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领域,没有“领导”型研究生的培养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文件作者  
更新时间 2005-11-14 12:29:42 
添加编辑 viewsnake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搜索更多免费考研资料:
阅读正文内容
北京大学日前表示,要把研究生培养成创新型领导人才,研究生培养模式将发生质的转变,研究生招生制度和招生模式也将有重大改革。北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可能减少,招生会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动机。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建华先生表示,北大所要培养的创新型领导人才,并不都是政治家,也不会都成为国家领导人,而是定位于培养各个领域,具备领导素质、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佼佼者。(据11月11《天府早报》报道)
 
  既然是各个领域,自然也就包括学术领域。即以“五四”为例证,居于“领导”型的,自然是毛泽东先生誉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及公称开了一代学术风气的胡适先生。但是“唱双簧戏”的刘半农、钱玄同要不要?自谓“敲敲边鼓”的鲁迅先生要不要?
 
  胡适先生之为“领导”型,在于思想的拓进,在于其治学方法的全局性革新影响。但是单以单个领域的成就论,却难称出众。即如白话文学之倡行,固然居功甚著,但是誉为“新文学开山”(蔡元培先生语)的,却是鲁迅先生;胡适先生的《尝试集》,是新诗的开山之作,但是却只具有史的价值,而以文本价值论,较之同时代的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都有不及。而论以史学研究,继承了其衣钵的顾颉刚先生,也是青出于蓝,开创了“古史辩”一派;而要比于陈寅恪、陈垣诸宗匠,恐怕就更将难望项背了。现代学术的发展,博而愈博,精而愈精,正是胡适这样的“领导”型,陈寅恪、陈垣这样的精专型,互存互补,共同构成了多元化和谐学术生态。而硬要从价值上要断出个谁高谁下来,只怕殊非易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北大理应倡行的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传统精神!是学术研究“坐而论道”的众生平等!而不绝是研究生培养“领导”型——划地为牢的狭隘!
 
  而另有一种“领导”型学术人才,则是影响虽局限于某个专业领域内,但是却促成了一个学派的形成并为其灵魂人物者,即如胡适先生的门生,“古史辩”学派“掌门人”顾颉刚先生。而这就更要靠学术论著(成就)说话,以治学为根本了,——可以说:是服从于学术发展的内部规律,而不是说要“领导”就“领导”得成的。
 
  以这个角度来看,“领导”型研究生的培养,就不仅止于是划地为牢,更是在本末倒置,好高骛远了!
 
  所以可见,学术领域内,并没有“领导”型研究生的培养。至于学术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大概也该如此,无他,道理也很简单,正如大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先生所谓:“教育即生长,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就是说,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应是受教育者天性和能力的健康生长。”——周国平先生释。),而并不应定位于仅任何一种单一类型人才的培养。——如其不然,大学就将矮化为专门学校了,至多高等;亦惟有“有教无类”,兼容并蓄,方合于大学之“大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考研咨讯>考研新闻>正文