的质量把关也存在问题:学校对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管理趋于量化,要求导师出成果若干、研究生发表论文若干,而对于难度相对较大、耗时相对较多的研究生整体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学术兴趣开发、学术潜力培植,没有表达出足够的耐心和宽容;部分研究生导师动辄一人指导十人、数十人;更有个别导师把研究生转变为个人课题、项目的“打工仔”,而不是严格指导其学术上进;导师之间互相合作,为对方研究生的文章、成果、答辩“保驾护航”,变相降低标准,导致研究生“出口关”相对宽松——这些都成为人们经常诟病的话题。
把好研究生的质量关,无疑要动用高校更多的管理智慧,在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好好把关,以稳步提高研究生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